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口危机分析_俄罗斯民族论文

俄罗斯人口危机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人口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01.3 【文章标识】A 【文章编号】1009-721X(2002)04-0019-(05)

按国土面积,俄罗斯为世界之冠,按人口总量,是世界第六大国,但按人口密度却居人口大国之末。俄罗斯面积占世界11.5%,2000年底总人口为14592万,仅占世界的2.5%,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只有8.6人,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5,是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俄罗斯独立以来的10多年中,在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巨大“裂变”的过程中,人口发展具有许多新的特征,并对其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与经济衰退同步运动的人口急剧下降

解体前的苏联是仅处于中国和印度之后居世界第三位的人口大国,1990年总人口为28860万。当时,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一个最大加盟共和国,人口为14804万,约占全国的51%。在上一世纪的最后10年中,俄罗斯作为独立国家,在社会经济的转轨过程中,经济遭受重创,10年中GDP下降一半以上,工农业生产全面下滑,其危机程度比二战期间的损失还大,居民的收入大幅度下降,超过1/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00年俄人均收入只有2164卢布(约合70多美元),绝大部分低收入者只能将其大部分收入用于购买维持最低生存水平的食品,即面包和土豆。据统计,如以1990年食品销售实际指数为100的话,1998年肉类、鱼类、奶制品、蛋类、水果的销售指数分别为86、80、77、40、58和78,只有面包和土豆提高到114和110(注:[俄]俄罗斯国家统计局:《俄罗斯统计年鉴》1999年版,第15-52页。)。生活质量的下降使人们的健康状况降低,而经济危机又使得医疗保健条件不断恶化,医疗服务质量大幅度下降,形成了经济危机→失业增加→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死亡率上升→人口减少的恶性循环。在独立之初的1992年,俄罗斯总人口曾一度达到14870万,此后就一蹶不振,连年下滑,目前,俄罗斯人口的死亡率接近出生率的2倍。出生率的下降和死亡率上升的同步双向运动导致了人口的持续下降,从1993-2000年,俄罗斯人口的增长率为-5.1‰;-6.1‰;-5.7‰;-5.3‰;-5.2‰;-4.8‰;-6.3‰;-6.6‰。在上一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总人口从53.2亿增加到60亿,即增长了13%,同期所有人口大国的人口也都相应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惟有俄罗斯背道而驰,成为唯一人口下降的国家。2000年底,俄总人口为14592万。据俄罗斯统计委员会最新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到2002年10月,俄罗斯人口为1.433亿,比2000年又减少了260多万。下降幅度如此之快,令人震惊。

表1 俄罗斯人口变动情况表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4]。

二、人口年龄、性别、民族结构性矛盾突出

俄罗斯人口结构本来就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在人口下降的过程中业已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更加显现,同时出现了新的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年龄、性别、民族结构等几个方面:

(一)平均寿命下降,人口老化加深。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一般而言,人口寿命越提高,老龄化程度越深,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共生”关系(注:张善余等:《20世纪:世界人口与经济发展回眸》,《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第1期。)。而俄罗斯人口的老龄化却演绎了另一种情况——人口寿命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快。从俄罗斯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看,总的趋势是青少年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如16岁以下的少年组人口的比重从战后初期的32.2%下降到1990年的24.4%,1999年更降至20.7%。与此相联系的就是退休年龄组(男超过60岁,女超过55岁)的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从上世纪50年代初的10%左右提高到1990年18.6%,1999年又上升到20.8%。从绝对人数看,在1990——1999的10年间少年人口减少了576万;而退休人口却在同期增加了282万。青壮年人口的不断减少和老年人口的攀升预示着俄罗斯人口增长趋势将继续走低。从平均寿命来看,俄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990年俄人均寿命为69.2岁,是90年代的最高点。从1991——1998年人均寿命分别是69,67.9,65.1,64,64.6,65.9,66.6,67,并与经济发展的走势相吻合,正好印证了人口学家提出的“平均寿命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最密切”的结论(注:胡焕庸,张善余:《世界人口地理》,华东师大出版社1982年版,第41页。)。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俄罗斯人均寿命要短10岁左右。这一有悖于人口变动普遍规律的特点被俄罗斯人口学者以一个专用的名词(парадокс)即“反常”来形容(注:[俄]《俄罗斯地理》,莫斯科教材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二)男女性别比失调,寿命比失衡。俄罗斯人口性别比失调有其历史原因,上一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男性人口遭受了严重的伤亡,在人口性别构成中的比重不断降低,到战后50年代初,男女人口比例为44:56,女性人口比男性人口多2000万。在战后的和平环境中,男性人口逐渐增加,男女人口比例差距有所缩小,到80年代末男性人口的比例上升了4个百分点,男女比例调整为48:52。90年代以来,俄罗斯男性人口的死亡率重又上升。在对90年代前5年死亡人数的统计中表明,年龄在20-49岁的男性占了绝大多数(注:[俄]《俄罗斯地理》,莫斯科教材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现男性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不到47%,而且还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从男女人口平均寿命来看,差距之大更让人瞠目结舌。1998年俄罗斯人均寿命为67岁,其中男性为61.3岁(1993-1996年,俄罗斯男性人口的平均寿命竟不到60岁),女性为72.9岁,两者相差近12岁。而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同样的差距一般为2-3岁。男性人口的高死亡率与收入减少和生产环境恶化、酗酒、失业等密切相关。

图1 俄罗斯人口寿命构成

(三)俄罗斯族绝对比重上升、相对比重下降,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前苏联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多民族的特性没变,但民族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俄罗斯拥有133个人口超过100人的民族。从绝对数量看,作为主体民族的俄罗斯族占总人口的约82%,比苏联时期增加了30个以上的百分点。俄罗斯族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文化教育水平较高,在历史上一直是沙俄及苏联领土扩张、移民垦殖的主力军,故遍布于境内各地,尤以西部欧洲部分最集中。此外,超过100万人口的民族有鞑靼(552万),乌克兰(436万),楚瓦什(177万),巴什基尔(135万),白俄罗斯(121万)和摩尔多瓦(107万),还有车臣、哈萨克等9个民族人口介于50万—100万之间(注:[俄]俄罗斯国家统计局:《俄罗斯统计年鉴》1999年版,第15-52页。)。人口较多的民族大多分布在交通方便、经济发达的伏尔加河流域和南部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多数组成了民族自治的行政区域;而大量人数较少的民族则集中在远东、西伯利亚和边境地区,多为自然条件较恶劣、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从相对数量而言,俄罗斯民族下降的趋势不言而语。首先从人口增长分布可以看出,总体上是以少数民族为主的远东和南部地区人口增长超过全俄的平均水平,而人口损失最大的地区则是以俄罗斯族占优势的中央区和西北区,其人口增长低于东部地区2~3倍。其次是在民族地区,俄罗斯族占的份额正在日趋减少。如哈萨克人口出生率在10年中提高了25%,而俄罗斯族则减少了25%。

三、疏密悬殊的人口分布

俄罗斯的人口分布与其生产力的分布相一致,90年代以来,在沿袭苏联时期基本格局的基础上,凸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西密东疏的人口分布大势。地广人稀是俄罗斯人口分布的首要特征,每平方公里只有8.6人,甚至比苏联时期的每平方公里12.8人减少了4.2人,只及中国(133人)的1/15,与美国相比,也不及其1/3。其次,人口分布西多东少,这一特征则反映了俄罗斯东西经济地带性的显著差异。西部地带即俄罗斯欧洲部分,面积占全俄约1/3,集中了总人口的78%,而东部地带亚洲部分,面积占2/3,人口却只占22%。西部地带的人口平均密度为27人/平方公里,而东部地带只有2人/平方公里(注:[俄]с.ю.科尔尼科娃:《社会经济地理》,圣彼得堡2001年版,第39-41页;56-59页。)。西部地带除北部边缘地区人口稀少外,总体上分布比较均匀,城市密布;东部地带人口则高度集中于沿铁路线分布的走廊地带,城市如串珠状呈不连续分布。

(二)高、中、低密度不同的人口分布区。在区域层面上,俄罗斯的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分布基本相吻合。按人口密度可以将俄罗斯的七大联邦区组合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高密度地区,即中央区。面积仅占全国的3.8%,产值占28.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7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6倍;第二种类型是中密度地区,分别是伏尔加流域和南部地区。两者面积和产值分别占全俄的6.1%、20.2%和3.5%、7.7%,人口密度为31人和37人,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6倍和4.3倍;第三类是低密度地区,共同的特点是地广人少,面积的比重大多远远超过人口的比重,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都在10人以下,最低的远东地区的人口密度只有1人(注:[俄]с.ю.科尔尼科娃:《社会经济地理》,圣彼得堡2001年版,第39-41页;56-59页。)。

(三)人口高度集中的楔形核心带。俄罗斯产业的高度集中的特点决定了人口的分布的集聚性,从而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楔形“人口核心地带”(ГПР)。这条人口密集带是从西北部的圣彼得堡开始沿伏尔加河向东南延伸,直达伏尔加格勒,是俄罗斯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往东则越过乌拉尔山沿西伯利亚大铁路直抵远东的弗拉迪沃斯托克,由西向东人口不断收缩,直到远东才略有增加。这一楔形的人口核心带面积约占全国1/3,集中了93%的总人口,国内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全部位于这一地带(注:[俄]с.ю.科尔尼科娃:《社会经济地理》,圣彼得堡2001年版,第39-41页;56-59页。)。这里是俄罗斯经济最发达的地带,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交通便利,这些因素极大地刺激了人口的集聚。

四、90年代以来特殊的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人口和财富最密集的区域,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尺。20世纪50年代,苏联进入了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到1990年俄罗斯城市化水平达到74%,属于高度城市化水平的国家。90年代以来在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俄罗斯的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出现以下消极趋势:

(一)城市化进展乏力,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下降。1999年底,俄罗斯共有1091个大小城市,其中超过10万以上的大城市为131个,逾百万的特大城市有13个,按人口规模为莫斯科(839万),圣彼得堡(472.8万),新西伯利亚(140.2万),下诺夫哥罗德(137万),叶卡捷琳堡(127.3万),萨马拉(116.8万),鄂木斯克(115.8万),喀山(110.1万),乌法(108.9万),车里雅宾斯克(108.6万),罗斯托夫(101.7万),彼尔姆(101.7万)和伏尔加格勒(100万)。此外,还有20个城市的人口介于20万—50万之间(注:[俄]《俄罗斯地理》,莫斯科教材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俄罗斯独立以后,城市化发展也因其人口危机而出现了停滞现象。虽然城市数量比1990年增加了49个,但城市人口却从10796万减少到10661万,即减少了135万,城市化水平也因此下降了一个百分点。据统计,全国有100多个城市出现了人口减少的情况。同时,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也在下降。研究表明,1998年俄罗斯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是1991年的95%,工业产值仅相当于88.6%(注:[俄]В.Я.罗姆:《俄罗斯:新数据与事实》,《中学地理》2001年第1期。)。

(二)大城市发展明显滞后于中小城市。按人口规模,5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5万—10万为中等城市;超过10万以上的就是大城市;超过100万的为特大城市。俄罗斯本来特大城市就有限,而且除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个城市外,其余人口都不到200万。从城市人口增长趋势看,呈现出大城市发展滞后于中小城市和人口向中小城市倒流的现象。整个90年代,人口在5万—10万和10万—50万的两组城市人口分别增加了68.6万和20.2万,而50-100万和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却减少了48.3万和51.5万。虽然从绝对数字看似乎相差不大,但反映了一种趋势。特大城市的人口减少使伏尔加格勒在2000年底退出了百万人口城市的行列(96万)(注:[俄]П.А.库季林:《俄罗斯区域中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变化》,《莫斯科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还有一些人口刚过百万的城市也岌岌可危。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第一大城市莫斯科也从90年代开始出现了历史上首次人口负增长。

导致俄罗斯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并不如同西方国家主要因产业扩散而引起的人口扩散,而是在经济严重衰退的情况下,城市地区,尤其是大城市的出生率更低,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更甚,不仅减缓传统的人口流向城市的步伐,相反导致大量人口的外流。

表2 俄罗斯各类城市的人口变动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4]。

五、人口危机对俄罗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人口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任何社会中,人口的再生产都取决于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对俄罗斯这么一个人少地广的国家而言,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的可持续增长。俄学者伊拉里奥诺夫在其“俄罗斯怎样失去20世纪”一文中将俄罗斯进行了国际比较,结论是1900年时人均GDP比世界平均数高2%,1973年高47%,而2000年却低24%(注:[俄]А.伊拉里沃诺夫:《俄罗斯怎样失去20世纪》,《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当前造成俄罗斯人口危机的直接动因是人口的持续下降。俄罗斯人口死亡率系数高达15%,而发达国家一般都不超过12%(注:[俄]В.Е.格列普卓娃:《俄罗斯经济与社会地理》,罗斯托夫2000年版,第121-134页。),仅俄罗斯婴儿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3倍,而且健康孩子比例不超过10%(注:拉丽萨,切尔尼科娃著,杨朵译:《俄罗斯人口问题》,《俄罗斯研究》2001年第3期。)。专家坦言,如果不是每年一定数量外来移民的弥补,俄罗斯人口的下降幅度将更大。据联合国有关部门预测,到2015年俄罗斯人口将减少到13800万,到2050年进一步降为11400万,即相当于目前的78%左右。如此严重的“人荒”现象引起了俄罗斯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对此不仅是一些人口学家忧心忡忡,俄罗斯当局也十分担忧,俄总理卡西亚诺夫2000年9月在国家杜马所作的俄经济形势报告中指出,“俄罗斯目前面临的最尖锐的问题是日益严重的人口危机……,再过8-10年,由于有劳动能力的新一代人数太少,以致不能保证我们这一代人现有的这种很低的退休保障水平。”人口的减少和老化必然使俄国家和经济失去持续增长的动力,导致国家竞争力的削弱。

(二)对民族生存构成直接威胁。普京总统执政伊始,就在2000年的国情咨文报告中深刻地指出,“俄罗斯人口一年比一年少,如果现在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的话,我们民族的生存将受到威胁,我们有可能成为一个日渐衰弱的民族。”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因此会导致“种群退化”的后果。尤其是作为主体民族的俄罗斯民族是各民族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民族,在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俄罗斯文化之源来自拜占庭东正教文化,但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在家庭模式和人口生育观念上,俄罗斯更接近西方,即以低生育家庭为主,俄罗斯族的生育率一直低于其他民族,形成了少子女的家庭模式,称之为“核心家庭”,即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或不要孩子。这种核心家庭在今天的俄罗斯占家庭总数的70.6%(注:雷丽萍:《令人堪忧的俄罗斯人口问题》,《俄罗斯研究》2001年第3期。),非常不利于人口的繁衍。现约有1/3的育龄妇女不愿做母亲,而俄罗斯人口学者认为,保证俄罗斯民族延续的必要条件需要平均每10个妇女养育24—— 25个孩子。因此闹出了俄罗斯自民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在国家杜马上提出为提高生育率,实行“一夫四妻”提案被否决的荒唐笑料(注:《普京难唱空城计》,《路迅参考》2000年第4期24版。)。俄罗斯族人的低出生率使自己的民族失去了活力,尽管目前在总量上俄罗斯族仍有绝对优势,但前景不容乐观。

(三)加剧地缘政治环境的不稳定。俄罗斯人口分布与其生产力发展在地区上的分布基本吻合。就整体而言,俄罗斯经济转型以来,原有的地区差异不仅没有缩小,而且拉得更大了,90年代后期俄罗斯区域经济平均水平相差10倍,但最富与最穷区域之间差距达100倍。按经济指标可把俄罗斯划分为五种不同发展水平的类型区,处于最落后发展水平的16个联邦成员全是民族地区。这一区域总体特征是原有经济基础薄弱,大多数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地方财政主要靠联邦政府的补贴。在90年代全俄经济衰退中经济危机最深,居民收入低下,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重最高,导致人口的大量外流。人口和生产力配置的不平衡性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更导致地缘政治矛盾的激化,结果造成两大灾难性后果:“政府失灵”和“地方割据”,俄罗斯区域发展在整个90年代始终处于混乱的局面(注:[俄]Г.М.拉巴:《城市地理学》,人文科学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173-193页。)。另外,在一些民族区域,民族结构的变化还直接关系到不少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虽然没有发生大的民族冲突,但使原本尖锐的民族问题更加错综复杂化。

(四)加大地区开发难度和移民问题。在地广人稀的总体格局下,俄罗斯仍然存在着人口分布的巨大差异,最突出的就是拥有大片人烟特别稀少的地区:一是北部地带,在这片1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居住着不到1000万的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还不到1个人,90年代经济状况的恶化使大约100多万人从这里迁出,是俄人口减耗率最高的地区;二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全国只有5%的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以上,甚至在那些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阿斯特拉罕、伏尔加格勒、萨拉托夫、普斯科夫等地区也达不到这一指标。这里本来就是俄的经济落后地区,人口的流失更使其雪上加霜。按俄罗斯现在的国力,根本不可能大量投资开发这些地区,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也是不经济的,因为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在10人以下的地区,用于开发建设公共设施和交通设施的投资是得不偿失的(注:冯春萍:《过渡时期俄罗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新特点》,《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1期。),(注:[俄]Н.Г.库茨涅绍夫:《经济地理学》,莫斯科2000年版,第12-19页。)。此外,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大量的移民,移民的主要流向是从经济落后地区、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地区、城市地区。这些移民在为当地带来劳动力的同时也造成新的矛盾,尤其是在当前排外思潮盛行的态势下表现得更加极端,深刻地影响着俄罗斯的政治社会环境。

然而,必须看到的是,俄罗斯的人口资源仍然是俄罗斯经济振兴的法宝,俄罗斯一向认为知识就是力量,苏联的解体和90年代的经济衰退使俄罗斯失去了许多优势,但尚未失去其人才优势。俄罗斯仍然是拥有世界最多科技人才的国家,在90年代几乎所有社会经济指标都呈下降之际,唯有大学生的比例始终在增加,从1990年的每千人中190名大学生增至1999年的247人(注:[俄]《真凭实据报》,2001年第4期第18页。)。高质量的人才是俄罗斯强盛的希望,但必须建立在数量和质量平衡的基础上,从现状和近期发展趋势看,俄罗斯能否走出“人口的冬天”,难度无疑很大。

标签:;  ;  ;  ;  ;  

俄罗斯人口危机分析_俄罗斯民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