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生产力与高校人文社会学科建设_社会学论文

论精神生产力与高校人文社会学科建设_社会学论文

试论精神生产力与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试论论文,学科论文,人文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从精神生产力范畴出发,通过剖析精神生产力对物质生产力发展,对人的发展等几重推动作用,以此窥探并向人们展示了人文社会学科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进而揭示在目前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并对如何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精神生产力;精神产品;精神生产者

精神生产力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新课题,目前对它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但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有一些社会问题已深深触及精神生产力领域,需要理论上的答复。比如说在自然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推动经济腾飞的决定性力量,自然学科的建设与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工作者愈来愈被重视时,与此相反,与市场经济联系不甚紧密,或者说市场经济价值能见度较低的人文社会学科及其研究者,目前却越来越陷入困境与阵痛中。针对此情形,人们不禁要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到底何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价值如何?人文社会学科建设的前景、方向何在?这些问题困扰人们已久,亟需澄答。本文试图从精神生产力范畴,尝试着作答。当然,本文不可能穷尽精神生产力的内容,现仅就精神生产力对物质生产力发展、对社会整体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几重推动作用作些阐述,以此窥探并向人们展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及其研究成果——人文社会精神产品在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价值体现,进而肯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 研究精神生产力的意义

研究精神生产力,首先要确定其内涵。所谓精神生产力,它是生产力中的精神内在因素,是在“知识意识文化形态”基础上的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力量和内在催动力。它主要包括精神生产者、精神生产资料及精神产品等范畴。其中生产者是精神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是能动、最活跃并起主导作用的主体因素,凡是一切从事精神生产的人,如自然科学工作者、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等,都是精神生产者。精神生产力的另一因素是精神生产资料,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性资料,如科学实验的设备、印刷和图书馆的文化设施等,它们是精神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类是思想资料,这些思想资料,有直接来源于实践的经验性资料,如实验材料和数据;有来自社会生活的调查材料和作家积累起来的生活素材等,它们是思维加工和艺术创作的原料或半成品。还有一些历代积累而流传下来的思想资料,如各种文化典籍、各种情报资料所传达的思想信息等,它们是昔日精神生产的产品,而今成精神生产加工、创作的原料。而所谓精神产品是指精神生产者借助于各种物化手段(如纸、笔、计算机等),通过人的脑力劳动及大脑思维这个主体环节,对精神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分析与综合,再渗进个体创造性思维而再现的智慧结晶,如新经济理论、哲学思想、文学作品、自然科学技术成果等。

若对精神生产再作深究,可纵览并概括出它的几个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1)精神生产力是一般社会生产力的构成部分,它和物质生产力一道构成社会生产力的总和,共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仅把精神生产力归结为物质生产力的一个范畴,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马克思早就指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1]马克思在谈到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条件时指出:“这些关系的解体,只有在物质的(因而还有精神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有可能。”[2](2)它决定于物质生产力,但对物质生产力有巨大反作用。(3)精神产品只有转化为劳动者素质,并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4)精神产品产出的主渠道是大脑思维及思维创造性活动,精神生产表现的本质形式是人的脑力劳动。

应该承认,精神生产力的提出,有助于人们完整而准确地理解社会生产力范畴。精神生产力作为一重要理论和社会现实的问题,它的突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精神生产者——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社会大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精神生产对社会整体发展的意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

1.1 精神生产力对物质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

既然精神生产力对物质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那么作为精神生产的主体——知识分子及其精神产品在物质生产中作用怎样呢?我们认为要树立精神生产力旗帜,首先要对这个问题作答。

在科技第一生产力的现实环境下,自然科学技术成果及自然科学工作者对物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这已基本上形成一种共识,在此勿须赘述。这里重点来看看精神生产的另一主体——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及其精神产品在物质生产中的作用。应该承认,人文科学工作者及其精神产品对物质生产的作用,与自然科学工作者及其精神产品对物质生产的作用相比,是远不如后者明显的,但并不能由此否认、抹煞其对物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人文社会科学精神产品,对物质生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它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科学文化素质,并启迪他们心智、活跃其思想和培养其感悟力与创造力。换言之,社会科学精神产品对物质生产的作用是间接的,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使劳动者在物质生产中具有爆发般的激情,尽力地释放个性力量,以创造出更丰富的物产品,并自觉地保证产品的质量从而实现其经济功能的。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愈来愈需要科学文化素质、品德素质、能力水平等几头并进的劳动者,而决不是思想文化素质低劣的人。任何一个现代人,如果不懂得历史,不汲取它思想、文化上的遗产,缺乏哲学修养,那么不用说成为合格的专门人才,就连一个好劳动者也算不上。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老板愿雇文化水平高的职员,主要并不在于他们有一技一长,而在于他们比文化素质低的人具有更守纪律,更会与他人更好地合作的素质上的特点,这既是一个企业蒸蒸日上的基本保证,也是提高物质生产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内在要求。在当今文理渗透、新的交叉学科不断发展的时代,人素文质与科学素质一样,对物质生产是不可沦缺的。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一种富有时代意义的经济、文化理论一旦为劳动者掌握,他们就能按照经济、文化的价值导向,着力进行物质创造。没有站在时代巨背上的理论的导航,要创造出物质生产奇迹是不可能的。我国建国后四十多年经济发展的进进退退,从文革十年确定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荒废经济建设目标导致经济大滑坡与倒退,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实施经济振兴,再到九二年初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四大确立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走市场经济道路,使我国经济以从未有的速度高速腾飞,这都是理论正确指导或失误的结果。反思我国经济发展所走过的每一步路,可看到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理论指导正确,则经济振兴:理论偏航,经济则倒退受挫。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更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用正确的、超前的理论指导经济实践,使经济建设尽量少走弯路,使国家与人民尽量少受损失,免遭劫难,这是每一个国民由衷的呼声和心愿。在我们迈上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迫切需要理论灯塔指引方向时,我们能无视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及其精神成果——社会科学理论吗?能因人文科学精神产品在市场经济中无即时、显在效应,而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及其学科建设持冷漠态度吗?

马克思指出:“一般的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4]这表明人文社会科学精神产品除间接地作用于物质生产外,也可直接地运用于物质生产,使物产品的经济价值增殖。比如装璜、标鉴和包装艺术的设计,能增加物产品的审美效应,这对推销产品,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提高产品价格,都有积极意义。再比如管理科学的发展和先进的管理成果的产出,被借鉴用于对物质和生产部门的人员及原料进行管理,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并节约每一份原料的基础上,再使生产人员之间减少内耗,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并使其个性力量以和谐、有序的方式形成整体合力,同样能极大地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这方面的事实和例子不胜枚举,仅此一隅,已足显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物质生产的直接作用。

除上述外,社会科学精神产品对物质生产力的促进,还表现为社会物质部门培养必需的高质量的文科人才。现代生产少不了应有的文科人才,如文秘、管理、法律、财会等。这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内容的来源——大量精神产品的产出。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创造出丰富的、高质量的并富有时代气息的精神产品,不为社会教育事业提供充足的“精神燃料”,就不可能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就不能拓广他们的思路和开阔其视野,因而也就不能培养出高质量文科人才。

总之,精神生产力对物质生产力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无论是自然科学工作者及其精神产品,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及其精神产品,都对物质生产有促进作用。只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是机械的唯物观。

1.2精神生产力对社会整体发展有决定作用

精神生产力既能促进物质生产力发展,亦对社会前进有重大意义。这其中突出表现为精神产品——一系列重大理论研究成果的问世,对社会进步有决定性作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独创性地总结并概括出以农村包围城市,用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这一重大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指导中国革命,使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彻底改变,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精神面貌以从未有的速度飞跃和更新。邓小平同志在评价毛泽东同志一生的丰功伟绩和他晚年的错误时曾指出,没有毛泽东,没有他的正确理论指导,中国革命也许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与此相反文革十年期间,毛泽东同志错误地估计中国的形势,作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理论决策,并为此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蒙受了巨大损失,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拉越大。这就是理论指导失误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文革结束后,以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桷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基本路线,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十多年的反复酝酿和改革开放以来长久的探索,作出了在中国走市场经济道路这一划时代的理论决策,使中国人民彻底卸掉包袱,轻装上阵,以高度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各项事业建设中,促使我国经济进一步振兴,文化、科学、教育事业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愈来愈强,从而使我国的社会发展又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些历史史实,无不表明社会发展或进或退,都是理论指导的结果。

总结历史,人们会认识到加强精神生产力研究的重要性。其实在现实社会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目前突出精神生产力问题,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更有独特的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精神文明水平没有相应的提高,表现在精神生产领域中存在着严重的产品紊乱和质量降低等情况。相当一部分“精神产品”,不是对社会和公民进行正确的文化价值和人格追求的导向,而是把人们引入追求无休止的欲望和精神糜乱、颓废的误区。如大量黄色、淫秽书籍和音相制品充斥于社会的多重角落,许多封建迷信和腐朽的东西死灰复燃,一些西方文明发展中的糟粕被国人贴上现代“精品”的标签引入进来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研究并着力解决好哪些精神产品隶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哪些产品有利于社会进步,就极显得极迫切了。

我们认为研究哪些精神产品有助于社会发展,重要的一环就是确立划分标准。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人们就会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就能吸收并创造出更多的有益于社会进步的精神产品,就会对那些污染社会文明的“精神垃圾”持排斥、杜绝和消灭的态度。若此,精神文明建设、社会风气好转的目标,就会愈来愈近。既如此,那么怎样的精神产品有助于社会跃进呢?答案有许多,但最根本的一条应是为健全人格、提高人的整体文化素质服务。要达于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提高精神产品的文化“度”。雅俗共赏,集教育、启迪与娱乐意义于一体的文化内容应是精神产品的内核。真正富有文化含量的精神产品,无疑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为何?因为文化是历史联系的纽带,是人类超越动物性的依据和成果。借助于文化,社会经验从上一代向下一代不断地传递,实现人的社会化。“文化不是别人的东西,文化的实质和全面内涵,便是人自身的发展。离开发文化,就没有人自身及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5]”不仅如此,文化还是一种精神创造,它通过劳动,将精神中沉淀着的思维方式、抒情方式和价值观念转化为物质或非物质形式的对象;文化的意义性、理想性正是人们永不满足于现状,具有永恒创新力的表现。沉淀在文化创造中人对理想的追求,转而丰富人的本质,进而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

总之,精神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它具体体现为重大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对社会进步有指引方向作用和众多的具有高文化含量的精神产品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这两个方面。

1.3 加强精神生产力的研究,有助于社会充分关注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6]社会发展的着眼点与目标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于人的发展水平,同时社会发展也决定了人的发展现实水平,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辨证观。然而现代社会在关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却对人的发展,对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不够,导致这两者之间的落差愈来愈大。物质与精神失衡,是现代世界的通病。许多西方国家在物质生产力较发达时,人的精神追求却愈趋低落,为何?主要原因是他们没能把经济目标与建立完美的人的生存环境相结合,没能用正确的人文思想指导人们的行动,实现超前的价值导向。只重经济目标,不仅导致西方国家经济跌降,而且造成成堆的社会问题,如工业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和对文化环境的侵蚀,以及能源危机、心态危机等。其中最可怕的是道德危机,在道德论丧、模糊的环境中,社会到处充斥着不文明的邪恶,使人感到没有丝毫的人身安全保障。这种现象在我国目前也较严重。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我们认为加强精神生产力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注入了无限的契机。倡导精神生产力,就是要求精神生产者创造出丰富的、触及人的本质、揭示人的终极价值并对人的发展有指导作用的整体文化成果;就是要深入研究哪些东西能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然后在基础上进行一场人的革命,使人的思想和行为、理性和情感都得到健康而全面发展。

什么文化内容最能触及人的本性呢?我们认为人文科学是关注人发展的主干。如果说科学技术关注的核心是客观物质世界,那么人文文化关注的中心刚是人的情感世界,是个别殊相和主体的人。生存现代社会的人,与其说苦于缺少知识和科学真理,不如说苦于不善于利用科技成果造福于人,不了解人的本性。而其中最根本的是不善于利用人文科学技术成果(或者说没有相应的重大人文科学成果),来指引人迈上健康发展的坦荡大道。这样,就给精神生产的其中一主体——人文科学工作者提出了迫切的任务与要求。精神生产力问题的提出,就是要求社会正视人文科学工作者的生活待遇,以激发其工作热情,使他们创造出更多更优的成果为人的发展谋福。而评判其成果的价值标准,就既要看它们在物质生产中的作用,更要看在关注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前景中的意义。后者是根本,是主要标准。正是基于这一点,要求人们不能用市场上的即时经济效益观来评价人文科学者的研究工作及其产品产出。因为一些优秀的精神成果往往需要经过时间分隔或空间分隔后,才能蔚为大观。美好的精神财富如同种子,时间或空间是它们发芽生长所必需的孕育过程;只有历史翻过一页或几页后,方能卸去其表的外壳,展示其活动与价值。

2 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

既然精神生产力对物质生产力有推动作用,既然人文社会科学精神产品对社会与人的整体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目前人文社会学科陷入困境时,首先就有必要重新端正人们对它所持的态度,升华对其意义、作用的认识,使人们本着从社会与人发展的双重视角出发,积极关注、扶持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一方面,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正视、热爱自己的工作,明确身上肩负的责任,以社会系统利益为重,焕发激情,努力创造出丰硕的成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国家与高校领导者,应支持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不能因为它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能即刻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把它视为“小儿科”,甚至看成“旁门左道”而把它打入冷宫,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而应在经费上加以扶持,国家尤其是要对那些关系到国人素质、对社会发展具有指引方向和启示意义的哲学、历史、语言文学等基础人文学科,应拨出专门的经费予以重点扶持;高校内部也应适当增加这方面的资金投入。此外,高校决策者对从事人文社会学科教学与科研的教师的态度,与从事其它经济效益较高的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的教师应一视同仁。对多年辛勤耕耘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中,并取得较重大研究成果的教师,应实施政策倾斜,予以重奖。只有这样才能激励教师努力从事于这项事业,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

其次,在不同的高较,人文社会学科建设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综合大学尤其是重点综合大学,除适应市场要求,不断地对人文学科进行改造,设置一些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与专业,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级应用型文科人才外;它们还负有深化、拓宽该学科研究范畴,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职责,尤其是要多出一些能够在整体上提高国人素质,从多方面对国民实施正确的价值导向,能体现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精髓并与西方文化学习交融,揭出世界文化发展走向,对人和社会发展负有双重推进、指引作用的成果。显然这一任务是艰巨的。要实现上述目标,重点综合大学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实施文科教改时困难重重,相当部分人士因基础文科的前景不佳而对它持冷漠、疏远的态度,造成此领域研究乏力,后继无力,此情况令人担扰。而另外一部分人在针对文科前途不佳的情形下,提出对文科的专业与学科加以改造,加强文科的应用研究,以强化其生命力。这种见解有积极的一面。但现在关键的问题并不是我们的理论研究太强,而是相对薄弱,我们的理论研究成果还较匮乏,尤其是对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下对社会与人发展能起高层次哲学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那就更少了。因此,我们认为重点综合大学应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拓广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实行人员分流,组织一部分人进行应用研究,使其成果产出呈五彩缤纷态势,以充分奠定其学术地位,为参予竞争,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条件。

而对理工科院校而言,其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重点应放在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应用写作能力上,即要根据理工科大学的培养目标,考虑如何系统地开设出人文社会学科课程。这里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要为全校学生开设人文选修课,以普遍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第二个层面是为理工科大学生开设人文社会学科的辅修专业,以培养理文结合、文工结合的高级复合人才。除此外,理工科大学应根据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如物质产品与工程学形成产品工程学,艺术、美学学科与计算机、建筑、工业设计等学科相结合,出现了“科技美学”等新型学科),着力建立新的交叉学科,并利用自身的技术设备优势,开展系统研究,以进一步深化人类对社会与自然的认识,繁荣科学文化事业。

而对高等专科学校而言,其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重点应放在为社会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上。为此,专科学校应研究并瞄准市场对文科应用人才的各种需求,然后及时地建立相应的学科,开设对应的课程。专科学校由于人才培养的周期、时间较短,其培养的人才基本上能与市场需求的急剧变化相契合。因此,专科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人文社会学科的应用建设,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应用文科人才。

标签:;  ;  ;  ;  ;  ;  ;  ;  

论精神生产力与高校人文社会学科建设_社会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