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结构升级看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产业结构升级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产业结构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层次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71(2014)02-0064-06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努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求人才层次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服务于社会生产的要素,能否适应和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能否相互协调。当前的“用工荒”现象就是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造成的,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需人才质量的提高与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和质量过低之间的矛盾,是人才培养和产业结构需求的脱节。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涉及整个国家经济转型的战略问题。

       一、产业结构升级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之间的关系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决定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高度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或趋势。当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时,需要大量的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产生了技术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替代作用,对传统生产方式下的低端劳动力需求减少。在这种背景下,生产部门需要对新技术、新产品进行研发和市场应用,与此相关的中、高端产业对技术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会对上下游的产业发展带来影响,如增加了对上游原材料以及下游产品市场化服务与相关配套应用的需求,从而延长了产业链条。这不仅增加了与新兴产业相关的高端劳动力的需求,也增加了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中、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因此,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客观上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出能够满足升级产业或新兴产业需求的大量基层操作人员和技术人才。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逐步提升。因此,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要视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而定,两者的关系是以劳动力结构或就业结构为基础的。

       (二)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一方面,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训练。”[1]可见,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主要方式。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最具有活力的要素。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三大产业之间人力资源比重的变化规律是:第一产业人力资源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产业人力资源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人力资源所占比重将超过第一、第二产业,并最终占绝对优势。人才是为产业服务的,人才结构的优化必须遵循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以舒尔茨、贝克尔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新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因素作为独立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说明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和永久动力。[2]尽管人才结构的优化要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一致,但由于人才培养的滞后性,要遵循人才结构调整先行的原则。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职业教育向受教育者传授科技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来实现对科技及其发展进步的认同,同时也为受教育者从事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转换条件。职业教育可以使人们获得科技理念、科技知识、创新能力等从事科技工作所必备的条件,促进科技进步。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利用科学技术对原有产业部门的技术进行改造或建立新兴的产业技术部门,这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情况分析

       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一般可以通过经济发展阶段来表现。不管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从就业结构的比重来看,我国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

      

       首先,经济发展阶段可以通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GDP的变动表现出来。钱纳里利用101个国家1950年-1970年间的统计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经济发展的“标准结构”,通过不同经济结构的标准数值体现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钱纳里归纳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为分析和评价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提供了参照规范,同时也为不同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截至2013年底,我国人均GDP已达6 905美元。对照钱纳里归纳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见表1),[3]表明我国已进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其次,经济发展阶段也可以通过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动表现出来。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40%左右时,则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到14%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时,则进入工业化成熟期阶段。此后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但幅度不大,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可见,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呈倒“U”型发展。2013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9%,并且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53.73%。根据西蒙·库兹涅茨“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见表2),[4]可推断出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逐步向经济稳定增长阶段迈进。

      

       再次,经济发展阶段还可以通过就业结构的变动表现出来。“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认为:当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于63.3%,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小于17%,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小于19.7%时,经济发展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即工业化初期阶段;当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小于63.3%,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大于17%,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大于19.7%时,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阶段;当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小于17%,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大于45.6%,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大于37.4%时,经济发展处于经济稳定增长阶段(见表3)。[5]截至201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34.8%,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29.5%,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35.7%,这表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三、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之间的矛盾

       (一)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不能满足工业化中后期人力资源结构所需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就业结构的比重来看,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人力资源结构特征表”可知(见表4),[6]人力资源结构特征为技术密集型,教育层次结构为本科、硕士,人才适用规格为技术型、知识型。我国国民收入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显著,城乡差距大,对照“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人力资源结构特征表”,我国东部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中西部则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因此,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结构特征表现为以资金密集型为主,职业教育层次至少要以职校、大专、本科为主。

      

       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还停留在技工、中专、大专教育水平,由于学习时间短,与岗前培训相类似,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技术人才等级结构不合理。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底,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岗位约占总需求岗位的57.6%,主要集中在初级工、中级工和技术员、工程师。具有某种技术等级职业资格的求职约占58.4%,主要集中在初级工、中级工和技术员、工程师。通过供需对比可以看出,在是否拥有技术等级职业资格上,求职人员总数量与岗位需求量相匹配,但从不同等级供求状况对比来看,各技术等级岗位均处于需求人数大于求职人数的状况。空缺岗位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相对较高的是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能人员,分别为1.89、1.79、1.66。[7]

       2.技术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调查显示,2011年制造业、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是用人需求的主体,所占比重分别为32.2%、29.5%和27.8%,但求职人数相对集中的职业是商业和服务业、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所占比重分别为28.8%和30%。[8]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职位的供求人数比率相当,但制造业劳动力需求远大于供给。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指出,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主要集中在财经类、电子信息类和教育类等专业,而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专业相对较少。从用人需求看,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需求旺盛,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的需求比重趋于下降。但目前职业教育培养的专业人员,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第二产业的需求,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供过于求。因此在工业化中后期,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要关注第二产业,不要盲目向第三产业聚集。

       (二)职业教育培养的低层次人才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层次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但人才培养效果都差强人意,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职业教育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转岗能力和继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在这些方面都表现的不尽如人意。当前,不管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职高专教育,学制一般是3年,大部分学校都以培养技能单一的企业准员工为目的,学生在校系统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时间一般是2年,剩余时间进行实训或顶岗实习。所以,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初级工,不具有技师的技术水平和工程师的专业基础,一旦遭遇产业结构升级就难免被淘汰。另外,由于深受“职业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就业教育”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教育者认为学生求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谋求一种社会职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职业技能的训练,对学生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培养关注不够,同时也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导致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新兴产业从物质资本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过渡,或者从技术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对高级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加,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可塑性差,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四、加快服务产业结构升级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策略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带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调整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增加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两种需要的推动。一种是认识世界的需要,即认识世界的本质属性及客观规律。另一种是改造世界的需要,即利用客观规律服务于社会实践。[9]依据社会发展的这两种需要,学术界普遍将认识世界的本质属性及客观规律的人称作研究型或学术型人才,而利用客观规律服务于社会实践的人则被称为应用型人才。在利用客观规律服务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存在三个转化阶段,即客观规律向工程设计的转化、工程设计向实际生产和工艺的转化以及实际生产和工艺向产品形态的转化。从转化过程的阶段看,不同阶段所需要人才的知识类型和技能水平是不同的,表现出来的创新程度、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也不一样,导致应用型人才具有不同的层次定位,从低到高分为技能型应用人才、技术型应用人才、知识型应用人才和研究型应用人才。在经济发展中这四类人才是不可或缺的,所需人才比例是递减的,由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负责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和高职高专培养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属于生产和服务的一线人才,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弱,但技能水平较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的知识型应用人才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这类人才比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技能水平更高;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研究型应用人才。但目前我国没有明确的高职本科教育,导致知识型应用人才短缺,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因此,在制度层面应支持培养知识型应用人才的高职本科教育,并衔接高职专科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形成相对独立的本科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二)调整职业教育各层次的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均衡发展

       从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2014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来看,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等传统行业以及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行业的用人需求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目前求职专业主要集中在商业和服务业等行业,而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专业相对较少。从上述情况看,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结构上要重视发展制造类、服务类和建筑类专业,同时要关注信息类、文化创意类、金融、交通运输类等专业的发展。

       (三)优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保证人才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毕业后将面对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的职业岗位,职业教育既要做好就业教育,也要成为较高层次教育的基础教育,成为关注学生继续发展的教育。职业教育要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必须要围绕产业结构升级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信号来做出调整。培养单位必须与产业界共同合作,使产学双方建立紧密合作、互相依靠的稳定关系,使产学双方能够双向交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实现共赢。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实践,使学生掌握多种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做准备。学校和企业共同创建“基础平台+专业模块+模块实训平台”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基础平台提供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专业模块提供就业方向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模块实训平台注重通过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专业模块和模块实训平台要能满足学生纵、横两个方向的要求,即纵向上能够使学生适应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解决未来出现的问题,培养创新技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横向上要能够满足当前就业的需要,培养专业技能解决当前就业问题。

       收稿日期:2014-03-23

标签:;  ;  ;  ;  ;  ;  ;  

从产业结构升级看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