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展望_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0年C.K.Prahlad和Gary Hamel在权威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首先提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1] 这一概念以来, 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就一直是企业管理界相关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尤其在战略管理领域,研究战略的意义正是实现和保持竞争优势(Fred R.David,2001)[2]。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的观点已被广为传播和接受,并更进一步地推动着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的深化。本文在对目前国内外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从概念界定、特征、构成要素、识别与评价、培育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核心竞争力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一些前瞻性的探讨。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对核心竞争力概念的认识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虽然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以及它作为竞争优势的源泉都已被广泛接受,但研究者们对核心竞争力概念本身的认识和界定却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学者们从知识载体、元件—架构、整合、协调、组合、技术网络、产品平台、技术能力、组织学习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却没有取得较成熟的权威性观点或一致性意见。在许正良、王利政(2003)和杜云月、蔡香梅(2002)等人对国内外学者们的核心竞争力界定所做的归纳整理的基础上,笔者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见表1和表2[3][4]。

除表中列出的诸多观点外,还有些学者从另外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问题,如左建军(2000)从体制和制度出发进行研究,得出企业体制与制度是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的结论[4]。 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核心竞争力时都试图自己给它重新赋予一个新的定义,而不愿意接受别人已有的观点。这是造成目前无法统一对核心竞争力概念界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浪费或效率低下,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设置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学者对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融合,试图为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找到一个可接受的代表性观点,如虞群娥、蒙宇(2004)就归纳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就是在企业内部借助一种高效率的机制,充分有效地调动各种资源并使其协调运行,通过提升输送到顾客手中产品的认知使用价值(注:这是西方学者提出的概念,指顾客认知利益与认知价格之差。顾客价值实质上是顾客对于企业产品或服务是否物有价值的评价,是一个心理上的价值判断的过程。)从而实现企业在市场上超越同业对手,获得竞争优势的“合力”[13]。“合力”的观点使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有了新的思维路径。

表1

国外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

认识维度 主要观点

Prahalad & Hamel

技术、整合、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集体知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多种多样的生产技

(1990) 组织学习术以及把众多的技术流进行整合[1]

Prahalad(1993) 技术、管理过程、多种知识、有关顾客的知识和直觉创造性的和谐整体[5]

群体学习

Hamel & Prahalad

技能、知识 企业由于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累积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它是具

(1994) & Coynel有企业特长性的专长,是使一项或者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

(1997) 力

Barton(1992)

知识载体使公司区别于其它公司,并对公司提供竞争优势的一种知识群,是一

种行动能力;是一个组织能力长期形成专有能力,从而为顾客提供价值的

关键所在

Mayer & Utterback 产品平台职能的集合体、产品的基础,通过产品平台与产品族,与企业绩效正

(1993) & Leherd相关

(1997)

Henderson & Cockburn

元件能力、 元件能力(资源、知识技能、技术系统)及构架能力(合成能力、管

(1994) 构架能力理系统、价值标准、无形资产)的组合

Gallon(1995) “市场—界面”、 一个组织竞争能力因素的协同体,反映在职能部门的基础能力、SBU

结构、技术 的关键能力和公司层次的和谐能力[6]

Foss(1996) 组织资本、 核心竞争力既是组织资本又是社会资本,它们使企业组织的协调和有

社会资本机结合成为可能

Coombas(1996) 技术、组织能力 企业能力的一个特定组合,是使企业、市场与技术相互作用的特定经

验的积累[7]

Stalk & Evans 价值链、技术核心能力并不是核心竞争力的全部,而是企业为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

& Shulman(1992)的整个价值流上某一点的技术性技能或生产技能[8]

Martin(1995)

技术、技能 一种能用于许多产品的、具有关键性的技术或技能的能力,一旦一个

企业掌握了一系列的核心能力,它就能使企业比其它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它能被应用于多种产品而竞争对手却不能很快地模仿它[8]

Synder & Ebeling

价值链 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的价值增值活动,这些价值增值活动能以比竞争

(1992) 者更低的成本进行。正是这些独特的持续性的活动构成了公司真正的核心

竞争力[9]

Coyne & Hall & 技能、知识、组合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

Clifford(2001) 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一到多项核心流程[10]

表2 国内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

认识维度

主要观点

吴敬琏(1999)

技能、资产、机制 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

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

的结果[11]

林志扬(2003)

技术、产品平台

企业所拥有的可以应用于多种产品的关键技术和能力,以及把这种技

术和能力应用于多种产品的能力[8]

李悠成(2000)

技术、技能、知识 一种无形资产,它在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对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

整合而获得的能力

陈杞国、王秉安 产品、技术、管理 由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构成,它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

(2000) 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

管益忻(2000)

顾客价值 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旨在为顾客提供更大(更多、更好)的

消费者剩余的企业核心能力的体系。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是消费者剩余

陈清泰(1999)

产品、管理、创新 一个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

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史东明(2002)

核心价值观、 核心竞争力是分布企业组织的能量,通过核心能力表现出来,而其赢

企业文化 得竞争的能力核心是企业文化与价值观

周星、张文涛

产品、技术、营销 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12]

(1999)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尽管学者们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对其特征的认识却比较趋于一致。从各种不尽相同的表述中可以看到,资源学派学者Jay Barney(1995)对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的VRIN属性在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领域也得到了认同和广泛接受,即价值性(valuable)、独特性(rare)、不可模仿性(inimitable)、不可替代性(nonsubsititutable)。如Prahlad & Hamel(1990)就认为:首先,核心竞争力能够为企业通向广泛多样化的市场提供一个潜在的途径;其次,核心竞争力能够使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重要的价值;最后核心竞争力应该是竞争者难以模仿的[1]。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因它能给客户和企业带来价值而具有价值,而这种价值往往是战略性的。包含核心竞争力辐射所产生的核心能力的核心产品可以让客户用更低的价格享受产品给他们带来的价值,或者用同样的价格能享受到更多的客户需要的价值。而企业通过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使顾客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也使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最终使企业获得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

2.独特性。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经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的培育,产业环境、公司使命、企业文化和各种资源条件的不同使不同的企业遵循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如果许多竞争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就意味着没有谁获得了真正的竞争优势,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也就不存在了。

3.不可模仿性。实际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者之间常常互相模仿产品、营销策略、管理模式等等。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壁垒特性,越来越多的公司利用专利保护等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关键技术不被模仿,而像企业文化这样的软性要素则更是不容易模仿的。

4.不可替代性。寻找替代品和替代路径是竞争者在模仿对手不成功时的另一种尝试。也正是这种方法使许多行业打破了垄断,如通信行业的GSM和CDMA就代替了传统的模拟信号方式。而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替代性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最强有力的武器。

5.延展性。除了VRIN属性,Prahlad & Hamel(1990)、李悠成(2000)、左建军(2000)、许正良和王利政(2003)等学者都认为核心竞争力应具有“延展性”。在企业的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处于核心位置,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之源,具有延伸和拓展的功能。延伸是从纵向看,主要指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换代,拓展则是从横向看指开拓新的产品和服务。核心竞争力的发散和辐射作用使企业在原有领域中可以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也可以为创新、拓展新的相关市场提供支持。

6.动态性。许正良和王利政(2003)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内生于企业自身,但它是在企业长期的竞争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动态演变是一种客观必然[3]。而于江、张不同(2003)也认为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具有战略柔性和动态性”[14]。

也有少数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提出不同的观点。如周星、张文涛(1999)认为核心竞争力具有路径依赖性和累积性、组织结构性、粘滞性、暗默性[12];张新华、范宪(2002)认为其特征是知识集合性与价值优越性、难以替代性和路径依赖性[11];而于江、张不同(2003)则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有价值的能力,并具有行为集合性、唯一性和战略柔性,并提供了各自的考量维度[14]。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从Prahlad & Hamel(1990)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起,技术就作为一个关键的构成要素被研究者们接受。而对核心竞争力的其他构成要素,学者们的观点则存在较大的分歧。杜云月、蔡香梅(2002)将其中的一些代表观点归纳为六种构成要素论,见表3[4]。

表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六种构成要素论

类别 代表人物 构成要素

两类竞争 王秉安 ①硬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核

力构成论 (2000) 心技术或技能);②软核心竞争力

(经营管理等)

两维系统 王毅①能力;②能力架构与层次

构成论(2000)

三要素周卉萍 ①技术和体现这一技术的新产品、

构成论(2000) 新服务方式;②管理文化氛围;

③新理论、新经验的学习率和传递率

五要素邹海林 ①研究开发能力;②创新能力;

构成论(1999) ③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的能力;④组织各生产要素进行

有效生产的能力;⑤应变能力

全要素管益忻 凡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竞

构成论(2000) 争对手的所有全部要素.如市场

预测、人力资源开发、市场营销、

经营决策、品牌战略、企业文化、

制度创新等

除此之外,关于核心竞争力构成的研究还有几个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1.许正良、王利政(2003)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文化力、企业学习力、企业创新力这三力有机结合构成的企业竞争优势的能量源。三要素如图1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结构图[3]。图1中,企业文化力位于中心,是学习力、创新力的精神动力源;学习力位于文化力和创新力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创新力处于最外层,使企业形成核心能力,并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附图

图1 企业核心竞争力结构图

2.胡宜挺、李万明(2005)基于大系统理论、进化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技术(T)、管理(M)、文化(C)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建立TMC三角模型,针对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提出核心竞争力将表现为技术优势型、管理优势型和文化优势型三种形态。[15](如图2所示)。

附图

图2 TMC三角模型

3.周星、张文涛(1999)则认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核心技术能力,并需要企业的响应能力、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企业的核心的生产制造能力、企业核心的市场营销能力和企业的组织协调能力来辅佐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12]。这种辅佐关系可以用图3来表示。

附图

图3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评价

正确识别和评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培育和应用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国内外学者都在此方面做了比较广泛的研究。王毅(2000)等人研究了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方法及其特点,将各种方法归纳为四类,即非定量描述法、半定量法、定量法、半定量与定量结合法。其各自的具体的归类标准和代表人物见表4[16]。

表4 国外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法及代表人物

类别 代表人物识别方法

非定量Prahalad

不采用定量或半定量指标,

描述法(1990) 只采用文字或图标等对核心竞

Kesler 争力进行描述。包括文字描述

(1993) 法和图示法两种。

Klein(1998)

半定量法 Meyer 构造一个指标体系,用主

(1993) 观判断方法对各指标评分,然

Durand 后综合计算出核心竞争力水平。

(1997)

定量法Patel(1997)纯定量方法,即不涉及主

观评分的半定量指标,只采用

可严格计量的指标测度。

半定量与 Henderson 在设计的指标体系中,既

定量结合法(1994) 有纯定量的指标,也有通过主

观评价打分的指标,然后综合

计算。

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看,以上四类方法各有利弊,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目前也还没有哪种具体的识别方法得到广泛的认同。但是从近年的研究方向基本可以判断,非定量描述法、半定量与定量结合法的互补研究将是未来对核心竞争力识别和评价的研究主要思路。

国内学者也对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评价做了较多的研究,使用的方法主要集中于非定量描述法和半定量法,也有少数研究用的是半定量与定量结合法。

1.非定量描述法

(1)林志扬(2003)从企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带来的价值增值两个方面对如何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了一个模型,如图4所示[8]。利用该模型分析企业的价值链,可以发现在价值链中哪些活动可以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进行,哪些活动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增值,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核心竞争力。

附图

图4 识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活动

(2)康荣平、柯银斌(2000)从时间跨度和市场范围两个维度构建了“九宫图”来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九宫图”将企业能力体系分解为核心能力、亚核心能力和基本能力,表示企业在某时期针对某种市场具有竞争优势[17]。借助这个工具,企业可以用来分析:①自己的战略能力状况以及竞争对手的状况,对自己的战略位置能有一个清晰的把握;②企业在战略能力方面中长期努力的目标;③企业成长的路径。

附图

图5 九宫图

2.半定量法

(1)于江、张不同(2003)通过资源—关键能力—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渐进化的识别方法,建立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体系框架。识别过程由三个阶段组成:识别关键能力;识别竞争力;识别核心竞争力[14]。如图6所示。作者在研究中还将核心竞争力的特性进一步作为量化的指标,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渐进式的测度和评分,从而评价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附图

图6 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框架

(2)胡恩华、单红梅等(2004)从核心竞争力本质层面上构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应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判断方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综合评价。[18]

立足于核心竞争力的性质,作者以价值创造性指标(U[,1])、可延展性指标(U[,2])、难以模仿性指标(U[,3])和自学习性指标(U[,4])为主因素,并将每个主指标辅以2—4个子因素,构成识别指标体系。在将评价指标进行无量钢化处理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再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企业核心竞争力(U)的高低。

3.半定量与定量结合法

冯祈善、赖纯见等(2002)基于AHP构建出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包括目标层G、判断准则层Ci和类措施层Li(构成竞争力水平)[19]。模型中的评价指标既有客观的纯定量的指标(如销售利润率),也包含需要主观打分的指标(如市场营销水平),从定性和定量的不同角度来识别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属于半定量与定量结合法。

(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有效地培育和应用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是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所在。而在目前的研究文献中,研究核心竞争力可操作性应用的学术文献非常少,更多的是众多企业争相呼吁要培养“核心竞争力”,但又都是泛泛而谈。另一方面,学术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研究大部分也停留在表层和大的努力方向上,如张新华、范宪(2002)等学者都认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大致有三条:

(1)内部培育。内部培育的基本方式是独立开发,其优点是稳健、有序、 控制程度高,同时有一定的约束条件,即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资源,并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内部培育核心竞争力是最直接,也是最可靠的路径。将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对从内部培育核心竞争力、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意义。

(2)外部并购。 外部并购是通过产权交易迅速获得和强化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具有速度快、风险易控制、选择空间大等优点。但作者也提出,并购必须通过内部资源和能力的整合,将被并购企业的优势吸收并予以发展,才能成为真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3)联合开发。 通常是以建立合资企业或战略联盟的方式来实现联合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这将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越来越重要的一种方式,其操作性也会越来越强。对于处于分散产业结构之中的小企业来说,通过联盟建立和提高竞争力尤为重要。

另一个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代表性观点来自Helleloid & Simonin(1994)的研究,他们详细阐述了组织学习、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明确提出组织学习是建立与提高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20]。并从组织学习的过程,即知识的获取、处理、存储和应用来分析了如何通过组织学习提高核心竞争力。具体过程见图7。

附图

图7 组织学习、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胡宜挺、李万明(2005)在提出TMC三角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通过技术态势流、管理态势流和文化态势流共同作用机制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三轮驱动模型,如图8所示[15]。技术、管理和文化三方面的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协同,逐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自催化循环和交叉循环的作用下,推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向更高层次的循环发展,不断使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附图

图8 三轮驱动模型

而周星、张文涛(1999)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应从五个方面努力培育核心竞争力①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②技术体系的完善;③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④信息体系的培育;⑤价值观的更新(观念)[12]。

(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未来研究方向

虽然国内外理论界和实践界的诸多研究者对核心竞争力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笔者认为目前的研究还没有使像概念内涵、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这样的基本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而系统深入的可操作性研究方面的缺乏也大大限制了该理论对企业实践的指导意义,最终将影响理论本身和相关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未来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应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核心竞争力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规范性研究。比如概念的界定、特征等,许多学者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和“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ies)”视为等同概念,如张新华、范宪(2002)“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11]。因此急需改变目前此类问题众说纷纭的现状。鉴于核心竞争力较大的实践意义,其定义应该是可操作性的和可量化的。然后应对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思路和框架进行研究,这将为后续研究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和条件。

2.加强对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评价研究。以非定量描述法、半定量与定量结合法相结合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力图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准确识别和正确评价。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较大的空间,而识别和评价正是培育和应用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

3.深入研究如何培育和应用核心竞争力为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服务。这是核心竞争力未来研究的核心内容。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缺乏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

4.对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绩效进行实证研究。这不仅是验证核心竞争力识别准确与否和培育效果如何的有效手段,更是研究D.L.Barton(1992)提出的“核心刚性”[21] 问题的切入点。这类研究还可以改变目前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脱节的现状,以及有利于进一步对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演变进行研究。

标签:;  ;  ;  ;  ;  ;  ;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展望_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