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化经营研究

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化经营研究

周巨安[1]2002年在《媒介产业化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动因》文中认为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发展来看待我国媒介产业化问题,指出只有大力发展我国的媒介产业,加快我们的媒介产业化进程,才能使我国媒介产业不断壮大,在国际化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大众化传播媒介的三重性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信息组织、利益组织和控制对象三重属性。 信息组织属性由大众传播媒介所具有的收集、加工并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决定。其内容包括收集、加工和传播信息的程序、手段。 利益组织属性由其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生存并由此产生占有更多物质财富的欲望这一基本生存规则所决定。 利益组织属性在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前并不存在。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传播的方式、要求提高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利益属性就开始出现。中国和其他国家早期报纸的运营实践证明了利益属性在大众媒介的地位和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对象是指国家、政党、政府、意识形态将媒介作为对象而制约和监控。 大众传播媒介控制对象的作用有两方面,其一,当传播内容与社会体制相协调,它可以帮助这些体制保持稳定。其二,当传播内容与社会体制发生冲突或背离,要么动摇这个社会体制,要对这些体制的颠覆。 在大众媒介的三重性之中,信息属性是最本质、最不可变,也是决定性的属性,利益属性和控制对象则体现出人为的操作特征。 二、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化的根本动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西方出现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厂迄回【、硕士字位论父W&K/ MASTER’STHESIS会生产力的发展,解决了大众媒介出现的技术上的障碍。资产阶级在工业革命中日益强大,最终战胜了封建专制制度。 资产阶级的胜利,市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大众传播业主完成了由过去不能追求、也没有条件追求经济利益而变成了主观上努力追求,客观条件上也能够追求经济利益的转变,从而完成了大众媒介最初的产业化过程。 从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报纸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曲折等方面来论述,得出了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化的最根本动因就是利益和控制的互动,也就是说利益强时控制则弱化,当控制强时则利益弱化。 三、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化进程和个体发展 第一、在自身获利欲望及外在获利条件的双重作用下,从1979年至1982发生了在报业的第一次办报热潮和发生在广播业电视业的建台热。 第二、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在广播业的系列台热和1991年至1993年发生在报业的扩版热。 第三、报纸从邮发合一到自办发行的变化上促进了报业的发展。 第四、大众传播媒介个体的集团化不断加强,标志着媒介产业化达到了新的台阶。 第五、外来资本开始进入中国媒介市场,推动和促进我们媒介产业化的发展。 四、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化的根本动因 第一、历史的发展决定产业化成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现时的社会背景成为产业化的外来推动力。经济的市场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这三种外来推动力推动着中国媒介产业化的发展。 第三、媒介的财政压力和利益欲望成为产业化的驱动力。 二 入 硕士学住论文 W-Wx MASTER’SI”I!ESIS 五、中国媒介产业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媒介产业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己经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一大 批媒介集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中国媒介产业化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个体规模较小,赢利模式单一。因此,我们必须做好融合化这篇文 章,实施媒介制度创新。 最后,对中国媒介产业化进行总结,指出媒介产业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 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媒介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辩证分析。

鞠文强[2]2007年在《从新闻媒介视角对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文中提出体育产业是近两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虽然,对这个被誉为“新世纪朝阳产业”的研究无论从含义、现状、目标策略、发展方向、经营管理等早已有了多方面的探讨,但是,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即体育产业和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殊关系问题很少被提及。随着人类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两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体育产业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而伴随着体育产业广泛深入的发展,体育也日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产业在当今社会有着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同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社会舆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媒体己日渐成为影响推动体育产业的第一支柱。近几年来,媒体加大了体育竞赛市场的宣传,一方面大量引进国外优秀的体育比赛节目,使观众看到职业化的比赛带来的各种收益,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大力宣传我国在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推动体育竞赛市场的开放。媒体己成为传递信息、影响公众生活最快捷、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媒体与体育产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然而,中国国内的体育赛事与体育产业化改革,虽然具有广泛的媒介影响,但相关部门仍然对体育产业的媒介经营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本论文从这些具体问题作为切入点,从两个层面阐述体育产业与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行业互动,并分析体育产业的媒介化趋势问题:一是“体育产业媒介依附论”,即体育产业对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依附性;二是“体育媒介论”,即体育、体育产业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媒介。这两个方面互为依托,相互映衬,揭示出大众传播媒介与体育产业之间特殊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利用传播学理论总结出体育项目的媒介运作模式和体育比赛的媒介运作方式,为中国体育产业和体育传媒业的科学经营与发索方向。通过实证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借鉴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体育产业媒介化生存的新观点,从媒介视角对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产业的存在情况进行深刻剖析,提出中国转型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对策,力图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黄家章[3]2010年在《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科技传播作为政府与农民、农业科研与生产应用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农业科研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在农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创新农业科技传播体制与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已成为国家社会经济转型期农村社会化服务所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本论文以现代传播学、信息经济学、社会学为理论分析基础,采用系统分析、问卷调查以及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全面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工作面临的问题,并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缺失的原因,在深入研究农民科技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就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构建思路、依据、构建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一是提出了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构建思路与依据。即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建立一个基于受众本位、传者和受众双向互动、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服务模式多样、服务手段先进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阐述了构建基于受众本位的新型双轨制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依据。二是系统研究了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基于框架和构建内容。包括传者系统、内容系统、媒介系统、受众系统以及制度保障系统:(1)系统分析了我国农村受众的构成与特点、在农业科技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目前农民的分层与分化,重点研究了农民的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对全面了解我国农村受众具有参考价值;(2)系统研究了农业科技信息的分类与特征,重点探讨了农业科技信息的筛选原则与加工方法,为传播者进行内容把关提供了方法基础;(3)系统分析了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类型与特点,重点阐述了媒介选择原则,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介选择具有指导意义;(4)系统分析了农业科技传播者的构成和赢效因素,研究了农业科技传播者的素质培养和人才管理机制以及传播模式和方法的创新;(5)系统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制度与政策环境,提出了以受众本位为指导的双轨制传播机制的建设思路。本论文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缺失的原因,广泛调研农民科技信息需求所提出的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构建思路、依据、框架以及构建内容,对加强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元元[4]2004年在《大众传播媒介与现代人的休闲生活》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时间不断减少,休闲时间相应增加,休闲在现代人生活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作为休闲手段之一的大众传播媒介无法回避休闲话题。休闲改变了媒介的许多内容和表现形式,为媒介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媒介同时也在深深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休闲理念和方式。国外对于休闲的研究很多,本文比较认同美国休闲学学者杰弗瑞.戈比关于休闲的定义。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这个定义把休闲看作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有两层含义:一是,从文化和物质的压力种解脱出来的相对自由。二是,内因激发的爱好,而非利益刺激。此定义提出的休闲不是时间商品或者精神状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体现了我们的知识、经验和理念,是一种理想的休闲。可以说,人类对休闲的认知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模糊到清晰,由浅薄到深刻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循序渐进的。发展到了今天,人们的生存需要已经获得了满足,大多数劳动者不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工作时间大大缩短,休闲时间相应增加,在人们的生活中,由工作支配的生活领域开始缩小,而以娱乐、休闲为主的生活领域相应增大了。休闲地位空前提高。休闲地位的提高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力图以大众传播媒介为研究基点,透过大众传播媒介领域来研究反映在大众传播领域中的休闲生活状态及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大众传播媒介和休闲生活进行综合的考察,以便找出促进两者共同发展的最佳方法,开拓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空间。努力找准休闲生活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定位,利用两者的合作,达到“双赢”的效果。一、休闲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休闲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休闲<WP=53>导致了休闲媒介的出现并促进了媒介产业化发展。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媒介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休闲类媒介的出现和发展也就成了必然。新兴休闲类媒介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都市报现象。除了以“都市报”冠名的报纸兴起外,其他类报纸纷纷转型,日报周末刊出现,它门都以“贴近市民生活,服务市民生活”为办报宗旨,充分肯定休闲活动的价值,并努力开拓休闲领域的市场。 第二,休闲杂志的出现。如果说都市报是面向市民,面向最广泛的大众的消费品,那么休闲杂志则更多地将读者定位在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收入的所谓都市“白领”阶层。人们对时尚的向往和追求,导致了《时尚》、《瑞丽》、《汽车族》、《时尚健康》等一批时尚类杂志的出现。 第三,广播、电视、电影中的休闲版块。广播交通台、文艺台的出现,电视体育、综艺、生活服务等专业频道的设置,以及娱乐游戏节目、贺岁片、戏说剧的繁荣都与休闲需求的不断提高密不可分。近几年来,大众传播媒介的市场化,产业化已经成为热点话题。媒介的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媒介资源的合理性配置和有效运作的实现,有利于繁荣市场经济,使媒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媒介在休闲领域的开发则是媒介产业化运作中的先头部队,可以说,休闲促进了媒介产业化的进程。 首先,休闲促进了媒介产品市场化,也就是一些休闲娱乐性的栏目、节目可以购买和出售。 其次,休闲促进媒介产品制作过程市场化,其主要表现就是制播分离以及传媒公司的出现,这些制作休闲娱乐节目的部门成为自负盈亏,经济独立的实体,有自己的资本,可以上市。 再次,休闲促进媒介与国际市场对接。主要表现是休闲节目的进出口,以及国际版权合作。此外,休闲还促进了媒介延伸性产品的开发。如休闲服饰、玩具、主题公园等等。二、大众传播媒介对休闲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与休闲生活之间是交互影响的关系,休闲生活深深影<WP=54>响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媒介定位和发展方向,大众传播媒介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的休闲取向、品味等许多方面。万事都有两面性,因此大众传播媒介对休闲生活的影响也存在正反两个方面。 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大众传播媒介满足了休闲的信息需求、心理需求,引领休闲时尚和提供休闲教育。 负面影响表现在:降低休闲行为能力,降低休闲文化层次和阻碍社会交往。三、大众传播媒介在休闲生活中的发展休闲生活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对休闲生活的影响已经受到了大众媒介越来越多的重视。大众传播媒介现有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在信息、交往、消遣等许多层面满足了受众的休闲需求,可是媒介对休闲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这说明媒介在满足休闲需求方面还做的不够,人类还没有达到理想的休闲状态。理想的休闲活动应该有着更多更深刻的内容,是具有参与感和创造性的休闲,是高品味的、理性和科学的休闲。笔者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休闲领域进行开发,从而引导人类走向更为健康的休闲方式,使媒介本身获得更大的利益。关注休闲教育,提高休闲文

叶乐阳[5]2003年在《大众传媒产业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是全球大众传媒产业蓬勃发展的世纪。依靠信息(含知识、技术等)创造利润,是这个世纪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包括传媒业在内的文化、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经济中一枝独秀遥遥领先,它提供的有价信息和智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经济活动方式。 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WTO、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翻滚,传媒产业正成为人们日益熟悉的名词,就是普通大众也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传媒的市场化特征了。不管是否愿意承认,中国的大众传媒产业化进程都正在加速。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特征的凸显和实践的推动,有专家分析,传媒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如果说在过去的五六年当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人们还可以从理论上忽略或者从实践上漠视传媒产业化进程的存在的话,当中国站在WTO大门内的今天,实实在在的市场现实终于使我国的传媒界无法回避。“入世”之际的中国传媒,正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来自全球媒体市场的竞争压力。对于我国传媒产业来说,一个危险的信号是,海外实力派媒体集团已经开始在中国市场上以更大的动作抢跑了。那些举世瞩目的传媒巨头,从来没有离我们这样近过。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传媒业面临看严峻的挑战和历史的机遇。因此,在更加前瞻、更加求实的层面上去重新认识我国民族大众传媒产业,不仅是传媒理论界的责任,也是经济学研究者尤其是民族经济研究者的义务。一 我国传媒和经济理论界把大众传媒业作为产业对象来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程度很浅,至今还鲜有系统、综合性的研究成果。民族大众传媒丰富多彩的实践,早已开启了传媒产业理论研究的创新之门。人们期待形成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传媒产业经济理论,并用这种理论指导大众传媒产业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之中做大做强我们民族的大众传媒产业,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巩固甚至向世界输出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体现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正因为此,本论文意欲在大众传媒产业经济理论的基础性建设上添砖加瓦。 论文以报纸、电视、广播、期刊等几种传统的大众传媒和新兴的网络媒介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产业经济的研究,从研究这些媒介是否具有产业属性入手展开论证。论文着重探讨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我国的大众传媒有无产业属性,是否己经形成产业,分别论述不同类犁的大众媒介各自的产业状况和基本特征;二是对大众传媒产业进行综合研究,重点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大众传媒产业的运作形式和状态,包括对传媒市场、传媒经营、传媒品牌、传媒市场准入、传媒资本运作、传媒内部互动与整合等进行分析,揭示传媒产业的内在运行规律。三是在国际国内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大众传媒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前瞻,通过研究提出若干应对的方略,以促进民族大众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迸我国产业经济和民族先进文化的兴旺发达。1 大众传媒产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论文建立8在广泛的理论基础和学科背景之上,运用民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B传播学、新闻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以及产业政g策理论进行课题研究。同时,还将导入现代传媒理念,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3选择新的理论视角透析大众传媒产业,从而概括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族大众]传媒产业演进的特点与规律。

马雪[6]2000年在《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化经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传媒的产业化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媒介从单调的“文化型”正在变成生机勃勃的“文化经济型”,这给研究领域带来的新的课题。 本文由对媒介产业化实践的归纳上升到理论的研究,论证了我国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化经营的必然性,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本文认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化经营的必然性来自于三个方面:一、社会大背景下对媒介发展的要求和影响成为其产业化发展的外在推动因素;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对其自身规律的认识和对利益的追求是其产业化经营的内在动力;三、国家政策对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化经营的确认和要求,使其产业化经营成为必然选择。关于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未来发展趋势,本文认为:一、中国大众传播媒介在未来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上必须清醒认识其所应有的政治定位和市场定位,始终正确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二、中国拥有巨大的媒介市场;中国的媒介只有进行规模扩张,壮大实力才能应对国外大媒介集团的挑战;经营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是适应未来媒介发展的当务之急。

张健[7]2005年在《新闻自由与经济自由的和谐与悖谬》文中认为在以市场经济为运营环境的新闻传媒内部,编辑部门和经营部门相互分离,以维护新闻的客观性、公正性、独立性,是世界各国新闻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编营分离,在美国尤受推崇,号称为“国家”(经营部门)不得干涉“教堂”(编辑部门)的一切事务。 本文即把编辑和经营相分离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制性安排,试图以美国新闻业为研究客体,以相关的制度理论和媒介依赖理论为参照框架,通过史论结合的办法,追踪编营分离制度在美国兴起和产生的社会历史进程、制度文化背景、相关的制度保障、在市场运作体制中的局限性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制度转型。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经济自由和言论出版自由(新闻自由)存在着和谐与悖谬的对立统一关系;作为这一关系在美国新闻业的具体呈现,编营分离制度是为了保证新闻业在美国社会政治制度中的特定功能而作出的一项制度安排,是政府、媒介业主、广告商、新闻专业人员(包括媒介批评家)、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集团在共同的社会主流意识规约下经协商、妥协而达成的一项社会自发秩序。 导论和第一章提出本文拟解决的问题与理论框架。编营分离是美国新闻业一个悠久但在80年代开始受到挑战的传统,也是中国新闻业市场化改革以来政府主管部门包括部分精锐媒体大力倡导的一项制度要求。但是无论中美,编营分离的内在逻辑和本质特征尚未得到新闻传播学必要的关注和重视。在此情形下,把相关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的制度理论和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进行整合,将会获得审察和观照美国新闻业的一个全新视角,为透视改革中的中国新闻业获得可资借鉴的参照体系。 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历史分析部分。通过梳理美国报业大众化、垄断化、股份化、巨型化以及广告业、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新闻学、社会责任理论、政府规制诸多层面的来龙去脉,试图在新闻业相关结构性范畴的历史情境与纵向发展之中展示编营分离制度得以产生和生长的社会、政治、经济过程。其中,第二章聚焦于《1787年宪法》和《宪法第一修正案》通过前后相关力量的博弈以及报业的发展轨迹,展示经济自由和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化、法律化的过程,追溯编营分离制度的政治经济环境。第三章说明,从政党报纸到便士报的“传播革命”,使得大众报业成为经济、政治上独立的社会政治体制中的一部分,报纸作为专业和企业的悖论开始初步显现,编营分离制度开始萌芽。第四章主要分析随着个人新闻业向新式新闻业的转型,广告业与新闻业的互动关系走向制度化,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批评,新闻业由此走向专业化,确保新闻业独立性之编营分离制度也随之产生。第五章侧重考察大萧条、战争、冷战等对媒体的影响。客观性理想的型塑、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新闻评议会的制度化、政府对媒介垄断的规制等因素使得编营分离成为普泛性的制度安排。第六章主要分析80年代美国经济自

马池珠[8]2006年在《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农民问题,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在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务之急是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农业电视为农民提供教育和培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农业电视传播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系统科学和传播理论为构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通过文献调查、问卷调查、访谈、实证研究、创作实践等多种研究途径,对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包括传者体系、内容体系、传播通道体系、受众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构建了基于受众为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 本文由以下六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一是农业电视不能满足农村受众需要,表现是农业电视频道少、栏目少、时间短、播出次数少、播出时间边缘化;内容单调、枯燥,艺术性差。二是农业电视传播以传者为中心。本文阐释了农业电视缺失的成因。从传播学角度,农业电视传播体系以传者为中心,弊端为:缺少对受众需求的分析研究,传播者决定所制作播放的节目内容和播放,农业电视传播者以经济效益为重,从电视学角度,节目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回报率低,节目资源匮乏,在内容方面,存在节目针对性差,主题不鲜明,内容空洞贫乏等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看,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是使城乡电视出现重大差别的社会制度原因;解决农业电视缺失这一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建构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使受众成为电视传播系统的主体,在对受众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以系统论的方法建立适于农业电视传播的传者体系、传播通道体系、传播内容体系和受众体系。 第二部分:本文对农业电视传播的受众体系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分析了农业电视受众的分类、特点、构成、分化以及收视需求。农业电视传播受众由农业生产者、农业管理与经营人员、农产品消费者、城市市民构成。在当今社会转型期的农民已经分化成五个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阶层、农村管理者阶层、贫困农民阶层。农业电视的受众除具有一般受众多、杂、散、匿等特点外,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传统,在传播领域属于弱势群体。农村受众需求研究是受众研究的重点。问卷调查表明,农村受众收看农业节目的目的依次是为了解农业政策、学

张玲[9]2014年在《浅谈我国大众媒介产业化发展的动因与历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化这一概念出发,探讨媒介产业化的原因,阐述我国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化的发展进程,结合当今的经济形势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分析我国媒介产业的发展趋势。

何伸[10]2008年在《媒介权力和利益下的媒介形象塑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媒介形象是媒介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品相,是受众对媒介组织的印象集合,是媒介符号化的社会特征,它与媒介品牌和媒介角色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从宏观角度看,媒介形象可分为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其中内部形象主要是媒介从业人员的形象;外部形象包括媒介的产品形象、经济形象和社会形象。关于媒介形象建构的标准主要有五方面:公信力标准、亲和力标准、影响力标准、传播力标准和经济效益标准。媒介权力的存在已经是传媒学界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引用施拉姆的观点,从媒介功能角度对媒介权力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现代大众传媒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媒介权力使用的限度。然而,媒介权力的扩张导致的媒介霸权已经渗透到媒介制作信息、传播信息和反馈各个环节的实践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的趋向日益明显,媒体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出现了新闻的寻租趋向、消费意识和有效发行,这些现象的出现必然导致媒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失衡,从而影响媒介形象的塑造。媒介权力和利益对媒介形象的影响有正反两个方面。如果媒介合理使用权力、追逐利益,便会对媒介形象产生正面的影响:首先,媒介权力和利益有助于媒介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包括信息资源的拥有量增多,资金实力增强,传播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其次,媒介权力和利益有益于提升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增加报纸的发行率、电视的收视率等;再次,媒介权力和利益有助于人力资源队伍的不断壮大。反之,如果媒介滥用权力过分追逐经济利益,便会导致媒介产品趋同及泛化、新闻队伍道德缺失、媒介公信力急剧下降,进而对媒介形象产生负面影响。本文的重点是探讨如何在平衡媒介权力和利益下塑造良好的媒介形象,结合前文关于媒介形象建构的标准,笔者提出四点策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平衡媒介权力利益;遵循新闻规律,塑造媒介产品形象;强化品牌经营意识,塑造媒介经济形象;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塑造媒介社会形象,同时以大连电视台法制频道《情动心动》栏目为例,分析其在媒介社会形象塑造方面的经验与成果。

参考文献:

[1]. 媒介产业化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动因[D]. 周巨安. 华中师范大学. 2002

[2]. 从新闻媒介视角对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D]. 鞠文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 我国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研究[D]. 黄家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4]. 大众传播媒介与现代人的休闲生活[D]. 赵元元. 吉林大学. 2004

[5]. 大众传媒产业研究[D]. 叶乐阳. 中央民族大学. 2003

[6]. 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化经营研究[D]. 马雪. 郑州大学. 2000

[7]. 新闻自由与经济自由的和谐与悖谬[D]. 张健. 复旦大学. 2005

[8]. 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研究[D]. 马池珠. 华南师范大学. 2006

[9]. 浅谈我国大众媒介产业化发展的动因与历程[J]. 张玲. 新闻世界. 2014

[10]. 媒介权力和利益下的媒介形象塑造研究[D]. 何伸.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化经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