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到理想:天津上海路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分析_上海道小学论文

从现实到理想:天津上海路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分析_上海道小学论文

从现实到理想——天津市上海道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津市论文,上海论文,校本课程论文,现实论文,理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校本课程的概念在我国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中小学校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活动。但无论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上,大家对校本课程都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本文通过对天津市上海道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分析为广大中小学如何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一种思路。

一、理想与现实:个案分析的理论框架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认识,目前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但归纳起来,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的开发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注: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4期。)这是一种理想的校本课程开发定义,它把学校根据国家和地方课程纲要的基本要求,依据学校自身的实际状况和条件,对学校的所有课程进行整体开发的活动,视为校本课程开发。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在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课程之外,由学校自身自主决定的那部分课程开发活动,是校本课程开发。这是一种狭义的认识,同时也是一种较为现实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

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从涉及的范围来说,可以分为完全校本课程开发和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如果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涉及学校全部课程就属于完全校本课程开发,而如果只涉及部分或少部分课程就属于部分校本课程开发。(注:崔允漷著:《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80页。)上述两种极端的校本课程开发认识中,理想的校本课程开发认识就是完全校本课程开发,现实的校本课程开发认识就是部分校本课程开发。从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到完全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一个从现实到理想逐渐发展的过程。天津市上海道小学的校本课程建设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二、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混合型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天津市上海道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在宽泛的意义上,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那时,上海道小学的几位青年教师研究了笔算与珠算的交汇点,创编了一套笔珠结合的数学教材教法,四年学完小学数学课程。这套教材曾在天津市大面积推广,成为全国三算结合教改典型之一。改革开放后,上海道小学于1980年开始进行单班综合改革实验,用五年时间完成六年的教学任务。他们增开了低年级自然课、英语口语课和五门兴趣选学课,并挤出相当多的课内外学习时间开展活动,除建立兴趣活动小组外,还开展了阅读、说话、信息、观察社会等集体活动,冲破了单一学科课程的束缚,并于1989年在全校实行实验教学计划。

1989年,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68个单位,135位专家、学者和学校代表参加的整体改革实验汇报鉴定会上,他们又确定了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三个要素入手的课程结构改革研究方向,明确提出了大课程思想。之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有关政策的变革,他们又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如1996年开设了主题综合活动,2000年将小学低年级的音乐、美术、体育整合为一门艺体学科综合课。由上述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上海道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经历了从单科教材教法改革,到多科改革,再到整个学校课程结构的变革,再到各类课程内部的整合这样一个发展历程;从部分的校本课程开发开始,逐步扩大范围,进而到整体的开发,再到多类内部的优化。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现实的校本课程开发到理想的校本课程开发不断演进的过程。就目前来看,上海道小学的校本课程可以看作是一种处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混合型校本课程。

首先,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了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培养。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们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开展了大量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创造性教育重要性的日益提升,90年代中期,他们明确提出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学生创造性发展为重要目标,力争通过建立合理、优化的新型课程结构实现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他们把学生的创造性确定为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个性品质。我国在课程政策中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在2001年6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才得以具体贯彻。而上海道小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明确了这一指导思想,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其次,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进行了调整,对全校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与开发。一是以大课程理论为指导,把学校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三类,从整体上使他们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二是在各类课程内部分别优化,重点探索学科课程的综合化、活动化和活动课程的综合化。

他们在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学科课的比例,适当增加了活动课的比例;在高年级,又把二者的比例适当调整,使学科课与活动课的比例合乎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具体说就是,低年级每周在市、区规定的课时中减少语文课2节、数学课1节,使学科课由每周23节减少到20节。市、区规定活动课每周5节,他们在此基础上又增加4节。另外,每天下午(周二除外)第三节课用于开设由学生自愿参加的、自由选择的活动课共4节,低年级每周活动课达到8节。

对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相互联系,一方面是开设学科活动课,如语文活动课、数学活动课、英语活动课,通过创设学生喜爱、富有积极和创造性的活动课,促进和弥补学科课程的学习和不足。另一方面就是探索学科课程的综合化和活动化。在活动化方面是开设主题综合活动、生活课综合实践课程,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在综合化方面就是将音乐、美术、体育三门学科进行有机地综合,形成一门艺体综合课。再一方面就是活动课程开设多样化、序列化。他们开设的活动课程按内容分为七类,即思品类、学科类、科技类、文艺类、劳技类、体育类、综合类,总体上体现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整体。

对于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联系,他们主要是对学校中蕴含着教育因素的人、事、物等予以合理的组织和严格的控制,一是建设良好的校风,二是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三是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优化学校的物质环境。

第三,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选择和编写。一是选择教材。对于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学科课程,他们根据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以及学校课程需要,进行了选择。比如,他们选用的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天津市教材、中央教科所教材等。二是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增加或删减。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特点,教师们都对教材或增加或删减,使教学内容更综合、更整体,更适合学生学习需要。三是自编教材。对本校开设的活动类课程、学科活动类课程、学科综合化课程,基本上是组织教师们自己编写。四是引进教材。对不同的课程,如果有现成的已取得广泛认可的先进教材采取直接引进的办法。

第四,探索富有特色的课程实施模式。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实施方式。对于学科课程,首先是整体优化教学体系,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具体表现为:(一)教学目标关照到学生的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关照到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二)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发教学内容,用教材教学生,突出学生的知识建构价值。(三)倡导探究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去获取新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四)突出学生自主评价。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学会对教学进行评价,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其次是构建自主、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所谓自主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善于独立自主地探索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过多地依赖教师;所谓实践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有意识地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寻求答案和规律;所谓创新就是让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来发表创新的意见或建议。这种教学模式的创立,促进了课程结构的优化,促进了教育目标的实现。在这一总模式下,教师们又创设出了多种子模式,如“导读、自悟、创造、运用”、“自主、悟学、探究、拓展”、“自主、实践”等语文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尝试探究、自主发现、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自学发现、尝试交流、运用深化、概括总结、联想升华”、“破题引入、发现规律、尝试规律的适用性、联想升华”等数学教学模式。

第三,是实现学科教学的活动化。采用讨论、争辩、练习、实验、设计、表演、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在活动中体现师生民主合作,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体验。

对于活动课程,首先是以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为依据进行设计,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要目的,重点探索了科技活动、艺术活动和主题综合活动。(一)科技活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每周开设一课时科技活动课,用以开扩科技视野,拓宽科技知识,增强科技意识。二是开展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发展科技特长,主要有计算机、航模、环保、地学、气象、小发明等兴趣小组。三是建立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基地,主要有工业基地、农业基地、科研基地等。四是设立科技活动月。全校学生投入“六个一”活动,即看一本科技书刊,做一个科学小实验,搞一个小发明创造,创作一幅科学幻想画,看一部科幻电影,设计一个科技展望。同时还利用板报、广播开展宣传,把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结集在一起搞展览,进行成果汇报。(二)艺术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艺术素质及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一是建立艺术类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包括合唱、舞蹈、民乐、管乐、艺体、儿童画创作、书法、摄影等十几个门类。二是建立艺术班,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主要是在兴趣小组基础上组建。三是建立各类文艺演出队,形成“小海帆”艺术团,如合唱队、舞蹈队、民乐队、管乐队等。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艺术才华。(三)主题综合活动。就是围绕一个问题,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索性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主要过程是选择主题、设计方案、实践活动、总价评价。这种综合活动创设出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

其次是形成了“自主、尝试、合作、创造”的活动课程模式。自主就是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内容,独立组织、计划、检测自己的学习活动,独立完成活动任务;尝试就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试探性的操作中获得知识,取得某种体验,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改一改、创一创;合作就是学生真诚地交往与合作,共同完成活动任务;创造就是开展思维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模式中,自主是尝试的前提,尝试是创造的基础,合作是创造的需要,创造是前三者的原动力。

由上述可见,上海道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处于部分校本课程开发与完全校本课程开发之间。就课程目标而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们就以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的培养为重点。就课程结构而言,他们对国家课程进行了增减和整合。就课程内容而言,他们对统编教材进行删减、修改、补充,对有多种教材的学科进行选择,对自己开设的课程自己进行编写。就课程实施而言,他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施模式。从整体而言,他们还没有对学校所有的课程等各个方面都进行开发,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思想、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教材选编、课程评价等方面都需进一步深化开发和完善。因而可以说他们是处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混合型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三、从现实到理想: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策略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能够进行绝对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学校,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它需要具备足够的开发能力和享有完全自主的课程政策。”(注:崔允漷著:《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82页。)因而上海道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是有现实意义的,对于一般学校而言,是有借鉴价值的,这正是一般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可以采取的现实策略。

首先,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上海道小学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校长换了多任,但每一位校长始终坚持课程改革,把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几十年坚持不渝,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大课程”办学思想。

其次,要有一种民主、和谐、积极奋发向上的课程文化氛围。校本课程开发是营造一种独具特色的课程文化,在这种课程文化中,校长、教师、学生处于一种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在国家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及管理模式之下,学校形成的是一种保守趋同的文化,并带有唯上、唯书、唯命是从等不良的文化特征。与此相反,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是一种进取创新的文化,具有尊重实体、尊重差异、多元民主、合作参与等方面的特征。”(注: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观点和理念》,《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10期。)上海道小学多年来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校长在确定了办学的基本理念后,主要是发动和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为教师提供便利的课程开发条件,教师们则利用课余、寒暑假、节假日等时间进行课程开发活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课程研究,相互切磋。就学校管理而言,学校每学期都制订教师理论学习计划,以个人自学为主,定期组织年级组全体教师讨论,汇报学习内容,交流学习体会,还经常请专家做专题学术报告。在崇尚集体主义的同时,积极倡导教师间的相互协作。当有些课程开发活动需要许多教师共同承担时,学校从人员上主动给以适当的调配,有些课程,安排两位教师,促使他们相互学习,相互配合;对于综合性的主题活动,需要多学科教师相互配合、共同筹备,则精心挑选人员,做好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还高度重视教师们的进修学习,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们参加多种形式的进修学习。由此形成了学校的大课程文化,大课程思想浓浓地弥漫在校园之中。

第三,要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就是以教师课程开发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教师就是研究者,课堂就是实验室。教师是第一线的课程开发者,遇到的问题都是具体的独特的,只有以此问题开展研究,才能切实加以解决。上海道小学多年来在这方面已形成了制度,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有课题,课题选择要从实际出发,要解决实际问题,每学年写一篇分析报告。这样就形成了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氛围,提升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第四,要以学校为主,主动接受专家和行政部门的指导和支持。校本课程开发事关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教育规律、教育法规的正确贯彻和执行。我国现实的中小学教师在这方面本身存在着先天不足,在课程开发方面能力较弱。要把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做好,就必须主动接受专家的指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上海道小学多年来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经验。大课程思想是在专家的指导下确立起来的,活动课程的开设,学科活动课、主题综合活动、艺体综合课等的开设,都饱含了专家的指点和行政部门的支持。多年来他们主动聘请了天津市教科院、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央教科所、天津教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多位专家到学校指导。上海道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没有离开过专家的指导和行政部门的主持。

第五,要采取由下自上,遍地生根的自主自愿、持续动态的开发策略。所谓由下自上、遍地生根指从单科、单项活动、单班开始,然后在年级和其他学科推开,再推广到全校;所谓自主自愿就是开发活动的初期,教师要采用自主自愿的原则选取,不能强迫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所谓持续动态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要保持连续性,要持之以恒,同时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发出新的开发内容。从前述的有关内容中可以看出上海道小学正是采取了这一开发策略,因而取得了好的效果。

标签:;  ;  ;  ;  ;  

从现实到理想:天津上海路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分析_上海道小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