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美国梦--我想“走廊之桥的梦想”_廊桥遗梦论文

另一种美国梦--我想“走廊之桥的梦想”_廊桥遗梦论文

另一种美国梦——我看《廊桥遗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看论文,美国论文,廊桥遗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天真烂漫的美国人

《廊桥遗梦》在中国也畅销了。相信同名电影不日也会引进。中国近年通俗文化发展很快。但这次《廊桥遗梦》的流行看齐美国,亦步亦趋,基本同步,也可说是“与世界接轨”了。中国读者很可能把《廊桥遗梦》读作外国《梁山伯与祝英台》,找不到第三者的“奇怪”婚外恋,蛮够刺激的爱情教科书……。这是看“西洋景”,都不是美国读者自己的读书心态。太平洋两岸争说《廊桥遗梦》,但是此梦非彼梦。美国人做自己的梦,中国人是羡慕别人有梦,也想有梦,于是梦里说梦。与其“羡人有梦,梦里说梦,”不如把别人的梦看看清楚再说。

美国的通俗文化作品最是美国人心的测度,《廊桥遗梦》已经销到1000多万册,基本上是全国看书的人都看了。电影上映了,也是盛况空前。并没有人说这是一部有多大文学或思想价值的作品,女主角扮演者斯特里普就不这样认为。但这确实是美国通俗文化的成功。在美国,探讨这种类型的成功时,通常不是把作者拿出来捧或贬,而是透过作品讨论大众心理。所以当我看《廊桥遗梦》时,除了每个人都会有的自己的独特感受外,我想更值得谈的是,小说和电影内外的美国人,为什么会如此地富于浪漫激情?我的一位社会学家朋友,被人劝了读过故事,说:美国人真是天真烂漫。

其实,《廊桥遗梦》能如此地激发出美国人的生活激情,形成罕见的轰动效果,并非偶然。这样的商业作品,就像可口可乐的配方一样,在创作的时候是根据美国读者的口味精心调制的。阅读的时候,细细品味,也就可以按其心理满足程度来拆解出它的成份因素。这部一气呵成的小说,其中含有“纯情”、“中年人”、“激情”、“不涉及社会问题”、“简单叙述”、“朴素描写”、“单线索”等。这些因素的组合,产生出的效果,出版商和制作人早已有数。这是彼岸的通俗文化业者比此地的同行高明的地方。据我猜来,出版者为作家下的最浓的一味成份,恐怕还是“西部乡村式的朴实”。这小说和这电影恐怕仍是属于表达美国民众生活理想的“西部作品”。

万宝路广告的境界,沙漠、山水、夕阳,闯荡的牛仔,很像《廊桥遗梦》的麦迪逊县。据说Marlboro 原来就是“Man always rememberladys because romantic only”(男士惦记着女士, 就是因为那份浪漫情怀)的缩写。那就更是合拍了。这是一段西部式的情怀。如果说《廊桥遗梦》是外国“鸳鸯蝴蝶”,那外国“鸳鸯蝴蝶”是放飞在山水自然之间,而不是关在闺阁绣房里。它是人性的释放,而不是人性的限制。

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故事。也只有美国人才这样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报载,麦迪逊县的廊桥成了旅游热点,《美国地理杂志》还假戏真做,特别伪造了当年的那一期的杂志发行,弄得像真的一样。以中国人或欧洲人的观点看,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读者和观众都是非常天真简单,美得难以置信,却信得一往情深。悠久的文化传统下,即使我们同样编造美丽神话,也会比这来得更复杂,更婉转些。这就是因为我们的道德观和审美观都比较美国人更复杂些,或者说更世故些。想想我们身边传说的爱情故事是什么:梁祝之外,周平与四凤、蔡锷与小凤仙、于双戈与蒋佩玲、庄之蝶与……。美国人不一样,好的必定是美的,美的也应该是真的。我不敢说美国人个个都是理想主义者,但很多美国人就朴素到这程度。也可以说这就是美国民族的基本精神。所谓“美国梦”能维持这么久,就靠这基本精神撑着。

什么是美国精神

这很让人争议。1992年春,我们一组研究区域文化的中美学者,在贝克莱加大的区域问题研究会议(The

Conference

on

RegionalStudy)上就争论过。席间,有唐振常、魏克曼、李欧梵等。 唐先生和我都持论说:城市比农村更代表美国精神,它的国际化、移民化和现代化。不是说美国是现代文化的大熔炉吗?但是,记得有位美国教授奉劝我们不要忽视农村,农村有美国的草根文化,是美国的精神源泉。我一直不大懂,直到那一年秋天,我的老师朱维铮先生从东部过来,我们一起深入到西部腹地,看到了美国西部的淳朴自然,才相信了这话。那天我们在租车公司租了一辆福特车,沿80号公路向内地,驱车十几小时去西部国家公园约塞米蒂。一路美丽异常的高原原始森林、大沼泽地、西部草原和大片沙漠,日出日落,风吹草低见牛仔。沿路农民讲的是毫不修饰的简单英语,问什么答什么,但眼中透出的是诚实和热情。水果摊在地头论个出售,顾客自投自取。在山路边的酒店停留稍久,店主的全家都聚拢来,和我们谈他们从没有听说过的中国和上海,他们对七百公里外的旧金山还不及我们了解得多。当时我们背过身用中文说:美国的乡下人也是乡下人。现在想起来,停车、问路、乡间购物、诚挚交谈,当时的环境和《廊桥遗梦》里的情景差不多。

从乡下回来,就容易在很多城市美国人身上识别出“乡气”。天真、热情、冲动、粗鲁、直率,尤其是那对人对事固执和执着,但都是传统美国人的品格。一个正宗的美国人是不会真正地玩世不恭,也不会去玩弄他们视为神圣的东西。在中国看美国人,看美国电视,大多是城市生活方式。中国人到了美国,也多半住在城市里,中国人了解的美国其实只是城市的美国。习见了《教父》等剧中抢劫、吸毒、谋杀和无家可归的混乱镜头,《廊桥遗梦》让我们看见另一个美国。就我的体会,我宁愿更相信后者,尽管两者都是通俗文学,不能代表美国的整体。

对待感情,美国人没有我们方式的缠绵,他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很强,不会要好到相互之间不分彼此。任何时候,不会牺牲自己的独立,产生依附。但是在《廊桥遗梦》中,罗伯特·金凯对弗朗西丝卡说:“我们原来各自的两个生命已不存在,而是两人共同创造了第三个生命。”两个人不必修改双方,就能完全地重合在“第三个生命”中,这种机缘是极罕见的,但这种投合也只是理念上的。事实上,他们的身体仍是独立和分离的,“那(第三)个生命已被放出去到处游荡。”金凯,这世界上“最后的牛仔”,仍旧为《全国地理杂志》拍照。弗朗西丝卡仍然看护家庭。这种情爱在开始四天里像是一种崇尚简朴生活,注重现在幸福的“犬儒主义”,但在后来的几十年却像是“柏拉图式”的精神相爱,两情久长,却不是朝朝暮暮的厮守,而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种状态,如果没有对超然世界的信仰,不论是来自何种宗教、何种哲学,都是很难维持的。

现代美国的社交生活回避讨论宗教问题,《廊桥遗梦》里也没有安排这方面内容,但美国人仍被公认为是宗教感强烈的民族。城市里宗教在衰弱,但乡下的教堂仍很兴旺。在有些极端的村镇,宗教仍是他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交生活的全部。加拿大北部一个农村,至今还拒绝使用汽车、电灯、拖拉机。其固执可想而知。我不想说是宗教感才使“廊桥遗梦”变得如此之美,我只是借此说,美国的读者和观众如此热衷于这精神之爱,是和这十几年宗教精神的复兴有关。

现在的美国人,不像70年代,性解放,反家庭,反文化。当年伯克莱的教授中有换妻、群居的。现在有些大学教授却常常在皮夹里掏出“全家福”照片,让你分享他(她)的“快乐”,也显示他是个有家庭感和责任心的人。我在旧金山大学进修时的一位Ray Noll教授,是造反派的一代,现在家里收养了三种肤色的孩子,“反叛”和“责任”都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而人类更高的,更不易满足的天性是“爱”。《廊桥遗梦》把这三者以一段婉约动人,刻骨铭心的故事完美地结合起来。婚外恋,本身是对现存道德观念的反叛。主人的性格也是反叛的。金凯本人就是没有被沉闷的五、六十年代压下去的独行特立之人。弗朗西丝卡是意大利后代,有求人性解放的民族性,又学过文学,贫困单调的依阿华生活磨不掉她内心的冲动。然而,两人又有极强的自尊心和责任感,一个是对事业的热衷,一个是对家庭的义务,使得他们在四天热烈地相爱之后再未相聚。在他们的余生里,两人都小心翼翼地包裹了这余烬,藉此温暖,度过了艰难的职业生涯和单调的乡村生活,不那么平凡地走完一生。这故事表面没有一个Happy end, 其实它在内底里完成了一个“精神大团圆”:它保留了现代人的“反叛”性格,又担负起所有人都应尽的“责任”,更具有那种平凡得嫌土,却足以让戴安娜王妃也羡慕的“爱”。这样的“大团圆”也只有美国人立之,美国人有之、享之。

想一想,一千万本书,几千万人读。电影一放,全国每人看一遍,有人看几遍。美国人就是这样过他们的文化生活,是什么样的“社会效应”,(不是“社会效益”,他们不懂)。美国人对爱情、婚姻、家庭、责任、事业及人生的各种态度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当然,大学、研究所、教会、社会团体和著名人物会对此评论、批评,共同地维持各自认为的价值观。

在美国生活,因为社会开放,你会听到各种奇谈怪论,但不是说美国就没有主流的思想。这几年,美国大学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再像过去那样先锋激进,有号召力,民间社会的“草根文化”自然地出来支撑社会道德。现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包括像天主教会、同性恋者,都在就爱情、婚姻、家庭方面发表意见。让中国人奇怪的是,在保守主义的主流下,关于社会的见解基本是理想主义的。我和各种流派的旧金山同性恋者谈过话,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是在寻找“真正的爱情”。并非是我们这里理解的流氓、痞子。在城市里,青年人也有晚上下班参加读经班,举行义务劳动(Volunteer)的。 《廊桥遗梦》让我们看到美国民间的草根文化,基本道德是相当扎实,正气而富有理想的。

美国民族仍然是在不断地寻找理想,仍然有梦。年轻人才好做梦,做好梦。一个民族仍有理想之梦,说明它年轻有朝气。我把《廊桥遗梦》看作是另一种类型与责任关系统统平衡起来的梦。“百年未觉美国梦”,美国人做了几百年的梦,现在还在做。故事编得如此离奇,但美国人宁愿相信,足见他们走得多远。一切纯粹的情感,特别是西部式的单纯、朴实、浓烈、强烈的最能打动他们。我们中国人呢?看到书摊上、电视里把男女之情拿来调侃、戏笑、乃至亵渎,真是茫然的很。我们甚至无法责备作者,因为中国人,中国的“草根文化”对待感情和性爱向来如此。

标签:;  ;  ;  ;  

另一种美国梦--我想“走廊之桥的梦想”_廊桥遗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