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总理施罗德_科尔论文

德国新总理施罗德_科尔论文

德国新任总理施罗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总理论文,罗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月27日,在四年一度的德国联邦议会大选中, 在野的社会民主党战绩骄人,获得了41.8%的选票,执政的联盟党损失惨重,仅获选票的34.6%。社民党以较大优势战胜了联盟党,继1972年之后第二次成为联邦议会最大的党团。社民党总理候选人格哈德·施罗德也如愿以偿地击败了执政长达16年之久的科尔,出任联邦德国第七任总理。科尔在几年前曾经预言:“施罗德会等到1998年。”事实果然如此,在施罗德的强大攻势下,科尔成了联邦德国历史上第一位被选下台的总理,他的时代至此宣告结束,德国政治完成了更新换代。施罗德上任后,将带领德国进入21世纪,成为联邦德国的跨世纪总理。

格哈德·弗里茨·库尔特·施罗德现年54岁,新教徒,出生于利珀河畔的小村摩森贝格。幼年时家境贫寒,父亲是辅助工,在他出生后没几天就在二战中阵亡。母亲以清洁工为业,维持他们6 个兄弟姐妹的生活。对他后来政治观点影响最大的就是母亲,他称她是“天生的社会民主党人”。由于家里穷,施罗德很早就自立了。公立学校毕业后,他到一个铁器商那里学习经商,还做过建筑业的帮工和商业职员。1966年到1971年间,他半工半读,在格廷根大学学习法律,并于1971年和1976年两次通过国家考试。之后,他在汉诺威获得了律师执照,1978至1990年间他以律师为业。

施罗德1963年就加入了社民党,入党初期主要在社民党的青年组织青年社会党内寻求发展。70年代正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同修正主义展开辩论的时期,施罗德作为反修正主义者的代言人,奉行中间路线。在1978年和1979年,他两次当选青年社会党的联邦主席,1980年因为超龄而退职。1980年,他被选为联邦议会议员。刚当上议员的时候,据说有一天晚上,喝得微醉的施罗德站在波恩联邦总理府的门前,摇撼着栏杆大声喊道:“总有一天我会进去!”他做联邦议员一直到1986年。

离开青年社会党后,施罗德开始在母党社民党内寻求发展。1983年,他出任社民党汉诺威区主席。不久后,他成为下萨克森州社民党最高候选人,参加1986年的州议会选举。此次选举中社民党未能上台,但施罗德仍被选为社民党州议会党团主席。1989年,他成为社民党主席团成员。

1990年,施罗德再次作为社民党州总理候选人参加州议会选举。这次选举中,社民党以44.2%的得票率成为第一大党,与绿党联合执政。6月21日,施罗德凭借社民党和绿党议员的全部79张选票当选州总理。 州里的地位巩固后,施罗德开始把视角投到联邦政治之中。1993年,当社民党主席兼总理候选人恩格霍姆由于作假证而辞职后,施罗德第一个宣布自己要角逐这两个职务。不过,这一次最终当选的是鲁道夫·沙尔平。沙尔平把施罗德召进了社民党执政纲领起草委员会,让他主管能源问题。沙尔平、拉封丹、施罗德组成了1994年联邦大选中的社民党“三驾马车”,并肩作战。这一次沙尔平败在了科尔手下。同年,施罗德蝉联州总理之职,并实现了社民党在州内单独执政,此外还出任州社民党主席。1998年3月1日,社民党在下萨克森州议会选举中再次获胜,机会终于降临到了施罗德头上。他在选举的第二天即被提名为联邦大选社民党总理候选人,并于4月的莱比锡党代会上获得正式通过。从此, 他带领社民党一步步踏上了掌权之路,并最终入主总理府。

施罗德的获胜除了其个人因素外,还得益于社民党的策略和外界有利条件:(1)在党主席拉封丹的有力领导下, 社民党吸取了前两次大选时党内分裂的教训,在施罗德出任总理候选人后加强了内部团结,全力支持他投入选举战。拉封丹曾说:“我和施罗德象孪生子一样密不可分。”同时,社民党积极调整社会经济政策,在国内的政治处境得到改善。大选之前,社民党处于1982年下野以来的最佳状态。(2 )统一带来的严重后果仍未消除,失业率连年居高不下,创历史新纪录,犯罪活动猖獗,经济社会问题成堆,选民对执政联盟感到失望。今年虽然经济回升,但对执政联盟来说为时过晚,9月初的失业人数仍有400万人。(3)科尔16年的执政期令德国人心生厌烦, 而施罗德凭借新面孔及年轻一代的姿态,攻击政府现行政策,倡导改革,迎合了选民的求变心理。此外,施罗德在竞选中回避具体政策,大谈更换总理的必要性,并努力争取社会中间派,表示“我们不要划分阵营,我们要的是多数地位”,这种选举策略也奏效不少。(4)东部经济发展未能达到人们的期望, 东西部人生活状况存在很大差距,心理隔阂难以消除。统一时科尔对东部人的诸多许诺未能实现,东部选民对现状及执政联盟极其不满,致使执政联盟在东部损失惨重,直接导致了选举中的失败。有分析称,科尔把东部德国拉回了母体,不料东部人的选票却让他下了台。(5 )去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法国也实现了左右共治。由此,除德国、西班牙和爱尔兰之外,欧盟15国中的12国都由社会党执政或参与执政。社会党在欧洲政治中的上升趋势为德国社民党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促使选民作出了有利于社民党的抉择。

施罗德在外交领域缺少经验,但他在竞选过程中频频出访,去过荷兰、以色列、意大利、美国等国,目的是树立外交形象,争取国外支持。他提出,(1)要保持外交政策的稳定和连续性, 维系德国同大国特别是美国的关系。他在访美时强调德美关系的牢固性,表示他领导下的德政府将忠实于同美国的同盟合作,认同美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巩固与美的政治经济伙伴关系。(2)重视北约和联合国作用, 赞同联邦国防军在北约旗号下或在联合国统一指挥下参加国际维和及作战行动。主张对联合国进行改革,要求德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3 )表示将继续维持德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希望使德法轴心演变成包括英国在内的更加均衡的三角关系。主张与欧盟国家加强合作,认为统一欧洲的目标不应放弃,但欧盟东扩须有较长的过渡期;(4)倡导经济外交。 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应将经济置于国际关系的优先地位。(5 )主张发展对华关系。施罗德任州总理时,为了缓解下萨克森州造船业的困难,曾支持北德船厂与台湾签下军备出口合同,由于绿党的反对才改变态度。此后对中国的认识逐步加深,曾经两次提出访华,因故未能成行。(6)在人权问题上,主张加强各种文明之间的对话, 以增进相互理解和沟通。

在内政问题上,(1)提倡改革,主张实现经济、 国家和社会的彻底现代化,通过必要的革新来保障社会公正。提出要进行大规模税制改革,以减轻普通劳动者及中小企业负担,改革社会保险体制,提高儿童福利金,废除官僚主义,5年内使教育、研究、 科技领域资金投入翻一番。(2)要解决德国面临的中心问题——失业。 认为克服失业必须先从信息技术、生态技术、服务性行业等迅速增长的领域入手,提供国家援助,实行弹性工作制,放宽限制。(3)重视环保,反对核能, 实行新能源政策,但认为不能通过限制方法来实现环保,而是要借助市场经济手段。主张增加能源税,以促进生态现代化,但认为放弃核能、关闭核电厂应与工业界达成一致,应有较长的过渡期。(4 )重视国内治安,认为对付犯罪应以预防为主,要探究犯罪问题及其根源,加大对移民暴力犯罪的打击力度,驱逐犯罪的外国人。

施罗德是联邦德国第一位不带战争烙印的总理,他的崛起显示了一种与冷战格局不再有任何关系的新型欧洲政治经济格局。与处在东西德统一与世界重大变化时期的科尔政府不同,施罗德政府将是一个完全面对新情况的政府。选举获胜后,施罗德面临的问题是:(1 )解决失业问题将占据最优先位置。政府组成后,将立即与工会和企业结成“为了工作和教育的同盟”,寻求减少失业之路。今年内还将开始一项针对青年失业的计划,为10万年轻人提供工作和教育机会;(2)1999年, 政府将进行税制、养老金和医疗改革,撤销科尔政府在养老金和医疗方面削减社会福利的措施,把儿童补贴费由每月220马克提高到每月250马克,使有两个孩子的普通家庭每年减轻2500马克的负担,将所得税的最低税率降至15%,最高税率降至49%;(3 )东部建设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施罗德执政的成败。 统一8 年来, 政府平均每年向东部输入资金1600亿马克,但东部转轨的成功仍遥不可及。据估计,东西部经济拉平大约需要20年时间,而心理上融和则需要两代人的努力,施罗德任重而道远。(4)社民党内最具实权的人物是拉封丹, 拉封丹属于社民党左翼,其主张更具传统的社民党色彩,强调改革不能损害工薪阶层的利益;而施罗德属于社民党的右翼,崇尚实用,欣赏布莱尔与克林顿的温和自由主义,有德国的“布莱尔”或“克林顿”之称,在党内特立独行,对于政治、经济及社会政策常有独特见解。在这种情况下,施罗德以非党主席的身份出任总理,他与拉封丹能否继续密切协作尚有待观察,其施政权能也将经受考验。(5 )在科尔完成德国统一和开启欧洲一体化进程之后,施罗德在欧洲的任务将是,带领德国加快由“模范孩子”向欧洲领导者转变的步伐,把东部邻国纳入欧洲联盟,进一步深化并扩大欧洲共同体。在世界范围内,在全球化势不可挡的今天,如何改进所在地德国的框架条件,维持德国的经济大国地位,对此施罗德也需作出回答。

施罗德好权,从小就雄心勃勃,视当上联邦总理为毕生梦想,多次表示只愿以总理身份前往波恩任职。他做事喜欢直接深入实际问题,而不是埋头研究文件。他不忘自己出身底层,一直视“为弱者代言”为已任。1985年以来,他每两年都要抽出几周时间下到基层体察民情,坦言“我是你们中的一员”,以寻求支持。此外,他的经济才能也不可小觑,喜欢以经济领导人自居,重视同经济界改善关系,甚至还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大众汽车公司、德国博览会股份公司、北德地区银行的监事会成员。

从外形来看,施罗德身高1米80,仪表堂堂,衣着得体, 笑容可鞠,颇为上镜,被称作“媒体职业选手”。他爱好广泛,著有《世纪末的改革政策》一书。平常喜欢吃面条,喝啤酒,打网球,热衷于20年代的绘画和现代版画艺术,曾在故事片中扮演配角,还曾在电视台担任体育评论员,自言最大的缺点就是欠缺耐心。

1997年10月,53岁的施罗德与33岁的女记者多莉斯·科普夫结为连理,这是他的第4次婚姻。在生活的每个时期, 施都有不同的妻子相伴。与多莉斯结婚前一个月,他与第3任妻子希尔特鲁德离异。随后, 希尔特鲁德在各大报刊频繁露面,对施的拈花惹草大加指摘,人称“希鲁的报复”、“玫瑰战争加棍棒”。当被问及如此频繁地离婚再婚是否不利于仕途发展时,施罗德答道:“感谢上帝,不会。人们不是选我当圣人,而是让我去做一项特定的工作。德国人懂得把私生活同政治区别开来,这是令人欣慰的。”在选举战期间,现任妻子多莉斯加入了施罗德的竞选班子,担任新闻顾问,陪伴他登上了总理宝座,自己也成了欧洲最年轻的第一夫人。施本人没有子女,但膝下并不空虚,前妻同他结婚时带来两个女儿,现任夫人多莉斯也有一个女儿。

标签:;  ;  ;  ;  ;  

德国新总理施罗德_科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