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信心,密切关注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讲话的经验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增强信心,密切关注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讲话的经验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坚定信心狠抓落实 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国有企业改革讲话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企业改革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狠抓落实论文,坚定论文,信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上海考察国有企业时, 再次对搞好国有企业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江泽民同志深刻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的形势,系统阐述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联系实际工作,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国有企业改革若干重要问题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搞好国有企业的决心和信心。

充分肯定国有企业的巨大成就和贡献,继续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江泽民同志从历史的高度,对国有企业的成就和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建国以来,国有经济一直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国有企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推动我国产业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技术水平,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承担了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中投资大、周期长、效益低的建设项目,瓶颈制约的矛盾有所缓解,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在某些重要产品短缺情况下,相当一批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计划任务,以国家规定低于市场的价格向社会提供关系国计民生的能源、原材料、支农产品、军工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为经济体制的平稳转变支付了大量成本,起了支撑作用,为稳定经济、稳定市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94年,国家财政收入的65.7%来自国有企业,城镇社会就业人员的67%是由国有企业及其他国有单位安置的。

国有企业的历史性贡献,还表现在自身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有了很大提高。从1979年至1995年的17年间,国有工业的总产值增长了6 倍多,扣除价格因素,年均递增8.3%。从总体实力看,1980年以来, 我国国有资产总量年均递增12.4%,1990年以来年均递增速度高达17.9%。到1995年3月底,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达到41320亿元。

在非国有经济迅速崛起、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形势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继续发挥着主导作用。1994年,国有企业在各工业部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99.9 %, 石油加工业89.0%,煤炭工业79.6%,电力工业81.4%,钢铁工业77.5%,化学工业55.3%,机械制造工业44.2%;邮电、民航、铁路及金融、保险等行业,目前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等于或接近100%。到1995年, 国有工业企业虽然只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户数的18%,但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61%、51%、56%。可以说,没有国有企业的支撑,我国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国有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国有企业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突出表现是机制不活,结构不合理,管理薄弱,负担沉重。在经济效益方面主要是盈利水平下降,亏损额增大,相当一部分企业和行业生产经营的困难程度进一步加剧。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准确理解和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针,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根本保证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系统地阐明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八条基本方针。实践证明,这些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从近年来的实际工作看,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尤其值得注意:

一是要全面准确地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四项基本特征,正确把握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要的是对它的四项基本特征有一个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我们理解,“产权清晰”,是指产权责任清晰,出资者明确、到位。“权责明确”,一方面是要明确国家作为出资者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改变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国家对企业负无限责任的状况;另一方面是在企业内部要明确划分企业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政企分开”,是指政企职责分开、职能到位。首先是把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经营性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职能与运营职能分开;其次是政府把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交还给企业,企业把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移交给政府。“管理科学”,是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科学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四项特征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那种过分强调“产权”、“一股就灵”等片面认识会对改革实践产生误导。

二是坚持把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搞好国有企业的综合效果。搞好国有企业靠“单打一”的办法不行,必须把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四个方面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坚持“三改一加强”,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各有侧重,不强求一律。关键在于把这四方面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改革实现机制转换和制度创新,依托新的机制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和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在此基础上,以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为依据,选准目标,加大技改力度,推进技术进步。同时,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对于企业的历史负担问题,主要通过符合市场经济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加以解决。

三是要对国有企业实行分类指导,搞好大的,放活小的,加快战略性改组的步伐。国有经济的优势是资产存量大,问题是资产的配置和结构不合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生”与“死”,既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源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因此,要求把现有的每一个国有企业都搞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和做不到的。要通过分类指导,加速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调整,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

为了促进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调整,必须坚持搞好大的,放活小的。目前,国家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1000户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的878户工业企业占预算内工业企业总户数的2.82%, 但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均占70%以上。对千户企业中生产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要加大改革力度,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银企结合,解决企业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问题。第一批300 户企业已明确了主办银行并落实了生产经营资金;对历史债务负担重或生产经营困难的少数企业,要采取必要的扶持措施,多渠道增资减债。搞好大的,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为企业进入市场创造更多的自主经营的条件。

小型国有企业应当采取更为适合的灵活方式,加快改革步伐。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个模式”,防止“一刀切”、“刮风”等。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速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在见实效上下功夫。

四是要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切实加强企业经营者队伍的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是搞好国有企业的一条重要的基本方针。许多企业的实践证明,广大职工是拥护改革、关心企业发展的。在制定企业改革和发展方案时,只有充分依靠职工群众,方案才有广泛、坚实的实施基础。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负责制,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按照《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和中组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关于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的规定,加强企业领导班子的建设、管理和监督。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要积极探索区别于党政干部的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办法,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三者的利益得到保障,三者的行为受到约束。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新进展,为加快改革提供了新经验

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今年以来,国务院又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措施,进一步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国务院确定了百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正在按《公司法》,分别改组为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正在形成。凡是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的,已经或者正在按照《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由有关部门组成监事会,派往这些企业。各地区、各部门确定的2000多户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也同步展开。与此相配套,上海等地改革政府机构,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使大批劳动力得到了优化配置。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效仿,只能通过试点,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政府机构、社会保障体系等配套改革的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渐进过程,目前试点只能确定阶段性目标,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理清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积累经验,摸索具体实现的途径。

若干城市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进展快,力度大,效果好。紧紧围绕国有大中型企业进入市场所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发挥城市的综合优势,企业内部和外部“双管齐下”,努力实现“增资、改造、分流、破产”,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一条重要经验。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范围从18个城市扩大到50个大中城市,另外有6 个城市比照试点,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支持。一年来先后出台了13个配套改革措施的文件,推动了工作的进展。试点城市把改革与发展、存量优化与增量调整结合起来,作为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和企业资本结构,增强地区经济实力的主要途径,取得了积极效果。

在改革中,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通过增资减债来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截至1995年底, 18 个试点城市为企业增资100多亿元。到目前为止,中央在有关试点城市和试点企业的“拨改贷”本息余额已有近200亿元转为国家资本金, 部分企业的资本结构有所改善。二是通过兼并破产进行结构调整,促进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和危困企业的转化。到1995年底,18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有103 户企业破产终结,所涉及的7.7万名职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盘活存量资产近10亿元,解决了24亿元的不良债务问题,兼并企业336户,使96 亿元资产和16万名职工得到优化配置。据对36个试点城市统计,今年1—4月已有50户企业破产,190户企业被兼并。 兼并已经成为地区经济调整以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三是通过实行减员增效,加大分流企业富余人员、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力度,据统计,到1995年底,18个试点城市已分流富余人员140万人,约占下岗富余职工总数的58%。在实践中, 已经初步摸索到一些分流富余人员行之有效的办法。在试点工作全面展开的同时,面上国有企业改革也有了新的进展,很多国有企业通过转换机制,面向市场,降低成本,经济效益有了提高。

坚持把“三个有利于”、“四个是否”作为判断国有企业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尊重实践,鼓励探索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革涉及面广,触及许多深层次的矛盾,牵涉到利益的调整和责权的再分配,必然是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任何实质性的突破,都是在大胆试验、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取得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现在,这方面的重要问题已经基本摸清,有些已经探索到一些解决办法。考虑到国家财力、配套改革和社会、职工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有些还不能立即在面上推开,也有些问题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在试验、探索过程中,我们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其是非得失的标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在,一看是否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真正把国有企业建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二看是否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三看是否调动了企业职工和管理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四看是否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促进了国有经济的发展。这些是推进企业改革必须很好把握并切实遵循的重要指导原则。对一些重点、难点的问题,已经探索到的解决办法,要认真总结经验,创造条件,适时推广;那些一时还看不准的,要允许试验,不急于下结论、出文件;尚未找到解决办法的,要鼓励继续大胆探索。只有以“三个有利于”、“四个是否”作为共同基础,统一思想,才能切实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正确认识国有企业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我们认为,信心不仅来自对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也是来自对国有企业在前进中所遇到困难的正确认识。

正确看待国有企业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目前,相当一批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这一现象,有多种认识,甚至出现了国有企业“越改越困难”的看法。对此,需要进行正确的分析。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很多国有企业面向市场,锐意进取,涌现出一批机制转换快、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经济效益好的优秀企业,成为国有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也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由于观念转变滞后、机制不活、管理薄弱、领导班子不得力、产品不适销对路、决策失误和历史负担沉重等多种原因,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生产经营发生很大困难,盈利水平下降,有的处在亏损边缘,有的出现严重亏损。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早已失去了生命力。一些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将被淘汰,是经济体制转轨和结构优化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随着结构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困难企业的数量还可能增加,困难程度还可能加剧。即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也还会不断产生一部分亏损和困难企业,有生有死,优胜劣汰,这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当前的问题是,亏损企业虽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但数量大,涉及职工多,而且亏损数额大,需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解决国有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关键在于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在对国有企业总体状况正确估价的基础上,对优势企业采取鼓励和支持措施,使之不断发展壮大。对困难企业,有的要通过调整领导班子,加快技术改造,增强开发新产品能力,加强管理,并在资本金注入、增加资金供应和解决历史负担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使其走出困境;有的要实行联合、兼并、破产,使其在要素重组和结构优化中获得新生。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和配套改革的逐步推进,国有企业是完全可以搞好的,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通力协作,形成合力,配套改革,整体推进,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十分强调配套改革的重要性。我们理解,这是因为国有企业所面临的一系列历史形成的问题自身难以完全解决;现代企业制度与市场体系的发育、宏观调控体系的形成、政府职能的转变密切相关,仅靠企业的努力是建立不起来的。企业改革要取得更快进展,除自身努力外,关键在于若干配套改革必须同步推进。试点城市的实践证明,凡是各方面的改革协调配套抓得好的,企业改革进展就快,成效就大。各级党委和政府只有把着力点放在配套改革上,才能切实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在思想观念上,要形成广义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概念,不能只是就国有企业改革而论国有企业改革。在组织领导上,各地应由主要领导同志负责,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各有关部门、有关方面都从全局出发,通力协作,形成合力,搞好国有企业才有希望。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江泽民同志指出:“搞好国有企业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基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涉及到企业。只有认真解决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问题,才能使两个根本性转变落到实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改革的步伐加快,力度加大,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外贸等重大体制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国有企业作为经济体制转轨的基础和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能否适应各项改革的要求,消化各方面的改革因素,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速度乃至成败得失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国有企业对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财政、出口等国家重大政策调整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对改革成本的消化能力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承受能力也有一定限度。从长远来说,这些改革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是有利的。但也会在一定时期内给部分企业带来一些不小的影响和困难。国有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对改革成本的消化能力,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就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形成新的发展思路,树立市场、效益、信誉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下决心走向市场,由过去高投入、低产出,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向以效益为核心的集约型转变,依靠技术进步,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真正把企业产出的增长建立在效益提高的基础之上,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走投入少,产出多,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

江泽民同志指出:“国有企业改革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搞好国有企业对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实践证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主体是企业,结合部在企业,着力点也在企业。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国有企业,困难在国有企业,希望也在国有企业。我们必须以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为中心环节,加快企业改革和发展,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标签:;  ;  ;  ;  

增强信心,密切关注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讲话的经验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