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潜水参与者惧水原因及对策论文

休闲潜水参与者惧水原因及对策论文

休闲潜水参与者惧水原因及对策

谢可 李博 孙辉

(三亚学院体育学院 海南三亚 572022)

摘 要: 为了缓解休闲潜水参与者惧水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休闲潜水参与者惧水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产生惧水的外在因素有运动环境、运动呼吸方式、教练员水平,内在(自身)因素有个人身体状况、心理紧张、溺水经历、对休闲潜水的认知情况、对游泳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就此提出相应对策:严格执行海洋体验潜水服务规范;加强休闲潜水相关安全与教育;下潜前要进行水陆适应性练习;教练员要有耐心,对惧水问题要因人而异,善于心理引导。

关键词: 休闲潜水 参与者 惧水 原因 对策

“休闲潜水”这项运动是指人在水面以下进行的休闲、观光、竞技等娱乐活动。经常从事休闲潜水运动可以锻炼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身体素质。休闲潜水运动对呼吸、心血管系统都很有帮助。同时,海水里的多种有利于人体的矿物质离子进入到我们的器官,迅速补充体内所缺少的微量元素。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休闲潜水运动,三亚已成为全世界年接待潜水游客量最大的城市之一,但有研究表明参与体验潜水的游客有40.2%的人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为了缓解休闲潜水参与者惧水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休闲潜水参与者惧水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海南省休闲潜水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工艺美学价值-欣赏绍兴古建筑,就犹如翻开了一本沉甸甸的史书,又好似打开了一幅内容繁多的画卷。在这其中我们看到了富有装饰性的屋顶,走进看到了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步入内部又为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感到惊叹。细细看向连接处,又能发现两个部分通过榫接等传统工艺巧妙的连接在了一起。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休闲潜水参与者惧水原因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查阅关于惧水原因、休闲潜水等相关文献资料,从而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调查发现潜水参与者选择由于曾经有过溺水经历而引起惧水的比例将近占到32%,通过与休闲潜水教练交谈得知潜水参与者曾经的溺水经历是引起其惧水的主要原因之一。潜水参与者之所以会产生恐惧心理是因为有过呛水甚至是溺水的经历,经历过呛水或溺水会使人体大脑自觉地排斥、靠近水,唤起对水的恐惧,形成惰性,间断性的练习,加剧惧水心理,面对自己不熟悉的技能会产生不自信的肢体动作,曾经有过溺水经历的初潜者难免会对水产生恐惧,从而会影响初潜者的心理。

设计《休闲潜水惧水问题调查问卷》对休闲潜水参与者惧水原因及惧水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到195份,有效问卷184份。

IoT的智能化趋势势必会带来频繁的交易行为,而基于这类交易的隐私泄露也给IoT用户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3]。以智慧小区为例,供电公司可以轻易地获取每个家庭的用电记录,进而推测出业主的用电规律、用电行为等隐私信息;再如,车联网中电动汽车的充电记录也会暴露车主的驾车习惯、行车轨迹等私密信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隐藏交易记录是不现实的,因为供电机构无法确认应该给哪个家庭或电车供电;所以,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隐藏用户的身份标识信息。借助区块链技术的节点标识策略,基于区块链的IoT匿名支付方案将有利于防止各类交易信息中用户隐私的泄露,将IoT的安全防护提升至一个新的台阶。

2.1.2 运动呼吸方式

调查发现只有13%的人对潜水了解,39%的人对潜水了解程度一般,48%的人对潜水不太熟悉,所以面对不了解的事物,就会产生惧怕心理。访谈发现很多参潜者在体验时都抱着未知且好奇心理,但在对休闲潜水不了解的情况下,由于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导致心理准备不充分,很容易产生心理紧张。

1.2.4 数理统计法

按照资金来源的机构性质进行划分,2017年创投资本构成中,政府引导基金出资占比7.28%,其他政府财政资金出资占比6.29%,国有独资投资机构出资占比12.47%,三者合计占比26.04%;高净值个人投资占比9.73%,上升了2.65个百分点;此外,外资企业占比3.38%,社保基金占比0.04%(见图3)。

调查发现潜水参与者选择由于教练员水平的因素引起其惧水的比例将近占到35%。教练员在指导潜水时水平起到很关键的作用,部分参潜者反映部分潜点的教练员急于求成,在带游客下水的第一时间让游客呛水或者动作处理不恰当,导致游客不能或者不愿意继续休闲潜水,让潜水参与者形成惧水心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起惧水的外在因素分析

2.1.1 运动环境

媒体报道称,一项报告显示,共享经济已经扩展至中国全国,2017年的交易额达到4.9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7%。正因为此,大公司和中国政府正在力推这个经济潮流,认为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据预测,到2020年,共享经济规模将占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而在2015年这一数字仅为3%。

调查发现潜水参与者选择由天气情况、水下能见度、水温和水下生物会引起其惧水的比例将近占到65%。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影响潜水参与者的惧水心理。而在休闲潜水过程中,由于穿戴专业休闲潜水装备,身体各部位受到的压力差、水对人体的阻力、浮力的不同从而影响人的重心发生变化,身体难以控制平衡力度,使休闲潜水参与者产生恐惧心理。另外,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扮演着保护身体、感觉冷热和压力的角色,因此,在休闲潜水时水温和水下能见度就尤为重要,水质差了会让初休闲潜水参与者在水下的能见度降低从而导致视线模糊,使休闲潜水参与者心理恐慌。所以,运动环境的改变也是引起休闲潜水参与者产生惧水心理的原因。

1.2.3 访谈法

2.2.1 身体状况

李长吉感觉到的“金铜仙人”与“泪”,在诗句中,“泪”字虚晃了一下立即幻化成了“铅水”。因为“金铜仙人”与“泪”,在情理上讲得通,在事理上讲不通,处于既讲得通又讲不通的节骨眼儿上的“泪”忽焉成了“铅水”,收放开阖,顺理成章。似乎诗人自己也不相信金属的“仙人”能流“泪”,纵使能流,也只能流出金属的“铅水”。似泪非泪,非泪似泪,扑朔迷离,恢奇诡谲。

2.1.3 教练员水平

对问卷和访谈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2.2 引起惧水的内在因素分析

休闲潜水与其他运动项目不同,它是在水中进行的,与人们习惯的陆地运动有很大的差别。它需要背着专业的潜水装备在水中活动,它受水的浮力、阻力的影响,会使人体失去平衡会有在水中忽上忽下的感觉,呼吸也会随着不平衡而急促,使参潜者造成心理上的恐惧,产生恐惧心理。

调查发现潜水参与者选择由于自身身体状况不佳而引起惧水的比例将近占到21%,通过与潜水教练交谈得知参与者身体状况不佳是引起其惧水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参与休闲潜水的过程中,参潜者必须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之后才能参与休闲潜水活动,因为良好的身体状况能让初次潜水参与者在练习潜水时树立自信心,自信心的建立对初次潜水参与者掌握并完成技术动作是有很大帮助。相反,身体状况差、树立不了自信心的练习者往往对自己持怀疑态度,表现出不自信、紧张、恐惧,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2.2.2 心理紧张

调查发现潜水参与者选择由于自身心理紧张引起惧水的比例将近占到47%,通过与潜水教练交谈得知潜水参与者心理紧张是引起惧水的主要原因之一。参与者面对初次参与的休闲潜水活动,心理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在紧张时初潜者表现的不自然,慌乱中做一些休闲潜水相关技术动作的时候会出现技术上的错误,从而影响初潜者对技术动作的掌握。

1.4 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13个项目,20个内容),对儿童家长进行指导,由家长填写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出生史、身高、体重评价、带养情况、父母视力、父母文化程度、看电视的距离、电视的尺寸等20个可能相关因素。

2.2.3 溺水经历

1.2.2 问卷调查法

2.2.4 对休闲潜水运动的认知

对休闲潜水从业公司管理人员和教练进行访谈,从管理层面和技术操作层面对惧水原因进行分析。对惧水者进行深度访谈,查找惧水原因。

2.2.5 游泳技能的掌握

英语写作是英语五个基本技能中最能体现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技能。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以及十余年的教学,笔者发现虽然经过了多年的英语语法和语言规则的正规学习,但是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仍会出现大量的错误。该文从研究理论着手,通过对笔者所在院校三个专业学生的英语作文样本的实证研究,深入分析母语负迁移对高职学生英语作文影响的诸多方面,为今后在英语教学中找出应对策略规避母语干扰奠定基础。

调查发现潜水参与者有游泳经历的人只占到37.9%,不会游泳的占62.10%。在潜水时,虽然参潜者不一定要求具备游泳技能,但是不会游泳往往会加重其心理负担,所以在进行下潜前教练指导时,不应只重视教授技术动作而忽略必要的心理辅导。

3 休闲潜水参与者惧水原因的对策

(1)在管理上,要严格执行海洋体验潜水服务规范,严格遵守《海南省潜水经营管理办法》,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要时刻关注参潜者的安全和心理体验。

(2)加强休闲潜水相关安全与教育,给参潜者创建一个安全的环境,避免在参潜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溺水或呛水,从而消除初潜者的惧水心理。

(3)下潜前要进行水陆适应性练习,消除参潜者对水中呼吸方式的不适应,在平静的开放性水域中,使参潜者体验与陆地上不同的呼吸方式,感受水压带来的不同呼吸方式,在面镜的保护下做到连续、连贯、自然的慢呼慢吸的节奏,同时掌握呼吸的技术要领。要使参与者迅速熟悉外部环境的变化,下潜前佩戴专业潜水装备适应水中环境在下潜排压过程中观察其心理产生的变化,及时发现并排除初潜者心理上的负担。

(4)出现惧水情况后,教练员要有耐心,善于心理引导,要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急于求成。

n=7a-b)。知道这个规律、解决相应的问题远不是这节课的目的,而这样的规律,学生自己是不是可以发现?他们是怎么发现和解决问题的?

参考文献

[1] Drew Richardson,Ed.D.休闲潜水百科全书[M].3版.Indonsia: PIDA,2005.

[2] 王云峰.三亚俱乐部休闲潜水运动初次参与人群的水下适应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4,33(1):40-4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海洋体验潜水服务规范(GB/T 33539-2017)[S].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信息所,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南京市标准化研究院,2017.

[4] 苏雄.休闲潜水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7):19-22.

[5] 孙忠利,孙忠刊,章晓雪,等.产业融合视域下的体育旅游及其治理——以休闲潜水运动等产业为例[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7(6):150-155.

[6] 苏雄.休闲潜水安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6):25-28.

[7] 张海娥,陶颖.中国休闲潜水旅游的发展问题探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2013(6):80-81.

中图分类号: G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813(2019)04(a)-0191-02

DOI: 10.16655/j.cnki.2095-2813.2019.10.191

①基金项目:2016年度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滨海休闲潜水游客惧水问题解决方案(项目编号:201613892133)。

作者简介: 谢可(1996—),女,汉族,安徽淮南人,本科,研究方向:休闲体育。

标签:;  ;  ;  ;  ;  ;  

休闲潜水参与者惧水原因及对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