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在中亚的传播-以吉尔吉斯斯坦卡拉科尔为例论文

主持人语: “海外华人”研究是近年来我国民族学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研究的热点之一,是本土学术研究视阈的重要转向。作为海外华人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干”人同样是学术界聚焦的重点之一,本栏目的五篇文章即是这一聚焦的“凝视”之一。在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大历史、全球化与“一带一路”的宏观与复合的语境中,在时间维度、历史维度、空间维度和生态维度的立体视野中分别探讨了“东干”人的文化适应与生存理性下的文化持守、变迁及其身份认同的殊相,既揭示了海外华人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生存策略,又反思、回应了相关的理论。编者以为这份“域外的本土研究”对民族学的中国话语建构有着一定的他山之石的攻玉价值,仁智己见,相信学界同仁亦有一份自己的睿见。

直推式置信度机制是基于算法随机性理论,先将待预测数据假定成所有可能的类别,然后分别与已知样本构成随机序列,计算构成新序列的随机性大小,哪个分类下的序列随机性越大,待预测样本就越有可能属于该分类,同时选取该随机性值作为置信度,实现置信判定[5]。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在中亚的传播
——以吉尔吉斯斯坦卡拉科尔为例

王希隆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 本文在实地考察和俄文文献基础上,对吉尔吉斯斯坦卡拉科尔东干人聚居地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旧民居进行了考察,对这些建筑物修建的发起与资助人的身份、建设师与工匠的来源、修建的背景与时间等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中亚东干人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宗教活动场所;旧民居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随着华人在世界各国的活动,中华传统文化被推向世界,使世界各国人民对其有所了解与认识。尤其是十九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中西交流的频繁和海上交通工具的进步,因各种原因出走欧美澳及东南亚等地的华人日益增多,形成诸多海外华人群体,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为广泛。西北地区位处内陆,虽出海不便,但丝绸之路贯通陕、甘、新疆。同治、光绪年间,一些因社会动乱在故国难以存身的华人,沿丝绸之路出走中亚,寻找安身之地。由于他们的活动,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俄属中亚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等地区开始传播。

本文所关注的吉尔吉斯斯坦卡拉科尔的宗教活动场所、旧民居,是百余年前建成的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的建筑物。对这些建筑物来龙去脉的考察,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中亚传播的动力与渠道,对于认识海外华人群体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都有着一定意义。

2017年9月教育部“双一流”方案公布,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对中国传媒大学来说,建校以来的办学实践,在人文学科领域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为领先,传媒领域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要把一流学科建设作为高水平传媒大学建设的中心工程,引领创新,就要围绕主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建设若干一流学科,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前列。

⑦卡拉科尔博物馆展出的旧民居老照片,2018年10月25日笔者摄。

一、卡拉科尔及当地的东干人群体来源

卡拉科尔的东干人群体形成于光绪初年。同治年间,陕甘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持续十余年之久。清朝调动大军以武力恢复社会秩序的过程中,部分对抗清军的陕甘回民逃亡新疆境内。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中,部分陕甘回民分三批翻越天山进入俄属中亚地区。1878年(光绪四年)由马尤素福带领的1116人,是进入中亚的首批甘肃籍回民,也是卡拉科尔最早的东干人群体。这批人主要来自甘肃宁夏,[3]他们从新疆乌什西北穿越天山山脉,从别迭里山口进入俄属中亚,被安置于伊塞克湖畔的卡拉科尔。卡拉科尔东干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种植的各类蔬菜特别是优质大蒜在中亚与西伯利亚享有盛誉。百余年来,他们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卡拉科尔市郊的二道沟(伊尔德克)是东干人聚居村,该村东干文化氛围十分浓郁。2017年8月19日,在二道沟村举办了东干人西迁140周年纪念会议,吉尔吉斯斯坦总理与多名国会议员莅临该村,参加了纪念活动。

卡拉科尔(Каракол),吉尔吉斯语意为黑湖,位于伊塞克湖畔。伊塞克湖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有着阗池、大清池、热海、图斯池、特穆尔图淖尔等名称。西汉时,这里是乌孙民族活动地区。西汉皇室的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先后远嫁乌孙昆莫(王),这一联姻传为千古佳话。唐初玄奘西行天竺国求法,即从伊塞克湖畔经过,《大唐西域记》中对该湖及其周围的自然生态状况有具体的记载。[1]唐朝建立的安西四镇之一碎叶镇,即在伊塞克湖以西的托克马克地区。清代,伊塞克湖是伊犁将军管辖地区。1812年(嘉庆十七年)索伦营领队福勒洪阿巡边,经由伊塞克湖北岸,见到湖畔有一些古代石翁仲,触景生情,赋诗一首:“久戍边城客似家,而今雁爪更天涯;殷勤说与残翁仲,不是前朝旧鼓笳。 ”[2]1864年(同治三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签订,伊塞克湖地区划归俄国。1869年(同治八年)俄军在湖畔建立军事哨所,命名为卡拉科尔。1888年,俄国著名中亚考察家尼.米.普尔热瓦尔斯基病逝于卡拉科尔,为了纪念这位考察家,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下令将卡拉科尔改名为普尔热瓦尔斯克。俄国十月革命后恢复卡拉科尔原名。1939年,卡拉科尔市再次被更名为普尔热瓦尔斯克。1991年苏联解体,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再度恢复卡拉科尔原名。卡拉科尔现在是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的首府。当地有吉尔吉斯人、俄罗斯人、东干人等民族。

图1 卡拉科尔二道沟村的东干少女

二、关于卡拉科尔清真寺的修建者和修建时间

东干人为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移居卡拉科尔后,出于宗教生活的需求,他们在当地修建了一些清真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卡拉科尔城中心清真寺,这座清真寺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闻名于世,现在是卡拉科尔的著名旅游观光景点。

树势弱与翠香品种特性有关,适当的栽培措施可以克服这一弊病。比如:现蕾期摘去结果母枝基部1~2个结果枝上的全部花蕾,即能促使其旺盛生长,增加架面生长势,提高覆盖度,并助其成为更新枝,为前部枝及果实遮阴;对需要发枝的封顶枝,尽早摘去其顶端1~2片叶,也能促使其适时转旺补空;需要转旺的弱枝,在其新梢生长点蘸抹抽枝宝,可促其转旺。

图2 马海龙与卡拉科尔二道沟村学校的东干学生

前往吉尔吉斯伊塞克湖地区的旅游者们,一般都会参观这座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的清真寺。关于这座清真寺,在我国各种媒体上也多有报道,各种报道中大都说这座清真寺的修建者是当地的东干人工匠,如百度百科介绍说:“1907年至1910年之间由当地东干人工匠建造的一个完全不含金属钉子木制清真寺。”

图3 图4 卡拉科尔城中心清真寺外观

笔者于2017、2018年两次进入这座清真寺参观,并仔细阅读了该寺大殿前悬挂的俄文版《清真寺简史》(以下简称《简史》),发现《简史》所载与我国各种媒体报道的情况有很大差别。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这座清真寺的设计与修建并不是由当地的东干人工匠完成的,而是由来自北京的一位名叫赵四(或周四Чжоу-Сы)的著名建筑师及其带领的由20名木匠组成的一支工程队完成的。而且,建造这座清真寺的时间是1904年至1907年,比上引百度百科报道的时间要早。

据《简史》介绍,修建卡拉科尔清真寺的发起人,是一位名叫伊布拉黑木.阿热(Ибрагим Ажы)的卡拉科尔东干人,伊布拉黑木.阿热是经名,他的真名叫作马友东(Ма-ю-Тон)。 马友东不仅是这座清真寺修建的发起者,而且也是由他资助建成了这座清真寺。正因为如此,这座清真寺建成后就以他的名字命名,清真寺的全名为“伊布拉黑木.阿热卡拉 克 尔 城 中 心 清 真 寺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мечеть города Каракол им.Ибрагим Ажы)。 目前,我们对马友东的身世尚不了解,但从他能够发起与资助修建这座清真寺以及后来该寺以他的经名命名的情况来看,显然他是当地东干人群体中的一位热心宗教事务的虔诚穆斯林,而且,他有着雄厚的个人经济实力,在当地东干人群体中有一定地位,有一定的号召力。

如上所述,卡拉科尔清真寺的修建者们并非如我国各种媒体大都报道的是当地的东干人工匠。据《简史》介绍,这座清真寺的修建者是伊布拉黑木.阿热即马友东从北京聘请来的建筑师赵四及其带领的一支工程队。这表明远居于卡拉科尔的这位东干人伊布拉黑木.阿热即马友东的经济实力非同凡响,而且当时他与中国北京的穆斯林群体保持着某种联系。很可能他是通过熟识的北京穆斯林了解到赵四及其手下工匠们的建筑技术水平后,决定聘请这支工程队的。《简史》中提到:“为了修建这座清真寺,他从北京请来了著名的建筑师赵四和20名木工,他们都精通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有北派、南派的区别,北派中以京派最具影响。由于元、明、清时期北京的京师地位,至晚清时期,北京的中国传统建筑技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北京有诸多承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建筑物的工程队,电视剧“全家福”中的建筑师王满堂及其“隆记”字号营造厂即其缩影。《简史》中记载的来自北京的建筑师赵四及其带领的20名木工,显然是在晚清北京建筑行业中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一支干练的工程队。正是由于他们善于设计与修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的建筑物,以手艺精湛、技术超群,做工精细而著名,才能够受到国外的聘请,远赴俄国境内承包建筑工程。

据《简史》介绍,赵四及其工程队在卡拉科尔开工修建清真寺是1904年(光绪三十年)。此时,虽然距离马尤素福带领甘肃回民到达卡拉科尔的1878年(光绪四年)不过16年时间,但当时中俄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乘战胜之势,威逼清朝签订《马关条约》,除索取巨额赔款外,还欲割取台湾和辽东半岛。俄国出于维护自己在远东的利益,联合德、法,三国出面干涉还辽,使日本未能割取辽东半岛。当时,清朝深感日本对华威胁之大甚于列强,遂采取“联俄以制日”的外交政策。甲午之战后,李鸿章奉命赴俄答谢,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中俄开始联手制日,两国关系进入密切时期。此外,当时的中俄交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北京前往俄国,可从天津、上海等港口乘坐蒸气机动力火轮船取道海路,从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黑海,在俄国南部的敖德萨登陆,再换乘俄国境内的火车前往中亚,费时不过一月有余。同时,俄国境内贯通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和我国东北的东省铁路 (后改称中东铁路)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已经完工连线,从我国东北乘蒸汽机为动力的火车前往西西伯利亚转赴中亚的中俄铁路交通也是比较便利的。总之,中俄关系的变化与中俄海路、陆路交通的进步,为建筑师赵四及其工程队赴俄国中亚地区开展工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904年,赵四带领这支工程队来到卡拉科尔后,在当地工作了不少于三年时间,这座清真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得以完工。

图5 卡拉科尔二道沟村旧民居外观

图6 卡拉科尔二道沟村旧民居老照片

图7 卡拉科尔二道沟村旧民居的木雕饰物

图8 卡拉科尔二道沟村旧民居木雕饰物

三、关于卡拉科尔二道沟(伊尔德克)村的旧民居

已有大量关于ENSO与中国夏季降水关系的工作(叶愈源,1988;Huang and Wu,1989;金祖辉和陶诗言,1999;赵亮等,2006)。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降水可能与ENSO循环的阶段性有关,并建立ENSO与中国夏季降水的时滞相关模型,将其应用于业务预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ENSO 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具有不稳定性(宗海峰等,2010)。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可能与El Nio事件的强度(薛峰和刘长征,2007)、与El Nio事件发生时最大暖海温的位置(张志华和黄刚,2008;Feng et al.,2011;郭栋等,2016)有关。

伊塞克湖地区以伊布拉黑木.阿热命名的卡拉考尔城中心清真寺,是由伊布拉黑木.阿热发起和资助建成的。伊布拉黑木.阿热的真名是马友东。为了建这座清真寺,他从北京请来了著名的建筑师赵四和20名中国木工,他们都精通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辅助房屋的修建和其他工作,吸收了当地的工匠。清真寺的修建始于1904年,1907年完工。巧妙的凿木(榫卯)系统结构,使得修建者们没有使用任何金属加固设施,清真寺依靠42根柱子支撑,环绕建筑物的多层木质房檐,用木质葡萄、石榴、梨和桃子的造型来装饰点缀。苏维埃政权时期,从1929年到1947年,清真寺被用作仓库。1947年,这座建筑物被交给了穆斯林社区,直至今天行使着清真寺的职能。除此而外,这座清真寺作为一处历史遗迹,已予以登记,受到法律的保护。现在,清真寺顺利的行使着自己的职能,并对我们城市的所有访问者开放。从1947年起在这里工作过的伊玛目有:1、阿布沙伊德 摩尔达,2、沙姆色·卡赉,3、法伊如尔拉赫·卡赉,4、阿尼巴 阿訇,5、尼玛图尔拉·摩尔达,6、吾扎克·摩尔达,7、如玛代勒·摩尔达,8、阿萨杜尔拉·摩尔达,9、阿布杜瓦哈布·摩尔达,10、沙凯尔·摩尔达,11、穆哈玛德·摩尔达,12、法伊祖尔拉赫呼冉·考里。

还应该提到的是,卡拉科尔的东干人群体是光绪初年来自甘肃、宁夏的回民,他们原来的生活之地宁夏平原是古老的黄河水利灌溉区。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不断向宁夏平原移民屯垦,兴修水利灌溉工程,引黄河水浇溉农田,使这里成为黄河流域最为富饶的地区之一,有“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的美誉。虽然称为塞上,但经过中原王朝两千多至1907年北京建筑师赵四及其由20名能工巧匠组合成的工程队在卡拉科尔修建清真寺的工作,对当地东干人工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年多时间中赵四工程队可以说对于当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民居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道沟村现存中国北方传统民居艺术风格的旧民居显然是当地大户人家出资修建的,笔者推测,当地同时建成的同样建筑不会仅此一座。但究竟当时建成了多少座这种风格的民居,现在已经很难确定了,因为1916年中亚爆发反对沙皇政府统治的武装斗争,卡拉科尔东干人群体加入了这一斗争行列中,他们与当地吉尔吉斯人一起夺占了普尔热瓦尔斯克城。其后沙皇政府出动军队前往镇压,不少东干人四处逃亡,甚至逃回新疆。在此次社会动乱中,二道沟村等东干人聚居地遭受了一次洗劫,一些木质旧民居遭受兵燹很有可能被焚毁。笔者推测,二道沟村的这座旧民居能够基本完好的保存至今,很可能有着复年持续不断的经营,这里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厚重,吴忠、灵武一带现存清代当地大户人家的旧民居,具有鲜明的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风格特点。移居中亚卡拉科尔后,对家乡传统民居的记忆与渴求,也是当地东干人工匠向来自北京的工程队学习建筑技艺并在当地修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民居的市场需求与推动力。

ABL沉默对DOX和TRAIL诱导结肠癌细胞HT29凋亡的影响······························李雨雨 金由辛 徐中娟 张书忙 索广力 (1,134)

图9 卡拉科尔清真寺木质屋檐雕饰

图10 卡拉科尔清真寺梁、柱、檩、椽结构

西迁后最初的三十余年间,卡拉科尔的东干人群体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开垦面积不断扩大,人均粮食产量持续大幅度增长。他们的生活相对安定,生产持续发展,为改善住宿环境准备了条件。他们对家乡传统建筑艺术风格民居的向往情结,自然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向中亚传播的动力。1904年杂的背景,而对这座旧民居主人的进一步考察,可能会对卡拉科尔东干人社会史有新的发现与认识。

保存至今的这座旧民居,历经百年沧桑,正面屋墙已非原来面貌,门窗与梁、柱框架经过后来改造,看上去很不协调(见图五),与旧民居的老照片(图六)对照,即能看出原来的门窗基本框架更大,样式也不相同。屋顶在后来修葺时已经换用了新材料制做的大片瓦。旧民居由柱、梁、檩、椽等木质部件组成的架构仍旧是原样,与卡拉科尔清真寺同样,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的卯榫斗拱结构。据当地人介绍,这座旧民居虽然已有百年历史,但柱、梁、檩、椽、斗拱、木雕装饰等构件没有更换过。这座百年旧民居仍然在正常使用中,房间中居住着一家东干人,他们已说不清楚旧民居的来历了。这座旧民居体现出典型的明清以来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屋檐下的木雕装饰除了有中国传统的云纹、石榴、花卉之外,还有象征吉祥富贵的喜鹊、鹿和蝙蝠等动物造型,这与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卡拉科尔清真寺屋檐下的木雕装饰造型虽有一定区别,但建筑艺术风格基本一致。

图11 卡拉科尔清真寺木质斗拱飞檐

图12 卡拉科尔清真寺木质斗拱飞檐

四、卡拉科尔清真寺的建筑艺术风格

注释:

公元前449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平民获得法律的基本保护,但依然存在“有产者(adsidui) ”和“无产者(proletarii) ”之分。[注]参见谢邦宇等编:《罗马法》,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年,第364-371页。这说明当时还有许多人是几乎没有地产的“无产者”。然而,无产者在身份上并不是奴隶,而是属于平民阶层,只是地位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可能丧失自由,沦为债奴。

卡拉科尔清真寺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其特色极为鲜明。卡拉科尔位处天山山麓,山岭中森林覆盖面积大,当地盛产松、杉、柏、桦等多种树木。建筑师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选用优质松、杉木作为架构和雕饰材料,将榫卯结构技术和木雕装饰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42根大木柱是大殿的支撑基础,多层的木质房檐用木雕葡萄、石榴、梨、桃以及各种花卉的造型来装饰点缀,四角为高挑的飞檐斗拱式,展现出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结构艺术风格。《简史》中提到:“巧妙的凿木 (榫卯)系统结构,使得修建者们没有使用任何金属加固设施。”这也就是当地东干人引以自豪的普遍说法,即“这座清真寺没有使用一根钉子。”正因为如此,这座建筑物在吉尔吉斯乃至中亚享有盛名,现在是卡拉科尔的著名文化景观之一。

推荐理由:字体是平面设计的三大视觉要素(图形、文字、色彩)之一,它虽然微小,却凝聚着无穷的智慧和能量。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视觉传达工具,它在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网络媒体设计等各个领域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字体设计基础与表现》主要讲述了字体的构成、笔画与结构,文字的分类及特征,字体设计的原则与风格,字体设计的方法以及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五、卡拉科尔清真寺建成后的功能变化与历届主持人

卡拉科尔清真寺于1907年完工,整体建筑包括清真寺大殿、唤礼塔以及清真寺大院中的辅助房屋。由于后来失火,与清真寺配套的唤礼塔被焚毁,后来重建的唤礼塔则为俄式建筑风格,看上去与主体建筑清真寺大殿很不协调,但也体现出中俄两种建筑文化在中亚地区的影响。

这座清真寺建成后即开始行使其宗教场所功能,是卡拉科尔东干人群体的中心清真寺。在1916年之前,俄国政府对中亚地区的统治相对稳定,东干人群体充分利用俄国政府给予的宽松政策,与当地民族之间和平相处,生活安定,生产发展。西迁后三十余年间,卡拉科尔东干人与中亚其他地方的东干人群体一样,为中亚地区的农业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1916年后中亚社会动荡不安,卡拉科尔的东干人群体也卷入了持续不断的动乱之中。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政权一度征用了卡拉科尔清真寺。据《简史》记载,“从1929年到1947年,清真寺被用作仓库,”宗教场所的功能中止,这种状况持续至卫国战争胜利之后。从1947年起,这座建筑物又被交还给了卡拉科尔的东干人群体,自那时起直至今天,卡拉科尔清真寺继续发挥其宗教场所的功能。同时,作为一处珍贵的历史遗迹,政府已予以注册登记,现在,卡拉科尔清真寺受到法律的保护,是卡拉科尔市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图13 笔者与哈萨克斯坦营盘村的东干人

图14 笔者等与吉尔吉斯斯坦二道沟村老人孩子

1907年至1946年期间这座清真寺宗教事务的主持人们的名字已经失传。《简史》中只能见到从1947年开始这座清真寺的历届主持人的名字。他们是:阿布沙伊德 摩尔达(Абшаид молдо)、沙姆色卡 赉 (Шамшы кары)、 法 伊 如 尔 拉 赫 卡 赉(Файзуллах кары)、阿尼巴 阿訇(Анипа Ахун)、尼玛图尔拉 摩尔达(Ниматулла молдо)、吾扎克 摩尔达 (Узак молдо)、 如玛代勒 摩尔达(Жумадыл молдо)、阿萨杜尔拉 摩尔达(Асадулла молдо)、阿布杜瓦哈布 摩尔达(Абдувахаб молдо)、沙凯尔 摩尔达(Шакир молдо)、穆哈玛德 摩尔达(Мухаммад молдо)、法伊祖尔拉赫呼冉 考里(Файзуллоххужа Кори)。以上12位主持人的名字皆为经名,但由于该寺是由当地东干人发起并出资建成的,是当地东干人群体的宗教活动场所,因此,笔者推断这些主持人应当都是或主要是东干人群体中的宗教职业者。正如同创建该寺的发起人与资助者伊布拉黑木.阿热还有着马友东这一姓名一样,这些东干人宗教职业者们应该也都有着另外的姓名,但在《简史》中他们只是留下了经名。

六、余论

中亚东干人群体是海外华人的组成部分,这一群体形成于晚清光绪年间。自道光朝以降,中国外有列强接连入侵,内有太平天国、捻军反清斗争,内忧外患,顾此失彼。延续至同治年间,西北地区民族矛盾激化,社会急剧动荡。当左宗棠进军西北过程中,参与反清斗争的陕甘部分回民不得不出逃中亚,加入俄籍,形成了中亚东干人群体。当时,清朝将这一群体视之为外逃匪帮,对其首领除悬赏通缉之外,又一再行文俄国要求引渡,在此背景下这一群体与国内的往来自然受到严密的防范。因此,西迁中亚之后,这一群体与家乡的联系一度受到阻隔。然而,对故国家乡的思念之情,对故国传统文化的向往之情,促使他们不断寻找与故国之间各种联系渠道,而当时中俄关系与中俄交通发展的新形势为联系渠道的开通提供了条件。伊布拉黑木.阿热即马友东从北京聘请著名建筑师赵四及其工程队为卡拉科尔东干人群体修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清真寺的事例,充分表明中亚东干人群体与故国之间的联系难以隔断,而建筑师赵四及其工程队在卡拉科尔的三年工作,不仅仅留下了一座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的建筑物,而且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在卡拉科尔一带的传播。

笔者两次赴中亚东干人聚居村镇考察,深刻感受到他们对故国的情怀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

事实上,西迁中亚之后的140年中,中亚东干人群体对故国的深切情怀以及对故国传统文化的向往之情,成为与故国不断加强联系的原动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有了迅猛的发展,国际影响力提高,通过正常渠道来故国探亲寻根,经商贸易的东干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东干人学习汉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很高,不少学生希望来中国留学,如二道沟村学校就已开设了汉语课,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亚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相信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倡议的大背景下,中亚东干人群体将会在我国与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交往中发挥其越来越多的重要作用。

附件:俄文《清真寺简史》

Иссык -Кулькая областная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мечеть города Каракол им. Ибрагим Ажы. была построена по инициативе и финансировании Ибрагима Ажы.Настоящее его имя Ма-ю-Тон.Он пригласил для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 мечети известного Пекинского архитектор Чжоу-Сы и 20 китайских резчиков по дереву,искусно владевшими строительными и композиционными приемами традиционного китайского зодчества.В постройке подсобрых помещений и другим работам привлекались местные мастера .Cт роительство мечути было начато в 1904 г. и закончено 1907 г. Остроумная система вырубов позволила строителям, обойтись без каких либо металлических скрепляющих средств. Мечечь держится 42 опирающих столбах.Опоясывающие здание многоярусный деревянный карниз украшен изображениями растений винограда,граната, груши и персика. Начиная 1929г. по 1947г.при советской власти мечеть использовали в качестве склада. В 1947г. здание передали мусульманской общине и по севодняшний день,выполняет функции мечечи .Кроме этого мечеть зарегистрирована как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памятник старины, охраняемый законом.На сегодняшний день мечеть успешно функционирует и открыто для всех посещающих наш город.

Имамы, которые здесь работали с 1947г:Абшаид молдо,Шамшы кары,Файзуллах кары,Анипа Ахун,Ниматулла молдо,Узак молдо,Жумадыл молдо,Асадулла молдо,Абдувахаб молдо,Шакир молдо,Му хаммад молдо,Файзуллоххужа Кори 。

Иссык -Кулькая областная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мечеть города Каракол им. Ибрагим Ажы. была построена по инициативе и финансировании Ибрагима Ажы.Настоящее его имя Ма-ю-Тон.Он пригласил для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 мечети известного Пекинского архитектор Чжоу-Сы и 20 китайских резчиков по дереву,искусно владевшими строительными и композиционными приемами традиционного китайского зодчества.В постройке подсобрых помещений и другим работам привлекались местные мастера .Cт роительство мечути было начато в 1904 г. и закончено 1907 г. Остроумная система вырубов позволила строителям, обойтись без каких либо металлических скрепляющих средств. Мечечь держится 42 опирающих столбах.Опоясывающие здание многоярусный деревянный карниз украшен изображениями растений винограда,граната, груши и персика. Начиная 1929г. по 1947г.при советской власти мечеть использовали в качестве склада. В 1947г. здание передали мусульманской общине и по севодняшний день,выполняет функции мечечи .Кроме этого мечеть зарегистрирована как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памятник старины, охраняемый законом.На сегодняшний день мечеть успешно функционирует и открыто для всех посещающих наш город.

Имамы, которые здесь работали с 1947г:Абшаид молдо,Шамшы кары,Файзуллах кары,Анипа Ахун,Ниматулла молдо,Узак молдо,Жумадыл молдо,Асадулла молдо,Абдувахаб молдо,Шакир молдо,Му хаммад молдо,Файзуллоххужа Кори 。

《简史》中提到,卡拉科尔清真寺的修建者是来自北京的著名建筑师赵四和他带来的20名木工,这座清真寺只有 “辅助房屋的修建和其他工作,吸收了当地的工匠。”这一记载表明,卡拉科尔当地的一些东干人工匠参与了这座清真寺的修建,虽然他们承担的是辅助房屋的修建和其他工作。所谓辅助房屋自然是指除去主建筑清真寺大殿和唤礼塔之外的住房、厨房、浴室等房屋,其他工作则可以理解为协助北京工程队搬运建筑材料、打下手等类粗活,类似现在的小工工作。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当地的东干人工匠虽然从事辅助房屋的修建和其它工作,但他们毕竟是跟随北京来的建筑师及20名能工巧匠们一起工作,而且历时不少于三年时间。这样长的时间在一起工作,当地东干人工匠的技术水平必然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提升。在清真寺建筑工程竣工之后,赵四带领20名工匠返回了北京,但他们精湛的建筑技术必然对当地东干人工匠们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可以说当地东干人工匠们通过参与卡拉科尔清真寺的修建工作,传承了北京建筑师与工匠们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艺,从而使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得以在卡拉科尔进一步传播。

译文:

笔者在哈萨克斯坦东干人聚居地马三青乡的营盘、新渠两村,以及吉尔吉斯斯坦东干人聚居地阿列克山德罗夫卡、米粮川等村镇考察期间,关注了各种东干人民居的建筑艺术风格,所见到的一些旧民居大多呈现出俄式建筑艺术风格,没有见到过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的建筑物。唯有在卡拉科尔的二道沟村(伊尔德克),见到了一座仍在使用中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的旧民居,并在卡拉科尔博物馆中见到了很可能是旧民居的老照片。笔者推测,这座旧民居与卡拉科尔清真寺的建筑者们有着一定的关系。来自北京的建筑师赵四及其手下的20名能工巧匠承包的是卡拉科尔清真寺主体工程,《简史》中没有提到他们在当地还有其它的承包工程。因此,这座旧民居很可能是赵四工程队建筑技术的传承者们即当地的东干人工匠完成的。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艺术风格体现在以木结构为建筑物的主要结构方式。首先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短柱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条,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立柱或无立柱,空间较大。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砖墙并不承重,所以前后或四面都可自由布置门窗。由于基、柱、梁、檩、椽、斜撑等部分构件大都外露,故在布局和形状上加工成装饰构件。屋檐下的斗拱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错置,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挑出屋顶四角的飞檐。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木质构件间全部用榫卯结合,不使用铁件加固。一座建筑物也是一件砖木结合的艺术品。

①2018年10月26日笔者摄。

(1)尽量避免设备空载运行,当部分设备发生故障或检修时,预计在短时间内不能恢复运行,必须关闭其他设备,既减少设备磨损,又节约电能损耗。同时,合理组织选煤生产,缩短设备停机时间,杜绝开空机运行。从制度管理上规定超过20 min钟的设备故障检修,必须停止其他空载设备,并在监控上进行量化监督,落实考核。

②2017年8月19日笔者摄。

③baike.baidu.com/卡拉库尔。

④ 2017年8月19日笔者摄。

⑤笔者曾就马友东的身世咨询过吉尔吉斯科学院的法吉玛.哈瓦扎.努洛夫娜女士等人,目前尚没有找到更多的记载。

⑥2018年10月26日笔者摄。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0版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⑧2018年10月26日笔者摄。

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防雷接地前,需要先对安装焊工人进行严格的技术与业务培训,以使得安装焊工人能够熟练的掌握建筑电气安装要求。对于比较复杂的仰焊与立焊,必须要进行技术上的统一培训,以确保安装焊工人能够在防雷电搭接位置,能够焊接的比较均匀与平整,防止出现焊缝不一致的情况。其次需要对焊接工作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使得焊接人员能够对焊渣进行及时处理,对不合格的焊缝能够进行补焊操作,进而确保防雷接地的焊接质量。

⑨2018年10月26日笔者摄。

1.2 方法 对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分娩孕产妇的病案号、姓名、年龄、孕周、孕产史、分娩记录、剖宫产手术指征、胎儿出生情况等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剖宫产指征参照相关文献[8]制订的标准,统计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构成比例,寻找导致剖宫产率高的因素。剖宫产指征具体包括:①社会因素;②瘢痕子宫;③胎儿窘迫;④胎儿异常,包括胎位异常、双胎或多胎妊娠、巨大儿;⑤前置胎盘及前置血管;⑥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⑦脐带脱垂及胎盘早剥;⑧头盆不称及试产失败或产道外阴畸形等。同时存在2个及以上手术指征者,分析统计时以第一手术指征为主。

⑩2018年10月25日笔者摄。

⑪2018年10月25日笔者摄。

⑫据王国杰先生查到的俄文文献中的统计数字,从1895年到1911年,比什凯克一带东干人人均粮食产量增长了57倍多。见王国杰《沙俄对陕甘回族移民的态度和政策》载《世界史研究》2003年4期。

⑬2018年10月25日笔者摄。

⑭2018年10月25日笔者摄。

根据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新《国标》和内蒙古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及地方区域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通过拓展实习基地、鼓励科研创新和丰富第二课堂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以便更好地培养出国际视野宽阔、语言基本功扎实、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⑮2017年8月13日摄。

⑯2018年10月26日摄。

参考文献:

[1]大唐西域记,卷 1,凌山及大清池[Z].姚世珍注释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1984:9~10.

[2]西域水道记,卷 5[Z].

[3]马尤素福又称尤素福.哈孜列特(Юсуп.хазрет)[A]//A.A.张.东干人的习俗、礼仪与信仰[M].丁宏,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7:1.

On the Diffus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rt Style in Mid-Asia--A Case of Caracol of Kyrghyzstan

WANG Xi-long

Abstract: The paper,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ussian documents,surveyed the religious sites and old dwellings of Dunggan people in Caracol which showed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rt style,and probed the problems of identity of founders and sponsors,the origin of architects and craftsmen,the building background and time,and proposed different views on these points.

Keywords: Key words:Dunggan People of Mid-Asia;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rt Style;Religious Sites;Old Dwelling

中图分类号: C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681(2019)03-0001-08

收稿日期 : 2019-03-11

作者简介: 王希隆(1950-),男,甘肃兰州人,青海民族大学兼职教授 学科带头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

[责任编辑 骆桂花]

[责任校对 王淑琴]

标签:;  ;  ;  ;  ;  ;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在中亚的传播-以吉尔吉斯斯坦卡拉科尔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