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_科学发展观论文

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_科学发展观论文

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着力点论文,落实科学发展观论文,基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和重大指导方针。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两个方面的效果体现得非常明显:一是各级领导的认识水平提高了,二是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提升了。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观念的重大转变,涉及诸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体制机制的创新,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推进科学发展应特别注意把握好着力点。

一、必须增强坚定性

行动上的自觉源于认识上的坚定。要让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深入人心,在发展的实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首先必须找准认识上的误区、清除思想上的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各种疑虑和犹豫,在执行时体现出充分的自觉和坚定。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问题上还存在不少误区。

一是片面的发展观。这方面的问题大家都有所认识,但还未彻底改变。主要表现为长期以来盲目追求经济规模的大幅扩张,一味强调经济的快速增长,一切以GDP和财政收入为追求目标,容易忽略政治、文化、社会的建设,忽略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忽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忽略人本身的发展。这样一来就可能导致经济上去了,思想却滑坡了;城市漂亮了,农村却落后了;生产总值增长了,幸福指数却下降了。

二是错位的政绩观。有的同志对政绩的理解比较“偏”,把它简单地等同于盖房子、修马路、建公园广场、起楼堂馆所,不看客观条件,不顾群众利益;有的对政绩的追求比较“急”,只重当前、不顾长远,只重速度、忽视质量,只重发展、不计污染,吃祖宗饭、砸子孙碗,为个人升迁捞资本、铺台阶,今天一个大规划,明天一个大思路,折腾来折腾去,劳民伤财;有的对政绩的创造比较“虚”,即华而不实,虚报浮夸,用“水分”制造“政绩”,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等。

三是狭隘的利益观。少数领导干部地方主义、本位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看问题、作决策往往以局部利益为核心、以本位得失为标准,有权就争,有利就上,对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环境治理视而不见,总认为不是“家”的事,而是“国”的事。有的凭部门权力索拿卡要,破坏了社会公平的秩序,损害了经济发展的环境。

四是扭曲的政策观。对中央和上级政策,搞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用的执行,不利的舍弃;合意的落实,不合意的搁置;明处不反对,暗里不执行;对上说一套,对下搞一套。在实行宏观调控的时候,一些基层领导不顾中央三令五申,盲目扩大规模,造成经济泡沫,致使政策执行不力、难以到位。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防止少数领导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进行曲解,形成低水平重复建设。

正是由于存在上述认识误区,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口头上跟得上、应得快,行动上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应引导广大干部把转变观念贯穿始终。通过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让各级干部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不因过去成绩而自满,不为既有经验所束缚,不被传统模式所局限,在探索新的发展理念、发展途径、发展方法上形成共识。

二、必须调整指挥棒

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政绩考核对于领导干部的重要性,不亚于高考指挥棒对于教师学生的重要性。当前,政绩考核方面的一些客观现实给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带来了许多无奈。比如,逐级定任务,逐级下指标,逐级搞考核。考核指标完成不好,其他做得再好也不管用;考核指标完成得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这样一来,政绩考核成了干部头上的“紧箍咒”,就只能想尽办法、不顾后果地把经济增长搞快一些,一年到头盘算着如何应付经济指标的考核,没有多少心思去考虑如何科学发展、为民造福。又比如,在统一的考核模式影响下,各地或奋起竞争,或竞相攀比,或互相仿效,导致某些问题被简单复制,迅速扩散。你搞开发区,我也搞开发区,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一些规模不大的城市,也是开发区星罗棋布。你搞招商引资,我也搞招商引资,恶性竞争,过度让利,出现抢客商、假外商、零地价、送地皮等现象。上面需要招商引资数字作政绩、撑门面,下面就重复计算、连年计算,设法把有关数字放大、做大。因为招商引资偏重对外资的奖励,有的投资商或者“借壳”,或者空转,把内资变成所谓外资,骗取奖金。因此,应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尽快探索、制定出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并符合各地实际而又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和约束机制,迫使各级干部不敢、不能、不想走饮鸩止渴的“独木桥”,而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阳关道”。具体来讲,要着力解决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着力解决好政绩的评价问题。

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过去我们对干部政绩的评价,往往定性的东西多、定量的东西少;注重速度方面多,注重效益方面少;注重当前发展多,注重长远发展少。这样的评价标准,虽然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有效,但不能充分体现政绩评价的导向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对各级干部政绩评价标准的制定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树立正确政绩观结合起来,把“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增后劲”结合起来,把考评经济发展和考评社会进步结合起来,把强调收入增加和强调环境改善结合起来,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要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有了科学的评价标准,还应有可行的操作方法来体现它、实现它。否则,再好的评价标准也是纸上谈兵。根据当前干部政绩评价的现状和问题,在评价方法上至少应当做到“三个兼顾和三个为主”,即群众评价与领导评价兼顾,以群众评价为主;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兼顾,以外部评价为主;现实评价与历史评价兼顾,以现实评价为主。在综合多元评价和主导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科学的评价结论。这样,才能真实而准确地反映一个地方的政绩。

三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干部政绩的评价要量化、具体化,解决好凭主观印象、看表面现象的问题。比如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评价上,应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要求,在考核经济发展指标的同时增加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在考核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民主法制、社会发展、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考核,将考核的重点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文化领域延伸,引导领导干部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上,全国文明城市的测评体系值得借鉴。

2.着力解决好干部的任用问题。

一是要注意导向性。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应该坚持标准、一以贯之。在干部任用过程中,应把正确的用人导向层层落实,以科学发展的业绩来评价领导能力和执行力的高低强弱,让敢负责、能负责、有能力的人获得重用,使庸官、懒官、逍遥官没有“舞台”。积极探索“能上庸下”、“能进庸出”的干部人事制度,用制度约束和制裁各种“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

二是要提高准确率。考察干部,不能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看。既要看干部平时的工作能力,又要看干部在紧要时期、重大事件中的应对能力;既要看干部的一时表现,又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既要看短期的政绩,又要看长远的影响;既要看显性的成绩,又要看隐性的业绩;既要看主观因素,又要看客观条件;既要看个人的努力,又要看集体的作用和原有的基础。

三是要增强透明度。“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领导干部是不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群众看得最准,评价最真,感受最深。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是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应该把知情权、评判权、监督权交给群众。不但要征得群众认可,而且要多角度获取群众评价。

3.着力解决好机制的创新问题。

一是经济管理机制的创新。必须按照建设“有限”政府和“有为”政府的要求,通过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各级政府不管那些不应管、管不了和管不好的事情,管好那些应该管、管得了和管得好的事,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应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财政税收分配、产业导向、资源配置、环保约束、民生保障等重点问题,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研究出台政策措施。

二是利益分配机制的创新。强烈的地方利益、部门利益意识,导致了发展观的扭曲。不少地方除了基本的行政开支和正常的社会公益事业支出外,由于机构膨胀,财政供养人员严重超负荷,导致党政机关运转成本逐年猛增,居高不下。还有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源严重不足,也想方设法谋取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甚至陷入“收费养人、养人收费”的怪圈。出现利益驱动,关键还是与体制有关。为此,应加大财政体制改革力度,对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进行必要的调整,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为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三是社会监督机制的创新。第一是舆论监督要先行。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和民主空气的浓厚,舆论监督日益成为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上,既要发挥舆论的重要宣传作用,更要体现舆论的强势监督作用,对各种非科学发展的行为进行曝光和批评。第二是依法监督要强化。人大、政协对政府工作负有法定的监督职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具有特定的监督优势,落实科学发展的情况,理应成为其监督的重点。第三是专家、学者要把关。事关科学发展的重大事项,应发挥专家、学者的知识和智能优势,发挥“智囊团”、“参谋部”的作用。第四是群众监督最重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的实效如何,群众最有体会,最有发言权。广泛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不可忽视。

三、必须提高执行力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能不能发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干部的执行力。目前一些地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到位或者说不彻底,不只是体制机制不健全,更不是广大群众觉悟不高,而是一些干部的执行力出了问题,许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出现了人为的“肠梗阻”。主要体现在:少数领导干部只是简单重复上级文件和讲话精神,对如何结合当地实际抓好贯彻落实缺乏谋划、缺少办法,从来不去具体化。一些领导干部在执行中遇到问题习惯于两眼向上,寄望于上级领导干预解决,而不重视增强自己处理复杂问题和依法执政的能力。少数领导干部习惯于用开会、发文的办法抓工作,似乎工作就是开会、发文就是工作,把开会发文当成推动工作的“万能钥匙”,以致很多工作在一片落实声中落空。

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党政一把手要切实负起责来。科学发展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党政一把手能不能带头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很多事情,只要一把手带头,下面的人就跟着干。领导干部必须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带好头、示好范。

提高科学发展的执行力必须有一定的约束措施。从目前来讲,对于什么能做,导向比较鲜明;对于什么不能做,必须更加严格。特别是对于妨碍、违背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敏感问题,要采取有效的约束措施。

1.强化硬约束。根据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在关键问题上要制定总体规划、守住发展底线。一要设置土地保护的“高压线”,死守全国耕地18亿亩红线不动摇,把指标分解到各地,将规划落实到各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二要设置环境保护的“警戒线”,坚决禁止乱挖山、乱填湖、乱毁林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三要设置节能减排的临界线,把任务指标分解到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单位,实行精细化管理,对能源资源消耗实施严格的评估制度。四要设置民生领域的生命线,对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部门、行业及领域,设定相关底线,进行严格问责。去年,中央对山西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三鹿奶粉事件的严肃问责,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也让广大干部经受了一次深刻而生动的教育。只有使问责成为一种非常明确、不敢懈怠的常态,才能使每一个干部处于一种真抓实干的自觉状态,才能真正提高执行力。

2.安装“预警器”。对在推进科学发展过程中关键问题、重大隐患的防范,务必立足于防、立足于早。对土地保护、环境保护、民本民生等方面的工作,有必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深入基层、覆盖全国的预警机制。同时,多层次、多途径、多方面疏通和拓展民主渠道,是实现科学执政的重要环节。从目前来看,各级干部队伍中还存在一些不讲民主的作风:有主要领导事先定调子的虚假民主作风,有按等级、职务高低说话的庸俗民主作风,还有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两面派民主作风,等等。在各级领导班子中,不少决策只要一把手认为是对的,就很难听到不同的声音。而一旦决策错了,又往往以集体决策的名义逃避责任。一些所谓的专家,也是看领导的眼色定调子,一些所谓的论证会,很多是走过场。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公开、透明地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接受群众的监督。

3.设置“紧箍咒”。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对干部的问责力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施,与之配套的问责制度有必要更加健全,更加科学化。比如,对行政官员的问责比较普遍、到位,对企业及其他单位的问责相对偏弱。再如,中央的问责相对规范、严格、快速、主动,而地方的问责欠规范、欠严格,比较被动、迟缓,甚至避重就轻,达不到应有的问责效果。至于问责的轻重、尺度、程序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因此,各地很有必要出台一些操作性强、有利于抓落实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把法律条文具体化,实现行政行为规范化。

标签:;  ;  ;  ;  ;  

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