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可能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然性论文,自主创新论文,可能性论文,现实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38(2007)02-0004-04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1] (P77)这一界定阐明了自主创新的三大形式,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倡导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就是结合自己的国情,在继承和借鉴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发展和提高科技水平,以此促进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历史必然性
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确立,体现了中国应对知识经济与愈演愈烈的全球科技经济竞争、力求实现科技经济跨越式发展,以及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自主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在全球已现端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强调的是知识作为生产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高投入和高效率,其显著标志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特征日益彰显独具,其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等经济学家对美国1900-1996年间的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后发现,在人均产出每年1.8%的增长中,大约有1.5%(约占83%)来源于技术进步。索洛(R.Solow)、丹尼森(E.F.Denison)、库兹涅茨(S.Kuznets)等人所做的统计分析以及罗默(P.Romer)、费格伯格(J.A.Fagerberg)、阿罗(K.Arrow)等理论经济学家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技术创新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2] 虽然,“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少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还很少,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差很多,能够成为新产业的增长点的技术不多”。[3] 我国科技进步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39%,对外技术依存度却高达50%。反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0%,而对外技术依存度仅为5~10%。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一时还难于进入前5名。[1] (P22)足见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其次,自主创新是国际竞争的必然反应。自主创新表现着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创新品质和特征,决定着国家核心竞争力。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愈来愈凸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与调控能力,凸现为对知识产权的获得、拥有与运用能力。谁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的战略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已经成为中国上下的普遍共识。“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5] (P101)因此,“只有不断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才能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5] (P71)毋庸置疑,“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把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推动整个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国家整个科技竞争力的显著跃升”。在实践中,我们应“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6] 诸多国家通过由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向技术创新的跃迁,纷纷转而增强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诚然,一些国家倡导并大力实施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也曾一度奏效:提高了科技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增长了国际竞争力。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遭遇增长的“泡沫”现象,致使连年出现经济“零增长”。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当代技术本身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根据西方所谓的“技术(产品)周期理论”,任何技术都会历经萌芽、成长、成熟和衰微的周期过程,而且随着当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科技、经济和社会竞争的愈演愈烈,技术的更新周期会越来越短。一味地模仿和引进国外的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就会消失殆尽,单纯的依赖和被动只能是邯郸学步、亦步亦趋,是永远也不会有自主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要打破少数国家对于技术的垄断和摈弃对于国外技术的依赖,应当连续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另一方面,技术引进和模仿是边际效用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的,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则会陷入被动的尴尬境地。为此,日本自90年代中期以来,采取了所谓的“科技创新立国”的策略,以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经济的复苏。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在短短的40年间实现了由农业国向新型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其依赖的就是实现由模仿技术向自主创新的嬗变。通过10年的奋斗就推出自己的轿车车型,并打入北美市场,现代和大宇汽车公司开发出的汽车车型甚至可与发达国家的车型相媲美,依赖的就是坚持“以我为主,由我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
不进行自主创新,就不会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就要大打折扣。我国企业整体上创新能力不足,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且深层次的。有助于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不完善,创新意识和自信心不强,创新氛围不浓厚,创新投入不足,企业研发机构少等是其主要原因。据统计,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正因为如此,我国90%的企业从来没有申请过专利,60%的企业根本没有商标和自主品牌,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经费比例为1∶0.15,而日本、韩国等创新型国家的比例则高达1∶8,甚至1∶10。正因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虽然拥有3.5亿部手机,但拥有的芯片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我国汽车产业虽然走过35年的风风雨雨,但在中华大地上行驶的自主品牌汽车却是屈指可数;我国虽然一年生产了6000万台DVD播放机,全球拥有200多项专利,但我国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却是凤毛麟角。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外资品牌获得高额利润,而我们只得到少量的加工费。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7] 因此,我们遭遇了“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尴尬。不创新就会灭亡,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规律。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增强越来越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再次,自主创新是科技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随着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贡献率的与日俱增,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特征会日益显著。当今时代,科技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以自主创新为特征和趋势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致使以自主创新为前提和基础的国际间的科技经济竞争愈演愈烈。面对当下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技的发展就是在自身与传统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tension)。诚如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学家乔治·萨顿(George Sarton)所言:“这两个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传统一词暗示了保持和延续,而另一方面,科学则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力量。这一点在物质方面是极其明显的。”[8] (P10)科技发展的本质意味着创新、突破和超越传统,是对于传统的跨越。以自主创新为标志的科技跨越发展,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显著特征与趋势。所谓跨越发展是指“不按照传统的常规方式,由事物后面跳跃到它的前面,或由其下跃升其上的现象、状态、过程或活动,是相对于事物梯进式发展的一种非连续性的飞跃式发展的质变形态。跨越的本质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跨越的根本性特征是事物飞跃式发展。”[9] (P41)科技的跨越发展是指选择独特的发展途径,超越自己和他人的发展,包括后进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赶超和发达国家对于自己发展水平的超越。因而,跨越发展不仅仅是后进国家的事情,发达国家也在不断地发展、超越自己,从而保持自己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领先地位。诚如美国所标榜的,美国“应该在所有主要科学领域处于世界领先者行列。……应该寻求在有可能对重要的经济、社会或文化目标有实质贡献的科学领域保持明显的优势”。[10] (P8)有所成就的后进国家或地区也在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以局部领域的优势带动科技发展,从而实现科技的跨越发展。由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发展是另辟蹊径选择独特的发展轨道或者在同一发展轨道上超越他人的发展,有利于摈弃科技、经济发展的逻辑怪圈: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
诚然,我国业已成为科技大国:建国5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我国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并积累了较雄厚的技术基础;逐步造就了科技人才优势,我国科技工作者3850万人,研发人员109万人(年当量),分别列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毋庸讳言,我们必须看到,我国还没有成为科技强国。具体而言,我国科技研究的产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与科技强国存在差距。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4位,居中等偏下水平。
面对新世纪科技激烈竞争的机遇与挑战,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将自主创新作为我国今后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并就提高我国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进一步确立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力求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新突破。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三是要进一步造就自主创新的人才队伍。中央最近提出了我国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是主线和核心,其能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1] (P9)整个谋篇贯穿了自主创新战略思想,以实现创新型国家为根本要求和最后目标。其制定和贯彻实施,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提供了战略保障。
最后,自主创新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举措。科学发展观作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本质或核心就是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11] 要求我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更迭,即以创新驱动型取代资源投入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和消耗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国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益发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短缺之间的冲突。以2003年为例,“中国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铁、水泥、氧化铝分别占到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40%和25%,尤其是有些资源产品增量部分所占的比例更大,其价格也随之上扬,进而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付出了较大的代价。”[12] 自主创新能力缺失的国家,加之科技引进模仿的成本愈来愈高,其日盛的边际效应递减,必然要以自主创新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的产业链下端的产品与科技水平先进的国家相抗衡与竞争,而产业链下端粗放型的生产技术与产品,又必然是以过度消耗能源、资源,以致引发严峻的环境问题为代价的。这种恶性的竞争,其结果必然导致能源、资源、环境代价向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国家与区域转移。能源安全的警醒,必将成为我们重视和审思的重大战略问题。忽视自主创新和漠视能源替代,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能源的采掘与采用。对于能源资源的过度依赖,会带来能源资源的巨大消耗、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受制于别国能源资源的供给、严重的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战略问题。[13] (P151~154)如果我们不大力实施有效的自主创新战略,以自主创新能力替代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的转变,那么,严重的资源匮乏和消耗与环境污染将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更不要遑论国家的跨越发展了。我国可以通过践行自主创新战略思想,使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消耗、高效益、低污染,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和谐发展的新方式,进入到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自然资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的价值体现于它的稀缺性。要从根本上缓解以致解决资源的稀缺和短缺问题,唯一地取决于人类能否借助科技的发展,科学、理性而合理地开发资源和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14] (P112)
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现实可能性
以上探讨的是,我国践行自主创新战略思想的必然性即“应然”,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使自主创新战略思想付诸实践,即实现从“应然”到“实然”的更迭。从理论上来判定,这种超越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首先,以独具的“后发优势”作为动力。我国独具的“后发优势”(late-start advantage)即“落后的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15] (P178)后发优势集中表现在:一是“压力——动力”机制使然。在当今世界,国家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而且随着科技的全球化与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这种竞争会愈演愈烈。尽管我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际竞争,我们的压力不可避免。然而,压力通常会转变为动力。二是可以进行科技发展轨道的遴选,比先发国家少走弯路。三是可以借鉴先行者的经验,从而降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本。“古典理论解释国家在特定产业的成功主要是根据土地、劳动力和天然资源等所谓的生产要素。国家可从自身拥有最丰富,可以密集使用的要素中,获得比较优势。不过在科技力量与全球化竞争之下,先进产业与发达经济却颠覆了古典理论”。[16] (P168)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和驱动要素,从而使竞争理论由比较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向创新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升。能源资源等天然要素的匮乏与消耗殆尽,必然会促进滋生知识密集型产业替代资源密集型产业;促进创新要素投入的增长和资源要素投入的减少,以及以创新替代资源要素与提高对于资源的利用率。“微妙的是,基本生产要素也可能会妨碍企业创新与升级。因此,从静态竞争来看的所谓‘劣势’,通常是动态竞争中的一项优势。当一国的劳动力充沛,天然资源丰富廉价时,企业会依赖这些优势,并导致欠缺效率。如果企业面对选择性的劣势,如土地昂贵、劳动力短缺或本地缺乏天然资源等,想要在市场上竞争就必须创新与升级。”[16] (P187)
其次,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作为导向。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了兴国富民的突出位置,明确了我国将重点依靠科技和教育来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了各类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逐步加大了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改善了我国的人才数量和结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规范与方向,使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渐次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倡导与实施提供了人才基础、知识前提和实施环境等先决条件。
再次,以逐步完善的科技政策作为依靠。科技政策(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作为国家对于科技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其制定、评估和执行有益于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发展与应用,从而推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确,“国家必须有目的地努力发展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以利于科学和技术的应用造福于人类社会。……科技政策应当在目的与手段之间进行关涉社会的思考。”[17] (P19)世界科技发展史表明,尤其是自近代科技产生和发展以来,国家能够而且必须对科技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方向进行规范和调整,使科技发展纳入快速而有利于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我国日益完善的科技政策表现在:第一,根据“十六大”报告的要求,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也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七项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其中规定了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提出了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致力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第二,制定并实施了863计划、国家攻关计划和97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863计划即高新技术及产业化计划;国家攻关计划,主要是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关键和共性的一些技术;973计划即基础研究计划,它包括由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自由选题和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第三,推进了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建立的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前后,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基本具备能够支撑我国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使我国国家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促进我国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有较大提高,造就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技术创新企业、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研究型大学,显著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18] 通过国家创新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彰显,崛起了诸如海尔、华为、奇瑞等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复次,以日益增加的科技投入作为保障。我国有能力和信心增加对于科技的投入。“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七位,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2004年国家财政收入已达2.6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万亿元,这表明我国有能力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19] 随着我国对于科技发展的日益重视和经济能力的不断增长,我国R&D投入占GDP的比重逐年递增,特别是投入结构日趋合理。“近年来我国在科技改革和发展上,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国家对科技的投入持续增长,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从1997年的0.64%,增加到2001年的1.09%,投入规模超过了1000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0] 到2003年和2004年我国R&D的投入强度已分别达到1.31%和1.32%。2006年全社会R&D总支出达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GDP的1.43%;政府科技拨款稳步增加,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拨款达716亿元,比上年增加19.2%。2006年初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规定,应当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我国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10年达到2%,2020年达到2.5%以上。R&D经费的投入结构日趋合理,表现在企业所占的R&D经费支出比例逐年提高,2004年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为66.8%,比重比上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据中科院预计,2020年我国企业的R&D经费将占总量的70%。
最后,以科技发展的局部优势作为基础。我国在科技发展的局部领域具有优势。尽管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而言,存在着相当差距。但是,我们顺应自主创新的时代潮流,在国防科技、航天科技、生物技术和杂交水稻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具有独特的局部优势。表明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业已成为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性是指科技发展水平在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在同一国家或地区中,由于政策的调整、研究传统与基础、社会需求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领域的科技的发展水平也是不一致的;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科技水平在一维的时间矢量中不一致,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过程中。由是观之,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在每个具体的领域或者在某个领域永远都具有独霸的优势;后发国家可以发挥局部优势的引领作用,后来居上。因此,具有后发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世界科技发展的这一特征和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发展战略,合理地配置本国的科技发展资源,发挥自己的科技传统,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完全可以取得在局部领域与之抗衡的科技优势,甚至局部领域的跨越。因此,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这些硕果的引领作用,可以取得局部的领先优势,以这些领域的成就带动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这些成就和科研人员的事迹宣传,从而增强我国自主创新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