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物保护工作论文_张晶

浅谈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物保护工作论文_张晶

(中国传媒大学)

摘要: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发展,已经不仅仅是文化建设工程,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民生工程。文化民生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精神保障线,而文物又在文化民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解放思想,加强“人为防范”;建立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解决好历史文物保护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化民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保障文化民生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历史文物的保护,既要重视物质要素,还要重视非物质要素。如何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地保护好历史文物,积极发挥历史文物在新时期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这已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文化工程,还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一、新时期下更应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也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文物作为历史物质遗存,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物的保护、科学利用和管理,一座城市内在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发展,没有历史文脉的城市,是浅薄的、乏味的、空虚的、不适合人生存和发展的城市,是缺乏竞争力的城市,而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命之源,则来自于文物遗存传述的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有句名言:“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文物保护工作则成为延缓“母亲”衰老的重要手段。

连云港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1.2万年以前,又素有“东海第一圣境的美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物遗存种类、形式丰富。近年来,博物馆的建设让“藏在深阁人未知”的文物藏品走向大众;旅游景区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充分借用了旅游开发的力量,解决了部分资金短缺的问题 ,是文物保护和旅游建设双赢的结果。

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趋尖锐,并呈现出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新城乡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在连云港的体现更加突出。

二、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体制较混乱,文物保护与利用矛盾日渐突出。

目前,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的使用权与管理权相分离,有的使用者与管理者责任不明确,有的由民政部门使用,有的由旅游部门使用,有的由宗教部门使用,有的是公民的私有财产等。目前,我市共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1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6处。《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是由文化文物行政部门负责主管的。《文物法》强调的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保护文物的方针需进一步落实。

(二)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奖惩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对于发现文物和对保护文物做出突出贡献的应予以褒奖和鼓励,而对恶意破坏不仅要从舆论和法律进行教育和惩戒。例如2011年8月,在我市新浦区某个施工工地近日发掘出一架鲸鱼的化石,据查已有数万年历史。但由于开发商百般阻挠,工地连夜施工,整架化石仅剩一块骨骼,其余部分不知所踪。我们在遗憾的同时,也不难发现,文物保护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极为突出,我们必须做到有法可依、奖罚分明,才能保证文物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低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文化民生服务的要求

用历史文化的精髓惠及民生,是搭建起一条市民通向城市内心的魅力古道。相对于一些苏南城市,我们文化民生的服务体系相对薄弱,文物展览形式比较单一,文博工作者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努力在科技发展的实践中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文物资源有存量有限,具有独特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毁一件,少一件。因此,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就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个方针是贯穿文物工作的一条主线,也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准则。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当前的文物保护工作应按照两个有利于原则(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开展的,要更好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就必须改变文物保护工作的既有利益格局,形成完善的与经济发展相配套的形式。我认为,下面几点仍然是目前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

第一,改变经营管理模式,保证权责分明。

保护文物工作的专业化要求必须改变目前的既有利益格局,整合文物保护工作的所需资源,这其中包括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这样才能合理利用文物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第二,文物保护工作在旅游业发展中显得极为重要。

2018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文物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处理文物自身保护与旅游的关系上,政府要制订配套政策,对旅游收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在充分保护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对文物资源进行适度开发,这不仅是保护文物的需要,也是文物资源被利用的商业回报。对于蕴含着具有珍贵的文物资源的文物保护单位,应以“保护为主”调整和理顺文物保护单位的体制,以利于今后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第三,加强“人为防范”是文物保护工作中另一工作重心。

在社会基层除了宣传文物遗产的重要作用,提高全民对文物遗产的重视程度之外,还要加强《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做到“守土有责”着眼“不留后患”。

第四,要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者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要进一步提高文物保护工作者、文化服务工作者的素质,改变单一的展览模式,让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反作用于文物工作,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的使文化遗产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一道坚实的精神保障线。

最后,预防工作。

由于时序的单一方向性,象征着某个阶段人类文明活动的文物,本身就是有唯一性和不可再造性,现代文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加剧了文物损坏的程度,预防文物病害的发生,也就成为延长文物寿命所必须,并要更积极、更主动的保护行为,这样才能让文物更好的融合于现代社会并为之贡献。

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作为历史文化见证的文物,更是民族的、历史的,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作为人民的博物馆更担当着传承文明、启人心智的文化重任。博物馆中的文化遗产,象是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向你诉说着人类历史的千年沧桑,同是也是一位充满活力的青春少年与你同娱同乐,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文物保护工作共同奋斗,为人民与历史留下丰富的文物资源。

参考文献

[1]邢志刚.现代快报2011年08月09日

[2]胡坚.《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和文物收藏》 《东南文化》2001(4)

[3]张兆国.《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宣传 努力促进文化建设》 赤子2012(21).

作者简介:张晶(1982—),女,江苏连云港人,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新闻学(广播电视编辑)专业。

论文作者:张晶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  ;  ;  ;  ;  ;  ;  ;  

浅谈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物保护工作论文_张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