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位锁骨肩峰端骨折不同内外固定方法疗效探讨论文_王文

(广州医科大学一附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目的:比较内外固定方法治疗移位锁骨肩峰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于我院行移位锁骨肩峰端骨折固定的患者共计11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内固定组和外固定组,内固定组采用,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功能锻炼,观察组两组患者术后3周、5周的好转率差异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周、5周,外固定组患者的好转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组患者发生骨折畸形愈合率、皮肤压疮、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内固定组,内固定组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肩峰下骨磨损、肩峰下撞击征及肩关节外展受限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外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治疗移位锁骨肩峰端骨折的效果差异不大,但外固定法易发生骨折畸形愈合率、皮肤压疮、深静脉血栓,而内固定法则易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肩峰下骨磨损、肩峰下撞击征及肩关节外展受限等并发症。

【关键词】移位锁骨肩峰端骨折;外固定法;内固定法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347-02

移位锁骨肩峰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约占全身骨折的7%-8%。移位移位锁骨肩峰端骨折除了单纯的骨折外,通常还伴发周围韧带的断裂以及关节软骨的磨损,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1)。我院对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的110例移位锁骨肩峰端骨折的患者分别进行了内固定和外固定两种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的110例移位锁骨肩峰端骨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42例。患者的入组标准:有明确的外伤因素;影像学检查明确显示锁骨肩峰端骨折合并移位;患者锁骨明显畸形,骨摩擦感强,肩关节活动障碍。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内固定、外固定法,两组的基本资料如下:

内固定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36.4±10.7岁;伤后就诊时间0-72h,平均就诊时间28.2±7.6h;因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外力挤压伤、训练意外伤造成骨折的患者例数分别为18、5、16、18例。

外固定组:男33例,女22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36.6±10.5岁;伤后就诊时间0-73h,平均就诊时间28.1±7.8h;因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外力挤压伤、训练意外伤造成骨折的患者例数分别为20、6、15、14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就诊时间、致伤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实验方法

内固定组:患者取沙滩椅体位,进行臂丛神经麻醉,在锁骨远端作“S”形横切口,之后逐层显露锁骨,并清理骨折端的碎骨块。之后对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将创生钛合金锁骨钩接骨板(4 孔、6 孔、8 孔,18 例)放置在肩峰后下角。之后通过影像学检测显示锁骨钩钢板在正确的位置后,用螺钉进行固定,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对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最后留置引流管引流液体,并依次缝和伤口。

外固定:患者取坐位,头向患侧倾斜,进行骨折端的局部麻醉。一名助理用一侧膝关节抵住患者的胸椎处,并用双手反握住患者的两侧肩膀并向向后外上方扳提。另一名助理则一手抵住患者胸壁上侧,另一只手则向外牵拉牵拉患肢上臂。医生站在患者的正对面,一手拇指及示指捏住骨折近端向前下方牵拉,另一手拇指及示指捏住骨折远端向后上方推顶,并敷上创伤药。在患侧锁骨上窝放置一块棉垫,并用弧形夹板夹牢,再用医用胶带将夹板固定住。之后将长条状的毛巾放置在患者双侧腋窝下,用绷带依次缠绕夹板、对侧腋窝、患侧腋下并重复4次,最后从后侧向上提紧,再压紧夹板,向前穿过最外层绷带,再向上提紧,重复3-4遍,并用医用胶带依次加压粘贴。最后用锁骨固定带固定住患处,最后用方形小毛巾垫在后侧锁骨带中部,用悬吊带将患肢固定在胸前。

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定标准

好转:骨折对位对线较好,患肢功能恢复较好,疼痛感无或者较轻;未愈:骨折处畸形明显,无连续性骨痂形成,患肢功能恢复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标准差±平均数(±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

术后3周、5周,两组患者的好转率相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锁骨作为连接上肢与躯干的桥梁,是保证上肢功能正常的关键部位。在受到巨大冲击力时,锁骨骨折以中 1/3 段及中外 1/3 连接处最易发生骨折。当锁骨肩峰端发生骨折时,因受到胸锁乳突肌、重力、胸大肌、胸小肌、肩胛下肌等牵拉作用,易发生移位和重叠移位。锁骨肩峰端骨折合并移位,患肢表现为明显畸形,不但影响患者的身体美观,还影响肩关节的活动度。罗志勇等研究发现,当锁骨段端骨折处重叠部分超过1cm,骨折角超过10°时,肩关节功能出现障碍(2)。

内固定法在肩关节安置钢板钩,钩尖位于肩峰后下方,在很大程度上符合锁骨的“S”型外观。并且锁骨内固定法最后还要通过加压螺钉、钢板钩达到骨折复位的效果,术后骨折固定效果较好,不易出现松动现象。患者术后2-3天即可进行适当功能锻炼,9个月月后即可将内固定取出(3)。然而,内固定术对患者损伤大,而目前临床医生技术有限,且内固定对局部组织的影响较大,易出现感染、肩峰撞击、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本次实验所用的外固定术突破了传统的绷带“8”字固定术,通过在患侧锁骨上窝放置圆柱形棉垫,可有效减少胸锁乳突肌的牵拉力,再加上平垫的作用,使骨折固定效果更佳(4)。此外,绷带、锁骨带固定、医用胶带的联合运用,不仅减少了对胸大肌的牵拉作用、对腋腔的挤压作用,还可有效限制骨折近端的上移现象(5)。然而,外固定术因难以掌握绷带、锁骨固定带等的作用力,对骨折深部的情况不能有效查探,因此容易出现皮肤压疮、深静脉血栓、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外固定法、内固定法治疗移位锁骨肩峰端骨折的好转率并无明显差异,但是术后均不同程度的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临床上治疗移位锁骨肩峰端骨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固定方法,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强,鲁尧.2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肩峰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29(05):502-503.

[2]罗志勇,李 虎,仙登沁等.高原地区锁骨肩峰端骨折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比较[J].武警医学,2014,25(05):465-467.

[3]温纪林,杨峻,刘江华等.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并发症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05):467-468.

[4]刘 军.锁骨骨折的外固定治疗[J].中医正骨, 2013, 25(10):3-5.

[5]萧庆瑞,郑晓蓉.手法整复单肩绷带结合锁骨带外固定治疗锁骨骨折[J].中医正骨,2012,24(09):44-46.

作者简介:

王文,男,1974.1,广西,硕士,中级,广州医科大学一附院

论文作者:王文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2

标签:;  ;  ;  ;  ;  ;  ;  ;  

移位锁骨肩峰端骨折不同内外固定方法疗效探讨论文_王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