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上市的私营企业:丽都?你做了很多伤害吗?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筱秋教授访谈录_吴晓求论文

在香港上市的私营企业:丽都?你做了很多伤害吗?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筱秋教授访谈录_吴晓求论文

民企香港上市:利多?弊多?——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多论文,中国人民大学论文,民企论文,所长论文,香港上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受访嘉宾: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

内地民企到香港上市能否实现四个目标尚有待观察

《快讯》:有人预计,民企上市是今年资本市场的一大看点,而尤以到香港上市为最热闹。香港特首董建华先生曾谈到,下半年会有55家内地民企赴港上市,民间的说法却是有数百家内地企业在跃跃欲试。从企业发展来看,您如何评价内地民企到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动机?

吴晓求:由于内地“创业板市场”还没有推出来,内地很多民营企业出于融资渠道的通畅、资产证券化的评价、造就市场化体制以及预防不正当干预4个方面的考虑,纷纷瞄准了香港创业板。这是民营企业到香港创业板上市的4个很重要的动机。一是从融资来看,企业希望通过到香港上市,建立相对通畅的融资渠道;二是希望通过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三是就此可以避免不正当的干预,因为上市公司严格说来是要受到法律的保护的;四是企业的资产借此可以流动起来,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市场化资产评价系统。

《快讯》:对内地民营企业来说,香港市场的吸引力究竟何在?上市后,它们能否实现各自的目标?

吴晓求: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在很多方面都享受一些特别的待遇,金融市场是独立的,有自己独立的货币政策。但我认为,从总体上和更加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香港与内地的上海、深圳两地,在金融市场的建设方面需要有一个整体战略安排。当然,这种战略安排不能是过于行政化的,因为香港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体。但从总体上看,还是需要这样一个战略安排,否则就可能会相互地牵制。深、沪、港三方应该有各自的发展重点,并选择与自身资源相匹配的市场战略。具体而言,香港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是一个高度透明和自由的经济体,它更多地是利用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来发展经济,所以在资本市场的发展战略上,应避免与内地两个市场产生同构。香港市场更多地适合人力资本密集的、外向型的、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来上市;上海市场更适合产业相对传统的国有大型企业上市;深圳市场则适合中小型、高科技、成长型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总之,这三个市场在资本市场的发展战略安排上要强调一种相互协同、发挥各自的优势的原则。

目前来看,中国的资本市场特别是企业板市场,在发展上还受到很多约束,所以很多民营企业就忍不住了,纷纷到香港去上市。但我们应该看到,到香港上市,相对来说成本是比较高的,收费比较昂贵,再加上它的市盈率比较低,所以,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企业的真实市场价值,一时还难以确定。

所以,内地民营企业到香港创业板上市,能否实现上面4个目标,还是一个有待观察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实际上从某种效率来看,内地市场可能更好一些;而香港市场作为一个国际窗口,用来观察国际经济的走势、产业未来的走势,更具有它的优势。目前民营企业纷纷选择香港市场上市,显然是因为内地市场尚未开放,企业做出的不得已的选择。

《快讯》:随着内地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会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到香港上市,对这些准备上市的民企,您有何建议?

吴晓求:从长远来看,究竟是等待一下,还是积极上市,这对内地民营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企业作出慎重的选择,而不能过于匆忙地去行动。千万不要把上市变成一种时髦,不要简单地为了上市而上市。企业要综合考虑一个问题:上市是否对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真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规模基本达到内地市场要求的标准下,也可以在内地上市,企业要进行一个综合性的比较。前两年,有两家民营软件企业上市——金碟和用友,前者是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后者是在内地的主板市场上市。这两个企业在上市之前的差别不是特别大,比较而言,用友稍微强一些,但是在上市之后,由于两个市场的融资效率不一样,它们的起跑线在后来逐渐拉大了。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这也告诉民营企业,不要为上市而上市,而要与企业未来整体的发展,特别是要与资金渠道的畅通以及市场评价和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的结合角度来考虑。因此,企业在上市之前要有一个正确的预测和估价。上市是需要巨大成本的,除了直接成本外,包括上市之前各种中介机构的手续费、上市期间的上市费用,这些费用都是很高的成本,同时还要求有足够的回报。所以,募集资本本身需要很大的成本。内地民营企业到香港上市前,一定要做一个成本收益的分析,从来都没有不要回报的资金,因为这是商业性的资金。

到香港上市也存在一个机会的选择和把握问题

《快讯》:中国证监会对内地民企到香港上市有一个规定,就是法人股不能流通。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民营企业不得不“变身”成为“红筹股”,也就是到境外去注册。对此,您怎么看?

吴晓求:内地民营企业之所以要到香港创业板上市,首先追求的就是将来法人股的可流动性,这是内地民营企业到香港上市的非常重要的动机。但目前香港市场交易的价格,有相当多的是在它的每股净值之下,也就是说低于它的每股净资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实现资产可以流动起来的目的就要大打折扣了。现在来看,规定法人股不能够流通,这会对到香港市场上市的企业产生多大的约束力,我表示怀疑;而且,这个规定也不是很恰当的。

《快讯》:香港一媒体分析说,“红筹”让内地民营企业躲过

了“麻烦”,却让政府因此面临更大的“麻烦”:即怎样防止更加严重的资本外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吴晓求:在这种市场管制下,有时候客观上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不可能一下子到位,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类似情况也是难以避免的。有一部分资本外逃,但不要把它看得过于严重。我确信,只要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稳定的金融制度和经贸环境,资本外逃的问题会得到解决。

《快讯》:当前,受美国股市的影响,香港股市的情况并不乐观,内地民营企业选择在这个时候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究竟会有多大?

吴晓求:香港市场是高度国际化的市场,与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有高度的相关性,所以,它的未来发展走势,除了受到内地经济的影响以外,还要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市场的影响。但现在看来,美国市场的大幅波动并没有对美国经济产生太大的影响,更没有引起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香港市场也一样,目前香港资本市场的波动也是比较大的,但并没有给香港的整个金融市场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当然,短期内来看,内地民营企业到香港上市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包括未来募集资金的规模和成本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它的融资效率会下降,比如说本来每股的融资可以达到5元港币,但因为受到影响可能也就不到5元了。所以,上市也存在一个机会的选择和把握问题。如果市场处在相对比较牛的状态,企业的融资效率就会提高,企业也会得到市场的较高的评价;反之,企业自身价值的评估比较低,这样其上市的目的就很难完全达到。

《快讯》:从这个角度来看,内地民营企业选择这个时候纷纷到香港创业板上市是否在时机上不是最佳?

吴晓求:不同的企业上市有它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但我还是要提醒部分企业,在上市方面还是要保持一种冷静的和谨慎的态度,不要过于匆忙地上市,更不要攀比。

香港、上海、深圳在市场发展方向上应有协同分工

《快讯》:有人预计,内地民企到香港上市的更大热潮即将来临。您认为这会对内地的资本市场造成哪些影响?

吴晓求:如果很大数量的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民营企业到香港创业板上市,会给未来内地的创业板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因为,我们的资源,也就是符合创业板要求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不是很多,到香港上市后,一些比较好的企业就先走了,这样对未来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反过来,也有可能会进一步地推动创业板市场的发展。

《快讯》:有说法认为,内地民营企业转到香港上市,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创业板搬家”,即内地二板市场迟迟不露脸,干脆到一个现成的市场去——香港创业板。对此,您怎么看?

吴晓求:这是一种看法,前段时间也曾有过这方面的争论。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资源和经济规模相对比较大的国家,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上,我认为还是要有一些战略分工的,要形成与自身的资源相匹配的市场分布结构。就像美国,除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之外还有纳斯达克市场和其他一些小的证券交易所。那么,从我国来看,香港、上海、深圳也是应该在市场的发展方向上有各自的特点:香港要更多地走国际化的路子,深圳从某种意义上讲要做中国的“纳斯达克”,上海更多地是要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提供融资。这种分工可能是比较恰当的,而且是作为未来的一种理想构架来讲的。当然,它的实现绝不能依靠行政手段来完成。

此外,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内地民营企业纷纷到香港上市,也有另一种意义。香港市场的发展实际上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内地企业的支持。这也是“一国两制”政策里面的一个战略构想。香港也是中国的,所以在一个大的框架之中,我们有责任支持香港市场的发展。

标签:;  ;  ;  ;  ;  ;  ;  

在香港上市的私营企业:丽都?你做了很多伤害吗?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筱秋教授访谈录_吴晓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