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学生的思想_思维模式论文

释放学生的思想_思维模式论文

放飞学生的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程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全面启动,教师新的角色定位应时而生。如组织者、交流者、激发者、管理者、革新者、咨询者、学习者、学者、自省者等。其实教师角色特征,综合体现在教师的道德、学识和行为之中,教师角色定位是相对的,不同角色特征应服从和体现于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整体设计之中。各种角色有时可以溶于一体,也可有所侧重,关键在于内涵和神韵。不过,在教师诸多角色中,激发者——启动学生思维的运转者,放飞学生思维的激发者,应是最基本的核心角色,其他角色都要围绕其服务。

一、激发者角色定位的依据

国内的高材生到美国去念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总是格外地用功: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认真对笔记,考试前认真背笔记。考试的时候,教师讲了六点,我们的学生绝不会写五点半,保证老师讲的内容全部还给老师。在中国,这样的卷子表明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全部掌握了,自然是满分。可在美国,最多只能得个B等,通常只能得C等。而一些其他学生只答了一两点,但有创见,是他自己思考出来的,是从其他资料获取的,这样的卷子才能得A等。我们有些学生对此不理解,去询问老师:“我们六点都答出来了,为什么只能得C等,而他们只答了一两点,却得A等?”老师的回答也是值得回味的:“你答了六点不错,可是这六点我都已经讲过了呀!我讲过了,你还说它干什么呢?我讲了六点,那是我思考的,是已有的六种可能性,或解决问题的六种方法。他们只讲了一点或两点,但那是他们自己的。我讲课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六点,形成你们自己的思考,得到你们自己的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是典型的以问题为纽带的美国教育理念,它蕴含着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此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尤其是为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奠定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坚实基础。

然而,我国学生的困惑,可看出我国的传统教学往往重视趋同性的逻辑思维,这种传统教育是“去问题教育”,教师扮演的是权威的代言人角色,他们以专家的姿态,将各种经验、概念、法则与理论变成“问题程序”和“标准答案”生硬灌输、机械训练学生,强迫学生死记硬背,使学生以能否记忆、重复这些现成的程序和答案作为是否获得知识的标准。君不见中国教师常通过问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教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教师也就放心了,认为教学也就完成任务了。殊不知,这种“求同型”的教学方法和作业要求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致使有创造力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这样的教育理念的代价是:使学生成为再现知识的“高手”,考试的“机器”,可悲的活“书橱”,创新思维的低能儿。其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大大脱节,要想实现科教兴国,理念不变,则只能是迟迟实现不了的美梦,因为当今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已成为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行业不利处境的法宝,在知识创新方面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较以往更加脆弱和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以往的惯于维持和适应的教育已经到了不得不彻底改革的时刻。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我们已经培养了太多的知识累积性人才,我们已经拥有了不少高分低能者。时代、社会渴求创新人才,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非天赋神授、与生俱来的,教育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做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人,做一个激励学生思考的人,放飞学生思维的激发者,去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创造性,启发学生力争从不同角度构思、解决问题,培养创新巨人。

二、如何担当此角色

(一)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王国里

改变观念,教学中插入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怕学生提问题无法处理,这是某些教师不敢、不愿设置质疑环节的一种心理障碍,从而形成老师提问学生机械对答,死记标准答案的“活书橱”状况。要做启动学生思维的运转者,放飞学生思维的激发者,必须改这种物化教育为人化教育。教师要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从而达到学生会了不用教,学生不会才需要教的境界。使学生学会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就可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主见,学生自己的思想。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不可遏止的向往,因而每个教师都应恪守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王国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二)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质疑,引导学生敢质疑

科学上有许多成就并不是问题解决者的功劳,而是那些问题发现者的功绩。具有设疑能力,就能在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情况下产生疑问,发现矛盾,并对此穷追不舍,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质疑是为了探索,是前进不是后退,而当今媒体日益丰富,使青少年愈来愈依赖图像和声音。因为图像和声音比起文字来要生动得多,也更为吸引人,但因此却剥夺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抑制了创造力,在电视电脑面前,儿童更多的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信息是如此之多,使得他们无法思考,只能是接受、接受、再接受,造成对信息没必要的思考,没有养成好的思维习惯的现象。教师应该创设良好质疑氛围,改变学生机械被动的应答行为,使学生课上有机会发表疑见、异见、创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表示怀疑、进行证明或反驳的可能和大胆发表议论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朝着主动创新精神方面迈出的坚实一步。教师应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渴望成为一个善于深思的、思维敏捷的人,以抑制信口乱说的习惯。随着经常质疑,学生的求知欲望会更强烈,质疑情趣更浓,形成良性循环,质疑中的情趣效应显而易见。

(三)教会学生质疑,让学生掌握开启未知问题的钥匙

学生质疑水平态度不尽相同,有的仅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我不明白”等低层次的质疑水平上,有的词语明明学会了,为获表扬明知故问,这说明仅满足于敢质疑还不够,还得教学生学会质疑,端正态度,提高水平,质疑应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质疑不只在量的多少,而且在质的水平上。质疑质真正的疑问,教会学生质疑的思维方式。疑必有问,问必先思。在教学中,如下几种方法有助于教会学生思考。

1.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明明白白地展示给学生。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在学生面前“出声思维”的方法使得学生获得一个思考的范例。在解题过程中,一边解题一边大声说出自己思维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个人了解他人是怎样在进行思考:

2.学习课后的思考题,品评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师可布置一些相应的具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并帮助学生拟定一个有效的计划,如何开动脑筋,循序渐进地进行思考,最终解决问题。

3.教师应该设法引导学生先在心中考虑如何解答题目,即先思考,然后再着手完成作业。

在教师示范性提问后,让学生模仿着质疑,强调“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动动脑筋,看能不能说得和别的同学不一样”,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可引导学生围绕“阳光千万缕”提出不同思维方式的问题,以“什么”为形式的直问:“什么叫千万缕”;以“为什么”表述的深问:“阳光无处不在,为什么会出现千万缕”;问“既然千万缕阳光能照射到草地上,那怎能说森林被封得严严实实”,这是反问形式;问“既然千万缕是千万条的意思,为什么课文用千万缕”,这是以比问的形式提出的。质疑角度不同,表现思维方式不同,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他们力争从不同角度构思、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创造性。

标签:;  

释放学生的思想_思维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