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民族认知活动方式的跨文化研究*_因变量论文

中国多民族认知活动方式的跨文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认知论文,跨文化论文,多民族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本研究采用“认知操作、认知方式与生态文化关系的理论模式”和统一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粗耕农业、渔业、游牧、狩猎、林业、城市工业、城市商业等八个被试组的多民族(汉、黎、蒙古、鄂温克、回)认知方式进行了跨文化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一定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策略要求其社会群体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类型;2.社会结构的紧密性和社会化倾向对个体的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3.现代化影响因素对个体的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的变化和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认知操作 认知方式 生态文化因素 认知测验 跨文化比较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跨文化心理学起始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10余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在跨文化心理学领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研究,其中研究得最多的是认知课题。这些研究成果增进了对我国不同民族的认知和智力发展及其特点的理解。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数量(尤其是认知操作及其方式的研究)还比较少,质量还有待于提高,与国际跨文化认知研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段差距。我们的研究多数还局限于验证某种认知理论上,关于社会文化因素对认知和智力发展的作用多为定性描述,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在国外,自50年代以来,对认知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不仅收集到了大量的有关世界上不同种族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群体的认知操作过程及其特点、认知发展及其阶段性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对这些资料加以整理和解释,并指导进一步的研究[2]。但国际跨文化认知心理学虽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证研究资料,但是由于有关理论本身的局限性、研究方法的不一致,所得的研究资料比较零散而缺乏系统性,甚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可见,跨文化认知研究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缺乏用系统的理论和统一的方法对不同文化群体,特别是中国文化内部的不同社会群体的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进行综合性的深入研究。

根据前述研究现状,采用系统的理论和统一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多民族认知活动方式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显得十分迫切。为此,在中外跨文化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研究课题,并提出了“认知操作、认知方式与生态文化的关系”的理论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制定系统的研究方案,以探明中国大陆不同亚文化群体的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及其与生态文化变量的关系,说明人的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是对某种具体的生态文化压力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适应的结果。

本研究的具体目标是:1.揭示我国不同亚文化群体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的差异性;2.揭示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与生态文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3.运用我们提出的理论模式分析和说明认知操作和方式的形成。

这项研究不仅对心理学,而且对哲学、教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教育、民族工作、文化建设、社会现代化发展等各个实践领域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在这一部分,我们首先阐述指导本项研究的理论观点与理论模式,然后是本研究所依据的方法论思想,最后说明本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研究的理论模式

(一)认知方式的概念与认知方式类型的划分。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风格,是人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识活动特征或方式。对认知方式的研究缘于40年代末知觉领域中的“新观点”运动。在大量研究中,最为突出的是威特金及其同事(H.A.Witkin,et.al.1954)的研究,他们提出了场依存——场独立(field-dependence--field-independence)认知方式的概念,并找到了研究它的实验方法。除此之外,另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其它不同类型的认知方式。在国内外关于认知方式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存在的问题,我们试图从理论上重新解释认知方式的概念,把它看作是人类个体处理不同认知材料的认知活动特征,并在认知操作的基础上确定认知方式类型。

我们提出了多种划分认知方式类型的方法,即1.以分析和综合两种认知操作的相对优势为依据,把认知方式分为分析型、综合型、分析综合强型和分析综合弱型;2.以时间和空间认知操作的相对优势为依据,把认知方式分为时间认知型、空间认知型、时空认知均弱型和时空认知均强型;3.以具体认知和抽象认知的相对优势为依据,把认知方式划分为具体认知型、抽象认知型、抽象和具体认知均强型和均弱型;4.以认知操作的速度和准确性为依据,把认知方式划分为快准型、慢准型、快不准型和慢不准型。此外,还有以场依存——场独立等为依据,对认知方式类型的划分。

(二)说明认知方式差异的理论。

在解释认知方式差异理论上,威特金提出了心理分化理论,道森(1963、1967年)把心理分化论引入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提出了生物社会学的理论[3]。贝利则进一步提出了生态文化与行为的理论模式[4]。杨国枢提出了“中国人性格的发生和改变的生态文化相互作用的模式”理论[5]。在这些理论的启发下,我们提出了“中国人认知操作、认知方式与生态文化关系”的理论模式(见示意图1)。

图1.中国人认知操作、认知方式与生态文化变量(指标)的关系示意图

二、研究的方法论

我们从心理科学方法的发展趋势中确定了本项研究的方法论依据,主要有:

(一)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即在研究中力求把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统一起来。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即坚持质和量统一的观点,不仅要对认知方式及其类型作定性的分析和描述,而且还要通过量化的指标来确定认知方式及其类型。

(三)元素分析与整体分析的结合。在研究中,我们将采用多变量的研究设计,多学科和多样化的方法,在大系统背景上研究子系统的问题。

(四)以生态学的观点作指导进行现场研究。

三、研究的具体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准实验设计方法,即把文化背景变量作为自变量,把心理行为变量作为因变量,通过挑选不同的文化取样来使自变量发生系统的变化,从而发现作为因变量的心理行为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改变的关系。

(一)研究样本

我们参照有关人类学调查资料,根据生存策略,从中国的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中选取8组被试,即1.粗耕组,选自海南省通什市毛道乡黎族;2.精耕组,选自海南省万宁县东沃镇裕后村汉族;3.渔业组,选自海南省万宁县东沃镇凤岭村汉族;4.游牧组,选自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西乌珠尔苏木蒙古族;5.狩猎组,选自内蒙古呼盟额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自治乡鄂温克族;6.林业组,选自内蒙古牙克石市巴林林业局汉族林业工人;7.工业组,选自广东省广州市工厂企业汉族员工;8.商业组,选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族。每组被试为60名,分为18~34岁,35—49岁和50岁以上三个年龄组,每组20人,男女各半。由于狩猎组中的老年被试未能取够,该组只有轻、中年组被试。本研究被试总计460人。

(二)自变量(生态文化背景变量)

把自变量分为五类指标:1.生态环境难易度;2.生存策略,即8组取样的8种生存策略;3.社会结构的紧密度;4.社会化指标;5.现代化影响指标。上述自变量指标的确定,是采用有关资料和现场研究的方法确定的,因篇幅所限,在此不予详述。

(三)因变量的测试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在理论上我们把认知方式理解为个体某种认知操作的相对优势,对这种优势则采用认知测试项目予以测量。这些项目包括图画找错、图形整合、镶嵌图形和图片排列等四种。

1.图画找错,主要是从具体人或物的图画中找出有错误的地方,共有2个练习项目和10个正式测试项目。

2.图形整合,材料是一些类似于测试色盲的斑点图画(黑白图画),要求被试把无意义的、抽象的斑点联结和整合起来构成有意义的整体图象。包括1个练习项目和10个测试项目。

3.镶嵌图形,有1个练习项目,5个测试项目,选自威特金(1975年)的测验。这种测试项目要求被试分辨出隐藏在复杂图形中的简单图形,该种测验以前主要用于场依存——场独立认知方式的测评。

4.图片排列,包括1个练习项目,5个测试项目,选自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要求被试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排列出图片的正确顺序。

经因素分析等统计学分析证明,这些测试项目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根据完成认知测试所需要的主要认知操作,我们用第3个测验测试被试的场依存与场独立性。用第1和第3个测验反映被试的分析操作(二者相关为0.525)。用第2、4测验反映被试的综合操作(二者相关为0.405)。用第1、4测验反映被试的具体认知操作。第2、3测验反映被试的抽象性认知操作。第3测验还用来测试被试的空间认知操作,第4个测验用来反映被试的时间认知操作。全部测试的回答正确与否与反应时的统计量用作被试认知操作准确性和速度的指标。

(四)认知方式类型的确定

因为我们定义认知方式是不同认知操作的相对优势,所以就可以把被试在两类认知操作上的分数加以比较来判断其认知方式。具体方法是先将被试在各类认知操作指标上的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分数(以全体被试的原始分数平均数和标准差为依据计算Z分数),然后把被试在两类认知操作上的标准分数相比较,若前种认知操作的标准分数大于后者,差值大于0,则可确定为前种认知方式类型,反之,差值小于0,则可确定为后种认知方式类型。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场依存和场独立认知方式与生态文化因素的关系

(一)不同被试组镶嵌图形测验成绩的比较

我们将8个被试组在镶嵌图形检验上的正确数和反应时进行了比较和差异性的F检验(结果见表1),结果发现各项指标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组间差异,粗耕组、精耕组和渔业组的成绩较低,倾向于场依存的认知方式,游牧组和林业组居中,狩猎组、工业组和商业组的成绩较高,倾向于场独立的认知方式。

表1不同被试组测试成绩的比较和差异性检验

(二)场依存——场独立认知方式指标的协方差分析

我们以生存策略、性别和年龄等因素为自变量,以场依存——场独立认知方式指标为因变量,以现代化影响指标为协变量,进行8×2×3(8种生存策略,性别,三个年龄段)的anova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表略)。结果不仅肯定了在认知方式指标上存在着显著的组间差异(生存策略),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而且表明协变量即现代化影响对因变量指标有显著的效应(F=429.324),即受现代化影响较多的被试倾向于场独立性认知方式,受影响较少的被试倾向于场依存性认知方式。

(三)生态文化指标与认知方式指标的相关分析

我们将生态文化变量的5个指标分别与场依存——场独立的反应时、正确数、总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类指标间都存在着显著相关(表略)。具体地说,生态环境的艰难度越小、生存策略的食物贮存程度越高、社会结构的紧密性越小、现代化影响越大和所受教育越多,被试越是倾向于场独立性认知方式,反之,被试倾向于场依存性的认知方式。

二、空间认知和时间认知及认知方式与生态文化因素的关系

(一)不同被试组测试成绩的比较(表略)

8个被试组在镶嵌图形和图片排列两个测验上的正确数和反应时的F检验发现,在各项指标上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组间差异(镶嵌图形的正确数、反应时,图片排列的正确数、反应时的组间比较F值分别为21.43,33.54,8.29,14.07,P<0.001)。

(二)不同被试组空间和时间认知操作及认知方式指标(Z分数)的比较

表2 不同被试组空间和时间认知操作及认知方式指标的比较

从表2结果可看出,在空间认知操作指标上,工业组、商业组和狩猎组较优,林业组和游牧组居中,其它组较差。在时间认知操作上,狩猎、工业和商业三组较优,农耕、渔业和林业三组居中,游牧组较差。在认知方式上,粗耕、精耕和渔业三组明显倾向于时间认知型,而游牧、狩猎、工业和商业四组倾向于空间认知型,林业组没有明显倾向。此外,在两类认知操作上男子组都相对优于女子组,在年龄组比较上,青年组较高,中年组居中,老年组较低,且青年组倾向于空间认知型的认知方式,中老年组则没有明显倾向性。

(三)空间和时间认知操作及认知方式指标的协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存策略被试组之间的空间和时间认知操作、认知方式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协变量即现代化影响对三个因变量的指标都有显著的效应,即受现代化影响较多的被试倾向于较高水平的时空认知操作,以及倾向于空间认知型的认知方式。在两类认知操作上,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即男性优于女性被试,年轻的被试优于年老的被试。

(四)生态文化背景变量指标与认知因变量指标的相关分析(见表3)

表3 生态文化自变量指标与因变量指标的相关分析

三、具体认知和抽象认知及认知方式与生态文化因素的关系

(一)不同被试组具体认知和抽象认知及认知方式指标(Z分数)的比较(表略)

结果表明,在具体认知上,粗耕、精耕、渔业和游牧四组的平均分数低于工、商、林、猎四组,女子组低于男子组,老年组低于中青年组。在抽象认知上,粗耕、精耕、渔业、游牧和林业五组低于狩猎、工业和商业三组,女子组低于男子组,老年组低于中青年组。在认知方式上,粗耕、精耕、渔业、林业四组倾向于具体认知型,其它四组倾向于抽象认知型,青年组倾向于抽象认知型,中老年组倾向于具体认知型。

(二)具体认知与抽象认知及认知方式的协方差分析(表略)

结果表明,不同生存策略组之间的具体认知、抽象认知及其认知方式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协变量即现代化影响有显著效应,即受现代化影响较多的被试倾向于较高水平的具体认知、抽象认知及抽象型的认知方式。在两种认知操作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三)生态文化背景变量与具体认知、抽象认知及认知方式的相关分析(表略)

具体认知指标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化等因变量指标有显著的负相关(P<0.001),与现代化的总指标和各分指标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01)。抽象认知指标与生态环境艰难度、社会结构紧密性、社会化倾向等自变量指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01)。与生存策略的食物贮存程度和现代化影响的总指标有显著的正相关(P<0.001)。认知方式指标与生态环境、社会结构指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生存策略、现代化各项指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01)。

研究的结果说明,狩猎和城市社会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策略对人施加一种生态压力,增进其个体的具体的和抽象的操作水平,促使其抽象型认知方式的形成;而在渔业(近海)、游牧和农耕社会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策略的作用下,个体倾向于较低水平的具体和抽象的认知操作,以及具体型的认知方式。正规教育等现代化影响因素会促进人的认知操作,特别是抽象性的认知操作水平的有利因素。

四、分析操作和综合操作及认知方式与生态文化因素的关系

(一)不同被试组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指标(Z分数)的比较(表略)

结果为工业、商业和狩猎组分析操作较优,林业、游牧组居中,其它组较差;在综合操作上,狩猎、商业组较优,工业组居中,其它各组较差。在认知方式即分析和综合的相对优势上,粗耕、精耕、渔业、商业组被试趋向于综合性认知方式,而游牧、狩猎、林业和工业组被试趋向于分析性认知方式。

(二)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的协方差分析

表4 分析综合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的协方差分析F值及显著性检验

表4表明,不同生存策略组之间的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的差异是显著性差异,协变量即现代化影响对分析和综合操作及认知方式都有显著的效应。

(三)生态文化背景变量与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的多重回归分析(见表5)

表5 多重回归分析Beta值及显著性检验

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社会结构、社会化倾向和现代化影响等因素是预测综合操作的有效变量;五个研究的自变量因素都是预测认知方式的有效变量。

五、认知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及认知方式与生态文化因素的关系

(一)不同被试组认知测试成绩的比较(表略)

经F检验,8个被试组在四项测试的正确反应平均数、平均反应时上均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0.001)。

(二)不同被试组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指标(Z分数)比较(表略)

结果表明,在认知操作准确性指标上,工业、商业、狩猎三组的认知操作准确性较优,林业组居中,粗耕、精耕和渔业三组较差;在认知操作速度指标上,游牧、狩猎、商业三组较优,工业组居中,其它四组较差;在认知方式指标上,精耕、狩猎、林业和工业四组倾向于准确型的认知方式,粗耕组和渔业组认知操作准确性和速度较平衡,没有明确偏向准确型和速度型的认知方式、游牧、渔业二组倾向于速度型的认知方式。

(三)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的协方差分析(表略)

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组间差异即不同生存策略被试组之间在认知操作的准确性、速度和认知指标上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协变量即现代化影响对认知操作准确性和速度指标有显著的效应,即受现代化影响较多的被试倾向于较准确和快速的认知操作。

(四)生态文化变量与因变量指标的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生态环境、社会结构、社会化倾向、现代化影响、学校教育等因素指标与认知操作准确性指标显著相关;生态环境、生存策略、社会结构、社会化倾向和现代化影响等指标与认知操作速度指标有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35,0.117,-0.343,-0.24,0.524,0,573,P值分别为<0.01,<0.01,<0.001,<0.001,<0.001,<0.001)。认知方式指标与社会结构指标有显著相关,而与其它自变量指标无显著相关。

结论

一、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与生态环境和生存策略有密切的联系。一定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策略要求其社会群体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类型。农耕和渔业组(近海捕捞和养殖)的社会群体倾向于较低水平的空间和时间认知操作、具体和抽象认知操作、分析和综合认知操作、较不准确和较慢的认知操作,且倾向于场依存型、时间型、具体型、综合型和准确型的认知方式;游牧组的社会群体倾向于较低水平的空间和时间认知操作、具体和抽象认知操作、分析和综合认知操作,其认知操作的准确性较差,但速度较快,且倾向于场依存型、空间型、抽象型、分析型和速度型的认知方式;狩猎组的社会群体倾向于较高水平的时空认知操作、具体和抽象认知操作、分析和综合认知操作,其认知的准确性高、速度快,而且倾向于场独立型、空间型、分析型和准确型的认知方式;林业组的社会群体倾向于中等水平的分析操作、具体操作,较低水平的综合操作、抽象操作、空间和时间认知操作,认知操作准确性中等,而认知速度较慢,倾向于场依存型、具体型、分析型和准确型和认知方式;城市工业组的社会群体倾向于较高水平的空间认知操作、抽象认知操作、分析认知操作,中等水平的综合认知操作、具体认知操作和时间认知操作,其认知操作的准确性较高、速度中等,倾向于场独立型、空间型、抽象型和分析型的认知方式;城市商业组的社会群体倾向于较高水平的时空认知操作、具体和抽象认知操作、分析和综合认知操作,认知操作的准确性高、速度快,且倾向于场独立型、空间型、抽象型和综合型的认知方式。

二、社会结构的紧密性和社会化倾向对个体的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起一定的制约作用。一般说来,较松散的社会结构和强调自主性的社会化倾向与个体较高水平的空间和时间认知操作、具体和抽象认知操作、分析和综合认知操作相关联,与较高的认知操作准确性和速度相关联,与场独立型、空间型、抽象型和分析型的认知方式相关联;较紧密的社会结构和强调服从性的社会化倾向与个体较低水平的空间和时间认知操作、具体和抽象认知操作、分析和综合认知操作相关联,与较低水平的认知操作准确性和速度相关联,与场依存型、时间型、具体型和综合型的认知方式相关联。

三、学校教育、信息媒介等现代化影响因素对个体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的变化和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般说来,受现代化影响较大的个体倾向于较准确和较快的空间和时间认知操作、具体和抽象的认知操作、分析和综合的认知操作,而且倾向于场独立型、空间型、抽象型和分析型的认知方式;受现代化影响较小的个体倾向于较不准确和较慢的时空认知操作、具体和抽象认知操作、分析和综合认知操作,且倾向于场依存型、时间型、具体型、综合型的认知方式。在研究中发现,学校教育因素与认知操作及认知方式有直接关系,即学校教育对各种认知操作及认知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均有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对于不同的认知操作并不是均衡的。具体来说,学校教育对空间认知、非社会认知、分析认知和抽象认知操作的促进较大;而对时间认知、社会认知、综合认知和具体认知等认知操作的促进较小。因此,学校教育对空间型、非社会认知型、分析型和抽象认知型等认知方式类型的形成有关。

总的说来,我们的实验研究的结果基本支持了本研究提出的认知操作、认知方式生态因素关系的理论模式。

本文于1995年3月8日收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注释:

[1]郑雪:《评威特金的心理分化理论》,《华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1期。

[2]Dawson,J.L.M.(1967).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Influence Upon Spatial-perceptual Processes in West Africa,Part 1 and 2.International Journal Psychology 2.P115~128、171~185.

[3]Berry,J.W.(1976).Human Ecology and Cognitive Style:Comparative Studies in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London:Sage.

[4]杨国枢:《中国人的人格及其改变》,M.H.邦德主编、张世富等译:《中国人的心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标签:;  ;  ;  ;  ;  

中国多民族认知活动方式的跨文化研究*_因变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