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的跨国公司创业导向与创新能力关系研究_创业论文

跨国创业导向与创新能力关系研究:基于知识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能力论文,视角论文,导向论文,关系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7)01-0090-07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跨国创业导向与跨国创业绩效

跨国创业导向(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IEO)是指综合反应跨国创业企业跨国创业过程中的总体积极性和冒险性的关键组织变量[1]。跨国创业导向通常是与跨国创业企业在海外竞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管理愿景、创新性以及积极的竞争姿态相关联的,反映的是跨国创业企业为了追求和实现竞争和战略目标,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性、积极性和冒险性的行为倾向。

创业导向是一个基本表现组织战略决策和行为姿态的组织变量,应该可以适应于任何组织,并且对组织的战略创新具有指导作用[2]。有研究已经发现,创业导向与战略行为拓展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关系[2],而且还发现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积极关系[3]。这是因为,富有创新精神的公司可以为创业企业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比较容易给组织带来超额经济绩效。具有积极、主动性的公司可以为跨国创业企业带来领先于竞争对手的“首动优势”[7]。这些创业企业可以通过提前设立主要渠道和设立品牌意识来控制市场[3]。不少相关的实证研究都发现,创业导向有助于组织创业绩效的提高[3,4,6]和战略能力的实现[5]。这一点不仅对在国内创业的企业而言如此,而且对跨国创业的企业而言也应该是如此。

为此我们认为(H1),跨国创业企业的跨国创业导向(IEO)有助于跨国创业绩效的实现。

2.跨国创业企业的知识转移与知识获得

跨国创业企业获得知识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可以通过自主研究与开发以及与其他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来获得知识,而从母公司或其他分支公司机构那里将原来积累的知识跨越边界进行转移则是跨国创业企业获得知识资源和实现竞争优势的一种独特方式[6-7]。本研究重点关注的就是跨国创业企业通过知识转移的方式从其母公司那里获得知识对其跨国创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知识是21世纪组织的战略性资源,组织是知识资源的捆绑体,对创业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8]。甚至有不少研究者[9,12]认为,知识资源是组织所有资源中对竞争优势最具有贡献性的一种资源。知识可以让组织更加准确地预测和把握随着周围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潜在商机,并可以更快地让组织采取相应的策略[10]。如果没有这些知识,组织将很难发现和利用新的机会。从母公司转移到跨国创业企业来的知识有多种,这里与Gupta和 Govindarajan(2000)、Wiklund和Shepherd(2003)以及Wang、 Tong和Koh(2004)一样[3,11,12],我们将关注跨国创业企业从其母公司那里获得的程序性知识,而不去考虑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指的是知道如何将特定工作完成的程序,通常通过相似情景中的经验来获得。简单地说.就是知道如何做“HOW”。这种知识通常在组织间比较难以正规化、明晰化,更加难以转移[16]。而在组织程序性知识之中,关于市场和技术方面的知识则是两种主要的强烈影响组织绩效的知识,因为,这两类知识提高了组织发现和利用机会的能力[3]。市场知识之所以有助于组织提高发现和利用机会的能力是因为:(1)意识到客户的问题可以有助于发现真实的市场机会。(2)比较容易决定科技发现和技术变革等方面的市场价值。(3)许多创新都与新技术的使用者有关,由于这些使用者不能说清楚那些还没有开发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组织必须要通过与使用者来共享一些内隐的知识[10,14]。 Shane(2000)[14]发现,关于客户相关问题的以前知识有助于客户问题解决方案的开发。而相反缺乏对客户问题的了解则使组织很难识别出满足客户需要的解决方案,也就不能很有效地设计营销策略和销售产品。技术知识也可以有助于新机会的发现与利用。技术知识有时可以带来一个大的突破,即使目前市场应用性还不太明朗。技术知识还可以提高组织有效利用机会的能力,比如最佳设计方案等[12]。因此,技术知识有助于提高组织快速利用机会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对竞争对手快速响应的能力[10]。

基于上述诸多分析,借鉴Lichtenstein和Brush (2001)[3]关于组织资源的捆绑观点,与Wiklund和 Shepherd(2003)[3]类似,我们认为(H2),对跨国创业企业而言,从母公司那里获得的知识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3.知识与跨国创业导向之间的交互作用

跨国创业导向(IEO)反映出了跨国创业企业的战略导向,捕捉到了跨国创业企业决策制定模式、方法和实践的特定创业行为的方面[6]。也就是说,跨国创业导向(IEO)更多地反映出了跨国创业企业如何做的方面,而不是去反映跨国创业企业做什么,即跨国创业导向代表了跨国创业企业为了发现和利用机会,企业如何来进行组织的运作。但是战略效果的实现最终还需要依赖于组织特有的资源和能力,否则这种战略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基于知识的组织创业理论认为,由于知识本质上具有时间、空间和持有者上的差异,因此具有分散性的特征[15-18],组织的出现正是一个作为专门创造知识和内部转移知识的“社区”而存在的[9],组织是知识资源的捆绑体。对21世纪的组织来说,知识是组织的战略性资源。因此,我们认为(H3),跨国创业导向对创新能力的贡献性受到跨国创业企业战略性知识资源的影响。

具体来说(H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跨国创业企业而言,从母公司那里获得的知识资源越多,则跨国创业导向(IEO)对创业企业创新能力的贡献性就越强烈。

二、方法

1.样本背景与调研过程介绍

我们选择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带进行调研(这些地方的外资企业占全国外资企业总量的60%以上),并重点关注投资于制造行业的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一共印发了1000份问卷 (中文800份、英文200份),同时根据问卷内容设计出了一个软件版本的便于直接填写的问卷(在获得外资企业负责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将问卷电子邮件发给有关管理负责人员,一共发送80份),最后回收问卷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67份。在这些回收问卷中,65%以上的为外资企业副总裁、人事经理、营销经理、技术研发部经理和产品开发经理等,另有21%的填写者为外资企业的主管或项目负责人,其余 14%为外资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平均在该外资企业服务时间超过3年)。其中102家属于制造行业,65家为金融和房地产开发等行业。这些来华创业企业的平均成长时间为7.2年。

整个问卷开发过程严格按照国际上通行惯例来进行。问卷中所有项目都是从现有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献中选取的,并根据中国背景下的特殊情况和本研究的调查目的适当进行调整。根据Podsakoff和Organ (1986)的建议程序,我们对问卷回收的数据进行了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对数据分析后发现,一共产生5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而且这5个因子对总方差解释度为75.969%(其中最大的一个因子的解释程度为37.362%),因此,我们认为这些数据并没有受到共同方法偏差问题的干扰[19]。

2.关键构思测量

(1)知识获得(Knowledge:0.762)。与Lyles和 Salks(1996),Lane、Salk和Lyles(2001),Gupta和 Govindarajan(2000),Wiklund和Shepherd(2003)以及 Wang,Tong和Koh(2004)一样[20,21,11,3,12],通过5点 Likert量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描述跨国创业企业从国外母公司那里得到的知识:(1)从外国母公司那里学习了很多新营销技能。(2)从外国母公司那里学习了很多新的产品开发技术。(3)从外国母公司那里学习了很多新的管理技能。(4)从外国母公司那里学习了很多新的制造过程经验(从“1、从来没有”到“5、非常多”)。

(2)跨国创业导向(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IEO,0.780)。与Knight(2001)[1]一样,我们从三个方面(冒险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来描述跨国创业企业的跨国创业导向(IEO)。通过跨国创业公司近三年来的表现,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描述来对公司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即“我们认为公司涉足多个领域和业务对实现公司目标来说是必须的”、“公司对竞争对手往往会进行主动反应”、“公司对高风险项目有一种强烈的偏好”,以及“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来利用每个机会”(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3)跨国创业企业的创新能力(Innovational Competence,IC,0.816)。创新能力是跨国创业企业的一个重要能力特征,而且直接影响到跨国创业企业的未来生存与发展。由于现阶段获得在华跨国创业企业绩效客观指标存在一定难度(这也是为什么当前国际范围内管理类研究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有一半以上都是通过主观测量方法获得绩效指标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22]),本研究对跨国创业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测量主要通过主观测量来进行。具体来说,让填写问卷的跨国创业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根据本公司与同行其他组织的对比,对公司近三年来的表现进行主观评价。许多研究都特别关注通过组织在特定时间内获得专利的数量来描述组织的创新绩效[2]。这是因为专利通常直接与组织的发明创造相关,专利被授予的时候一般都是衡量过其创新和改进的效果[23]。也有同时考虑组织在特定时间内的产品或服务本身的新异性来衡量组织的创新绩效的,通常从产品或服务在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上的新异性来衡量[24]。这里与Lausen和 Foss(2003)一样,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衡量跨国创业的创新绩效,即“我们的生产和研发涉及多个领域,并在多个领域获得了专利”,“我们很快地掌握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使这些新技术和管理经验服务于我们公司”和“我们向市场推出了更多新产品和服务”。

(4)控制变量。组织成立时间(AGE)、组织规模 (SIZE)、行业特征(INDU)、跨国创业模式(IEM)。之所以选择这几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是因为这几个变量在许多相关的实证研究中都发现有可能影响组织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的过程与效果[11,25,26],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组织成立时间(AGE)。一般来说,企业成立时间越久,其自主能力就越强,知识和技术方面可以更多地依赖自身来获得,而比较少地从母公司或其他公司的知识转移活动中获得[27]。像许多有关研究一样[28],我们通过外资企业在中国成立的时间长短来计算 AGE。组织规模(SIZE)。组织规模越大,则组织自身内部机构就相对比较齐全,参与知识转移的机会也就比较少,所以,组织的知识整合能力就比较差。正是由于各个职能部门非常全面和分工比较专业,一旦参与了某项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活动,对外界转移过来的知识和技术的消化吸收效果就比较好,也就是说可以实现满意的知识转移效果。与Minbaeva等(2003)一样,我们通过对跨国创业企业的现有全职人员数量取自然对数后的结果来表示组织规模SIZE。行业特征 (INDU)。跨国创业企业所在的行业特征可能影响跨国创业绩效[24]。因此,这里对样本所处的行业进行控制,如果是制造行业的,则令INDU=1,如果是来自服务行业的,则令INDU=0。跨国创业模式(IEM)。跨国创业模式对创业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28,29]。我们重点考察了独资企业和合资以及合作企业(实际上这两类跨国创业企业的知识转移情况最为明显),将跨国创业模式(IEM)作为一个类别变量来处理,如果是以独资方式开办的企业,我们令IEM=1,如果是以合资或合作方式创办企业的,则令IEM=0。

三、结果

我们利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收集回来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几个关键构思的信度指标α系数都在0.75以上,表明这些构思变量具有较高的信度。表1是对所有构思变量进行的相关矩阵分析。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同时也考虑了一阶自变量和一阶缓冲变量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对自变量与缓冲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变量不需要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并不存在严重的结果共线性问题,因为,所有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值(VIF)最大也仅为1.227,远低于临界值 4.0[30]。

表1 描述性统计结果(包括交互作用项)

变量

平均值标准差 1 23 45 6

1.AGE

9.4654.960

1

2.SIZE 5.9811.828 0.342***

1

3.IEM

0.5870.494-0.184*-0.1041

4.INDU 0.8100.394 0.139 0.313***-0.156*1

5.Knowledge 3.5540.775 -0.09 0.0750.115 0.190*

1

6.IEO

3.3170.775 -0.008 0.0150.081-0.0110.319***1

7.IC3.2750.856 -0.104-0.0680.098 0.0000.360*0.589**

*P<0.05;**p<0.01;***p<0.000

说明:AGE=组织成立时间,SIZE=组织规模,IEM=跨国创业模式,INDU=组织所在行业,Knowledge=

知识获得,IEO=跨国创业导向,IC=创新能力

根据研究框架和构思,我们这里除了要考虑控制变量(AGE、SIZE、INDU和EM)、自变量(Knowledge)对因变量(IC)的主要效应之外,还要对缓冲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因此,这里将采用垂直回归分析方法(HRA)[31],并根据Cohen等(2003)的建议,对Knowledge和IEO先进行中心化处理 (Centering),然后计算中心化后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项。整个HRA过程我们分三步进行:考虑控制变量的效应,考虑主效应模型,最后考虑交互变量的作用效果。表2是以跨国创业企业的创新能力(IC)为因变量进行垂直回归分析后的结果汇总。

从表2中Model3的统计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出,对跨国创业企业而言,从外国母公司那里转移过来的知识对跨国创业的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 (β=0.181,p<0.05),也就是说我们的假设2(H2)得到显著支持。

从表2还可以发现,跨国创业企业的跨国创业导向(IEO)的确对跨国创业的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β=0.581,p<0.001),因此,原始假设H1是显著得到支持。另外,我们通过将Model3与Model2对比,观察R[2]的递增变化量,可以发现,跨国创业企业从母公司获得的知识的确对跨国创业导向(IEO)与跨国创业创新能力(IC)之间的作用机制具有显著的缓冲作用(0.015,p<0.1)。具体来说,跨国创业企业从外国母公司那里获得的知识显著强化了跨国创业导向(IEO)对跨国创业创新能力(IC)的作用机制,也就是说,我们的原始假设3(H3)得到显著支持。

为了更清晰地表示出跨国创业企业从外国母公司那里获得的知识与跨国创业导向之间的交互作用效果,我们根据Cohen等(2003)[31]的建议,将从母公司获得的知识(Knowledge)根据平均值高低进行分类,其中一类是知识获得比较多的(即比Knowledge的平均值多一个标准差,即4.330)跨国创业导向与跨国创业绩效关系数据,另一类是知识获得比较少的 (即比Knowledge的平均值多一个标准差,即2.780)跨国创业导向与跨国创业绩效关系数据,借助简单回归方程与简单斜率来更加清晰地展示交互作用效果(图1)。

图1 知识获得与跨国创业导向之间的交互作用效果

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知识获得对跨国创业导向(IEO)与跨国创业创新能力(IC)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交互作用效果。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着重关注跨国创业企业通过知识转移从母公司那里获得的知识、跨国创业导向以及跨国创业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在华进行跨国创业的167家企业的研究发现,正如原始假设一样,与先前关于创业导向的研究一致。研究还发现,包括创新性、冒险性和积极性等特征在内的综合反映跨国创业企业决策和战略特征的跨国创业导向有助于跨国创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实现。同时,对这些处在跨国创业进程中的企业而言,从母公司那里获得市场营销和管理,以及技术方面的知识的确对跨国创业绩效具有显著的作用。这一研究为组织的知识观(KBV)提高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再次表明知识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性资源[11]。另外本研究还发现,跨国创业企业从母公司那里获得的知识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受到跨国创业导向缓冲作用的影响。具体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跨国创业企业获得的知识越多,则跨国创业导向对跨国创业企业创新能力的贡献性度越大。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首先,本研究的发现对正在进行跨国创业的企业管理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关于为什么一定要从母公司那里转移知识的解释。因为,我们的研究发现,来自母公司市场和技术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弥补跨国创业企业知识的不足,有助于跨国创业绩效的实现。因此,建议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包括母公司在内的所有可能提供知识的组织经验。其次,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除了主动学习以获得知识之外,日常的相关管理决策模式和风格也很重要,因为这将直接影响获得知识的作用效果的释放。对跨国创业企业而言,组织日常的管理和决策应具有创业型组织所具有的特点,即积极主动性、创新性和冒险性,充分把握住每次宝贵的机会,为知识资源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首先,我们从一个较新异的角度来思考知识对组织创新能力实现的战略意义,丰富和拓展了时下流行的组织知识观理论。其次,本研究从权变的视角来考察跨国创业导向对组织创新能力的作用问题,发现知识的获得与跨国创业导向之间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这一研究结论也进一步丰富了组织学习理论和知识管理研究。

作为一种尝试,本研究对国际上讨论热烈的问题进行了关注。然而本研究也有不少不足之处与局限性,比如我们在对跨国创业企业从母公司那里获得的知识的测量中,是将市场管理知识和技术知识综合到一起来考虑的。而Wang,Tong和Koh(2004)通过对在中国进行跨国创业的新加坡企业的研究发现,从新加坡的母公司转移过来的知识中,市场与管理方面的知识对组织绩效具有显著贡献性,而转移过来的技术性知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却不显著[18]。因此,我们有必要清晰地区分不同类型的知识对跨国创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6-07-18

标签:;  ;  ;  ;  ;  ;  ;  

基于知识的跨国公司创业导向与创新能力关系研究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