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产业体系重构:一个逻辑框架※论文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产业体系重构:一个逻辑框架

杜宇玮

内容提要: 重构产业体系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对产业体系重构的动力机制、内在机理及关键路径的探讨,勾勒了一个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逻辑框架。研究表明:快速增长偏向的传统产业体系下已出现了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矛盾。而现代产业体系在战略导向和发展方式、产业内容和产业间关系、产业分工地位和分工形态、要素资源配置方式和效率、市场需求类型和竞争手段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传统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并且,现代产业体系可以分别通过经济结构优化机制、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区域发展协调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改善机制,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公平性、空间平衡性以及可持续性,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现代产业体系,核心机理在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三种要素互补互促,共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基于这种“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提出了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产业体系重构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 现代产业体系 高质量发展 经济增长 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劳动力、土地等低级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逐步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大幅提升,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从而带动和支撑了持续数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然而,在科学技术进步飞速、要素成本全面上涨和贸易摩擦争端频现的国内外复杂形势下,以往依赖静态外生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体系不仅越来越难以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要求,同时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而且其所蕴含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也已逼近了生态环境和能源资源承载力的极限。这些弱点和困境,在国内一些已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重构产业体系促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然成为事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作为一名80后农村小学校长,我在工作中也有很多困惑和压力。但是,我没有气馁,巧释工作压力,带领学校不断前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时代命题,这就从战略高度明确了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内容,从而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同时现代产业体系也必须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那么从逻辑上必须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动力来源逻辑,即在当前的传统产业体系下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和矛盾?而现代产业体系又对高质量发展具有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其次是内在机理逻辑,即需要重构什么样的产业体系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哪些内在要素,其互动机理是什么?再次是关键路径逻辑,即重构产业体系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路径是什么?

现代产业体系并不是一个新生概念,已有许多研究从学理上探讨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构建模式、关键要素、制约因素与路径对策等问题(刘明宇和芮明杰,2009;刘钊,2011;詹懿,2012;芮明杰,2018;盛朝迅,2019)。刘志彪(2018)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新精神,理论分析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目标下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内涵和策略,并提出其关键在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在实证研究方面,少数研究对中国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测度(邵汉华等,2019),并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王海兵和杨蕙馨,2016)。但是综观现有文献,关于从高质量发展视角来思考现代产业体系的建构逻辑,还缺乏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特别是对于现代产业体系是如何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及其实现条件和路径等重要问题的阐释尚不清晰。本文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现实,对这些问题进行尝试性的理论探讨,提出若干命题,从而为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产业体系重构提供可遵循的一般性思路。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要求遵守的相关要求和条款包括立项通知书中规定的相关条款和特别条款、联邦基金相关法案的条款、《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政策声明》的相关要求和条款。

二、高质量发展需要重构产业体系:从传统到现代

任何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特定的产业体系为基础的,其由社会分工状况所决定,表现为特定的产业结构及其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特定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所谓传统产业体系,顾名思义,是与传统产业活动中各经济主体的结构、行为和绩效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从产业活动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联性来看,传统产业体系的最基本特征是技术变动相对缓慢,从而导致了产业间、企业间的生产和技术联接相对固定;其服务对象是工业化的生产体系,产业中企业竞争行为主要是数量扩张和数量竞争(张耀辉,2010)。从产业活动所在经济体系形态来看,传统产业体系是指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导、产业内部结构以低端化为主的产业体系,对应于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适应高速增长的经济体系形态(高培勇等,2019)。据此标准可以推知,现代产业体系是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内部结构以高端化为主的产业体系,对应于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体系形态。产业体系重构,也就意味着传统经济体系下的产业体系要向现代化经济体系下产业体系转变,即从经济高速增长目标下的传统产业体系向高质量发展目标下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逻辑上,这种转变需要具备两种内生动力,其一方面来源于传统产业体系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问题;另一方面来源于现代产业体系对上述矛盾的化解,也就是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功能。

1.传统产业体系下面临的发展矛盾与困境

从中国实践来看,主要是沿用“扬长避短”式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思维,立足于静态比较优势,形成了以国际代工和加工贸易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产业体系。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正是基于这种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快、经济总量大、综合实力强的代表性地区。但与此同时,这种依赖外需以及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粗放型增长方式,除了表现出在要素成本全面上升趋势下增长乏力之外,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并凸现了在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从而已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

一是在产业结构方面,表现为工业制造业“大而不强”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的生产与贸易组织形式是以基于学习模仿的代工制造和加工贸易为主,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从而导致制造业出口品的国内技术含量和国内增加值都较低(姚洋和张晔,2008;苏杭等,2017)。另一方面,具有高知识、高技术含量及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不高,导致对生产性服务业内生需求不足;而开放条件下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的进入,进一步制约了本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5.75%,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则均已达到50%以上。而且,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中国新兴服务业比重也偏低。我们测算发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所占比重自2004年以来开始呈现下降态势,从11.84%降至2014年的8.84%;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部门所占比重虽然从2004年的60.82%降至2014年的47.56%,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现在不少清洁剂虽然价格越来越贵,去污作用也越来越强,但是对手部皮肤的脱脂能力也很强,刺激性也随之增大了。所以在购买类似产品时,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最好选择植物表面活性剂为原料的中性配方的清洁剂。

二是在收入分配方面,表现为居民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不够同步,且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显著。在传统产业体系的低成本竞争条件下,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收入水平也难以显著提高。一方面,由于中国居民收入主要来源是工资性收入,因此制造业领域的“低工资”现象反映到宏观层面,导致居民实际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速,表现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近些年,中国劳动报酬占比一直在低位徘徊,远低于发达国家55%左右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制造业部门的低工资水平也带来了显著的居民收入差距。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制造业全部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4643元,不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41962元)的一半,也远低于作为垄断行业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00404元),甚至低于各行业年平均工资(68380元)。总体来看,反映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0.3左右不断攀升,自2000年以后就一直超过世界银行规定的国际贫富差距警戒线0.4,近几年仍然维持在0.46~0.47。(1) 有的研究则发现了更高的中国收入基尼系数,比如,Xie &Zhou(2014)利用具有代表性的相互独立的微观数据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家庭收入基尼系数处于0.53~0.55之间。

(2)现代产业体系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从国际收入分配来看,在传统产业体系下,国际产业分工主要表现为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和治理的价值链上的垂直分工。在这种分工格局下,国际分工和贸易利益存在“中心”和“外围”国家之间的不公平分配:贸易利益分配更多地倾向于拥有高级生产要素的发达国家,而具有低级生产要素禀赋的发展中国家获得的贸易利益较少。相对地,在现代产业体系下,国际分工则主要表现为利益均等化的水平分工,这种分工格局立足于差异化竞争和规模经济等内生比较优势,国际贸易可以实现更多种类的产品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升社会福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分工模式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的本土化比重,使得居民收入与经济规模水平相匹配。

命题4:现代产业体系具有优化区域分工结构、缩小区域差距的区域发展协调功能,从而提升经济增长的空间平衡性以促进高质量发展。

“陈油坊的葡萄之所以品质与口感俱佳,就是因为陈油坊村民对种植葡萄所用肥料有苛刻的要求。”金沂蒙淮海大区经理王长远告诉记者,从金沂蒙生物有机肥第一次进入陈油坊,截至今日已有10年。最初,因为没有市场基础,只有很少一部分农户愿意试用金沂蒙生物有机肥。到了收获季节,大家发现使用金沂蒙生物有机肥的葡萄不仅产量高,而且色泽口感俱佳。随后,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选择金沂蒙的肥料。10年后的今天,金沂蒙在陈油坊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90%。

命题1:基于静态外生比较优势、工业化导向、快速增长偏向的传统产业体系,可能带来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矛盾,从而制约高质量发展。

2.现代产业体系的定义及特征

(4)现代产业体系的生态环境改善机制。产业结构或产业体系是环境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产生的种类和数量的“控制体”,是联结人类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纽带,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影响。现代产业体系是注重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具有高质量、高效益和低消耗、低污染的环境友好特征。因此,这是一种强调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并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模式,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旦经济规模超过了一定值即拐点后,经济增长将伴随着污染物排放量的不断减少,从而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故可得命题5。

一是在战略导向和发展方式上,传统产业体系具有强烈的经济快速增长目标偏向,注重要素驱动下的“扬长避短”,即立足外生的静态要素禀赋优势,回避了在土地、资源、环境、内需等方面的约束以及空间均衡发展的要求。而现代产业体系则是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注重创新驱动下的“扬长补短”,即塑造和培育基于创新要素的内生动态比较优势,补齐增长动力、产业结构、区域发展、收入分配、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短板从而实现均衡发展。

二是在产业内容和产业间关系上,传统产业体系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和弱创新能力的传统工业制造业为主,产业之间关联程度低,这种片面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不仅使得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加剧了二元经济结构下“三农”问题矛盾,而且还带来地区重复建设、工业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导致陷入经济“外向化”和产业“低端化”的发展困境。相比而言,现代产业体系则是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强创新能力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产业之间互动融合、关联程度高,从而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强调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三是在产业的分工地位和分工形态上,传统产业体系中的产业往往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集群形态主要体现为一批从事加工生产制造的工厂在某一地理空间内集聚的产业集群。而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则处于价值链中高端,集群形态主要表现为创新要素集聚的创新集群。

四是在要素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效率上,传统产业体系是由物质资本支配的,资源配置通常由政府主导,要素配置效率较低。而在现代产业体系中,人力资本起到支配作用,市场主导下的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较高。

五是在市场需求类型和竞争手段上,传统产业体系主要是为了满足同质化、规模化需求,市场竞争手段主要是数量竞争和价格竞争。而现代产业体系则是为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创新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

六是在产业政策上,传统产业体系一般是偏好选择性产业政策,即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选择并主导特定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政策模式。这类政策往往过度依靠财政补贴、市场准入、项目审批等行政命令手段从而扭曲市场竞争机制,注重产业规模扩张和产出数量增长,而忽视产业附加值提升和产出效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则主要采取功能性产业政策,主张以环保、安全等标准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的中性竞争政策,以及采用知识产权市场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制度性引导手段等,构建有利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创新政策体系。

表1 传统产业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比较

3.现代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功能

总体而言,与传统产业体系的“扬长避短”功能及“增长”偏向相比,现代产业体系具有显著的“扬长补短”功能及“发展”导向,因而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和重要支撑。从具体机制来看,现代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对经济结构、收入分配、区域协调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优化、调节和改善作用上,从而可以促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平衡以及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如图1所示)。

(1)现代产业体系的经济结构优化机制。在传统产业体系下,以传统工业制造业为主的产能扩张是以廉价劳动力、厂房和机器设备的大量投入为基础的。这种依赖要素投入和生产规模扩大而非依靠先进技术、产品质量和品牌取胜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内外需求不振的情况下形成了严重的低端产能过剩(杜宇玮,2018)。除此之外,传统产业体系下的二元经济结构还会导致广大农民和城市中低阶层的收入和需求不足,难以消化制造业的巨大产能,从而间接导致严重的制造业产能过剩。因此,很难有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经济增长。相反地,以现代农业为支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本身内涵了高产品质量、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强创新能力的先进产业,代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同时也适应了消费需求多样化、高级化的要求,并进一步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从而可以从供需两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故可得命题2。

命题5:现代产业体系具有注重生态文明发展、体现环境友好特征的生态环境改善功能,从而提升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以促进高质量发展。

图1 现代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功能及其机制

三是在区域发展方面,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沉疴难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市人均GDP达128994.1元,而甘肃省人均GDP为28496.5元,仅为北京的22%。我们测算发现,1992年以来,反映中国地区差距的总泰尔指数呈现出以2003年为拐点、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总体上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其中,反映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区域间泰尔指数对总泰尔指数的年均贡献率达65.6%。张红梅等(2019)的研究也发现,四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间差距虽然从2004年之后逐渐缩小,但是自2015年以来又开始扩大而再次成为区域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达32.69%。我们认为,这种“东部崛起、内陆塌陷”现象,是由传统产业体系下的“虹吸效应”和“极化效应”所导致的。一方面,东部地区的外向型产业发展,是建立在“虹吸”和集聚中西部地区所输送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东部地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产业体系,割裂了中国东中西区域之间的产业关联,抑制了中西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和可能性,使得中西部内陆地区沦为纯粹的生产要素供给者,无法充分享受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全球化红利和发展机遇。

本研究对比分析临床中常见的2种膝关节损伤检查方式,通过MRI检查的准确性较高,更加适用于膝关节损伤诊断之中。

从国内收入分配来看,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容及其制度设计都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保障普通劳动者利益。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现代化程度较高,因而其产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标杆。在产业内容方面,现代产业体系主要特征之一是现代服务业比较发达,其占GDP的比重通常为70%左右,拥有庞大的增加值贡献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比如,美国的现代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66.5%,同时还吸纳了65%以上的就业劳动力。对于拥有庞大农业农村人口的中国而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有助于解决城乡就业问题,从而促进城市化和农村人口市民化,这对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分配结构方面,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在美国的国民收入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合计占GDP的比重在93%以上;其中,50%以上的收入分配给劳动者,30%以上分配给资本家,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劳动、资本以及专业化人力资本(普通劳动力、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收益(赵嘉和唐家龙,2012)。(2) 这只是体现了现代产业体系中按要素分配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美式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公平和优越。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按劳分配才是最能体现公平的分配方式。而且,这里只是讲初次分配,并未涉及保障公平性的再分配,而再分配正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 因此,现代产业体系的收入分配机制可以起到对居民和行业收入的调节作用。故可得命题3。

命题3:现代产业体系具有优化要素分工结构、充分体现要素收益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从而提升经济增长的公平性以促进高质量发展。

(3)现代产业体系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区域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和提升区域分工合理度,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周文和李思思,2019)。现代产业体系对区域间产业分工的科学性要求使得产业必须适时在区域之间进行布局调整。20世纪末以来掀起的基于全球价值链模式的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了获得全球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产业链配置,将包含成熟技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外包或转移给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从而带动了后者的经济快速增长。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综合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以及国内区域一体化水平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实施影响下的不断提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既有的产业分工格局逐渐被打破,而逐渐形成区域间的产业梯度分工。

三要着力强化风险防控。要深入排查资金资产管理风险,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加强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要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加强现金管理,扩大公务卡实施范围,强化资金监管。要做好《廉政风险防控手册》的培训和实施工作,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切实加强全过程、各环节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风险的发生。

如果说东部地区利用外生比较优势率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入全球价值链而形成的传统产业体系,大大降低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协调联动的效应,从而形成了中国区域间巨大的发展差距。那么,在东部先发地区利用内生比较优势和动态竞争优势进行产业体系重构过程中,广大中西部后发地区若能吸引和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环节的转移,形成国内价值链,则不仅可以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能源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扩大内需,因而必然会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最终形成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一体化局面。故可得命题4。

四是在生态环境方面,表现为能源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根据产业生态学理论,产业结构不合理会导致产业发展对环境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低下,从而会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系统产生直接的负面作用。传统产业体系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一种“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的线性发展模式,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中,排放大量废弃物到自然环境中。在以加工生产为基础、以产量规模增长为内涵的传统产业体系下,由于产业附加值水平和资源利用率较低,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导致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已有研究发现,2000-2009年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总量从64990万吨骤升至178860万吨(巩爱凌,2012)。而且2010年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年)》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和能源消费增长分别占全球的23.2%和33.6%,从而中国连续17年成为全球能源消费增量最大的国家;同期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68%,创历史新高。另据世界银行数据测算,2016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为3.7吨标准煤/万美元,大约是2015年世界平均能耗强度的1.4倍和发达国家平均能耗强度的2.1倍。传统产业体系下日益尖锐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矛盾,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综上可得命题1。

自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以来,国内政府和学术界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定义做出了不同的阐释。其主要是描述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界定了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并从价值链和产业链角度明确了现代产业体系所应具备的功能及目标指向(刘钊,2011;詹懿,2012;芮明杰,2018)。根据这些定义,我们总结了现代产业体系具有显著不同于传统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至少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如表1所示):

命题2:现代产业体系具有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的经济结构优化功能,从而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以促进高质量发展。

继2017年中国京菜走进巴塞罗那、走进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世博会参加巡展活动后,今年北京清真烹饪大师马志和先生代表北京烹饪协会接受邀请,赴联合国总部进行了京菜表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国京菜得到了联合国官员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在京菜美食节期间,还开展了老北京炸酱面比赛和中国京菜走进乡村等活动,振兴和发展中国京菜已成为北京餐饮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三、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含要素及其互动机理

既然现代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现代产业体系其核心要义是什么?这需要打开现代产业体系的“黑箱”探寻其中的内在机理。党的十九大着眼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提出要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故而从要素层面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这种概念本质上就是强调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协同,通过要素资源的结构升级、质量提高、配置优化来促进产业均衡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提升,使实体经济增长真正依靠科技进步、资本配置优化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生产力基础。因此,强调生产要素特别是创新要素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正是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要义。其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这三种要素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而且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各个投入要素最终必须落实到壮大实体经济上。

1.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

除了以上三对关系之外,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与人力资源这三种要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这三者之间的协调互动可以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2.现代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实体经济的血液,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目标下,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机理体现在现代金融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促进作用方面。首先,现代金融服务的创新导向,有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不同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传统金融服务的要素集聚和经济增长导向,现代金融的创新导向通过支撑和服务科技创新创业,可以促使金融资源向关键创新领域和重要创新载体集聚,进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其次,现代金融服务的资源配置功能,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现代金融作为经济运行的关键环节和资源流动配置的重要枢纽,具有筛选优质投资、引导和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以及激励创新创业活动等多方面的功能。以商业银行为例,其可以通过盘活沉淀在低效产业部门的信贷资源,转向更有效率、更有发展潜力的实体经济部门,减少和矫正要素资源的错配和扭曲,从而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再次,面向人工智能、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新经济领域的现代金融服务供给,则可以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3.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高级生产要素,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的积累。一方面,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直接生产要素,与劳动力、资本共同促成了经济增长。正是由于人力资本方面的数量和质量差异,才导致了世界各国的收入和经济增长差异: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越丰富,其经济增长率就越高(Lucas,1988)。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影响一国的国内创新和对国外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Nelson &Phelps,1966)。从产业角度来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具有高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其发展更是离不开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端人才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即人力资源驱动。不可否认,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人才短缺现象,总体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仍然可以利用人力资本异质性特征,通过增强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物质资本、技术水平的匹配效率,来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本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欧阳峣和刘智勇,2010)。

4.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与人力资源

实体经济发展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而创新驱动发展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当今世界上创新型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是,综合创新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多数在70%以上。创新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不是简单的倍数增长和数量叠加,而是具有“乘数效应”,会呈现出几何级数的爆发式增长和质变。在所有创新类型中,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其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新知识、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进而应用到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各个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现象。在生产函数的框架中,科技创新的作用是推高生产可能性曲线,而模式创新、金融创新等其他创新类型则使得经济运行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内部提高到曲线之上(龙小宁,2018)。因此,科技创新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其他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作用发挥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实体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进而对长期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是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的关系。一方面,科技创新是现代金融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为现代金融所注重的金融创新需要依托科技创新下的技术如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智能技术等来实现;而且,现代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也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渠道来实现。另一方面,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而科技创新离不开现代金融体系的支撑。由于科技创新存在的复杂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科技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往往比其他投资活动更多,因此需要现代金融体系给予足够的融资支持。诸多研究表明,融资约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及其效果(解维敏和方红星,2011;Gorodnichenko &Schnitzer,2013;周开国等,2017)。需要指出的是,科技创新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金融支持方式不同:一般来说在技术研发创新的早期阶段,比较适合设立风险基金等直接融资方式进行支持;而在大规模创新产出阶段,则比较适合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间接金融来支持。

二是人力资源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的关系。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技创新活动比一般的投资经营活动都需要更多、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支撑。而且,现代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含量密集度较高,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在开放条件下,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的发展都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前沿知识、熟悉国际法律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具备较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综上可得命题6。

寓园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情趣的生活世界。祁彪佳对每一景点的描写,可谓“处处邻虚,方方侧景”[9]171,使寓园走向更为广阔的自然天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其园林的主要特色有:

命题6:在高质量发展目标约束下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实体经济发展是目标变量;而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与人力资源这三种生产要素互补互促,是决定实体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四、“三位一体”协同机制下重构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

命题2至命题5说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可能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明确了现代产业体系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命题6则进一步说明了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机理,从而也阐明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现条件。基于此,我们也可以发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在于,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不断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与人力资源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如图2所示)。这也逻辑地成为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产业体系重构的基本路径方略。

图2 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三位一体”协同机制

1.加强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释放科技创新活力,体现科技创新效果,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标准。关键是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第一,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主动进行研发创新投入,支持其主导开展基础性和前沿性的技术创新研究、制定技术标准及品牌建设,培育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第二,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促进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巨大市场规模,迅速实现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发挥“需求引致创新”机制来诱导和激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做大做强创新型产业。第三,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产业竞争力为导向,以国际先进技术前沿为方向,以解决产业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鼓励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产业科技创新资源,形成资源互补、价值整合、开放创新和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实现协同创新。第四,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通过构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集聚、整合、共享优质创新资源;同时促成以传统产业集群形态为主的现有开发区向创新集群转型升级,注重培育、完善和发挥其创新创业的平台载体功能。此外,还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从主导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向注重市场监管、平台建设、政策普惠转变,营造优质高效的创新环境。

2.加强现代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

金融的本质是服务业,既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又依赖于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发展的关键是通过构建有效的金融体系,降低隐性交易成本和风险,提高实体经济的资本要素配置效率,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Levine,1997;李青原等,2013)。第一,以现代金融服务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降低对“两高一低”行业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中“僵尸企业”的贷款比重,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对降耗治污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以及传统产业向新模式、新业态升级的金融信贷和社会融资支持。同时,围绕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方向,加大对符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规划的重点和前瞻性产业领域的信贷资金投入,以及对一些技术领先、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给予积极和优惠的信贷资金扶持。第二,以现代金融服务促进新经济发展。金融机构需要把信贷资源向新经济领域倾斜,重点支持以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为重点的智能经济,以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枢纽经济,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的绿色经济,以及以创意设计、影视动漫为重点的创意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以双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现代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除了优化融资结构、创新金融产品之外,更重要的是改革金融体系,需将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作为评价地方金融机构经营绩效的关键指标;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方面,主要是鼓励企业并购重组,优化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同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实体经济回报率。

试验的玉米品种统一为五谷568,由甘肃五谷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玉米配方肥均由甘肃省云蓝磷复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氮+磷+钾≥35%,15-16-4)。普通地膜由甘肃振海塑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宽1.2 m、厚0.01 mm。可降解地膜由兰州鑫银环橡塑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宽1.2 m、厚0.01 mm。

3.加强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要突破传统产业体系生产环节的“比较利益陷阱”,关键在于创造源自于专业化分工的人力资本和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张伟和胡建波,2014)。发挥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关键是要根据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构建完备的人力资源培育体系,营造优质的人才发展环境,培育和集聚创新人才;同时,通过推进教育国际化提升本土人才的全球化素质,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第一,注重多层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强化全民终身教育,提高居民素质,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劳动力。围绕科技前沿、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吸引和汇聚高学历人才、掌握高精尖前沿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企业家人才以及创新创业团队。同时,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增强职业经理人、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服务顾问等“管家型”人才,以及技术研发人员、高级技工等“工匠型”人才的供给能力和集聚水平。第二,注重产业界与科技界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既要鼓励专业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成立科技公司,也要鼓励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兼职,促成科研与产业的有效衔接。第三,完善创新人才招引体制机制建设。除了要通过制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制度、规范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把创新人才“引进来”,更要通过提供优质的居住、教育、医疗、休闲等生活服务让创新人才“留得住”。

五、结 语

产业体系所内涵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中国凭借静态外生比较优势建立了以城镇化、工业化为导向的传统产业体系,其在过去40年中已经发挥了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巨大积极作用,但是在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新形势下需要重构,即构建以现代化为导向的现代产业体系。

本文首先基于中国统计事实分析发现,传统产业体系已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这是产业体系重构的动力来源之一。然后,我们比较了传统产业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主要体现为战略导向和发展方式、产业内容和产业间关系、产业分工地位和分工形态、要素资源配置方式和效率、市场需求类型、市场竞争手段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分析发现,现代产业体系具有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功能,具体表现为:通过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的经济结构优化机制,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通过优化要素分工结构、充分体现要素收益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以提升经济增长的公平性;通过优化区域分工结构、缩小区域差距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以提升经济增长的空间平衡性;以及通过注重生态文明、体现环境友好的生态环境改善机制,以提升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这些功能是高质量发展目标下产业体系重构的又一个动力来源。进一步地,本文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体系的最新界定,阐释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含要素及其互动机理,认为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与人力资源这三种生产要素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且存在互补互促的关系,从而也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现条件。最后,提出了“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即优化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驱动、服务与支撑作用,从而明确了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重构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

2.机制载体 对照学校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台账,制定出详细的数据分解表,并将特色党支部建设任务纳入其中,以统分结合的方式,实施过程化管理,便于及时发现和掌握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院党总支抓特色党支部创建工作的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及时性,也有效保障了特色党支部创建与党总支标准化建设步调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本文立足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对产业体系重构的动力机制、内在机理及实现路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勾勒了一个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逻辑分析框架。当然,对于文中提出的理论命题,尚有待基于翔实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这也是后续研究的可行方向。

由于是在固定区域内施加均布载荷,在传感装置中质量块的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可将施加的载荷等效为加速度的变化。因此通过施加不同大小的载荷,得到对应的在施加载荷方向上的位移量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2所示,PDMS薄膜等效位移与所受到的激励呈线性变化关系。

参考文献:

1.Gorodnichenko,Y.and M.Schnitzer.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Innovation:Why Poor Countries Don’t Catch Up.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13,11:1115-1152.

2.Levine,R.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7,35(2):688-726.

3.Lucas,Jr.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22(1):3-42.

4.Nelson,R.R.and E.S.Phelps.Investment in Humans,Technological Diffusion,and Economic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56(1/2):69-75.

5.Xie,Y.and X.Zhou.Income Inequality in Today’s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4,111(19):6928-2933.

6.杜宇玮:《中国何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创新驱动视角的考察》,《江海学刊》2018年第4期。

7.高培勇、杜创、刘霞辉,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一个逻辑框架》,《经济研究》2019年第4期。

8.巩爱凌:《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外贸出口向内涵型发展转变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12年第6期。

9.李青原、李江冰、江春,等:《金融发展与地区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来自省级工业行业数据的证据》,《经济学(季刊)》2013年第2期。

10.刘明宇、芮明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5期。

11.刘钊:《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12.刘志彪:《建设实体经济与要素投入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13.龙小宁:《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中国经济问题》2018年第6期。

14.欧阳峣、刘智勇:《发展中大国人力资本综合优势与经济增长——基于异质性与适应性视角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1期。

15.芮明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思路、目标与路径》,《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9期。

16.邵汉华、刘克冲、齐荣:《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四位协同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地理科学》2019年第7期。

17.盛朝迅:《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瓶颈制约与破除策略》,《改革》2019年第3期。

18.苏杭、郑磊、牟逸飞:《要素禀赋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基于WIOD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分析》,《管理世界》2017年第4期。

19.王海兵、杨蕙馨:《创新驱动与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季刊)》2016年第4期。

20.解维敏、方红星:《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入》,《金融研究》2011年第5期。

21.姚洋、张晔:《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的动态研究——来自全国及江苏省、广东省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2.詹懿:《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症结及其治理》,《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12期。

23.张红梅、李善同、许召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差距的演变》,《改革》2019年第4期。

24.张耀辉:《传统产业体系蜕变与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机制》,《产经评论》2010年第1期。

25.赵嘉、唐家龙:《美国产业结构演进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美国1947—2009年经济数据的考察》,《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第1期。

26.周开国、卢允之、杨海生:《融资约束、创新能力与企业协同创新》,《经济研究》2017年第7期。

27.周文、李思思:《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阐释》,《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年第4期。

28.张伟、胡剑波:《产品内分工、产业体系演变与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产经评论》2014年第4期。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382(2019)12-0076-09

※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全球创新链视角下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内生性发展机制研究”(批准号:17CJY04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项目(编号:2017M620126 )。

作者简介: 杜宇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上海 200433),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南京 210004)。

[责任编辑:侯祥鹏]

标签:;  ;  ;  ;  ;  ;  ;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产业体系重构:一个逻辑框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