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杠杆: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_经济杠杆论文

经济杠杆: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_经济杠杆论文

经济杠杆:学校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杠杆论文,手段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以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是学校教育深化改革举措,是教育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项深刻变革。本文试从管理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就“经济杠杆”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谈谈管见。

一、经济杠杆能促进改革,增强学校活力。

现代管理学认为,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资源,人是企业的主体。学校也是如此。中央领导同志曾说过,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是有深刻道理的。所以学校必须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在学校,教职工既是管理者,又是管理对象。学校科学管理的根本环节是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发挥教职工的创造性,共同实现管理目标。所谓经济杠杆,就是要在学校引入竞争机制,运用激励手段打破平均主义,改革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使能者上,庸者下;优者奖,劣者罚;勤者、多劳者多得,懒者、少劳者少得;使学校作为整体能增强凝聚的合力,又使职工相互之间增强竞争力。在教职工的思想观念上,由过去“旱涝保收”的安全感,转变为具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增强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时间观念。而旧的教育体制恰恰在上述问题上存在弊端和痼疾。表现在人事制度上,是铁饭碗、铁交椅;表现在分配制度上,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在激励手段上,只重视精神需要,而忽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在旧体制和旧观念下,即使解决职工的物质需要,也采取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学校不能形成活力,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与质量的提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对此,笔者在多年的学校管理工作实践中,注意到“经济杠杆”就是治此痼疾的一剂良药。当前学校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思想教育和物质激励手段,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转换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大量事实证明,恰当地运用经济杠杆,能促进学校改革,增强学校活力。有人把它誉为学校运行的“调节器”,滋补学校生命的“活水之源”,是振兴教育、振兴中华的动力杠杆。

二、经济杠杆能加强学校的有效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从学校管理对象的“人、财、物、事、时、空、信息”七要素来看,要以“人”的管理为中心。对“人”的管理,要以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为重点。对教师的管理要以管心为根本。所谓管心,就是要以强化其责任感、事业心为手段,提高业务能力,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益。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职工的积极性,而教职工积极性来自学校的科学管理,必须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促发展。所以,学校改革必须从抓管理改革入手。管理改革的内涵丰富,其中要始终围绕一根主线:即增强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而经济杠杆对利益驱动的调节,则直接关系到人的积极性。通过调节责、权、利的关系,而调动人的创造性。

那么,怎样发挥经济杠杆在管理中的作用呢?

(一)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而处在主导地位的,对人的行为积极性影响最大的需要,称作优势需要。作为学校管理者,要了解并尽可能满足职工在某一个时期的优势需要,激发教职工的心理内在诱因。因为需要决定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满足职工需要是激发个体行为积极性的关键。在当前,在教师待遇普遍偏低,教职工的福利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学校要积极创收,为职工谋取福利,尽量满足其基本的物质的需要,从生存中求发展,这是办好学校的坚实基础。各校的条件有好有坏,工资待遇情况不一,创收收入亦有多有少,但不论哪种情况,都必须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都可运用经济杠杆通过物质利益的满足而求得心理需要的平衡。目前我国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并循此制定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量制》、《课时津贴及岗位津贴办法》、《超工作量酬金标准》、《各种劳务补贴办法》、《福利分配办法》、《节假日加班补贴标准》等。改革步伐较大的学校,还可采取“结构工资”、“结构福利”的分配办法,实行量、责、质、酬相结合。这样,能有效的保证学校工作任务的分配和完成。这不只是几个制度的问题,而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针对旧体制的改革,是运用经济杠杆的第一个基本着力点。

(二)采取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手段。管理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型激励理论认为,要坚持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奖励为主;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做到:①奖励要公平合理,奖酬与贡献相当。②坚持奖励评选的民主性,保证获奖者的典型性。③注意奖励的时效性,及时发挥奖励的强化效应。④奖励要具体明确。在当今改革大潮中,虽然有人欣赏、甚至留恋过去的大锅饭,但是多数有进取心和事业心的人,是反对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的。群众最反感的是领导者对好的不点头,对坏的不摇头,最不满的是领导者赏罚不明。这种心态,是进行改革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制定一系列的奖罚制度与激励措施,使教职工发挥内在潜能,调动其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所谓积极性,是由个人的需要、利益、认识产生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重合程度所产生的个人潜能的释放。个体行为积极性,有追求物质需要积极性和追求精神需要的积极性。所以学校的激励奖罚措施,应该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学校教职工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集中的群体,学校管理者尤其应重视后者。要知道,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所以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将对人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一般学校,首先遇到的头痛问题是如何保证出勤。因此,学校必须制定《出勤考核与奖励制度》。原则是奖满勤、扣请假、罚旷工、出勤作为评优、晋升的条件之一。严格考核,认真执行。保证了出勤,就保证了完成学校工作任务的人力。学校的工作是多方面的,教职工的分工各异,人的才能也有大有小,但是不论是谁,不论在什么岗位,只要他干出成绩,就应该得到认可、肯定、奖励,反之则罚。业绩要与个人的物质利益、声誉、年终评优、职务晋升等挂钩。因此,学校的奖罚制度,应该系列化、科学化,具体化、规范化。作为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修改、完善,但也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任何好的制度,只有认真执行才有权威,才有生命力。这也是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的,是运用经济杠杆的第二个重要着力点。

(三)采取重视成果、重奖质量的导向。工作目标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办法。管理者设置一定的外在客体行为目标,作为激发职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的外部诱因。目标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是一种强有力激励,能诱发人的动机。学校管理者在年初可将学校的整体目标进行一一分解,落实到年级、处室、班级、甚至具体到人,并宣布根据年终实现目标的不同层次,给以不同等级的奖励,并有一系列配套奖励制度,目标愈明确,个体行为积极性愈高。这样,使每个职工都可以作出成绩、取得成果、获得成功,工作得到肯定。特别是不能只搞花架子,而要重效益、重成果,要在宣传中,制度中,奖励措施中坚持这个导向。在众多的成果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应是第一位的成果。因为学校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运用经济杠杆的过程中,教育教学质量奖,应是学校奖励的重点。作为学校管理者,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把住这个重点:首先,从经费安排上保证;其次,从奖励的标准上提高;再次,在年终评优、职务晋升时,质量成果优先;还有,在宣传上,舆论上导向。这种导向,是运用经济杠杆使之发挥高效益的又一技巧。

三、合理运用经济杠杆,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举起地球”。这在理论上是对的,但实际上却行不通。第一,没有这么长的杠杆。第二,找不到支持举起地球的杠杆的支点。第三,即使有这么长的杠杆,又能找到支点,也是办不到的(在此不讨论了)。但这充分说明,运用经济杠杆,首先是要有“杠杆”,还要有支点。稳定的“经济来源”就是这一“杠杆”。这是物质基础,是完善、深化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一名中、小学校长,既要懂教育,抓好教育教学,又要有经济头脑。善于创造经济效益。两者相辅相成。作为校长都要善于找“杠杆”。有了“杠杆”,就有了改革的武器,有了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管理学理论,管理应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管理的基本方针。足见,校长及学校领导集团花一定精力抓经济,抓创收,不是不务正业,而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各校情况不同,经济来源有好有坏,经济杠杆有长有短。但不论杠杆的长短,只要合理运用,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发挥良好效益。质量与生存、发展的依存关系,改革与稳定的辩证关系,各校都是相同的,改革才是教育的出路,这是大势。

有了经济杠杆后,究竟如何操纵,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因校而异,但有几个原则却是共同的。

(一)首先要选好“支点”。这个支点就是群众基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管理学所说的“创造一个能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的社会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分配、奖罚制度关系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所以改革的任何举措都应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事前,应广泛听取、收集到各种好的意见、建议,进行筛选集中,按必要的民主程序制定方案,以体现绝大多数民意,形成心理共鸣的良好心理环境;在施行中,严格执行制度,一视同仁,尤其是领导要带头遵守,建立和维护制度的权威;施行中及施行一段时间后,又回过头来不断收集意见、建议,不断修改完善,使之民主化、科学化、系列化、常规化,在反复中求得方案的可行性。

(二)还要选好“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经济杠杆可以成为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省力杠杆,也可以成为挫伤职工积极性的费力杠杆,关键是领导者怎么选点,怎么着力。对这个问题处理的好坏,关系到运用经济杠杆的成败,也体现出管理者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水平。其关键,是制定比较公平的、能衡量职工对学校贡献大小的分配与奖励的标准和制度。在这些制度中,要体现教学重点的原则、向教学人员倾斜的原则、质量第一的原则、重视成果的原则、多劳多得优劳厚得、以奖为主奖罚结合的原则等。

(三)在运用经济杠杆时,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党中央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马克思主义的管理学也强调要加强以集体主义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经济杠杆与政治思想工作不能互相代替,更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学校来说,指导思想是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引入竞争机制,但在职工中,还要大力宣传和提倡为人民服务,讲奉献精神,讲事业心,讲责任感,讲集体主义,舍此就不能为人师表。教育教学工作极其复杂,不能事事量化,事事计酬,斤斤计较。经济杠杆与物质文明,思想工作与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列车上的两排轮子,只有互相配合,才能使列车飞驰。

(四)在运用经济杠杆时,要及时和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因为分配、奖罚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加上学校情况复杂,在运用经济杠杆时,出现的矛盾甚至冲突在所难免。学校管理者必须善于及时处理好这些矛盾。处理的原则是公正、合理、民主、尊重大多数、符合学校总原则。制定分配制度以后,一个学校可能分成若干利益相同或相近的人群,矛盾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使学校不安定,就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领导必须善于处理、调节各种人群及个体间的利益关系。这也是运用经济杠杆的领导艺术与技巧。

标签:;  ;  ;  ;  ;  ;  ;  

经济杠杆: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_经济杠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