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措施研究进展论文_石路

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措施研究进展论文_石路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妇幼保健院 广西上林 530500)

【摘要】小儿腹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儿科常见多发病,其产生原因较为复杂,影响发病因素较多,通常由较为复杂的发病因素所诱发,大多数患病患儿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可因为自身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进食不清洁食物,或者因气候剧烈变化导致肠胃功能失衡等多种因素协调作用,导致小儿腹泻的发生。在诊治过程中,如果不及时治疗,患儿可能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发生,对婴幼儿影响较大。所以,在临床上,儿科医生必须高度重视起对小儿腹泻的诊治工作,积极查找病因,分析发病机理,采用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才能明显提高诊出率和治愈率,为保证婴幼儿身体健康,提供重要支持。

【关键词】小儿腹泻;发病机制;治疗措施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1-0001-02

小儿腹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一定程度上,小儿腹泻会对婴幼儿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及资料研究,对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小儿腹泻发病机理和治疗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以其能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高对小儿腹泻的诊疗水平,提供帮助。

1.小儿腹泻临床表现

依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预后及转归的不同,小儿腹泻可分为轻度小儿腹泻和重度小儿腹泻两种。但患儿发生轻度小儿腹泻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患儿以消化道症状反应为主,较多患儿会出现腹痛,反复腹泻,伴食欲不振和少量呕吐,体检多可发现患者出现轻度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等表现,经常规治疗后,患儿可在数天至1周内,病情自行缓解。轻度小儿腹泻临床常见病,发病原因多为肠道感染、饮食不洁,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经儿科相关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可基本缓解。重度小儿腹泻,临床表现较为严重,多表现为严重的消化系统症状,如伴多量的黄色细水便,同时可以伴随出现食欲明显减退、频繁呕吐、精神差、烦躁、哭闹等症状,重度小儿腹泻患儿易并发较为严重的脱水症状和代谢性酸中毒等表现,出现高热、嗜睡等酸中毒症状。严重脱水时,易并发休克症状,表现为血压降低、呼吸加快、面色灰白、口唇樱红和烦躁不安等。临床上需对症支持综合治疗。

2.小儿腹泻的发病

2.1 感染性腹泻

2.1.1病毒性肠炎 病毒感染是导致小儿腹泻出现的重要病因之一,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多由季节变化时间段,由于气候变化,温差较大等原因引起,小儿免疫力低下,肠道概念紊乱,病毒入侵体内,造成小儿腹泻的发生。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腹泻,致病病毒以轮状病毒、星状病毒、冠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致病较为常见。当病毒进入患儿体内,在肠道中,附着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进行繁殖,导致上皮细胞变性甚至坏死,最终导致肠黏膜脱落和陷窝上皮增生,降低小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小肠对电解质和水分进行的吸收减弱,肠内积液过多,导致出现腹泻。

2.1.2细菌性肠炎 临床上,细菌感染引起的小儿腹泻,也较为多见。与季节性关系相关性较强,引起小儿腹泻的常见病原微生物主要有,侵袭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菌、变形杆菌、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糖球菌、耶尔森菌和绿脓杆菌等。与病毒感染肠道发病机制类似,细菌病原体在侵入人体消化道后,可粘附于人体肠黏膜上,在肠上皮细胞表面进行繁殖和增生,释放出会造成人体肠道乃至整个消化系统损害的各类毒性物质。在各种毒性物质中,以不耐热肠毒素损伤程度最明显,其病理生理致病机制多表现为,不耐热肠毒素通过识别位于正常消化道上皮细胞,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达到激活人体腺苷酸环化酶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大量环磷腺苷,严重影响正常消化道上皮细胞的吸收、排泄功能,表现为过多水分在肠上皮细胞被重吸收,而排泄钠、氯等电解质的作用,明显受到抑制。耐热肠毒素是细菌病原体在侵入人体消化道后所产生的另一种毒性物质,该物质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在鸟苷酸环化酶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环磷酸鸟苷,同样会出现过多水分在肠上皮细胞被重吸收,而排泄钠、氯等电解质明显受到抑制的作用。两种毒素交叉作用,会导致小肠内的肠液增多,导致患儿电解质和水分失衡,产生腹泻。

2.1.3肠道外感染 部分患儿,在患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时,如患有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肺炎等疾病时,由于患儿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可能会并发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病症,患儿临床表现为在原有疾病临床症状外,还伴发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消化系统症状表现,如患儿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临床将这一现象称之为症状性腹泻,随着原发病的积极治疗好转货,伴随的相关消化道症状也会随着好转,逐渐痊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随着广谱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广泛使用,导致肠道内部分有害菌群产生较为强烈的药物耐药性,常规应用抗生素不仅无法将这部分有害菌群消灭,相反会促进这些菌群进一步增殖,此消彼长可能导致肠道内部分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等细菌数量大量减少,当肠道内菌属失衡导致小儿出现腹泻症状,是临床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2.2 非感染性腹泻

小儿因为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抗病能力较弱,加之幼儿时期,新陈代谢速度较成人高,在外部因素影响下,如出现腹部受凉、天气变化等因素作用下,患儿可能因为天气炎热或运动后口渴,大量饮奶后,可能会出现腹泻症状,此类非感染性小儿腹泻,出现原因多是由于饮食不规律,进食量过多等因素引起,导致食物在消化道内大量蓄积,消化道内局部出现酸碱平衡失衡,导致致病细菌位置变化及大量繁殖导致出现内源性感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和腹泻症状。

3.小儿腹泻临床治疗措施研究进展

在对小儿腹泻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应积极采取针对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针对明确为感染性腹泻的患儿,临床儿科医生,应积极查找的导致感染性腹泻发生的感染源,有的放矢的对患儿进行抗感染积极治疗,必要时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治疗。而针对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患儿,应与积极原发病治疗。如果患儿在腹泻过程中出现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机体内环境失衡的情况时,应积极给予补液、纠酸等对症支持治疗,积极采取预防并发症出现等措施。对于出现长期腹泻的患儿,临床上应积极给予支持治疗,包括调节饮食,锻炼身体,服用益生菌调节胃肠道菌群紊乱等治疗手段。

3.1 饮食疗法

对出现腹泻症状的患儿,治疗时首先应保证积极营养支持,补充足够量的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有助于患儿摄入充足营养,提升患儿机体免疫力。对出现脱水症状和可能出现脱水症状的患儿,应积极给予水分补充,给予出现轻度脱水的患儿给予口服补液盐,对中重度脱水患儿进行静脉给予静脉补液,在对累积液体损失进行补充的基础上进行持续补充。

3.2 抗病毒治疗

针对确诊为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患儿,应根据经验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临床上头孢类抗生素及敏感抗生素治疗。大肠杆菌引发的腹泻一般选用庆大霉素进行治疗,较为严重的采用三代头孢美素进行治疗;真菌性肠炎可采用口服制霉菌素进行治疗。

3.3 中医治疗

我国传统医学中医中药对治疗小儿腹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中医中药理论认为,小儿腹泻是由于婴幼儿机体代谢率高,脾胃化生出较多水谷精微以充盛机体,内脏娇嫩、形气未充等导致容易受到外邪或内伤等导致脾胃失调,导致腹泻。在中药治疗时,可采用中医推拿和中药口服两种方式进行,以起到清热解毒、健脾畅肠和调和气血等功效,积极改善患儿腹泻症状,治疗和缓解疾病。

3.4 补锌治疗

随着临床研究与临床试验的不断发展,对于小儿腹泻患儿进行补锌治疗,已广泛被儿科医师采用,经临床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锌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电解质,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机体发育和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婴幼儿在生长活动中,对锌需求量较大,而患儿在出现腹泻症状后,易出现体内锌元素因肠道吸收能力下降丢失过多,肠道内相关消化酶缺乏,加重患儿腹泻症状。

4.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婴幼儿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因此也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患儿腹泻症状,明确小儿腹泻的发病原因是治疗小儿腹泻的第一步,通过有针对性的使用抗菌药物,积极给予补液、颠茄合剂止痛等方法,可改善患儿症状,通过饮食治疗、抗生素治疗、微生物调节、补锌抗病毒治疗和中医针灸推拿治疗等方式,可综合诊治疾病,达到疾病治愈的效果。本院在小儿腹泻临床治疗过程中,综合应用多种机制对小儿腹泻进行治疗,也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治疗效果与文献资料报告结果相一致。值得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通喜,陈洁,陈川碧,等.婴幼儿迁延性肠炎补锌治疗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3,26(28):4476-4479.

[2]李霖,周国民.13l例腹泻患者住院治疗回顾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7(1):106-107.

[3]黄可.浅谈腹泻的病因和治疗方法[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5,9(7):63-65.

[4]马科蕾.补锌辅助治疗急性腹泻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O15,10(19):32-34.

[5]张耀东,冯嫒嫒4,JL腹泻大便隐血试验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6(8):469-1470.

[6]张文辉,翁小琴.葡萄糖酸锌佐治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2,5(6B):54-55.

[7]周晨小儿腹泻贴佐治4,JL腹泻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36-42.

[8]何荣连,赵云,何江.儿腹泻的治疗与药物的合理选用[J].中国药业,2010,19(8):62-63.

[9]周昭森.腹泻病48例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5,27:88-89.

[1O]孙惠霞.推拿配合浅刺疾出针刺法治疗腹泻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47-53.

论文作者:石路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7

标签:;  ;  ;  ;  ;  ;  ;  ;  

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措施研究进展论文_石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