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S”技术的森林草地动态变化研究

基于“3S”技术的森林草地动态变化研究

马剑[1]2001年在《基于“3S”技术的森林草地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3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遥感(Remote Sensing)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loble Positioning System)的总称。目前,“3S”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森林和草地的动态变化研究方面,已经成为“3S”技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所研究的区域叁江并流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这里高山峡谷相间排列,山地自然条件垂直分异显着,具有多样性的生境,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多民族文化荟萃,区域经济落后等特点。该区域境内的叁条河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都是大河的上游,研究这一地区首先可以弄清生态脆弱区森林草地动态变化,及其机制,为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例证研究。其次,可以为大河上游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佐证。 本研究从技术的角度进行究。主要以遥感地学分析为研究手段,以景观生态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即基于“3S”技术进行遥感卫星影像的理解和分析,利用“3S”技术得出90年、99年叁江并流区森林和草地的覆被情况,把90年、99年的覆被图进行迭加,得到叁江并流区森林和草地动态变化的数据库。然后再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分析10间该地区森林和草地的变化情况,变化的机制、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今后森林和草地利用管理的模式。 研究得出:该地区10年来森林草地有明显的变化。第一,自然植被有向人为干扰覆被类型转变的趋势,其中森林覆被类型由纯林向混交林方向转变明显;第二,耕地面积扩大十分明显;第叁,森林草地在沿交通线、居民点方向变化幅度最大;第四,低海拔地区森林草地的变化比高海拔地区大的多。并根据研究区独特的自然人文因素,从区域自然特征出发,提出今后森林、草地利用管理模式: 低海拔的河谷地区,大约2000米以下。是主要的生产生活区,在本地区控制人口增长,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土地得的利用效率,充分挖掘地区的生产功能。 中山地区,海拔2000—2600米,加大保护的力度,使其由目前的生产功能的作用降低,并逐步向生态建设功能为主的方向转变。 高山地区,海拔2600米以上,维持目前的生态功能为主的局面,杜绝过度放牧,乱砍滥伐。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遥感地学分析为主,主要依靠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集成进行研究。在对叁江并流区森林草地卫星影像解译时,由于该地区海拔高差大,垂直变化显着,在卫星影像上表现为阴影部分的面积较大。所以在研究手段上,本研究做出了一定的创新,首先利用GPS点数据进行训练区的划分,提高了监督分类的精度,其次把分类结果转换为适量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利用多种矢量模型,如等高线图、DEM模型、水系图、土地利用图等进行进一步的精度检验,使得阴影部分的分类精度也大大提高。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可以从方法上进一步改进,如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遥感地学分析专家识别系统进行解译,这样既可以大大减小工作量,同时在解译精度上也可以避免人为地干扰。

李亦秋[2]2009年在《基于3S技术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文中认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研究是当今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的热点之一,吸引了大量不同学科研究者尤其是生态学和经济学者的广泛参与。用3S技术来量化生态系统服务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生态环境状况,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发挥其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关键所在。本论文以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理论和方法,采用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辅助地学数据和外业GPS定位采样数据,利用RS、GIS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有效分析和定位、定量及动态评价。研究结论如下:土壤保持服务价值评价。(1)研究区土壤保持总量林地最高,草地次之,水域等其它类型土壤保持量都非常少,这与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分布是一致的,说明高植被覆盖类型分布区的植被能有效防止和控制土壤流失。(2)研究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价值中,林地和灌木林地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价值占到近60%,草地生态系统占到近30%,林、灌、草共占到服务总价值的近90%,林、灌、草在土壤保持生态系统服务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温度调节服务价值评价。(1)LST月产品均值与各个月份平均气温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极端最大值和平均最高温都出现在7月份,极端最小值和平均最低温都出现在1月份。(2)一年之中,LST和NDVI有着相似的变化规律,其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植被覆盖度和海拔高度是影响LST的主要因素,随着植被覆盖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它们与LST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线性关系。(3)林地、草地和水域对LST起着明显的调节作用,城镇的热岛效应突出,并采用能量替代法估算出研究区域2008年林地、草地和水域调节温度的价值。土壤水分保持服务价值评价。(1)研究区内各个月份地表土壤湿度有很大差异,随着季节变化,地表土壤湿度变化很大;从空间分布来看,山地的土壤湿度明显高于平原和盆地,具有与地势相一致的空间差异;湖泊和河流所在的区域,由湖泊和河流向四周扩展土壤湿度逐渐降低,表现为湿润到干旱。总的来说,由于受到复杂的微地貌的影响,区域内土壤的干湿度变化情况比较复杂。(2)从2008年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土壤水分保持价值来看,研究区域内土壤水分保持单位面积价值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耕地>其它,土壤水分保持总价值来看,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占到80%以上,是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水源涵养和水质水量保证的关键所在。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综合服务价值评价。(1)从年际变化来看,2000-2006年研究区NPP总量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化,因为其变化除了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影响以外,还受到气温降水等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2)从空间分布来看,NPP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随着坡度的增加,NPP呈现增长趋势,这都与研究区域的地形地势引起的水热条件变化和耕作状况有关。(3)从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生产、维持大气中的CO_2和O_2动态平衡、营养物质循环、对环境污染的净化作用等的服务价值来看,林、灌、草的服务价值占到总量的75%以上,对维持整个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将3S技术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相结合,在获取定量、实时和实地信息,为更加准确评价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方面提供较好的技术支持工具,能够解决传统方法所不能解决的目前在生态系统服务领域内存在的缺乏动态性和空间异质性的问题。最终以货币的形式显示丹江口库区和上游生态系统为人们提供的服务价值,能够提高库区和受水区人民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认识程度;可以作为生态补偿的参考依据,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找到合理的资金来源;还能够发现区域内生态系统敏感性空间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的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和生态建设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保证区域内和区域间当代人和代际间的公平性,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刘健[3]2006年在《基于3S技术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闽江流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的资料收集,运用3S技术,辅以外业调查来获取研究数据。在分析闽江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和动态变化的基础上,以防止水土流失和水源涵养为目标,分别研究探讨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体系最佳森林覆盖率,根据两个目标的研究结果综合确定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体系最佳森林覆盖率。将定量分析与定性评判相结合来构造层次分析的判断矩阵,确定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体系最佳森林类型结构比例,并进行生态公益林空间分布规划,为合理经营管理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保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森林类型专题信息提取影响因素较多,基于光谱特征,对光谱特征差异较大的森林类型信息提取可用专家分类知识库,建立分类模型,选取适当的光谱阈值,结合分层分类法对闽江流域森林类型进行划分。对光谱值较为接近的森林类型采用监督分类方法实现专题信息的提取,对局部区域采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以提高分类精度。分类结果1986年林地分类精度为81.3%,有林地分类精度为79.5%,2003年林地分类精度达86.7%,有林地分类精度为87.3%。 (2) 在1986年~2003年间,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林地利用变化总体上呈现为杉木、马尾松、混交林与竹林面积增加,灌木林与经济林面积减少的趋势,其中以马尾松面积增幅最大。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是阔叶树、杉木、马尾松与针阔混交林之间的相互转化,其它森林类型变化相对较小。 (3) 首次在植被盖度反演模型中引入可见光植被指数(VARI),有效地提高了反演模型的拟合精度,模型相关系数为0.868。经模外数据验证,总体精度达到83%。 (4) 利用ARCVIEW软件的空间分析、水文分析等扩展模块,采取权重距离递减法(IDW)进行降雨线的内插处理,获取闽江流域各季度的降雨量,结合闽江流域内多年实测的各月降雨量,将多年季度平均降雨量数据修正到各月份,经实测数据验证,总体精度高达97%。这表明了区域降雨量是相对稳定的,可以利用正式出版图件来获取相关的气象水文资料,解决了此项数据获取困难之难题。 (5) 首次提出63%的森林覆盖率为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体系最佳森林覆盖率。这主要是基于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以防止土壤侵蚀为目标的最佳森林覆盖率约为

张志伟[4]2013年在《基于3S技术的香格里拉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动态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香格里拉县位于滇西北“叁江并流区”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核心地带。“叁江并流”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本研究以1989年TM遥感影像,1999年TM遥感影像和2009年TM遥感影像以及地形图等相关资料为基础数据,在3S技术的支持下,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从景观格局、森林景观动态变化的特征、森林景观变化的空间驱位作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的模拟四个方面对研究区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内容对香格里拉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1、将3S技术应用于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分析,采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及动态分析方法,选取景观斑块面积、斑块数、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平均面积、景观比例、分维数、破碎度、斑块密度、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等指标对香格里拉县的景观空间格局及动态分析,说明林地景观在研究区景观格局中发挥着基质景观要素的作用,研究区在20年的演变发展中,各类土地利用景观的平均面积、边缘密度和斑块数目均有很明显的增加。林地的景观指数斑变化突出明显,研究区内土地开发程度增加,土地利用趋于复杂化。并且未利用地面积较大。因此在今后的景观保护、利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在景观生态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合理性和综合性出发,对景观进行有目的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从而保证景观的合理建设和景观结构优化,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过程的关系,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2、将3S技术应用于森林景观变化特征分析,选取斑块密度、最大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多样性指数等9种森林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森林景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区森林景观的的面积处于最高状态,随着人们对不合理采伐的重视,森林景观面积从1989到2009年呈增加趋势,其面积在1989年,1999年和2009年分别为863193.15hm2、876325.68hm2、950990.94hm2,这也表明了研究区森林植被恢复和景观质量提高的演变过程。森经景观恢复过程中,斑块密度以及边缘密度都在不断地增加,随着种群的不断增加,小斑块逐渐的被合并,因此斑块形状也逐渐规则。研究区主要以林地为优势格局,其中以针叶林较多,为优势景观,阔叶林和灌木林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以林地为基质的基础上,各类森林景观形状复杂,交错镶嵌且分布活跃,分化程度高。森林景观多样性指数从1989到2009年呈增加趋势,说明具有丰富的景观多样性和较高的森林景观异质性。特别在1999-2009年由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政策的实施,林地面积明显增加,农地面积有所减少,使林地生态系统明显恢复。3、在GIS支持下研究森林景观变化与驱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自然地形因素、道路和居民点与林地变化的空间数据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说明,自然地形因素、距离居民点和道路的距离等空间区位作用因素是林地变化空间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研究时段期间森林变化主要发生在海拔3000-4500m,约占67.92%,为森林变化最为活跃的区域,之后随着海拔的升高,变化逐渐减少,坡度在10°-45°之间的区域正是适宜区或交通便携区,林地的减少主要以居民地周围的砍伐为主,而且1989-1999年林地的减少更为显着。林地的增加是由居民地周围的退耕还林与距居民地较远处的“封山育林”以及林地的自然恢复为主,而且1999-2009年更为突出显着。4、通过对香格里拉县3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进行空间迭加分析得到研究区3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并利用CLUE-S模型对研究区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在2009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海拔高度、坡度、坡向、道路和居民地5种驱动因素,利用CLUS-S模型,对研究区2009-2018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进行模拟,模拟结果通过ROC检验,模拟效果较好,ROC检验值分别为:林地0.957,农地0.987,建筑用地0.921,水域0.761,未利用地0.573,草地0.821,河滩0.5,整体拟合度较理想,符合现实意义。

刘祖军[5]2008年在《基于3S技术森林火险区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火灾作为森林存在的天敌,是一个世界性、跨国性的自然灾害,它每年烧毁大量的森林资源,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破坏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有时甚至造成灾难性的损失。3S技术的应用可为实现时空跨度上的林火风险分析与森林火险区划研究提供详实、快捷、高可信度、直观的动态信息和技术分析手段。本文借助于3S技术和其他的数学统计方法,利用收集的闽北某县(区)近13年的林火发生历史数据及气象、地势地貌、社会经济及人口分布等相关因子的资料,分析了该县(区)林火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林火发生与其影响因子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今后林火的时间发生和空间分布趋势;分析林火发生与各气象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利用标准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森林火险气象预测模型;分析林火发生与植被、地形等因子间的关系;以2003年遥感影像为研究对象,结合林火发生的基本规律及原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立森林火险区划评价体系,生成森林火险区划图,提供可视化效果,并统计其面积、比例等信息,同时基于林火时空特征及其他火险因子的分析结果检验森林火险区划图的准确度。希望此研究能为该区域今后的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和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论有:(1)在年度尺度上,受气候特征的影响,林火发生主要在2000年以后,其中以2000、2002和2004年为甚;在月尺度上,1~3月份是林火发生的高频期,其中以3月份为甚;在日间尺度上,林火主要发生在10:00~18:00。利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了今后林火发生的灾变点,预测结果表明,今后几年林火发生的频繁期将分别是2007、2010和2014年。(2)在空间分布概况上,林火集中在该县(区)的中部、东南部和东北部,呈块状分布,结合其时间特征发现有向南移动趋势。利用GIS中的克里格插值(Kriging)分析发现其今后空间分布趋势是中间等级高,向四周逐渐减少,在与其他县接壤的西南、西北方向上几乎不发生森林火灾。(3)分析了林火与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等气象因子间的单因子及因子组合关系。结果表明,该县(区)气象因子与林火间的关系符合一般规律。借助于收集的气象因子,基于标准神经网络BP算法,对林火在年、月、日尺度下的发生次数及过火面积模型进行训练。研究发现,在不同时间尺度下,选择适当的网络模型预测林火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有较高的精度,可以有效的预测林火发生概况。(4)分析了林火发生与空间地理特征、植被因子、社会影响因素间的相关关系。根据分析结果及研究区域特征,选取地物类型、坡度、海拔、坡向和离居住区远近作为林火评价主要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域森林火险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按火险等级分为5类火险区,实现了研究区森林火险等级的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无、低、中、高、极高5类火险区分别占研究区的25.51%、59.27%、10.95%、4.22%和0.05%;居民居住区及周边的火险等级较其他地方高。

王妮[6]2012年在《基于3S技术的森林资源变化动态监测》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评价林业工程和森林生态建设的成效,对宿迁市2000~2010年间森林资源的变化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价。1.近年来,随着3S技术的应用发展,逐渐改变完全野外调查的方式,开始利用3S技术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森林资源调查。本文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对宿迁市2000年、2005年、2010年叁期遥感影像提取森林资源信息,并进行方法比较,认为决策树分类法更适合对该地区TM影像进行分类。其中为了提高分类精度,不仅与多时相遥感数据相结合,而且加入了林分纹理、数量、面积信息以及迭加地理信息特征数据,这样能够有效地区分森林资源与农田或其它地物,精确森林面积。由分类结果得知,分类精度较最大似然法有明显提高,并将分类结果与宿迁市实际数据进行比较,林地分类精度均为90%以上,达到分类精度要求;2.遥感图像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图像拼接、图像修复和大气校正。利用直方图匹配色调和边界羽化分别对叁期数据进行拼接,并采用了自适应局部回归匹配算法来消除条带缺失现象。利用了FLAASH模块和6S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大气校正,解决了气象数据获取困难的问题;3.经计算,宿迁市2000~2010年间森林面积从616.83km~2增加到918.5km~2。本文采用了多种森林资源变化动态监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经过分析,最终确定分类后比较法作为研究区森林及其它地类的变化监测方法,分析得出林地的变化去向以及来源,并结合GIS技术的迭加分析功能,判断宿迁市十年间森林资源变化机制;4.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宿迁市叁期森林蓄积量的估测模型和郁闭度估测模型,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与逐步回归法相结合优化估测模型,结果显示森林蓄积量稳步上升,单位林木蓄积量逐渐增加;5.应用3S技术和AHP法相结合来评价宿迁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结果显示叁期均能达到良好等级,2000年到2005年分值有略微上升,而到2010年上升速度有所提高,表明宿迁市森林生态建设已见成效,但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大于林业发展的速度,想达到优秀水平还需要更大的努力,并给出了合理化的生态建议;

侯建楠[7]2008年在《基于3S技术的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数字林业是数字地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森林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3S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技术之一。而3S技术的基础是空间数据源的获取,特别是具有良好的现势性、必要的精度、合理的密度的地图数据的自动获取、处理、制图与统计分析。本文首先选取2005年TM遥感影像和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原有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基本数据源,以1:100000地形图及相关图件和统计资料为辅助数据,以GIS、RS、GPS及其集成技术3S为工具,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8.6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SuperMap2003为平台,结合野外数据采集和实地调查,通过对卫星图片的处理分析和信息提取,制作出2005年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资源分布图和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区位图,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处理软件统计得到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资源的面积、覆盖程度、以及不同地类、不同起源、不同林木的分布状况。其目的是为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规划和管理,保护森林资源,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将3S技术运用于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资源调查、地图制作与统计分析,实现了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的数字化、动态化和林业管理的信息化,减轻了传统调查方法的外业工作量,提高了调查的精度和工作效率,展示了3S技术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蕾[8]2005年在《基于“3S”技术的松材线虫入侵前后马尾松林动态变化研究》文中提出松材线虫被称作是松林的癌症,其入侵将对松林生态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传统的监测方法实时性差、无法做到大范围的宏观动态监测,而且也不能从根本上解析松材线虫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机制,为此在本研究中将数量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与3S技术相结合,对松材线虫入侵前后的马尾松植被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尤其对应用3S技术进行虫害动态监测中的关键问题——信息提取及种群空间格局遥感分析模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生态格局遥感分析模型,对浙江受害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了受害前后马尾松生态格局动态变化分析,为应用遥感手段进行种群格局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本研究中采用近10年内的5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资料,采用基于知识规则的方法提取了马尾松信息,之后采用建立的生态格局遥感分析模型计算得到受害及健康马尾松种的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通过对受害马尾松格局指数的分析,得知聚集指数逐渐增强,反映出受害程度加重,而受害马尾松斑块的扩展指数起初增长很快,逐渐变缓并出现降低,说明松材线虫的扩散方式可能同时存在渗透扩散和跳跃扩散两种方式,为开展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张志锋[9]2004年在《基于3S技术的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野鸭湖湿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3S技术的综合应用日益深入,涉及各个研究领域。湿地科学目前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重要学科和优势领域,3S技术作为一门新技术与新方法被应用于湿地资源调查、编目、环境监测与评价、退化湿地恢复监测和湿地保护研究。因此,基于3S技术的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成为国内外湿地科学研究前沿领域的热点之一。 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涉及众多要素,同时又需要反映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空间格局。层次分析法在多要素综合评价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3S技术拥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将3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应用于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水平。 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选取典型湿地区域——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借助3S技术对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湿地景观资源空间格局变化等进行全面调查监测,并利用景观生态学、分形学相关原理对湿地景观资源空间格局进行分析。依据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技术路线、评价因子获取的工作流程以及一定的原则,研究并建立一套基于3S技术的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体系和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典型研究区进行现状评价。根据现状评价结果对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并对退化的野鸭湖湿地的恢复与重建规划设计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具体的讲,本文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给出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明确定义,并提出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原理、技术和评价流程与步骤。 (2)基于3S技术获取北京野鸭湖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数据,并对各种评价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 (3)借助景观生态学中的相关原理,分析野鸭湖湿地景观空间格局状况,探索、剖析野鸭湖湿地景观演化机制、演化原因,为野鸭湖湿地景观规划与评价、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以及野鸭湖湿地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 (4)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法,掌握野鸭湖湿地各个功能分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根据评价结果与自然保护区相关原理,对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进行重新规划设计。 (5)在野鸭湖湿地恢复与重建方面,提出生态农业区、鱼塘养殖区、水生/湿生植物系统恢复区、水体保护区和湿地生态旅游区五环设计的构想,并给出规划设计图。 3S集成技术是未来GIS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拓展了GIS应用领域,提高了湿地科学研究工作质量和效率,对于湿地监测、评价、恢复、保护和管理研究水平的提高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九次力[10]2011年在《基于3S技术的甘南州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文中指出本文以甘南州2009年的遥感和环境等数据为基础,采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中的评价体系,运用3S技术进行甘南州生态环境评价研究。在获取数据方面,本文针对传统的生态环境评价数据获取方式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基于3S的生态环境信息提取技术,并应用在实际的评价工作中,提高了信息提取的效率、缩短了信息获取的周期、提高了数据的精度。在评价过程中,运用ArcMap的空间统计及分析功能,采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中的评价体系,针对《规范》中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针对全国县级以上区域的,忽略区域内的差异而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利用矢量面状评价单元和栅格点状评价单元相结合的评价单元,在GIS平台上分别计算出了甘南州2009年的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五项评价指标,对甘南州及各县2009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从全州范围评价结果看,甘南州2009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平均值为68.31,属于良(EI值处于55-75之间的属于良),说明全甘南州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基本适合人类生存。(2)从各县的评价结果看,甘南州各县2009年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平均值从高到底的排序为:迭部县、碌曲县、舟曲县、卓尼县、夏河县、合作市、玛曲县、临潭县。各项指标中由于全甘南州土地退化都属于轻度退化,所以对结果影响不大,对EI值影响最大的分别为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度指数两项指标,从结果看EI值高的迭部县和碌曲县的植被覆盖度和生物丰度指数都较高,其他的卓尼县的这两项指标也较高,但环境质量指数比迭部县和碌曲县低,舟曲县主要是由于水网密度指数比较高,最终影响了EI的值。夏河县、合作市和临潭县由于分布的工矿企业相对较多所以EI值相对较低,玛曲县受到草地退化的影响EI值相对较低。以上结果与实际基本一致。最后从全州角度根据《规范》中的方法,对甘南州2009年的EI值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在各个等级中,较差等级占1%、一般等级占10%、良等级占64%、优等级占25%。结果显示全甘南州处于良好以上等级的比例占88%,说明甘南州生态环境质量良好。而且本次评价是以栅格点位基本评价单元,结果中可以反映各个等级的数据和位置信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治理。

参考文献:

[1]. 基于“3S”技术的森林草地动态变化研究[D]. 马剑. 云南师范大学. 2001

[2]. 基于3S技术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D]. 李亦秋.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3]. 基于3S技术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研究[D]. 刘健.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4]. 基于3S技术的香格里拉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动态模拟[D]. 张志伟. 西南林业大学. 2013

[5]. 基于3S技术森林火险区划研究[D]. 刘祖军.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6]. 基于3S技术的森林资源变化动态监测[D]. 王妮. 南京林业大学. 2012

[7]. 基于3S技术的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调查研究[D]. 侯建楠. 新疆师范大学. 2008

[8]. 基于“3S”技术的松材线虫入侵前后马尾松林动态变化研究[D]. 王蕾.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9]. 基于3S技术的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野鸭湖湿地为例[D]. 张志锋. 首都师范大学. 2004

[10]. 基于3S技术的甘南州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 九次力. 兰州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基于“3S”技术的森林草地动态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