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与俄罗斯工业化_银行资本论文

外资与俄罗斯工业化_银行资本论文

外国资本与俄国工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国论文,资本论文,外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原苏联史学界围绕俄国工业史的研究争论焦点有三:俄国工业转变的下限,上层建筑对国家工业发展的作用,外资对俄国工业发展的影响〔1〕。我国史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还很薄弱:一是未能充分利用原苏联同行的现有成果,所述史实有很多疏漏和错误;二是有一定片面性,断言俄国由于过度引进外资,“使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俄国实际上处于西方帝国主义半殖民地地位”〔2〕。有鉴于此, 本文试图通过对俄国引进外资的缘起,外资在俄国的具体活动和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等问题的阐述和分析,回答俄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外资的依赖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外资是促进了还是阻碍了俄国生产力发展两大问题。

一、俄国外资政策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一)俄国引进外资的缘起和争论

俄国奉行引进外资的政策有深刻的历史背景。1769年,俄国政府首次向荷兰借款,从此,它不断谋求从国外借款以弥补预算赤字。1801-1913年间,俄国竟有82年的预算赤字,其中1845-1859年和1860-1859年连续出现预算赤字〔3〕,经济数度濒临崩溃,向国外举债已成为“维系专制制度的最重要条件”。这是俄国一再向国外举债的深层原因。

鉴于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教训,沙俄政府采取了加快国内工业发展的方针。然而,国内的积累主要用于维系专制制度的运转和保证地主阶级的各种需要,很难顾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加之其资本受诸多因素限制,轻易不向工业投资〔4〕。因此,俄国要发展生产力, 吸引外资就成了“唯一可行的和自然而然的手段”〔5〕。 这是俄国吸引外资发展国民经济的直接原因。

通常认为,俄国引进外资是其国内积累不足所致,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沙皇专制制度将国内积累绝大部分用于非生产目的,庞大的军事支出对国家经济造成极大压力。1802—1892年俄国军事支出一直占国家预算的35%〔6〕,1903—1913年俄国军费占国家支出的29%,达90 亿卢布,其中仅日俄战争就耗资25亿卢布〔7〕,而1861-1914 年外资对俄国生产性投资57.76亿卢布,其中直接投资才19.6亿卢布〔8〕。可见,引进外资成了专制制度将国内积累转移到非生产领域的保证。

沙俄政府对间接引进外资争议不大,但围绕直接引进外资发展国民经济问题则是一波三折。维持以前的三任财政大臣M.X.列伊杰尔恩、H.x.邦盖、N.A.维什涅格拉德斯基都把发展工商业视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为扶植民族工业发展,他们都明确提出了引进外资。但由于当时俄国政府各部门自行其事,互不协商,所制定的政策常常相左,致使“财政部的工商业政策只是财政部的政策”。由于各部门难以协调使国家内政所有方面都存在摩擦,因此,沙皇的支持和信任几乎就成了大臣们拟定措施获得国务会议和财政委员会批准的保证〔9〕。由于这三任财政大臣对沙皇的影响有限,他们倡导的引进外资的政策遇到了很大阻力。

1871年底,财政部、内务部和外交部拟定的外国保险公司在俄国的“活动条件”十分苛刻,反映了俄国政府对外国保险公司持抑制态度。1887年3月14日沙俄政府颁布法令, 禁止外国公民和外国公司在沙皇统治下的波兰、比萨拉比亚和西部九省城市的城郊购置、租用和占有不动产,同时针对外国公司的“活动条件”规定得更为严厉。比如,外国公司在俄国的代理处须每年公布决算并呈交相应部门和省级税务机关;须定期报告有关股东会议的时间、地点和讨论事项。此外,还有一些附加条件,如外国公司间的联合须经俄国政府特批,须向国家银行交纳由财政部和内务部规定的特别保证金,外国公司在俄国发生业务争端须依据俄国法律并由俄国司法机关审理,外国公司须完全服从俄国政府裁决,后者保留“无需作任何解释即可勒令其停业的权力”〔10〕。由于外资企业的活动自由受到限制并缺乏法律保障,其利润降到了最低点,以至外资对俄国的直接投资不得不持谨慎态度。这一时期外资主要以贷款形式流入俄国就与此有很大关系。

1892年,维特担任财政大臣后,开始雄心勃勃地推行国家工业化计划,即准备在10年内赶上欧洲发达国家,牢固地占领近东、中东和远东市场。他认为,加快工业发展要靠不受限制地引进外资,加强国家对酒的垄断,提高间接税,增加国内积累;实行保护关税,鼓励出口等项政策,使俄国工业免受西欧的竞争。

为稳定币制,维特在1895—1897年果断地实行了金本位制,使卢布行情趋于稳定。此举使欧洲资本家对俄国投资的信心增加,加上俄国于1891年实行了新的关税税率,向俄国输出资本比输出商品更有利可图,进一步促使外资加大对俄国的直接投资。1897年,维特有关不受限制引进外资的主张及外资的增加,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一片恐慌。“黑色百人团”的喉舌C.φ.萨拉波夫指责维特的主张是彻头彻尾的欺骗和蓄意犯罪,应该将其逮捕问罪〔11〕。以尼古拉二世的内弟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为首的宫廷集团则大声疾呼,将“民族财富留在国人手中”〔12〕。以и.H.杜尔诺沃和B.K.普列维为首的大臣委员会强烈抵制外资。反动贵族因惧怕大量引进外资会加速俄国资本主义进程,而主张“回归过去,恢复农奴制”〔13〕。沙皇尼古拉二世则采取骑墙态度。

在引进外资的政策受到严峻考验的情况下,维特运用舆论工具,广泛宣传引进外资的意义;利用著名学者Л.и.门捷列夫的威望及其与沙皇的私交进行说项。1898年11月,门捷列夫致信尼古拉二世,向他详细阐述俄国引进外资的必要性。此信被欣然接受,并按沙皇旨意印发给某些国务会议成员传阅〔14〕。维特深知得到沙皇支持至关重要,他抓紧时间起草经济纲领,于1899年2 月将一份题为《必须制定和坚决遵循帝国既定工商业政策》的数万言报告呈交沙皇,并说服了沙皇将其交由大臣委员会议上进行讨论。

1897年3月17日,在按维特意图召开的大臣委员会议上, 维特阐述了国家工商业政策应按一定计划进行,其政策必须具有连续性;强调资本不足和国内积累缓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对引进外资非但不应限制,还应实行鼓励政策;发展工业既是专制制度根本性的经济任务,也是其根本性的政治任务。最后他坚决要求到1904年以前,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限制外资〔15〕。会上,国家财产大臣A.C.叶尔马洛夫支持维特的主张;内务大臣M.H.穆拉维约夫有条件地支持,因为此人赞成不限制外资进入加工工业;陆军大臣A.H.库罗鲍特金则反对外资染指“哥萨克地区,但不反对外资开采地下财富”〔16〕。3月19日,沙皇上谕“允许外资和外国企业主参与俄国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建设”〔17〕。

维特引进外资的方针终于占了上风,其后任者B.B.科科夫采夫、C.и.季马舍夫继承了他的鼓励引进外资的思想。科科夫采夫还把外资视为补充和刺激民族资本的力量,力主必须营造外资欣然投资的氛围〔18〕。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俄国企业主积极支持引进外资并没有把外资视为国内市场的竞争对手。究其原因,原苏联的史学博士Л.E.舍别列夫认为,允许外资介入的地区和部门是俄国企业主尚未涉足或很少涉足的部门和地区。俄国企业主的投机活动客观上需要外资,因为外资介入有利于改善国内工商业活动条件,有利于保护俄国企业主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从1910年起,随着俄国工业再次高涨,俄国舆论界和杜马抵制外资的呼声又开始抬头。1913—1914年,一些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报刊指责外资蓄意限制俄国重大工业发展,提出“资本国有化”的口号,要求限制外国人的企业活动。增加了政府对外国人办公司和购置不动产的限制〔19〕。但此时对外资限制的实际意义不大,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已日益逼近。

19世纪下半期,在俄国财政部的力争下,政府对外资向俄国直接投资的限制逐渐放宽,尤其是维特工业化计划(包括引进外资和保护关税政策)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结果使俄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某些西方国家数百年走过的工业发展道路。

(二)俄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1.铁路建设速度加快

无论是商品性农业的发展还是工业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均取决于铁路网的发展程度。这是衡量当时欧洲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尺度。1861年改革后,俄国把兴修铁路作为振兴经济的杠杆,因此俄国铁路建设速度较快。1893—1900年间,俄国每年修筑铁路达2800多公里,这个数字即使在今天也是很可观的。到1898年,铁路线已遍布于俄国欧洲部分所有省份,芬兰8省,亚洲部分的7个地区和全俄44%的城市〔20〕。俄国欧洲部分工业发达地区与能源、原料和粮食产地,以及边远地区的经济往来更为密切,缓解了运输滞后对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所造成的巨大压力,扩大了国内资本主义市场的规模和容量,进而使地区间的劳动分工更趋明朗。与此相应,铁路的货运量、货运里程以及商品流通速度也明显超过了铁路建设的速度。同时,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又为冶金业、运输机器制造业、采煤和石油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为建筑材料部门,如木材加工、制砖、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的兴起提供了机遇。俄国铁路建设发展历程是俄国工业发展进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重工业技术进步显著

俄国重工业技术的显著变化莫过于工业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冶金、采煤和石油业的技术进步。

冶金业采用蒸汽动力保证了生产的连续进行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是生产力变化的决定性因素。19世纪末,俄国冶金业的蒸汽动力功率的增长超过了活劳动的增长。冶金企业数1900年比1890年仅增加了20个,而蒸汽动力的功率、工人数量和生铁产量却分别增长了489%、65 %和216%〔21〕。冶金生产中由矿物燃料代替木制燃料, 以及采用热吹工艺和平炉炼钢法,都是俄国炼钢史上的重大技术突破。技术革命使俄国冶金生产能力迅速提高,1860—1900年生铁产量由2010万普特增到1.79亿普特〔22〕,增长了近8倍。1890—1900年钢产量从2400万普特增到1.35亿普特〔23〕,比同期世界炼钢生产发展速度高3倍。

工业和运输业采用蒸汽动力刺激了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 1860 —1900年煤炭产量从1820年普特猛增到9亿普特〔24〕,增长了48 倍以上。俄国煤炭工业是1861年改革后才真正起步的,其生产规模最为集中。到19世纪90年代,它与黑色冶金业的联系日趋密切。

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更新钻探和开采技术,使用大功率蒸汽抽水机;采用炼油蒸馏器;发明并使用油轮、油罐车厢等,所有这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广泛采用,不仅使石油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使其长距离运输成为现实。1890—1900年,俄国石油产量从占世界石油产量的38%上升到51%, 而同期美国则从68 %跌至43%。俄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石油大国。

3.工业生产结构呈现根本性变化

从19世纪80年代末起,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俄国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轻工业主导部门纺织业和食品业同重工业部门相比发展速度放慢,这种趋势在生产动力设备方面最为明显。1890—1900年,重工业蒸汽动力功率增长了345%,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增长了190%,二者动力设备人均指标分别为0.7马力和0.5马力〔25〕。重工业蒸汽动力高速增长引起了生产过程的根本性变化,机器动力持续增长远远超过活劳动的增长,表明机器劳动比手工劳动占优势。其结果是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这一时期重工业人均产量提高了83%,而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只提高了30%〔26〕。

机器工业的最终确立,引起了工业生产结构的深刻变化。同生产资料生产相关的重工业部门的优先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特征。1896—1900年重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最快,5年间增长了53%, 而轻工业和食品业仅增长了14%。1900年俄国工业产值中重工业占40%,轻工业和食品业占60%,其中冶金业和纺织业分别占23%和26%。上述指标证明,冶金业已成为俄国大机器工业的基础,1890—1900年国产金属自给率从47%增加到80%。大机器工业开始成为俄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同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样,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俄国也出现了中小企业向大企业愈来愈集中的趋势。1890年,俄国8 个部门中大企业(年产值在10万卢布以上)的产值占全俄工业总产值的42.4%。1908年,23个部门中的大企业产值占全俄工业总产值的87.1%〔27〕。大企业在绝大多数工业部门居主导地位表明,资本主义垄断制已在俄国形成。

1890—1900年,俄国工业生产发展速度比一直受农奴制残余困扰的农业快8倍,工农业产值分别增长了130%和17%〔28〕。自此之后,农业在俄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领先地位被工业取而代之。

4.俄国在国际劳动分工中地位发生变化

到20世纪初,俄国按工业生产的绝对量计算,稳居世界第五位,远远超过奥匈、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俄国在生铁、钢、机器生产、棉花消耗量、矿物燃料的开采方面,其绝对指标接近法国,而按人均工业品产量俄国则明显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日本、意大利和西班牙不相上下〔29〕。1861—1913年俄国工业产量增加11.5倍,同期,德国和法国分别增加6倍和2倍〔30〕。

分析俄国在世界劳动分工中的作用,应注意其经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俄国工农业生产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因而其对外经济关系在世界劳动分工中居于次要地位。例如,1909—1913年,俄国年均进出口额分别为11.39亿与15.02亿卢布,占世界进出口额的3.5%和4.2%〔31〕。

19世纪末,俄国重工业技术革命的完成,引起了资本主义经济主导部门生产力的跳跃式高涨;工业主导部门和基础动力部门及其生产能力丝毫不比英、法逊色;生产资料的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重工业增长超过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增长;工业革命的完成使俄国的机器生产最终确立下来,按其基本指标达到了世界中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32〕。 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关系进程的冲击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1860 —1900年,俄国工人人数从300万人增到1400万人,增长了3.4倍;同一时期,全国人口仅增加90%〔33〕。工人阶级的集中,证明工人阶级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20世纪初,占国家总数18%的大型企业,已集中了工业无产阶级总数的4/5〔34〕,11 个主要工业城市集中了工业无产阶级总数的40%〔35〕。这表明,产业工人已成为俄国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因而从根本上影响了俄国社会的历史进程。

二、外资特点及其与俄国资本的关系

全面揭示外资在俄国的活动情况,是客观评价外资对俄国生产力发展影响及外资与俄国资本相互关系变化的根据。换言之,不研究俄国的外资,则很难准确认识外资与俄国资本的关系。

(一)外资投资结构、规模和范围

首先分析1861—1917年俄国外资增长的动态变化。这一时期外资由5.47亿卢布增至156.67亿卢布〔36〕。无论是在俄国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时期,还是在政治危机和经济衰退时期,外资均呈上升趋势。俄国经济和政治形势变化对外资流入总量影响不大。

外资投资形式与俄国投资环境变化有联系。在俄国工业高涨时期和其对内对外政策相对稳定时期,外国直接投资即以创办企业为形式的投资增加,而在经济萎缩、政治危机和战争时期,外国间接投资即贷款形式投资增加。这种规律在19世纪末初露端倪,到20 世纪初异常明朗。1861—1914年,外国直接投资占对俄投资总额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但最高不超过对俄投资额的25.7%;1914—1917年外国贷款大幅度上升,仅4年间就增长了77.5亿卢布,而直接投资呈下降趋势, 仅占对俄投资额的14.3%。

外资投资方向。到1914年前,外资对俄投资重点是铁路和股份企业,以及向俄国政府对内对外政策拨款(通称“一般需要”借款)。19世纪下半期,外资绝大部分投向俄国铁路,1900—1914年,由于俄国铁路建设收缩,外资这项投资占其对俄投资比例明显减少,但仍占50%〔37〕。相反,外资对股份企业投资不断上升,特别是19世纪90 年代和1908 —1913年工业高涨时期增幅最快,首次占对俄投资额的1/4。19 世纪下半期,俄国“一般需要”借款占外资对俄投资比例不大,其中多为1861年前所借,其余则为1861—1881年间所借,此后20年间这项借款总数未变。只是在日俄战争和1905—1907年革命前后,俄国政府再度为“一般需要”连连向国外告贷,1904、1905、1906和1909年仅4笔外债就达19 亿卢布〔38〕。尽管此后几年对外借款稍有下降,但到1914年对外借款仍占外资对俄投资额的1/5以上〔39〕。

外资对俄投资可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投资,前者包括铁路借款、股份企业投资和城市建设借款,后者包括“一般需要”借款和抵押借款。19世纪下半期,外资生产性投资不断增长,1900年占外资对俄投资额的84.6%。1900—1908年,外资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分别增加了3.53亿卢布和13.41亿卢布,而1908—1914年外资生产性投资增至14.02亿卢布,非生产性投资则减少了2.12亿卢布。可见,1861—1914年,外资一直以生产性投资为主。

外资和俄国资本在俄国生产性投资中各自所占份额。1861—1914年,俄国铁路建设投资额为48.16亿卢布,外资和俄国资本分别占74.5 %和25.5%,而在1861—1881年和1893—1900年间外资分别占94.25 %和82.95%。俄国资本在工业高涨时期把目光盯向利润高, 收益快的部门,对铁路投资大幅度减少,只是在1900—1908年经济停滞时期,没有更为诱人的投资对象时,才大量向铁路投资,但比例仍不大。外资对俄国新兴工业部门—铁路建设起了决定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俄国各个时期的铁路建设,无论是以国家为主,还是以私人铁路公司为主,均服从国家的经济与战略需要,外资既无力左右俄国铁路建设的方向与路线,更无法干涉铁路运营业务。

在俄国铁路建设方面,外资唱主角,而对俄国股份企业投资则截然不同。1861—1914年,对俄股份企业投资总额为47.08亿卢布, 外资与俄国资本分别占41.6%和58.4%〔40〕。在信贷、保险、贸易、运输方面,俄国资本占绝对优势,外资绝大部分投向工业和城市建设。在不同时期,外资对俄工业各个部门的投资比例相差悬殊,1881年前,外资仅占采矿、冶金和金属加工投资的32.2%,在化学、纺织、食品和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造纸和印刷工业中所占比例则微不足道。1900年,外资对采矿、冶金和金属加工、矿产品加工、化学、纺织、食品和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造纸和印刷工业投资比例均大幅度提高, 分别占61.8%、43.2%、42.2%、18.6%、10.10%和19.9%〔41〕。到1908年,外资对上述部门投资比例基本未变。外资主要投向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使之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全面高涨。

外资企业向俄国投资的组织形式和范围。德国资本在俄国设立企业的特点在于这些企业不单单是德国大工业公司的子公司,两者之间既在生产上保持密切联系,又在管理上相对独立。德国资本主要投向电力、化学。法国资本主要通过本国银行将资金大多投向俄国的采煤、冶金、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石油开采和加工等,它与比利时的资本关系密切,在俄活动的很多比利时公司所在地和资本都是法国人的,两国资本常常合作。英国资本习惯用宝塔式层层持股的公司体制来控制其购买的俄国企业和新建企业,英国资本主要投向石油、有色金属的开采和冶炼。外资在俄国的活动方式和投资范围显然受到资本输出国的经济与法律制约,以及西欧各国货币市场历史传统的影响。还应看到,同一国家的资本并不一定结成利益一致的集团, 同样为各自的利益展开激烈竞争〔42〕,不同国家的资本利益也并非存在必然的矛盾。到20世纪初, 国际资本融合明显增加,特别是在石油开采、加工和运输,电力技术和电力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的联合更为明显。

(二)外国资本与俄国资本的融合趋势

推动外国资本和俄国资本融合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俄国第一次工业高涨时期,俄国企业主为扩大自己的企业规模,频频向外国资本家暗送秋波,“而外国资本家没有熟悉本国条件和善于适应这种条件的俄国资本家与行政当局的配合,则在俄国寸步难行”〔43〕。二是外国公司在1900—1903年俄国经济危机中遭受了严重损失,1901—1904年,外国公司在俄国经营状况,有据可查的为164家,分布在17个部门。盈利、 保本和亏本的分别为84、17和63个;从行业来说,电力、煤气、化学、城市运输业中盈利者最多,冶金业情况也较好;石油开采和加工、铜和贵金属开采、制砖和陶瓷业中亏本者则居多;而在采煤和金属加工业中盈亏数量大体相当。从国别来说,英、比、法、德各自公司分别有半数以上,即2/5、1/3和1/5亏损。 三是俄国银行和企业主也常常参加外国资本家在俄国设立的企业,甚至在国外设立的股份公司。

外国资本与俄国资本融合直接表现在双方以伙伴关系共建企业。 1895年,巴黎—尼德兰银行、巴黎国际银行同彼得堡国际银行、 彼得堡贴现银行在彼得堡设立俄国黄金总公司,第二年又一起设立乌拉尔冶金公司。1898年,巴黎洛希尔私人银行与彼得堡国际银行合作设立“马祖特”公司,同年,彼得堡国际银行分别同德国和法国各一家银行,在彼得堡设立两家按俄国股份公司章程、并以外资为主的公司〔44〕。

19世纪90年代下半期,随着发放俄国工业有价证券规模的扩大,外国银行同与其有关的企业主和交易所经纪人,在俄国银行和企业的参与下,开始设立发放由其设立或受其控制企业的股票与债券的专门公司。例如,1897年,由法国银行总公司牵头,俄国工商银行、彼得堡亚速银行参与在比利时设立俄国采矿和冶金工业总公司,股资为2500万法郎,法国银行总公司占其普通股的2/3和优先股的半数。 该公司所有资金用于购买俄国工业有价证券,1899年末,该公司拥有俄国企业股票4120万法郎。到19世纪末,外资在俄国设立企业和向这些企业的拨款推动了与俄国银行的进一步合作。1899年2月, 为向俄国各类电力技术企业拨款的多国银行财团“俄罗斯大辛迪加”应运而生〔45〕。同年夏天,当在法国货币市场上俄国企业股票和债券明显过剩时,巴黎—尼德兰银行和法国银行总公司力图将这些股票和债券投放到英国市场,并同俄国伙伴在伦敦设立英俄工业银行〔46〕。

19世纪末,外资在与俄国资本融合过程中表现出前者被后者同化的趋势。通常,外国企业主仍同对其拨款的外国银行和工业集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同时它又成为俄国国民经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尽管外国公司在俄国活动的独立性强些,但最终仍被纳入俄国资本主义的一体化进程中。外资面向俄国工业及市场需求,意味着它必须与占统治地位的俄国资本建立起正常的关系。换言之,外资适应俄国国情,适应俄国经济、社会和法律条件是其在俄国顺利运转的唯一前提。

(三)外国银行的地位愈益受到俄国银行的挑战

俄国资本和外国资本关系问题牵涉面广,现存的档案文献贫乏,研究的难度很大。原苏联研究俄国财政资本史权威B.и.鲍维金博士坦率地承认,“俄国银行与外国银行关系非常复杂,很难理出头绪”〔48〕。B.B.阿纳尼奇院士和C.K.列别杰夫博士合作,对1860—1914年间银行发行铁路公司债券情况的详细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据他们提供的情况,这一时期先后有俄国17家银行,德、法、英、荷、比45家银行组成的银行团介入此事,仅发行的铁路公司平价外汇债券125笔, 金额达23.09亿卢布。从19世纪80年代起俄国有4家银行成为银行团的例行成员。它们分别组成独立集团,各有其领袖并负责物色伙伴和确定份额。19世纪90年代末20世纪初,由德国门德尔松银行和彼得堡国际银行领导银行团时,双方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1908—1914年,俄国银行则以新铁路公司平价外汇债券发起人和销售人的身份出现,还是最大股东之一〔49〕。尽管这远非外国银行和俄国银行关系的全部,但却实实在在地反映出二者力量的消长过程。将二者关系简单化显然是不足取的。

到19世纪末,俄国银行甚至开始在外国公司为主的电力工业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初,俄国银行对外国公司采取了咄咄逼人的攻势,开始积极参与俄国建立新电力企业和铁路电气化计划,彼得堡国际银行、俄亚银行等俄国银行已在俄国电力工业中起主导作用,使外国公司在这一领域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50〕。俄国石油垄断集团开始参与争夺世界石油市场,并屡屡奏效,迫使曾独霸世界石油市场的美国洛克菲勒公司一再对俄国石油公司让步,拱手让出相当大部分的世界石油市场〔5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银行控制了原由外国银行控制的某些俄国企业,如勒拿金矿联营公司。俄国银行还积极向东方国家输出资本,到1914年,俄国向东方国家输出资本为7.49亿卢布,而投放到西欧的俄国外汇储备为6亿卢布左右。到1914年前,以俄国数家最大银行(俄亚银行、彼得堡国际银行等)为核心形成的大规模银行集团,在俄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与日俱增。1917年,俄国数家最大银行完全控制了铁路公司、机器制造业,还控制了黑色和有色冶金业、石油开采和加工、林业和木材加工、橡胶、火柴、烟草、油脂、保险、轮船运输和仓储业股资的3/5,并且在不同程度上控制了其它经济部门,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在加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大银行同财政部关系更为密切,对维护国家财政乎币流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由于战争俄国与外国以往建立的商彝财政关系中止,俄国的经济生活变得更为独立〔52〕。

三、如何评价外资作用问题

在分析外资对俄国生产力影响时,有必要先扼要回顾一下“俄国半殖民地”这一提法的由来。

1925年,当时在苏联史学界颇有影响的M.H.波克罗夫斯基的得意门生,年仅25岁的H.H.瓦纳格首次提出,俄国的金融资本只是外资的代理人、俄国工业隶属于外国银行的看法〔53〕。后来,他干脆提出了俄国类似西欧列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观点。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瓦纳格及其拥护者的观点引起了苏联史学家的激烈争论,也遭到了波克罗夫斯基的批评。1932年,瓦纳格在给《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承认,“必须坚决谴责那种把沙俄看成西欧帝国主义国家殖民地的观点”,承认自己的观点属“半托洛茨基性质的错误”,这使一时沸沸扬扬的争论暂告一段落。瓦纳格学术观点的改变,使他在1937年竟招致杀身之祸。1934年,斯大林等人在《关于苏联历史教科书提纲意见》中,指责瓦格纳主编的《苏联历史教科书提纲》“未完成任务,甚至对任务一窍不通”〔54〕,“没有指出沙皇俄国政府和俄国资本主义对西欧资本的依赖,因此,十月革命作为俄国的解放者(把俄国从半殖民地状况下解放出来)的意义,没有得到说明”〔55〕。这样,关于俄国半殖民地依赖性命题就正式写入原苏联的各种历史教科书之中,经《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钦定”而被奉为金科玉律。直到苏共二十大出现了宽松的政治氛围之后,原苏联史学界才推翻了这一命题〔56〕,并围绕这一问题,无论是史料发掘,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评价外资不能简单以道德为标准,而应从是否对俄国生产力发展有利这一前提出发。资本家不是慈善家,外资向俄国投资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施舍,而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无论是外国资本家还是俄国资本家都是如此。不能把任何资本都具备的、不受民族成分制约的性质仅当作外资的特点。外资对俄国投资的主观目的是为了赢利,但客观上则推动了俄国工业的迅速发展。19世纪中期,俄国工业薄弱不仅在于工艺落后,而且在于缺乏组织和管理经验。俄国引进外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包含着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避免重复西方国家的工业发展道路。

大规模引进外资推动了俄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外资不仅为俄国在建立新型工业方面起了奠基性作用,而且对俄国原有工业的技术改造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俄国重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结构和生产布局趋于合理,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实现了工业化与经济腾飞,并达到世界中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这一切,与外资所起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外资对俄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在俄国国内积累绝大部分用于非生产领域的情况下,外资满足了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面向俄国市场,同俄国资本融合,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外资的流入保证了俄国在保留地主政治统治和经济特权条件下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专制制度的灭亡,对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专制制度起到了间接保护作用。俄国专制制度愈是削弱时,这种来自外部的支持对其存在意义就愈大。

引进外资的关键是效益,效益越低,引进外资特别是外债就越成为沉重的负担,效益越高,偿还外债和进一步利用外资就越有坚实的基础。俄国专制制度管理经济的种种弊端严重地影响了利用外资的效益。原苏联学者围绕偿还外国在俄投资付款的计算方法和使用资料虽有很大分歧,但是都认为,从19世纪80年代初起,偿还外国在俄国投资的付款均超过了外资在俄国的投资额〔57〕。据统计,1887—1913年外国对俄国直接投资为17.83亿卢布,27年间外资纯收入(扣除营业税)为23.26亿卢布。1861—1914年外国对俄国借款额为80.25亿卢布, 还本付息额为88亿卢布〔58〕。1900—1913年俄国国债(内债和外债)从79亿卢布增至127亿卢布,其中外债从40亿卢布增至54亿卢布〔59〕。 俄国引进外资效益低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迟滞了国内积累过程,加重了国内劳动人民的负担;间接税一再提高,1913年,俄国政府间接税的收入竟占国家岁入的47%〔60〕。劳动人民的普遍贫困化导致社会紧张关系的加剧。20世纪初,俄国与英法结盟,与德国交恶,最后滑向战争深渊,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这种消极影响有关。

注释:

〔1〕夫·伊·鲍维金:《辉煌成就前夜的俄国》В.И.Бовикин,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1页。

〔2〕参见部彦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世界历史》1993年第1期。

〔3〕尤·阿·别里亚也夫:《俄国财政部190年》ю.А.Беляев,Министеруву финансов россии 190 лев〔俄〕《财政》1992年第11期,第79页。

〔4〕勒·叶·舍别列夫:《1904—1914年专制制度与资产阶级》Л.Е.Щепел--ев, Царизм и вуржуазия в 1904-1914 гг,列宁格勒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2页。

〔5〕勒·叶·舍别列夫:《19 世纪下半期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工商业政策问题》Л.Е.Шепелев,царизм и вуржуазия во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е хIх века。Проблемы торгово-промышленной политики,列宁格勒科学出版社 1981年版,第86页。

〔6〕夫·夫·拉宾:《19世纪俄国军事支出》В.В.Лапин,Военн--ы,расходы россии в хIх в。,载《俄国社会经济史问题》,彼得堡1991年版,第150页。

〔7〕尤·恩·舍巴尔金:《20世纪初沙俄的国家预算》Ю.Н.Шебалдин,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бюджет царской России в начале ххв,〔俄〕《历史论丛》第65卷,第182页。

〔8〕夫·伊·鲍维金:《论外资在俄国作用的问题》В.Н.Бовыкин,о зопросу о роли иностранного капитала в России,《莫斯科大学学报》史学版,1964年第1期第69页。

〔9〕勒·叶·舍别列夫:《19 世纪下半期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工商业政策问题》,第15、14页。

〔10〕转引自勒·叶·舍别列夫《俄国股份公司》Л.Е.Щепелев,Акц--ионерные компании в России,列宁格勒科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24、126页。

〔11〕伊·弗·格仁金:《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政府经济政策的基础》,《苏联历史资料》第6卷,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59 年版第217页注3。

〔12〕普·勒·纳尼塔什维里:《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资向外高加索的扩张》П.Л.Наниташвили,экспансия иност--раного капитала в заказъе конец хIх-н--ачала ххвв。,第比利斯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页。

〔13〕勒·叶·舍别列夫:《19世纪下半期专制制度与资产阶级、工商业政策问题》,第220页。

〔14〕尤·勃·索洛维约夫:《第一次工业高涨时期俄国上层统治者围绕外资问题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史》Из истории импери-ализма в России,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88页。

〔15〕《德·伊·门捷列夫档案》,转引自勒·叶·舍别列夫《19世纪下半期专制制度与资产阶级、工商业政策问题》第221页。

〔16〕伊·弗·格仁金:《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政府经济政策的基础》,《苏联历史资料》第6卷,第176、194—195页。

〔17〕转引自勒·叶·舍别列夫《俄国股份公司》第184页。

〔18〕转引自勒·叶·舍别列夫《19世纪下半期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工商业政策问题》第222页。

〔19〕勒·叶·舍别列夫:《20世纪初俄国工业发展问题在专制制度财政政策中的位置》,《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与专制制度的经济政策》Монополии и эколомическая политика царизма в конце хIх-начале хх в,列宁格勒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171页。

〔20〕勒·叶·舍别列夫:《1904—1914年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第195—197页。

〔21〕阿·姆·索洛维耶娃:《19世纪下半期俄国的铁路运输》,А.М.Соловъева,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й транспо--рт России во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е хIх в.,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71—275页。

〔22〕阿·姆·索洛维耶娃:《19世纪俄国工业革命》,第223 页。

〔23〕勃·夫·季霍诺夫:《19世纪下半期俄国采煤工业和黑色冶金业》Б.В.Тихонов,Каменноуголън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ъ и черная металлургия России во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е хIх в.,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3—46页。

〔24〕阿·姆·索洛维耶娃:《19世纪俄国工业革命》,第226页。

〔25〕勃·夫·季霍诺夫:《19世纪下半期俄国煤炭工业和黑色冶金业》,第32页。

〔26〕阿·姆·索洛维耶娃:《19世纪俄国工业革命》,第231—244页。

〔27〕《劳动经济学问题》,《斯·格·斯图卢米林选集》第3 卷С.Г.Струмилин,Избр.Произоведения Г.З,Проблемы зкономики трда,莫斯科1964年版,第39页。

〔28〕夫·伊·鲍维金:《俄国财政资本的形成》В.И.Бовыкин,Хо--рмирование финасового капитала в Росс--ии.,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1—80页。

〔29〕阿·姆·索洛维耶娃:《19世纪下半期俄国大工业形成问题》,《俄国与芬兰:贸易、手工业和大工业》России и финляндия:Торговля,промыслы,крупн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ъ,列宁格勒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3页。

〔30〕夫·伊·鲍维金:《辉煌成就前夜的俄国》,第125页。

〔31〕夫·特·琼图洛夫等著《苏联经济史》, 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0页。

〔32〕夫·伊·鲍维金:《辉煌成就前夜的俄国》, 第127—128页。

〔33〕阿·姆·索洛维耶娃:《19世纪俄国工业革命》,第269页。

〔34〕阿·格·拉申:《1811—1913年俄国百年人口统计纲要》,转引自阿·姆·索洛维耶娃《19世纪俄国工业革命》第248页。

〔35〕阿·勒·西多罗夫:《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前提》А.Л.Сидоров,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предпосылки в--еликой октябръской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莫斯科1970年版,第115页。

〔36〕阿·姆·索洛维耶娃:《19世纪俄国工业革命》,第254 页。

〔37〕夫·伊·鲍维金:《论外资在俄国作用问题》,第69页。

〔38〕夫·伊·鲍维金:《论外资在俄国作用问题》,第69—70页。

〔39〕尤·恩·舍巴尔金:《20世纪初沙俄的国家预算》, 第179页。

〔40〕夫·伊·鲍维金:《论外资在俄国作用问题》,第70页。

〔41〕夫·伊·鲍维金:《论外资在俄国作用问题》,第71—77页。

〔42〕夫·伊·鲍维金:《论外资在俄国作用问题》,第78页。

〔43〕详见克·弗·沙齐罗《19世纪末—1914年在俄国军事工业中的国家与垄断》К.Х.Щацило,Государство и монопо--лии в военной промыщленностъ России ко--нца хIх в-1914г.,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6页。

〔44〕勒·叶·舍别列夫:《1904—1914年专制制度与资产阶级》,第196页。

〔45〕参见夫·伊·鲍维金《俄国财政资本的形成》, 第178 —185页。

〔46〕夫·伊·鲍维金:《俄国财政资本的形成》,第186页。

〔47〕尤·勃·索洛维约夫:《1900—1903年前彼得堡国际银行与法国财政资本》Ю.Б.Солвъев,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бйнк и французский финансовый капитал нака--нуне кризиса 1900-1903гг в кн:Очерки из ис--тории экономики и классовых отношений в России конца хIх-начала хх в.,莫斯科—列宁格勒1964年版,第94—110页。

〔48〕夫·伊·鲍维金:《辉煌成就前夜的俄国》,第85页。

〔49〕勃·夫·阿纳尼奇、斯·克·列别杰夫:《银行参预发行俄国铁路公司债券》(1860—1914),《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与专制制度的经济政策》第7—30页。

〔50〕夫·斯·佳金:《在俄国电力和电力运输业中的德国资本》В.С.Дякин,Германские капиталы в Росси--и. электроиндустрия 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т--ранспорт,列宁格勒科学出版社 1971 年版,第262—263页。

〔51〕阿·阿·富尔先科:《石油战》:А.А.Хурсенко,нефтян--ые войды,,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4—45页。

〔52〕夫·伊·鲍维金:《辉煌成就前夜的俄国》,第133—137页。

〔53〕恩·恩·瓦纳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财政资本》,转引自夫·伊·鲍维金:《辉煌成就前夜的俄国》,第58、124页。

〔54〕阿·恩·阿尔季佐夫:《尼古拉·尼古拉也维奇·瓦纳格》〔俄〕《国内历史》1992年第6期第95、108页。

〔55〕《斯大林文选》(1934—1952年)上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0页。

〔56〕夫·伊·鲍维金:《辉煌成就前夜的俄国》,第57页。

〔57〕夫·伊·鲍维金:《俄国财政资本的形成》,第169页。

〔58〕夫·伊·鲍维金:《论外资在俄国作用问题》,第74页。

〔59〕勃·恩·波诺马廖夫主编《苏联通史》第6卷,История СССР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великой октя--бръской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й,гл. ред. Б.--Н.Пономардв,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68年版,第276—277页。

〔60〕尤·恩·舍巴尔金:《20世纪初沙俄的国家预算》, 第168页。

标签:;  ;  ;  ;  ;  ;  ;  ;  ;  ;  

外资与俄罗斯工业化_银行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