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间文学进课堂的实践与研究论文_朱苑

客家民间文学进课堂的实践与研究论文_朱苑

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 514500

梅州是客家人聚集地,具有悠久丰富的客家历史,被誉为世界客都。我校地处客都——梅州市兴宁市,这给我校提供了优越的乡土课程资源。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利用客家乡土文化资源,努力提升客家文化的品牌实力,开发“客家民间文学”资源,促进校本课程的建设,充分挖掘、利用客家文化的教育价值,使校本课程富有文化底蕴并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触摸到客家文化的深层内核,充分认识优秀的客家文化精神,关注现实社会、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重视对学生实施乡土文化教育,使教育融入自然、融入社会,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客家民间文学,是客家先民及其后代子孙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从民间生活而来,具有丰富的生活性的特点。据客家学者曾令存教授在《“中原”、“迁徙”与“山区”交织的客家文学艺术》一文中指出:“‘客家文学即是有客家人特色的文学,反映客家人的社会生活,描绘客家人所处的生活环境,表现客家人的思想感情’,其内涵应包括如下几方面:所有以客家方言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如客家歌谣、客家民间故事、客家山歌(文本)、客家山歌剧(文本)、采茶戏(文本),文人创作中的方言小说、方言诗等。”可见,客家民间文学中包含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丰富样式,蕴含着客家人深邃的文化传统,是客家人的精神血脉。在客家民间文学研究上,我们主要抓住客家民间故事、客家民间歌谣和客家谚语来深入,选择了客家民间文学与语文实践活动接轨的“切入点”,寻求以下三个“结合点”进行探究性教学:

一、客家民间故事和阅读鉴赏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客家民间故事传承下来,布置同学们课余时间收集有关客家故事、人物传说、地方传说、风俗传说、家乡名山胜景的传说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些古朴醇厚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荟萃了客家人的勤劳聪慧,像一颗颗散落在民间的璀璨珍珠,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民俗文化资源。如《石古大王的美丽传说》反映兴宁先民崇石拜石的情结,也是对造福百姓、造福社会、为民除害的英雄的歌颂和敬仰。在收集故事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但受到了客家文化的洗礼,同时也收集到了写作素材和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客家民间歌谣和表达交流结合

客家歌谣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口口相传,千年璀璨,在厚重的历史尘埃中也难掩其美。

利用课余时间布置同学去收集关于客家的民间歌谣,主要方向是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以及儿歌。客家地区流传的歌谣历史传承源远流长,加强学生对客家歌谣的传唱,让学生在客家乡音中开展活动,且让学生按照客家民间歌谣的形式(可以选取客家童谣)进行再创作,既弘扬和传承了客家文化,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如学生作品:《生活好》月弯弯,像小船。小星星,亮晶晶。夜布(晚)时,灯火光,家家亮堂堂。走夜路,唔使惊,社会治安好,人品素质有提高。走短途,有地铁。出远门,坐高铁,人人玩得了。十九大,讲得好,全面小康生活好。以客家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歌谣作为载体,发掘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功能,在传唱活动中弘扬和传承客家文化,增强学生的热爱客家文化、传承客家文化的责任心和自豪感,并将客家传统美德和行为规范教育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客家谚语和语言积累相结合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利用课余时间,让同学课外拓延练习积累语言,收集客家歇后语、谚语俗语,然后把它们分门别类摘抄在好词佳句积累本中,且能恰当地把客家谚语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子要幼时教,竹要嫩时拗”。述句:小囝仔要小时教,竹笋要嫩时节拗,大咧、老咧就教毋得咧,定型难教咧。析义:教育小孩子要从小教起,大了就教不来了,自我的意识高涨,定型了。竹子也一样,在未成熟时,若长歪了,可以导正。“人心比人心,八两比半斤”述句:汝仰般对待别人,别人就仰般对待汝,“人心比人心,八两比半斤”。析义:正所谓一报还一报,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所以是相对的,人心比人心,八两比半斤,勿用阴谋待之,若用阴谋待之,自己也将被自己的阴谋绑之。同学们不但积累了客家俗语,而且受到客家文化的熏陶,提高了语言水平。

客家民间文学引入中学课堂非常必要且迫切的:第一,有利于传承丰富的客家文化,让客家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生活和心灵世界;第二,激发中学生研究客家民间文学的兴趣,学习创作客家文学,让其领略并热爱客家文化;第三,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导向,挖掘学生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视野,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同时,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深入调查、研究民间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民间文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色课程,将客家文学资源引入课堂,既可以加强课程的直观性、思想教育性和实践性,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增进学生的地方情感,是培养“服务地方、面向社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学探索。客家民间文学进课堂的实践让学生触摸到客家文化的深层内核,充分认识优秀的客家文化精神,关注现实社会、关注生态环境。《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不应局限于课堂中进行,要引导学生向校外延伸、向社区延伸,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我们尝试着用自己的乡土文学资源来实践和探索语文实践,以期让学生真正走向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论文作者:朱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2月总第16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4

标签:;  ;  ;  ;  ;  ;  ;  ;  

客家民间文学进课堂的实践与研究论文_朱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