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来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综述_德昂族论文

20多年来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综述_德昂族论文

近20年国内德昂族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昂族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13(2001)04-0059-04

近二十年来,国内学者对德昂族的研究已广泛深入地展开,出版和发表了不少学术著作和研究论文,其探讨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族源研究

目前较多的看法是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刘刚《德昂族族源考略》(《民族调查研究》1991年第1期)认为:德昂族是历史渊源甚古的一个原始民族,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李家英《浅论德昂族的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认为:汉晋时期云南永昌的濮人是其德昂族先民。方慧《明代云南广邑州建置考·蒲人历史新探之一》(《民族研究》1985年第3期)认为:在元代之前,澜沧江以西的地区广泛地分布着蒲人——现代德昂族和布朗族的先民。清初在德宏州境内的蒲人分化形成了新的单一民族——德昂族。

德昂族源于古代濮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哀牢说:王宏道《关于哀牢与昆明及濮的关系和族属问题——读〈后汉书·西南夷传〉札记之一》(《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认为,“哀牢”人即是“濮人”,而“濮”人也就是“傍”人,他们当是佤崩语支各族(布朗、德昂、佤)共同的古代族称。(注:为充分反映居住在云南省的自称为“德昂”、“尼昂”、“纳昂”、“勒昂”、“奈昂”的原崩龙族广大干部群众的意愿,经征求各方面意见后,报经国务院同意,于1985年9月17日批准将原“崩龙族”正式更名为德昂族。1985年前发表的论文为保持原貌,仍用旧称,特此说明。)江应樑主编《中国民族史》上册(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认为,“哀牢”与“濮”,名称不同,实体则一,是今佤德语支各族古代共同的族称。认为“哀牢”人为“濮”人,即今佤德语支先民的论著还有:本书编写组编《佤族简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李淳信《施甸“本人”社会历史调查》(《保山民族研究》1987年创刊号)、王叔武《云南少数民族源流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等论著。第二,滇人说:宇华、知余《滇人与佤崩民族的关系试探》(《民族学与现代化》1985年第1期)认为,濮人在汉晋时期的生产力已有较高的发展,而当时云南具有较高生产力的民族,首推滇人。滇濮与永昌地区的濮人同一族属,而这些濮人的主要成分是今佤德语支民族的先民。第三,茫蛮、金齿说:学术界普遍认为茫蛮、金齿是傣族先民。桑耀华《茫施蛮并非傣族先民——崩龙族是茫施蛮的后裔》(《研究集刊》1979年第3期)则认为,《元史·地理志》所记的“茫施蛮”,应是崩龙族的先民,而不是傣族的先民。此后作者又在《茫蛮和金齿族属试论》(《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中进一步认为,金齿是宋元时期佤德语支的总称,与“茫蛮”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称谓。此外,德昂族编写组《德昂族简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李道勇《我国南亚语系诸语言特征初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也持此观点。

二、社会形态和综合性研究

1、社会形态研究。王尧主编《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典·德昂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认为:1949年以前,德昂族的社会经济结构是封建领主和地主经济的一部分。个别地区的德昂族直到20世纪初还保留着父系大家庭。俞茹《德昂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认为:德昂族的社会形态分为德宏地区型和临沧地区型。在德宏,元末时期德昂人属于傣族封建领主经济的一部分。清代后期,他们受到封建地主经济的剥削,而成为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困的民族。临沧地区镇康县的德昂族,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还是父系大家庭公社的公有制和个体家庭私有制并存,个别大家庭甚至延续到20世纪的30年代才最后在历史上消失。宋恩常《镇康崩龙族父权制家庭公社》(《云南少数民族研究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认为:直到解放初,分布在镇康和耿马二县境内的崩龙族社会,仍保留着家庭公社的某些特征。杨毓骧《镇康崩龙族父系大家庭的解体》(《民族调查研究》1982年第2期)认为:云南镇康县崩龙族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的产生发展,是促进大家庭解体的根本原因。

2、综合性研究。桑耀华主编《德昂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德昂族的族源、民族形成、历史演进、考古发现、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社会伦理及中国政府在德昂族地区开展工作的成就、德昂族的发展进步等。周鸣琦著《腰箍套不住的女人·德昂族》(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该书以采访的形式介绍了德昂族女性在服饰、生产、生活以及婚恋上的信仰尊崇,展示了德昂族女性的独特与神奇。《德昂族简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该书是国内有关德昂族的第一本简史,共分12章和结束语,并附有德昂族的人口分布情况。桑耀华《德昂族》(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一书,介绍了德昂族的概况、起源、风俗习惯和家庭形式,描述了德昂人民反抗英、日帝国主义的斗争。此后,作者又在《茶水清清话德昂》(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书中,以30个专题的形式,对德昂族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及文化特点进行了进一步的介绍。此外,云南省编辑组编《崩龙族社会历史调查》、《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分别为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1987年版)两书,也对德昂族的社会、经济、文化、风俗、宗教等等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

三、婚姻、生葬和宗教研究

1、婚姻研究。严汝娴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年版)认为:德昂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盛行单向姑舅表婚,即每个氏族的男性成员,基本上固定同另外一个氏族的女子通婚。类似观点的论著还有:杨知勇等编《云南少数民族婚俗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思想战线编辑部编《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罗玉山《德昂族青年的恋爱方式》(宁夏日报1992年6月10日)、王瑞生等《德昂族恋爱习俗》(云南日报1995年3月27日)等等。耿德铭《潞江坝德昂族婚俗初探》(《保山民族研究》1987年创刊号)探讨了潞江坝德昂族婚俗与外地德昂族婚俗存在很多不同点。

2、生葬研究。杨知勇等编《云南少数民族生葬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认为,德昂族的生育和丧葬礼俗,各个支系之间基本相同,但由于各地区受到附近各族的影响,因而在具体情节上稍有差异,主要表现在生育、丧葬等方面。

3、宗教研究。宋恩常《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认为:明以前崩龙族以原始宗教为基本信仰。现在崩龙族已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其中黑崩龙信仰“润教”,红崩龙和花崩龙信仰佛教中忌戒较严的“左抵教”和“多列教”,但各种崩龙族还保留着某些原始宗教遗迹。杨毓骧《德宏德昂族宗教调查》(《民族调查研究》1986年第1期)认为:德宏德昂族信仰的小乘佛教有“润”、“摆庄”、、“多列”、“左抵”四个教派。该文还就寺院管理、教规、僧侣、典籍、法器、佛教节日、祭祀、占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相关论著还有:覃光广等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罗玉山《德昂族的“做摆”》(德宏团结报1992年4月7日)等。

四、文学与艺术研究

1、民族民间文学研究。近年来对德昂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主要论著有:杨知勇《崩龙族文学概况》(《思想战线》1979年第6期)认为:崩龙族没有书面文学,没有专门的歌手,只有流传在崩龙族人民中的口头文学,有诗歌、民间故事(包括动物故事、童话和寓言)等。由于历史原因,汉、傣等民族的文学对崩龙族民间文学的影响比较明显,但不是原封原样的搬到崩龙族中。在流传中,又按崩龙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新的变异,带有崩龙族的特点,有的则已成了崩龙族自己的东西。针对杨知勇先生崩龙族没有书面文学的观点,忠瑜《崩龙族有书面文学也有歌手》(《山茶》1981年第2期)则认为:崩龙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长期以来他们一直使用傣哪文。德宏州文联编《崩龙族文学作品选》(德宏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一书,是第一部系统介绍德昂族民间文学的专著。该书以民族民间文学为主体,同时收入了诗歌、散文和小说。有关德昂族的文学作品还有:杨知勇整理《松鼠的死》、《芦笙哀歌》、《两个伙伴》、《笋叶伙子》(均为《山茶》1980年第1期),李敏珍、李金谣《我愿》(《永昌文学》1993年第2期),罗玉山《崩龙族谚语》(团结报1980年8月19日)等等。

2、艺术研究。袁炳昌、冯光钰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从原始氏族制社会时期的德昂族音乐文化、封建领主制时期的德昂族音乐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德昂族音乐文化等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德昂族的音乐史。张学文《崩龙族的水鼓》(云南日报1980年6月14日)认为:水鼓是崩龙族跳舞用的主要乐器,在敲打前,要从鼓身中间一个孔内灌水进去湿润鼓皮、鼓心,使其共鸣声更好,故该舞蹈也叫水鼓舞。此外,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云南民族音乐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艾云《奇特的德昂“格楞当”》(云南日报1996年9月18日)等论著和文章,也对德昂族的水鼓舞和水鼓作了较详细的介绍。罗玉山《德昂族的“对歌”》(云南民族报1999年6月5日)认为:德昂族男女青年谈对象主要是对歌,这种对歌有集体对歌和单独对歌两种基本方式。王鸣盛《崩龙族婚礼及其婚礼歌》(《民族音乐》1984年第4期)一文,也对崩龙族的婚礼歌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云南保山民族民间音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杨放编《云南各族情歌100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等专著中,也有专章或专节介绍德昂族的民间音乐。

五、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关于德昂族经济发展的研究,彭昭强《高唱“山歌”奔富路,三台山德昂族乡发展山区经济见闻》(云南日报1996年12月18日)认为:山区如何致富?潞西县三台山德昂族乡审视乡情,提出“适应山区特点,发展山区经济”,从发展甘蔗起步的构想,到动员群众种植杉木、茶叶、板栗、香蕉、咖啡、西番莲、龙竹等经济林木。如今全乡已形成长(林木)、中(水果)、短(甘蔗)结合的山区产业发展格局。张绍琼《从德宏州三台山区看我省民族山区消费》(《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台山区德昂族在消费需求、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仍存在着影响消费提高的一些问题。如,收入水平、落后的生产方式、文化教育、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商品流通,以及现行的商业体制与变化了的经济结构不相适应等。因此,应从以下方面做好促进转化工作:第一,发展生产,刺激生产资料的消费。第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改变简单的消费构成。第三,增加商业网点,积极扶持和发展个体经销户,以便适应山区民族扩大消费的需要。第四,发展银行作用,采用存、贷结合及分期付款等办法引导消费。第五,有关部门和各级组织,可制定特殊或变通政策引导消费。此外,论述德昂族经济发展变化的文章还有:省民族工作部边疆处《临沧地区扶持德昂族发展经济文化》(《民族工作》1985年第12期)、李家英《德昂三姊妹红了南伞半边天》(云南日报1998年12月31日)、林志远《奔向小康的德昂人——夜访坝湾乡德昂族农民李自强》(云南日报1994年11月16日)、杨毓骧《德昂族生产习俗》(《民族调查研究》1984年第4期)等等。

六、语言文字、教育及其它方面研究

1、语言文字研究。颜其香、周植志著《中国孟高棉语族语言与南亚语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该书分为两编。第一编为南亚语系概述,主要内容有:南亚语系的地理分布、研究历史和谱系分类、各语族的基本特征、文字文献。第二编为中国孟高棉语族语言,主要内容有:导论、语音源流、词汇研究、语法剖析、文字文献、附录和后记等。陈相木等编著《德昂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认为:德昂族没有代表自己语言的文字,德昂语是德昂人民内部的主要交际工具,不同地区的德昂人一般都兼通附近地区的民族语言。该书以云南省潞西县允欠的德昂语为代表,介绍德昂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方言。颜其香《崩龙语概况》(《民族语文》1983年第5期)认为:崩龙语属南亚语系佤崩语支,根据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可分为硝厂沟、广卡和大岗三个方言,以镇康县南伞公社白岩大队硝厂沟的话为代表。该文从语音、词汇、语法、语序、方言等六个方面介绍了德昂语的概况。赵岩社《中国孟高棉语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一文,强调了我国学者运用声、韵、调分析法在分析孟高棉语音位和处理松紧等音节属性方面的独创性和合理性。作者认为:今后孟高棉语的研究不仅应继续对单一语言的描写,还应加强亲属语言的比较。研究德昂族语言的论著还有:王敬骝等《崩龙语硝厂沟话的音位系统》(《民族调查研究》1984年第4期)、李道勇《我国南亚语系诸语言特征初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德昂语》(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等等。

2、教育研究。张先民《德昂族教育的发展之路》(《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为发展德昂族山区民族教育闯出了一条新路。其主要做法是:第一,将基础教育尽早与生产技术教育结合,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学生,又为民族山区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或初级农业技术人员。第二,发挥学校科技优势,因时因地制宜,自觉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第三,学校教育坚持“四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第四,学校勤工俭学活动的收入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有助于学校的巩固和发展。字开智《对发展德昂族聚居地区教育的几点建议》(《民族工作》1987年第6期)认为:要解决德昂族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照顾和做法。一是适当放宽年龄。二是从小学启蒙教育开展,教师应进行双语教学,使学生真正学懂。三是对德昂族学生取消留级制度。四是适当增加教育经费。五是奖励为培养德昂族学生作出贡献的教师。保定召《发展云南民族教育必须分类指导》(《民族工作》1996年第7期)一文,针对居住在边境一线和内地高寒山区德昂、布朗、拉祜、独龙、怒等等民族教育基础十分薄弱,教育还处于最低层次的特点。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最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以国家办学为主,群众支持为辅的原则,扶持这些地区发展民族教育。此外,赵东平《山寨的希望》(云南日报1994年1月30日)、蒋喜栋《蔡琼霞捐赠七万美元兴建德昂族爱国小学》(云南日报1994年9月1日)、杨士杰《试论云南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及发展途径》(《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冯春林等《云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特殊背景及模式探讨》(《中国民族教育》1995年1、2期)、张天华《云南民族山区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政策选择》(《民族工作》1996年第1期)等文,也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德昂族教育发展问题。

3、其它方面研究。医药研究:方茂琴主编《德昂族药集》(德宏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该书收集了德昂族医学中的主要药物品种,以及许多单方、验方和医疗经验。植物药有102种,动物药3种,单方、验方40个,隶属49科93属。主要内容有:德昂族药名、意译,采集加工,性味功效,主治用法,传统用药,用法用量,药理药化,附注等12个方面。该书是首次对流散在民间德昂族医药史料进行收集整理的专著,它填补了德昂族医药学的空白。服饰研究:淡与《崩龙族妇女的腰箍》(《民族文化》1980年第1期)认为,崩龙族妇女服饰最突出的特点是腰箍,这种服饰的形成,与崩龙族男子约束妇女的神话传说有关,为崩龙族由母权氏族公社制发展到父权氏族公社制的写照。杨知勇《崩龙族妇女的统裙》(《民族文化》1980年第2期)认为:崩龙族妇女统裙的花色有三种,人们就是根据统裙的花色来区分红崩龙、黑崩龙和花崩龙。有关德昂族服饰的论文还有:宾里《崩龙族妇女服饰》(《民族文化》1981年第4期)、蔡风《竹楼、服饰及其他》(《民族团结》1981年第3期)等文。抗日战争研究:夏风《德昂族抗日勇士王四蛮儿》(《保山民族研究》1987年创刊号)一文,叙述了德昂族青年王四蛮儿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并取得胜利的事迹。

【收稿日期】2000-11-12

标签:;  ;  ;  

20多年来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综述_德昂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