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_商业论文

加快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_商业论文

加速推进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市场经济是资本高度流动化的经济,资本不流动就无活力,资本不流动就要流失,资本只有在流动中才能保值、增值。国有商业在我国流通领域有着无法动摇和替代的主导地位,因而,国有商业资本理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加入资本流动的大循环,实现资本的不断扩张和升值。

一、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的紧迫性和障碍因素

当前,推进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的紧迫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是国有商业实现两个转变的根本要求。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把经济增长的着眼点转移到国有资产的调整、改组和优化配置上来”,“要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引导国有资产向效益高的领域转移”。显然,这里所说的国有资产也包括商业资产。目前,人们对工业企业的改革及资产重组比较重视,而对商业企业的资产呆滞、效益下滑等问题却认识不足。进入90年代以来,在高利益回报的驱动下,城市大中型零售企业出现了各种所有制、各部门多元投资的局面,在一些城市出现了盲目上规模、上档次、过度追求豪华的倾向。有场无市、店多客少,投资、设施和人员出现闲置和浪费,效益滑坡、亏损扩大等问题日趋严重。从全国来看,近几年国有商业销售额大幅度增长,而利润却大幅度下降。这表明,国有商业脱离市场需求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资本的合理流动已迫在眉睫。

第二,是国有商业适应高层次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国有商业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一是国有商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形式老化,单体小、数量多、组织化程度低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国有商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二是国有商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滞后,许多企业盲目上规模,削价竞销,以高昂的经营成本在市场竞争中苟延残喘。三是国有商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思路狭窄。把眼睛盯住本地市场、盯住工业品市场是许多国有商业的追求目标,但市场是开放型、无边际的,商品渠道除了工业品外,还有非常广阔的领域。所以,国有商业要想巩固和发展主渠道优势,就必须认识研究、大胆探索资本运营的方法和方式,加速国有商业资本优化重组和市场化流动的步伐。只有这样,国有商业才能在高层次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第三,是促进国有商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几年,国有商业的发展势头明显落后于非国有商业,有些地方国有商业的主渠道优势已经丧失殆尽,如何加快发展已成为国有商业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从目前国有商业的状况来看,首先,要加快发展就必须促使国有商业资本向回报率高的部门、领域转移和流动。如果存量资本得不到盘活,增量资本得不到升值,加快国有商业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其次,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克服无序竞争,创国有商业经营和服务特色。目前,国有商业无序竞争的状况较为严重,这直接导致了国有商业相互内耗,整体功能低下,竞争优势弱化。资本市场化流动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市场竞争,不仅巩固和稳定了国有商业的经济基础,而且对国有商业形成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经营和服务特色发挥重要的作用。再次,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形成国有商业的人才资源优势。国有商业资本的市场化流动,有利于形成和完善国有商业人才资源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促使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向国有商业聚集。

综上所述,推进国有商业资本的结构调整和市场化流动已经刻不容缓。

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国有商业在推进资本市场化流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障碍性因素。

1.认识障碍因素。目前,社会各界对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不能流。有些人认为国有商业资本的流动会带来国有资产的流失,使国有商业失去主渠道优势。二是不愿流。有些企业经济效益还不错,看不到潜在危机,认为实施了资本市场化流动,企业效益会“外流”。三是不敢流。有些企业虽然形势严峻,但还能勉强过日子,担心实施资本的市场化流动会使自己的位置“流产”。四是不懂流。有些企业习惯于传统经营格局,未能掌握资本运营的现代经营本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束手无策,无从下手。

2.市场障碍因素。我国目前的市场体系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是一个很不完善和配套的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很不健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有许多无形的枷锁。如:财政管理体制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无法摆脱地方政府的行政制约,等等。这就使得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受到很大的影响。

3.政策障碍因素。国有商业企业大都创建于计划经济时期,在转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些能继续发挥作用,也有一些则成为企业发展的包袱。对这些包袱,由于国家没有相应配套的扶持政策,从而出现了与市场竞争相悖的“大鱼不吃小鱼”的现象,使资本的流动和重组受阻。

4.结构障碍因素。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国有商业资本结构失调已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一方面,资本负债率居高不下,资本金严重不足,迫使大量的商业企业举债度日。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本结构扭曲,许多国有商业离退休人员接近或大大超过在职职工,这无疑使得国有商业企业和其他商业处于不平等竞争的状态,给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带来困难。

二、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的特征分析和目标要求

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是指国有商业企业为适应高层次市场竞争的需要,通过对资本的组织、管理和运营,实现资本存量和增量的优化配置,促使资本在加速流动和周转过程中实现收益最大化。从国内外企业的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特征。

一是资本流动的价值效应。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强调资本价值形态的周转和循环,力求依靠综合化、立体化、多元化的发展,科工贸的混合经营,充分发挥资本效益,借以扩张企业规模。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要把着眼点从过去注重资本物质形态的循环转移到资本价值形态的循环。

二是资本流动的市场效应。国有商业资本的流动必须通过和依靠市场进行。这就要求国有商业不仅要主动进入市场,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而且还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积极参与社会资本流动的大循环。

三是资本流动的集约效应。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通强调资本增值扩张这个根本目标,摒弃了传统的粗放型的商品经营模式,努力实现资本运营的集约化。

四是资本流动的开放效应。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彻底否定了单一性的产品经营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道路,而是一种对国有商业资本的开拓营运。它通过资本不断向报酬率高的部门、行业和产品,获得增值契机而不断升值,通过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与协作,努力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是一项艰巨复杂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搞好这项工作,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一)以资本增值为目标,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

为实现资本增值这一目标,就目前国有商业的现状来看,一是要突破国有经济格局,走国有经济为主导的混合型所有制道路。通过把企业从单一国有经济改组为资本多元化结构的企业,使得企业资本不仅成为企业经营者有关的事,而且会有更多的参与投资者对企业资本增值主动关心,并为资本增值出力尽职。二是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实施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经营。国有商业要依靠自身的商路、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大改组扩延的力度,向多种经营方面发展,努力实现资本增值。三是优化资本结构,增强竞争实力。实现资本市场化流动要从原来的实物型转变为货币型去操作和认识,使资本流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真正适用、发挥效益的领域中去,以达到企业资产增值的目的。

(二)以资本运营管理上的创新为重点,找准国有商业改革的切入点。

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要求企业高度重视资本运营管理上的创新,努力使企业围绕资本运营管理这个中心,做好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1)从优化资本运营入手,使企业资本负债率合理化。我们要通过优化资本管理,使企业不合理的债务降下来,使合理的债权得到归还,确保资本市场化流动畅通无阻。(2)从盘活资本存量入手,使资本运营达到理想化。许多商业企业的存量资产年年有增无减,但大量的资本“死而不活”,导致企业资本金运营率低下,经营萎缩、利润下滑。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盘活存量资产入手,大力提高企业固定资产和流通资本的使用效率和回报率。对企业中闲置和利用率不高的固定资产要通过开发出租、转让等多种办法加以利用。对拖欠的流通资本、呆滞积压的流通资本,要千方百计加以盘活和收回,从而把“死”钱变成“活”钱,实现资本金的再生经营。(3)从投入产出分析入手,使企业资本运营高效化。资本市场化流动重在资本运营投入和产出的比值上。就是说,当一个企业在限量的资本内进行资本运营,就要研究如何以较少的投资实现较多的产出,达到高效化的目的。

(三)围绕资本流动出效益的原则,形成资本市场化流动的运行机制。

实现企业资本市场化流动,是企业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必须对过去企业中的各项规章制度,重新按照构造资本运营这个主体,进行逐条逐章的分析与研究,增加适应资本流动的新内容,把企业的各种制度和规定,向突出资本市场化流动出效益这个大前提靠拢,从国有商业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测算、监督、控制、挖潜上去思考、去创新。

三、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的途径优选

从国有商业改革发展的现状来看,可供选择的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母体增资式流动。即以国有商业企业为母体,通过改制重组或增量扩股,利用股份制的筹资功能多方聚合生产要素,使企业母体在原有的规模上得到增资和扩张。

2.股份购买式流动。即对规模较大、效益较高、竞争力较强的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通过公司化改造,实现资本扩张后,用公司的部分股本,有偿购买优势互补的企业。

3.互补组合式流动。即国有商业企业利用自身的商路、信誉、仓储等优势与社会资本互补组合,形成国有商业新的经济增长优势。

4.投资扩张式流动。即对效益较好、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为了进一步发挥其市场竞争的新优势,通过投资、增资等多种手段、迅速扩张其规模。

5.裂变组合式流动。即对一些规模较大、负担较重或整体竞争力不强、效益一般的企业通过裂变将部分资本与社会资本、外国资本进行公司化重组,同时将剩余资本优化重组,采取委托经营、公有民营、租赁经营等方式,实现资本的流动和增值。

6.吸纳联构式流动。即国有商业利用自身优势广泛和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私人资本互接互补,联合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

7.先售后股式流动。即中小型商业企业在资产评估后,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在进行必要的扣除和剥离后,将企业的净资产出售给企业内部职工或社会法人。

8.连锁发展式流动。发展连锁经营,不仅是流通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发展连锁经营,不仅能拓宽商业资本向外辐射扩张的空间,而且构筑了资本市场化流动的新优势。

9.破产重组式流动。对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使企业闲置资本按照市场竞争的规律优化重组,避免国有资产出现新的浪费和损失,也是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的推进措施

当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大力推进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的进程。

(一)走出认识误区,真正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推进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

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既是改革,又是发展,更是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合理配置。因此,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商业行政主管部门应从战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按照改革的思路,用大手笔、下大决心,扎扎实实推进这项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应着力克服和纠正认识上的三种偏向:一是小生产的思想观念。只看到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精明”而不“开明”,“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在联合和协作方面患得患失,不愿意冲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资本的优化重组,甚至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二是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对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的内涵特征、方法途径等缺少正确全面的认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受旧框框的束缚,“穿新鞋走老路”;三是放任自流的思想观点。认为在实施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过程中,政府在规范化建设方面无所作为,因而在工作中放弃调控和引导。在统一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大行政推行力度,积极探索资本市场化流动的方法和途径。

(二)明确企业责任主体,对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量大面广,政府不可能对每个商业企业直接行使所有权,加上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大量表现为市场条件下的微观行为,在流动中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地方政府部门应授权国有商业行政管理部门担负起资本运营的职能和调控的职能,并且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自觉运用行政手段,明确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的重点、方向,以确保企业之间资本的流动符合企业自身效益的要求,符合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要求。

(三)实行多方并举,为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方位协同进行。一是经营者要市场化。企业经营者是否具有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本领,是否具有资本运营的知识才能,是推进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的最重要的因素。实现经营者市场化,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经营者优胜劣汰机制,是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的基础和前提。二是政策环境要优化。政府要提供一切可能,帮助企业理顺外部经济关系,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解决好历史遗留的沉重负担,使国有商业轻装上阵,公平竞争。三是社会环境要优化。资本运营效应和企业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政府的一切经济工作要有助于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体系,使生产资料市场、科技市场、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真正活跃起来,为企业全面进入市场角色、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充分的条件。

标签:;  ;  ;  ;  ;  

加快国有商业资本市场化流动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