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中国古典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_美学论文

“九五”中国古典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_美学论文

’95中国古典美学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研讨会论文,中国古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的跫跫足音已经日益迫近,有人预言它是一个东方文化的时代。然而,要真正使其成为事实,需要全体东方人共同不懈的努力。中国古典美学,作为东方文化和东方艺术的中介环节与理论凝结,的确是东方文化要义与东方艺术精神的全息反映,因而,中国古典美学研究如何迎接新世纪的来临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95中国古典美学研讨会,正是以反省历史、正视现实、展望未来为指导思想而对古典美学研究进行的一次重要的规划和调整。会议发言和提交论文(部分收入《东方审美文化研究》第一辑)共40余篇。总体而言,涉及问题广泛,探讨深入,启发性很大。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浸染与塑造 本次研讨会既注重对儒家文化的进一步整理与挖掘,又突出对释、道两脉的重新阐释和评估。关于禅宗与美学和艺术的联系,有关论述不仅从现象本体的角度指出二者的相似与贯通之点,而且深入到功能价值论及思维方式的层面剖析了二者的本质差异与形态区别。这样,禅宗与艺术和审美在理性的退隐和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上的相通,以及它们在与社会生活的关联程度和目的与手段之对比的迥然有别,都被清晰地加以揭示。对道家的探幽发微,也有论者着眼于直觉思维,对老子的“不可名”论和庄子的“神遇”说、“得意忘言”说进行了较有新意的阐释,从而强调和突出了“道”与“虚静”之间的中介环节——“以人合天”。这一结论使古典素朴和谐美学观的认识与表述都更加精细化。至于儒与道的对立与融合,已显陈旧的“儒道互补”的哲学命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有关论者从中国古典美学“建构”与“解构”的历史转换中审视与把握儒与道的对立与融合。研究认为,在中国人的审美活动中,儒家一脉常常以提供某种秩序化、程式化、符号化的规则与习惯为己任,是属于“建构”的行为;道家一脉则往往以解文饰、解规则、解符号的姿态对儒家美学进行反向的消解以消除其造成的异化,因而道家是以“解构”为使命的,这样,在“建构”与“解构”此起彼伏、彼此消长的过程中,中国古典美学才能够得以持续而健康的发展。也有论者从“八卦”入手,对中国文化和审美意识的源头进行了细致而富有新意的探寻。有关成果表明,“八卦”是龙文化的观念表现、是中国文明的最初曙光——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中国美学的基本思想都渊源于八卦;无论艺术思维或科学思想都可以在八卦中发现其最早的模式的胚胎;八卦还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初框架。凡此种种,对儒、释、道或整体的把握或局部的探讨,都进一步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美学关系的再认识得以深化。

二、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形态与范畴 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有着极广的范围、多样的形态和独具一格的范畴。但毋庸讳言,由于中国传统的经验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古典文艺美学也常常显得驳杂、粗疏,多采用感想、格言、随笔、评点的形式而缺乏严密的理论系统。因此,真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研究,既要善于把握感性经验中的理性精神,又要善于从部门艺术美学中进行一般美学原理的总结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艺术本质观在中国经历了古代偏于主体情志的表现论到近代偏于客体再现的摹写论再到现当代再现与表现相结合的统一论的历史演变。比如,“言志”说、“缘情”说、“童心”说、“性灵”说都是古代情志表现论的具体表述;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梁启超的小说理论则属于近代客体摹写论的观念;叶燮的“理”、“事”、“情”与“才”、“胆”、“识”、“力”的结合说,王国维“意与境浑”的“境界”说已经显示出再现与表现相结合的统一论倾向,作为当代艺术本质观的意识形态论和艺术生产论则直接以再现与表现相结合的统一论为理论基石。可以说,这种总体描述与论证是比较科学和富有涵概力的,它既与各部类艺术发展的历史事实相符合,又能与西方艺术本质观从古代摹仿论到近代表现论再到现当代再现与表现相结合的统一论的历史进程形成鲜明的对照。另外,对古典部门艺术美学的探讨,应该既接受一般美学原理的指导,又能通过具体的考察反过来深化和推进一般美学原理的研究。研讨中多数论者都遵循了这个基本原则。比如,对中国古典书法美学的研究,有论者指出它以古典和谐美为理想,呈现出从壮美到优美再到萌芽中的崇高的发展三部曲。楷隶(碑)偏于壮美,行草(帖)则偏于优美。明中叶以降杂揉篆、隶、真、行、草诸体的倾向,导致书法艺术多背拗古法而布局散乱,频出的“怪体”在美学风格上庶几类于近代的崇高。并由此得出结论“王羲之书法是古典和谐美的范本”。对中国文人画审美本质与艺术特征的研究,有的学者阐述了它“以诗为魂”、“以写为法”、“水墨为尚”、“抒情写意”的根本特征。显然,这一结论是在对东方古典艺术以表现和写意为宗的总体观念指导下所得出的,同时它又是结合文人画的创作实际所进行的、与西方表现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的东方古典表现艺术审美特征的具体评述。正是通过书法美学、绘画美学等诸多部门艺术美学的深入探讨,表现、再现、壮美、优美、意境、形神、风骨、境界等中西共有或中国独有的众多美学范畴才进一步得到阐释和界定。其实,可以说,本次研讨中所有关于部门艺术美学的研究和探讨,都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总体风貌、具体形态以及特有范畴进一步走向清晰化、明朗化和科学化。

三、关于中国著名古典美学家美学思想的研究 黑格尔曾经说过“哲学史的外部形象是由个别人物构成的”,我们相信美学史的外部形象也是如此。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的确存在着诸如孔子、庄子、王羲之、司空图、严羽、王国维等一大批关键人物。正是他们才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独具一格的外部形象。他们的美学思想往往呈现出历史转折的重要逻辑环节,的确值得研究者花大气力去探讨。有的学者从文化心理结构入手对孔子进行了独到的研究,依据“表现的自我”和“内省的自我”双重标准,分析和阐释了孔子言论的多层次内涵,从而发现他的精神世界在伦理实践领域和审美境界中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严重对立。由此展开了对孔子美学的丰富内涵和矛盾本性的论释。就孔子的审美感受而言,有的学者扣住《论语·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句话进行了精采的解读。有的学者认为,“兴”是对语言形式和概念的超越;“礼”是对人的躯体的超越;“乐”则达到了主客统一、物我两忘的至境。概而言之,“诗”、“礼”、“乐”都是由有限而无限、由束缚而自由,最终实现精神的自由升腾。从等级序列上讲,它们分别与孔子审美感受依次上升的三种境界相对应。对王羲之的美学思想,也有论者从书法方面作了全面而细致的探讨,对他的家世、思想、书法艺术实践进行了详细的考辨,从而对其书法美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得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此外,也有学者对司空图、李渔、王国维等人的美学思想从一些特定侧面进行了科学的研究。美学界对著名古典美学家美学思想的深入探讨,的确使中国古典美学发展演变的逻辑环节更加鲜明和突出,也使有关研究的深度与力度不断得到增加和提高。

四、中国古典应用美学的表现及特色 美学走向实用,便产生了应用美学。在当今社会,应用美学被视为美学走出书斋和经院的一种国际思潮。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应用美学就已经在社会生活及现实人生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研讨中,有关论者集中探讨了服饰美学理论的流变及传统园林美学的特点。关于服饰美学,从服饰美观念的产生到借服饰“比德”以服饰“抒情”再到李渔对服饰审美理论的系统阐发直至鲁迅和林语堂对西方服饰理论的借鉴,学者们进行了清晰而翔实的服饰美学演变轨迹的描述和勾勒,并对李渔的有关理论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客观的评价。认为李渔关于“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的三条法则,是相当全面的理论表述。这种全面性表现在,持论既重视形式的美,又重视精神内涵的美;既以人为主,又重视服饰的装饰作用。关于园林美学,有论者对李渔园林美学思想进行了整体的概说和个别问题的专门探讨。整体概说指出李渔的贡献在于,园林艺术“因”“借”问题的创造性阐释、园艺家主体创造精神的阐发、园林花木审美价值和观赏意义的系统论述。个别问题探讨主要针对李渔的“窗栏”妙用观。李渔认为,“窗栏”不但是园林美的重要组成因素而且还是园林观赏的“审美转换器”。研究者运用色彩学、美术学、审美距离说等现代自然科学和美学理论,对李渔的“窗栏”妙用观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和论证。就服饰美学和园林美学而言,中国古典应用美学已经相当成熟。表现在既有完整系统的理论又有成功出色的实践。中国古典应用美学以独特的实用理性为支撑,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当今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次研讨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周来祥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中国美学之所以没有像埃及和印度的美学那样出现断裂和消亡、而是延续和发展下来,关键就在于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独立的范畴和体系、它们恰好与西方美学理论形成互补。譬如,从美学形态上讲,古代中国美学属于描述性的经验形态,古代西方美学属于思辨性的理论形态,而两种美学形态在现当代的中国与西方又同时出现逆转。从美学范畴上讲,中国古典美学有一系列值得珍视的范畴,如“气”、“和”、“韵”、“意境”、“风神”、“味”等;即便中西共有的范畴,它们也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和谐”,中国重视内在心理之“和”,西方则强调外在形式之“和”。周来祥教授认为,进行中西比较的确是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好路子,但是比较绝不能成为罗列材料的主观臆断和转换魔方的故弄玄虚。要避免这种自欺欺人的花架子,除努力做到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外,还要始终保持一种健全的心态即“文化无优劣,美学无高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中国古典美学走向世界服务于全人类。

任何现代都必将成为传统,未必所有传统都会永远成为过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有一种巨大的能量,它能超越时空而服务于全人类。今天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就是对这种巨大能量的发掘与呼唤。达到这一境界,既需要完善以往的研究方法,又需要寻觅新的研究思路,作为规划和调整,’95中国古典美学研讨会正是一种完善和寻觅的开始。比如,对释、道两家的重新阐释和评估,在部门艺术美学研究中对一般美学原理的思考与关注,就分别属于对固有方法中的文化视角和艺术视角的进一步调整与完善。而抓住核心范畴系统地进行中西之间的对照以及强调理论的实践功能,则属于新思路中的比较美学视角和应用美学视角的寻觅和发现。

标签:;  ;  ;  ;  ;  ;  

“九五”中国古典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_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