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杨酸对苹果和梨果实ACC氧化酶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水杨酸对苹果和梨果实ACC氧化酶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卢翠英[1]2008年在《外源水杨酸调控鸭梨和黄金梨果实成熟衰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鸭梨和黄金梨为试材,果实采前一个月用不同浓度的外源水杨酸(SA)处理树体(0 mmol/L、0.02 mmol/L、0.2 mmol/L、2.0 mmol/L),研究了2个品种果实在成熟衰老过程中的呼吸强度及乙烯生成速率的变化,探讨了水杨酸抑制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生成速率的作用,揭示水杨酸调控果实成熟衰老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乙烯利处理提高了鸭梨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的呼吸强度。乙烯利处理鸭梨果实,呼吸速率高于对照,果实呼吸强度显着提高,而黄金梨上表现不明显。2.不同浓度的外源SA处理能降低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的呼吸强度。其中0.02mmol/L SA处理与对照相比,显着降低了鸭梨果实的呼吸速率;0.2 mmol/L SA处理显着降低了黄金梨果实的呼吸速率。3.不同浓度的外源SA处理降低了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的乙烯释放速率。0.2 mmol/LSA处理降低了两个品种果实的乙烯释放速率,作用效果极显着,0.02 mmol/L SA处理效果显着。4.不同浓度的外源SA处理都降低了鸭梨果实中ACC的含量,处理与对照相比都达到显着水平,其中0.2 mmol/L SA处理作用效果最显着。黄金梨不同处理差异也都达到显着水平,其中0.02 mmol/L SA处理,作用最明显,2.0 mmol/L SA处理,前期促进了ACC的生成,七天后表现出抑制作用。5.不同浓度的外源SA处理在鸭梨上抑制了ACC合成酶和ACC氧化酶活性,以0.02 mmol/L SA处理作用效果最显着,黄金梨以0.2 mmol/L SA处理作用效果最显着。6.不同浓度的外源SA处理在抑制LOX活性方面,鸭梨和黄金梨都以0.02 mmol/LSA处理作用效果最显着;在降低果实0_2~-含量方面,鸭梨以0.2 mmol/L SA处理作用效果最显着,黄金梨前期2.0 mmol/L SA处理作用效果明显,采收十天后0.02mmol/L SA处理作用效果明显。7.外源SA处理提高了鸭梨和黄金梨SOD的活性,以0.2 mmol/L SA处理作用效果最显着;鸭梨0.02 mmol/L SA处理提高了POD的活性,0.2和2.0 mmol/L SA处理抑制了POD的活性;黄金梨0.2 mmol/L SA处理,作用效果最显着,明显提高了POD的活性。

侯智霞[2]2001年在《水杨酸对苹果和梨果实ACC氧化酶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烯的大量生成是果实趋于成熟衰老的重要特征之一。ACC氧化酶(ACO)是乙烯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前人研究已表明SA抑制ACO活性,但是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新采收的成熟鸭梨及新红星苹果为试材,利用圆片培养的方式,从SA对O_2、H_2O_2、·OH、铁离子以及几种保护酶的作用方面入手,研究了SA抑制ACO活性的作用机理,以及几种活性氧自由基与ACO的关系,以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SA延缓果实衰老的机理模式。主要结果如下: 1.0.002~10mmolL~(-1)SA可有效抑制果肉圆片中ACO活性,抑制程度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浓度的SA分别处理2~12h,ACO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果实衰老过程中,果肉内已存在大量ACC,ACC的含量不是乙烯生物合成的限速因子。 2.低浓度的SA可以清除O_2、H_2O_2、·OH,并能有效降低铁离子含量,SA处理的果肉圆片中,O_2、H_2O_2·OH、Fe~(2+)、Fe~(3+)及ACO活性相互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高浓度(大于2mmolL~(-1))的SA提高活性氧及铁离子的含量。不同果实品种对SA作用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SA处理产生各种生理效应的浓度阈值不同。 3.SA对保护酶——SOD、ASP、POD及CAT活性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并由此协调着活性氧的代谢平衡,低浓度的SA可以提高SOD和ASP的活性,降低POD活性;高浓度的SA则降低SOD和ASP的活性,提高POD活性;0.002~5mmolL~(-1)的SA对CAT都表现抑制作用,浓度大于0.2mmolL~(-1)的处理抑制作用更明显。 4.分别用外源活性氧产生剂及清除物质处理果肉圆片,进一步研究几种活性氧与ACO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O_2水平与ACO活性正相关,0.1~10mmolL~(-1)的外源H_2O_2抑制ACO活性。用外源铁离子及其螫合剂处理果肉圆片,发现一定浓度的铁离子是ACO发挥活性所必需的。 综合上述结果,果实衰老过程中,SA抑制ACO活性主要是通过SA清除体内的O_2和·OH,并降低铁离子含量所致。

张淑玲[3]2008年在《外源水杨酸处理对采后黄冠梨果实呼吸途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黄冠梨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杨酸(SA)处理对黄冠梨果实总呼吸强度和超氧阴离子含量的影响,研究了SA处理对黄冠梨果实糖酵解呼吸途径(EMP)、叁羧酸循环呼吸途径(TCA)、磷酸戊糖呼吸途径(PPP)的呼吸强度及关键酶的活性、电子传递呼吸途径的呼吸强度及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了各呼吸途径的呼吸强度及超氧阴离子的含量与总呼吸强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各呼吸途径关键酶的活性和各呼吸途径的呼吸强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水杨酸调控采后果实总呼吸强度的机制,为采后果实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的SA处理能使黄冠梨果实圆片的总呼吸强度下降。0.02mmol/L和0.2mmol/L SA处理作用最显着,且两个处理在处理2h时,与对照相比下降了35%左右,处理24h则下降了45%左右。2.不同浓度的SA处理明显降低了超氧阴离子的含量,0.02mmol/L和0.2mmol/LSA处理作用最显着。且超氧阴离子含量和总呼吸强度呈极显着正相关。3.0.02mmol/L SA处理黄冠梨果实圆片后,显着降低了EMP、TCA、PPP途径的呼吸强度,抑制了磷酸己糖异构酶活性、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的联合活性。4.不同浓度的SA能够降低交替途径的呼吸强度,而SA处理对细胞色素途径的影响是处理2h细胞色素途径呼吸强度低于对照,处理6h、10h高于对照而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又低于对照。其中均以0.02mmol/L SA处理作用最显着。细胞色素途径的呼吸强度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呈极显着正相关。5.不同浓度的SA处理黄冠梨果实圆片后,SA也是通过影响各呼吸途径关键酶的活性影响EMP、TCA、PPP呼吸途径的呼吸强度,通过影响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影响细胞色素途径的呼吸强度;通过影响EMP、TCA、PPP呼吸途径的呼吸强度影响交替途径的呼吸强度。6.外源水杨酸处理黄冠梨果实圆片后,SA通过影响O_2~(?)含量和糖代谢呼吸途径EMP、PPP途径的呼吸强度及交替途径的呼吸强度影响总呼吸的呼吸强度。

蔡琰[4]2010年在《低温预贮和水杨酸处理对桃果实冷害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桃果实柔软多汁,风味芳香,深受广大人民喜爱。桃果实成熟于盛夏,正值高温多雨季节,采后呼吸旺盛,常温下2-3天即达到后熟软化,容易受到机械伤从而易受病原菌侵染,引起大量腐烂。低温冷藏可有效抑制桃果实采后腐烂,并且可以延缓果实后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果实品质下降。然而桃果实属于冷敏性果实,对低温环境较敏感,在低温下贮藏较长时间易引起冷害,出现果心褐变,果汁减少等冷害症状。因此,研究桃果实采后冷害调控技术是解决桃果实贮运保鲜的关键。本文以“霞晖5号”水蜜桃[Prumus persica(L.)Batsch cv.Xiahui5]果实为试材,研究低温预贮(1owtemperature conditioning,LTC)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减轻桃果实采后冷害的作用及其机理,以期为桃果实保鲜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LTC处理对桃果实冷害的影响“霞晖5号”水蜜桃采后直接在0℃下冷藏28d的果实出现了明显的冷害症状,表现为硬度上升,出汁率下降和果心褐变等现象。4℃预贮果实出现严重的木质化冷害症状,8℃预贮果实褐变严重,而采用12℃、6天预贮可最显着的减轻果实质地絮败和果肉褐变等冷害症状的发生,保持较好的感官品质。2.LTC处理减轻桃果实冷害的机理LTC处理通过提高SOD和CAT活性,保持较高的POD.GSH.AsA.APX活性或含量,降低了冷藏桃果实O2·-、H2O2和MDA的积累,减轻冷害的发生。LTC处理果实糖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上升,进而提高了果实呼吸速率,但呼吸速率的上升与CCO活性并不相关,这表明果实抗氰呼吸途径得到增强,活性氧生成则相对减弱。LTC处理显着提高了果实内源多胺含量,但对乙烯合成无抑制作用,使得桃果实在贮藏过程中有关后熟的各种生化反应和品质风味形成能够正常的进行。3.SA处理对桃果冷害的影响“霞晖5号”水蜜桃采后直接在O℃下冷藏28d的果实出现了明显的冷害症状,表现为硬度上升,出汁率下降和果心褐变等现象。0.7 mmo1·L-1 SA处理果实质地软烂,1.3 mmo1·L-1 SA处理果实出汁率下降严重。1.0 mmo1·L-1 SA处理冷藏桃果实硬度稍高于常温,果肉褐变较轻,出汁率显着高于对照,果面颜色正常、光洁度高,对果实糖酸含量无不良影响,在桃果实贮藏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4.SA处理减轻桃果冷害的机理SA处理通过提高SOD和POD活性,保持较高的GSH、AsA、APX活性或含量,降低了果实H2O2、O2·-和MDA含量,减轻了果实冷害发生程度,但SA对CAT活性并无无影响。SA降低了整个贮藏期PGI和MDH活性,致使呼吸速率下降;同时SA提高了果实CCO活性,抑制了抗氰呼吸途径的表达,以上均可减轻果实衰老和冷害发生。SA处理果实保持了较高的Put、Spm和Spd含量,内源多胺含量的上升抑制了乙烯释放量,并推迟了乙烯高峰的出现,这减轻了果实对低温的敏感程度,延缓了冷害的发生。

史青纯[5]2009年在《外源水杨酸处理对采后黄冠梨果实呼吸途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采后黄冠梨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杨酸(SA)浸果处理对采后黄冠梨果实总呼吸强度和超氧阴离子,糖酵解呼吸途径(EMP)、叁羧酸循环呼吸途径(TCA)、磷酸戊糖呼吸途径(PPP)的呼吸强度及关键酶的活性、电子传递呼吸途径的呼吸强度及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了各呼吸途径的呼吸强度及超氧阴离子的含量与总呼吸强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各呼吸途径关键酶的活性和各呼吸途径的呼吸强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水杨酸调控采后果实总呼吸强度的机制,为采后果实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的SA处理能使黄冠梨果实的总呼吸强度下降。其中0.02 mmol/L和0.2 mmol/L SA处理作用最显着,两个处理在处理后第10天,果实的总呼吸分别下降了64%和54%。2.0.02 mmol/L SA处理黄冠梨果实后,显着降低了EMP、TCA、PPP途径的呼吸强度,抑制了磷酸己糖异构酶活性、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的联合活性。糖代谢呼吸途径EMP、TCA、PPP途径的呼吸强度和相应呼吸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一致且呈极显着正相关。3.不同浓度的SA能够降低交替途径的呼吸强度,以0.02 mmol/L SA处理作用最显着。细胞色素途径的呼吸强度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呈极显着正相关,而交替途径的呼吸强度和糖代谢呼吸途径EMP、TCA、PPP途径的呼吸强度也呈极显着正相关。4.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黄冠梨果实后,通过调控糖代谢各呼吸途径关键酶的活性来调控相应呼吸途径的呼吸强度;交替途径则受EMP、TCA、PPP呼吸途径的呼吸强度的调控;而细胞色素途径则主要受细胞色素氧化酶的调控。5. SA处理能降低果实中超氧阴离子的含量,其中0.02 mmol/L和0.2 mmol/L SA处理作用最显着。超氧阴离子含量和总呼吸强度呈极显着正相关。6.外源SA处理后,采后果实的总呼吸强度、叁条糖代谢基本呼吸途径强度(EMP,TCA ,PPP)和交替呼吸强度及其各呼吸途径呼吸关键酶的活性的降低,超氧阴离子含量的下降,延缓了果实的衰老,延长了贮藏期

刘超超[6]2011年在《早熟苹果品种软化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果实软化是果实发育、成熟的生理生化过程,除了使色、香、味等品质发生变化外,果实的硬度、松实、脆韧、腻粗等都与果实的软化有关。同时,软化的果实容易受到机械伤害和病菌侵染,还牵涉到采收时机、贮存寿命等问题。因此,果实软化问题一直受到园艺学家和生理学家的重视。探明影响果实软化的因素,提出调控措施,是目前果品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果实软化受到相关酶的调控,但不同果树及同一果树的不同品种之间控制果实软化的关键酶存在差异。本研究中以‘泰山早霞’等3个早熟苹果品种为试材,采用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技术,探讨了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硬度、乙烯释放量及果实软化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又研究了乙烯释放抑制剂对早熟苹果品种果实耐贮性及其主要风味品质的影响,旨在为探讨果实软化机理提供基本资料,并为早熟苹果品种软化的调控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泰山早霞’、‘极早红’与‘辽伏’3个参试早熟苹果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硬度均呈下降趋势,但品种间下降的幅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辽伏’品种花后75 d硬度的下降幅度为35%,‘泰山早霞’50%,‘极早红’53%;其中‘极早红’品种的快速下降期比‘泰山早霞’早大约10 d左右。2.‘泰山早霞’、‘极早红’与‘辽伏’3个参试早熟苹果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胶甲酯酶(PE)和淀粉酶(Amylase)活性差异不明显,但‘泰山早霞’、‘极早红’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纤维素酶(Cx)活性明显高于‘辽伏’, 3个品种PG酶、Cx酶活性变化与其果实硬度变化呈显着负相关;3.‘泰山早霞’、‘极早红’与‘辽伏’3个参试早熟苹果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乙烯释放量与PG酶、Cx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4.运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PG基因在‘泰山早霞’和‘辽伏’两品种在不同采样时期的表达情况。荧光定量数据显示: PG酶基因从花后40天开始,其表达量渐进式上升,而且两者趋势基本一致。直到花后75天,两者出现明显差异,‘泰山早霞’品种在此时达到峰值,此后其表达量呈下降趋势,而‘辽伏’品种则是一直延续上升态势。5. 1-MCP处理果实能较好的延缓‘泰山早霞’果实硬度的下降,但不同处理间下降的幅度及快速下降期存在明显差异,‘1-MCP熏蒸处理’果实硬度在整个贮藏过程中下降幅度比较平缓,而对照果实及‘1-MCP喷果处理’果实在贮藏的第四天果实硬度既有一较大幅度的下降;6.1-MCP在本试验中对‘泰山早霞’果实的乙烯释放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是不同处理之间乙烯释放量变化差异显着;果实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都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而且升高变缓,其他3种酶在整个贮藏过程中活性变化不大;7.1-MCP熏蒸和1-MCP喷果两种处理有效抑制了‘泰山早霞’苹果果实贮藏期间醛类和醇类物质总量的下降及总酯含量的增加,各香气成分受两种处理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郭科燕[7]2012年在《水杨酸对杏果实采后抗病性和后熟软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新疆“赛买提”杏为原料,研究0.002g/L、0.01g/L、0.05g/L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以减压方式处理,对采后杏果实成熟过程中对贮藏期间抗病性、后熟软化、生理特性、冷藏品质及25℃货架期品质的影响。通过测定杏果实贮藏期间的发病率、发病指数、过氧化氢(H202)和总酚含量、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 O-2.)生产速率、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mine ammonia lyase,PAL)、几丁质酶(Chitinase, CHT)和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 GLU)活性,研究SA对杏果实抗病性的影响;通过测定贮藏期间杏果实的硬度、原果胶、纤维素、可溶性果胶、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膜透性及多聚半乳糖酶(Polygalacturonase,PG)、纤维素酶和脂氧合酶(Lipoxygenase, LOX)活性,研究SA对杏果实后熟软化的影响;通过测定贮藏期间杏果实的呼吸速率、乙烯生产量、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含量(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e acid, ACC)含量、ACC氧化酶(ACC oxidase, ACO)和ACC还原酶活性(ACC reductase, ACS)活性,研究SA对杏果实生理特性的影响;通过测定冷藏期间和货架期杏果实的失重率、硬度、叶绿素、维生素C (Vitamin C,Vc)、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uble solids, SSC)和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ity, TA)含量、发病率,研究SA对杏果实贮藏和货架品质的影响。在杏果实贮藏期间,与其他处理同期相比,0.01g/LSA处理显着地影响了杏果实贮藏期间抗病性和后熟软化。(1)在贮藏期间,0.01g/LSA处理在杏果实发病率初期能有效抑制CAT活性,促进果实H202含量的上升,提高SOD、POD、PPO、PAL、CHT、GLU的活性,控制了O2.、总酚含量的上升,诱导杏果实贮藏期间抗病性的增强,降低杏果实贮藏期间的发病率。(2)在贮藏期间,0.01g/L SA处理能有效地抑制杏果实硬度和原果胶含量的升高,控制膜透性、可溶性果胶、纤维素和MDA含量的增加,推迟PG和LOX活性峰值的出现并降低了峰值,保持纤维素酶活性的上升,影响杏果实后熟软化。(3)在贮藏期间,0.01g/LSA处理能显着地延缓杏果实的呼吸速率、乙烯生产量、ACC含量、ACO和ACS活性峰值的出现及降低峰值,影响杏果实生理特性。(4)在冷藏期间,0.01gLSA处理能较好地杏果实的贮藏品质,有效地抑制杏果实冷藏期间的失重率上升,硬度的下降,延缓叶绿素和Vc含量的下降,减少杏果实中SSC和TA的损耗,降低杏果实腐烂率,影响杏果实的冷藏品质。(5)在货架期,0.01g/LSA处理能推迟杏果实的发病率,降低杏果实的发病指数,减缓杏果实硬度和Vc含量的下降速度,减少杏果实中SSC和TA的消耗量,影响杏果实货架期品质。

马李一[8]2004年在《漂白紫胶水果保鲜剂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为加速生态环境建设,再造一个秀美山川的中国,国家推出了退耕还林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农村经济林木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果树的栽种面积迅速扩大,水果产量增加较快。面对日益增长的产量,水果保鲜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由于紫胶寄主树的广泛用途,几种紫胶寄主树种已作为云南部分山区、半山区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广大农民收入而进行推广的重要树种。因此,进一步加强紫胶应用的研究,开展漂白紫胶水果保鲜剂的研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该研究成为国家林业局“948”项目(编号2000-18)和“资源昆虫培育与利用”重点开放性实验室基金课题“优质紫胶关键技术研究”中紫胶应用研究的一项子课题。 本论文“漂白紫胶水果保鲜剂的研制与应用研究”,首次把纳米SiOx粉体材料引入到漂白紫胶水果保鲜剂中;把竹叶和甘草提取液的混合液作为替代化学杀菌剂的成分应用于漂白紫胶水果保鲜剂中;并针对水果的呼吸作用、氧化代谢、乙烯合成和病原菌伤害等各种因素以及涂膜保鲜剂成分无害化问题,一次性在漂白紫胶水果保鲜剂中加入透气性调节剂、抗氧化剂和天然杀菌剂等加以解决。为研制出一种具有多功能保鲜效果的天然保鲜剂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本项研究以正交试验设计和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对保鲜剂成分的组成、浓度进行了全面的筛选,按最佳的组成条件,筛选确定出两种漂白紫胶水果保鲜剂即BSP(CMH)和BSPN(CMH)。并把两种漂白紫胶水果保鲜剂在不同的水果上进行保鲜效果的重复验证实验,验证其在不同水果上的保鲜效果;同时与加入不同化学杀菌剂的漂白紫胶水果保鲜剂和美国果蜡FMC890作横向比较试验,验证其相对效果。 在不同水果上试验表明:两种保鲜剂BSP(CMH)和BSPN(CMH)都能明显抑制果实呼吸强度,推迟跃变峰的出现时间,与对照相比果实贮藏期延长了2-3倍。使果实均有较低的失重率、烂果率、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率,使果实含有较高有机酸、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保鲜效果十分明显。但两种保鲜剂对不同类型的果实保鲜效果有差异。BSPN(CMH)膜由于透气性低,倾向于适宜低O_2高CO_2环境的果实,如梨、苹果等对CO_2不敏感的果实;而BSP(CMH)则更适宜于青脆李、花红和柑桔等果实。 与含有不同化学杀菌剂成分漂白紫胶水果保鲜剂即BSP(CA)和BSPN(CA)的比较试验表明:四种化学杀菌剂在不同水果上都有不错的保鲜效果,与两种漂白紫胶水果保鲜剂相比,各有优点,但从变化趋势图上看,化学杀菌剂前期效果好于中草药杀菌剂,而后期则相反。总的来说,两种漂白紫胶水果保鲜剂最终效果具有明显的优势。 与进口美国果蜡FMC890的比较试验表明:在苹果上FMC890与BSPN(CMH)都有很好的保鲜效果,但就各指标而言,BSPN(CMH)好于FMC890;在柑桔上BSPN(CMH)处理的果实腐烂指数明显高于BSP(CMH)和FMC890,这主要BSPN(CMH)膜的气密性太高,使CO_2和乙烯等气体产生积累,造成CO_2对果实的伤害。相比之下在柑桔上的保鲜效果:BSP(CMH)>FMC890>BSPN(CMH)。 由此可见,BSP(CMH)和BSPN(CMH)保鲜效果明显优于BSP(CA)、BSPN(CA)和果蜡FMC890,而且适用范围广泛,可用于不同水果的保鲜,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马琳[9]2015年在《壳寡糖复合其他保鲜剂对杏果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杏属于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呼吸和其他生理活动旺盛,消耗了大量营养物质和风味物质,降低了杏梅的营养品质和商品价值,严重地降低了杏果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制约了杏果的市场流通。因此,对杏采后贮藏期间品质及生理变化的研究及对杏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试验以杏梅,巴达杏和吊干杏为试材,探讨了贮藏温度,壳寡糖浓度及其他复合处理对杏果采后贮藏期和货架期品质及生理代谢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壳寡糖复合1-MCP处理延缓杏梅果实成熟衰老进程的可能作用机理,为延长杏果实贮藏时间,提高贮藏期和货架期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对开发安全便捷的杏果实贮藏保鲜技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不同贮藏温度(0、2、4、6℃)对杏梅果实进行贮藏期和货架期的保鲜试验。试验以杏梅果实贮藏期和货架期间腐烂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总酚含量和Vc含量等品质指标为参考指标,同时测定了杏梅果实采后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的变化,以探讨不同贮藏温度对杏梅贮藏期和货架期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和2℃贮藏均能有效降低杏梅果实贮藏期和货架期的腐烂率和失重率,维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抑制总酚含量和Vc含量的下降,维持较高的营养品质,其中以0℃贮藏处理效果最佳。采用不同浓度壳寡糖溶液(0、0.25%、0.50%、1.00%)对杏梅和巴达杏进行贮藏保鲜试验。试验采用小分子壳寡糖(分子量1000-1500)水溶液室温下真空(-0.02MPa)渗透2mmin的处理方法,以测定壳寡糖浓度对杏梅和巴达杏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壳寡糖浓度对杏梅和巴达杏贮藏品质的影响效果差异显着,其中0.50%和1.0%壳寡糖处理对降低杏梅和巴达杏果实腐烂率,保持杏果较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的作用效果显着,同时能保持杏果较好的采后生理,降低杏果采后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对杏梅来说,两者作用效果差异不显着,综合经济效益,杏梅的最佳壳寡糖处理浓度为0.50%,而对于巴达杏来说,两者处理效果差异显着,故巴达杏的最佳壳寡糖浓度为1.00%。采用壳寡糖(0.50%)复合1.MCP(1.0μL/L),柠檬酸(0.50%)和异抗坏血酸钠(1.00%)处理,以杏梅和巴达杏果实腐烂率,失重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等品质指标为参考指标,以探讨壳寡糖复合其他处理对杏梅和巴达杏贮藏期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壳寡糖复合1-MCP处理对杏梅和巴达杏贮藏保鲜的效果最好,贮藏期各品质指标均处在较好状态;而壳寡糖复合异抗坏血酸钠处理对延缓杏果色泽的转变,保持多酚和Vc含量的效果较好;此外壳寡糖复合柠檬酸处理可显着降低杏果腐烂率。采用壳寡糖,1-MCP,壳寡糖复合1-MCP及对照四个处理,以杏梅和吊干杏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吊干杏和杏梅贮藏期品质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杏梅贮藏期软化相关酶,乙烯合成途径相关酶,活性氧系统和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探索不同处理提高杏梅品质的保鲜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壳寡糖复合1-MCP处理显着地抑制了软化相关的酶如PG,PME等的活性,提高了果实抗氧化相关酶如POD.SOD等酶的活性,延缓了果实后熟衰老进程。

袁洁[10]2014年在《水杨酸和热处理对杏抗冷性及热激蛋白产生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新疆“赛买提”杏为试材,从控制杏果实冷藏过程中抗冷性入手,研究采后水杨酸处理对杏果实贮藏特性、抗冷性、生理代谢和热激蛋白产生的影响以及热处理对杏果实贮藏特性、抗冷性和热激蛋白产生的影响;探讨了采后水杨酸和热处理提高杏果实抗冷性的机制。(1)采收后杏果实用0.001g/L、0.01g/L、0.1g/L的水杨酸结合减压方式处理,处理后的杏果实置于0℃、RH90%~95%的冷库中贮藏,并以蒸馏水处理的杏果实作为对照,研究采后水杨酸处理对杏果实抗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后0.01g/L水杨酸处理能够明显降低杏果实冷害发病率和冷害指数;能显着推迟果实失重率的上升;抑制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有效保持杏果实的硬度、出汁率。由此得出,采后0.01g/L水杨酸处理可以有效保持杏果实品质和提高杏果实抗冷性。采后0.01g/L水杨酸处理可以有效抑制杏果实在低温冷藏过程中的呼吸速率、降低乙烯的生成量和ACC的积累量,抑制了ACS、ACO酶活性,并且贮藏期间峰值出现的时间较对照晚14d,同时水杨酸处理还可以控制MDA含量的上升和膜透性的增加,从而延缓杏果实冷害的发生。(2)将采收后的杏果实用40℃,5min、10min、20min水浴热处理后,置于温度为0℃、90%~95%RH的冷库贮藏,以常温(25℃)水浴处理的杏果实作为对照。采后热处理10min能够明显降低杏果实冷害发病率和冷害指数;能较好的延缓果实失重率的上升;抑制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含量的下降;有效保持杏果实的硬度、出汁率。由此得出,采后热处理10min可以有效保持杏果实品质和提高杏果实抗冷性。(3)热处理的杏果实在低温贮藏中可以诱导出分子量约为66.2~98.0kDa和28.0kDa的热激蛋白;在分子量16.0kDa处,热处理组蛋白条带比对照组颜色更深。可以推测热处理增强果实抗冷性与它刺激新增热激蛋白以的产生密切相关。水杨酸处理的杏果实在低温贮藏中可以诱导出分子量约为14.4kDa、40.0kDa~50.0kDa和66.2~98.0kDa的热激蛋白。由此推测,水杨酸增强果实抗冷性与它刺激新增热激蛋白密切相关,其具体的功能和抗冷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外源水杨酸调控鸭梨和黄金梨果实成熟衰老的研究[D]. 卢翠英.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2]. 水杨酸对苹果和梨果实ACC氧化酶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侯智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01

[3]. 外源水杨酸处理对采后黄冠梨果实呼吸途径的影响[D]. 张淑玲.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4]. 低温预贮和水杨酸处理对桃果实冷害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蔡琰. 南京农业大学. 2010

[5]. 外源水杨酸处理对采后黄冠梨果实呼吸途径的影响[D]. 史青纯. 河北农业大学. 2009

[6]. 早熟苹果品种软化机理的初步研究[D]. 刘超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11

[7]. 水杨酸对杏果实采后抗病性和后熟软化的影响[D]. 郭科燕. 新疆农业大学. 2012

[8]. 漂白紫胶水果保鲜剂的研制与应用研究[D]. 马李一. 北京林业大学. 2004

[9]. 壳寡糖复合其他保鲜剂对杏果贮藏品质的影响[D]. 马琳. 中国农业大学. 2015

[10]. 水杨酸和热处理对杏抗冷性及热激蛋白产生影响的研究[D]. 袁洁. 新疆农业大学. 2014

标签:;  ;  ;  ;  ;  ;  

水杨酸对苹果和梨果实ACC氧化酶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