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中的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科技革命论文

科技革命中的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科技革命论文

科技革命中的资本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中国论文,特色论文,科技革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科技革命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实现了生产的现代化,也使资本主义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推动了产权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也为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准备了更为充分的条件。重新认识社会化的本质和形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科技革命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因而它不仅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同时,也具有世界意义。

关键词 科技革命 资本主义 社会化 中国社会主义

科学技术革命给资本主义带来了一些新变化。为了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邓小平高瞻远瞩,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并把握时机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这一要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确定了正确道路,而且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一、科技革命给资本主义带来的新变化及其与社会主义的关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一场科学技术革命,它使社会物质生产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也造成了社会经济关系的重大变革。历史上,蒸汽机和电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起过重大作用;但就总体而言,那时科学技术对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还是通过其物化于机器而实现的。本世纪中叶以来所发生的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各要素的结合方式以及整个生产体系和社会经济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劳动者的智力因素和价值观念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的智力是指他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使劳动工具实现了科技化和智能化,使相当多的劳动对象包含了很高的科技含量,生产也逐步由制造向创造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没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创造能力,很难在劳动中发挥作用,创造价值。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各发达国家都加强了教育投资。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指出:“现代经济的生产率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获得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投资。”人才与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相比,人才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人的智力资本在所有财富中的比例远远超过50%。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重视智力开发,就不可能在经济发展中取得成就。

2.劳动对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自然资源的限制,并因此改变着国际关系。太阳能、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大大减轻了人们对矿物能源的依赖;各种材料的化学深加工及废料再生利用,也更新和节约着原材料,劳动对象被加工的次数越多,其科技含量也就越大。由此,使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依赖逐步减弱;也由于发达国家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比较明显,它们之间相互投资有更高的效益,这就强化了它们之间的经济互动关系。因此,发达国家之间对发展国家的由以掠夺资源,瓜分市场为特点的敌对关系,转化为以经济竞争和经济协调为内容的矛盾关系。

由于发展中国家科技落后,人才缺乏,因而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制定出正确发展战略,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也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因为它们的经济发展,不仅是自身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有利于发达国家扩张市场和优化经济结构。

3.劳动分工大大发展并向国际分工扩展。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一方面,使一般的社会分工发展成为更加广泛的国际分工,并且从由自然条件形成的垂直国际分工,发展到多方面、多层次的,以各自科技优势为依据的分工;另一方面,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都向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使分工深入到了部门内部的零部件,甚至不同的工艺流程之间。

由于许多现代工业产品的结构和生产工艺相当复杂,技术性能和质量要求很高,这就促使许多企业、部门和国家进行联合生产,以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这又加强了彼此间的相互依赖,使生产向统一的世界性生产发展,使生产社会化走向了国际化。科技革命所引起的交通通信事业的现代化,也为国际分工提供了物质保证,因而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国际化。

4.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产权的社会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直接物质生产领域的人力和物力投入相对减少,而社会产品又能比较好地满足人们生活和社会再生产的需要。同时,经济发展中文化含量的提高,人们生活的多样化,又使第三、第四产业有了很大发展。

与新科技成果大量出现相适应,中小企业有了很大发展。美国有97%是中小企业,它们提供了私人就业岗位的55%,创造了工业革新和发明的一半以上,商品总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将近50%。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人才优势。资本不大、人才集中的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具有很多优势。与此相适应,许多大公司、集团也纷纷推行事业部制,使下属企业有更大的经营开发自主权。

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变化,推进了产权社会化的进程。首先,国家资本主义转向了大型科技开发和基础设施方面。国家承担了私人资本不可能承担的大型综合科技开发、教育和基础科研投资管理、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出面协调国内和国际经济关系。其次,私人资本也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在大部分行业中,以家族资本为核心的所有制形式,基本上被企业、集团法人股份制所代替,在个人股东中也出现了股权分散化趋势;在一些大型私人企业中,股权家族绝对占有已不复存在。而适应股权分散和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的发展,形成了专门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经理阶层”,由他们代替所有者行使企业经营权,通过他们的创新经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这就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趋势得到了更大发展。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研究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以及它给资本主义发展造成的新变化,是为了认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现代科学的发展打破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促使人们用“亦此亦彼”的方法看待事物的发展。那么,科技革命是巩固了资本主义,还是为社会主义准备了更充分的条件呢?笔者认为两者兼有,不过,前者是形式,后者才是本质。

1.科技革命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增强他们的主体性,促使他们创造才能的全面发挥,为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实现创造着前提条件。

2.科技革命推动着生产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创造着更为充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它所造成的产权社会化的趋势,是资本主义的一种“自我扬弃”,它说明科学技术发展“和平地”使社会化生产力突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外壳”,在相应的条件下就有可能使社会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现实。

3.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走向了国际化,从而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普遍交往,促进实现共同进步,这恰恰是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实现的物质条件。

因此,我们可以说,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充当了历史发展的“不自觉的工具”,使它为新的社会制度创造着更为充分的条件。

二、对生产社会化的再认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根据社会化生产力的本性,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基本特征。恩格斯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了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9—420页)我们只能根据历史发展的事实和进程,而不能从已有的结论出发,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科学认识的结果。列宁说过:“科学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这一事实为依据的。”(《列宁全集》第20卷,第199页)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社会化大生产普遍发展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用科学理论论证了社会化生产力发展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并从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在19世纪,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使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取代了传统手工业和传统农业。那时,生产社会化表现为生产规模的大型化,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相互依赖关系的普遍化。因为,在当时的物质技术基础上,规模经济具有不容否认的优越性,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直到本世纪初期,生产仍然是向大型化发展,并造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就此提出了“社会工厂”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要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不再表现为大型化,而是表现为市场关系普遍发展下的分散化和小型化,其本质是分工的精细化和相互依存关系的普遍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内容,就是把“事实上已经从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2页)。并认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制,是从资本主义向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的过渡形式。

科技革命推动着生产社会化形式的转变,阿尔文·托夫勒由此认为,这必然造成社会主义与未来的冲突。不过这种“冲突”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冲突,而不是与社会主义的冲突。邓小平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社会主义只要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同样可以适应现代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有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遽变,不是社会主义的危机,而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危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研究生产社会化的新特点和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生产大型化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使各类企业在科技投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下工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培养具有现代企业家素质的经营者,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通过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促进股份经济的普遍发展,推进产权社会化,赋予公有制以新的形式;通过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中国经济发展汇入世界经济潮流,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适应现代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的这些要求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资本主义新变化进行辩证思考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科学选择。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加速了社会化的进程;但是,资本主义却不能自发地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是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先进阶级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自觉创造出来的。当年恩格斯说过:“只有在英国和法国所造成的经济和政治的情况受到德国辩证法的批判以后,才能产生真正的结果。因而,从这方面看来,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专属德国的产物,而同样是国际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46—347页)脚注)在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一体化的趋势下,没有对经济发展的文化思考,就不可能正确认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意义,进而重振社会主义的雄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进行辩证认识的结果。

每个国家历史和现实的不同,决定了它们都有实现现代化的不同道路。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影响深远的大同文化传统,又使它不容易与西方资本主义相耦合。近代以来的中西文明撞击,使不少先进中国人对资本主义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在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康有为写过《大同书》,主张吸收西方文明的成果,建立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并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是大同主义。他主张吸收资本主义文明的“善果”,避免它野蛮性的“恶果”,使中国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恩格斯说过:“德国人要不抛弃使本民族感到骄傲的那些伟大的哲学家,就得接受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91页)今天,我们也可以说,中国人要不抛弃那些对祖国发展道路进行过深沉思考的伟大思想家,就得坚持社会主义。

根据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特点,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这就从深层次上把握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

科技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对它的批判和对自己历史的反思,必然产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的,也属于全世界。

标签:;  ;  ;  ;  ;  ;  ;  ;  ;  ;  

科技革命中的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科技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