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研究与学术尊严_图书馆学研究论文

图书馆学研究与学术尊严_图书馆学研究论文

图书馆学研究与学术尊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尊严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B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00)01-0041-03

变革时代的图书馆事业将取得全面发展,图书馆学研究也将趋向更加成熟。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两个关键是健全规范和消除障碍,已有学者对前者做了建设性思考,〔1 〕但同行对后者只侧重讨论研究路向与方法方面的问题,〔2〕〔3〕对研究者主观心态的深层障碍则较少论及,其实这类障碍对学术研究的干扰更严重,其中之一是部分研究者对学术尊严重视不足。

1 学术尊严小识

我们理解的学术尊严,是研究者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研究准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人文环境中,其内涵可能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其基本精神是以严肃的态度求真知。并具体表现为:出于挚着的敬业精神和对特定领域的关注,在对研究对象取得较深了解的基础上,以负责、求是的态度,遵循基本规范,采用某种方法研究事物。在当代科学研究中,又特别体现出对精严学理和卓越事功的追求。图书馆学在我国的历史渊源较深,近代图书馆学虽系发展中的学科,但在走向成熟的进程中也保持着严肃质朴的健康基调。〔4 〕而对近代以来时隐时显的忽视学术尊严的非主流倾向,则有必要探析原因,并讨论克服对策。

2 从学科发展历程看学术尊严匮乏的原因

2.1 追本溯源—从发展脉络看先天不足

我国学术传统中,现代科学的构成要素明显不足,“没有按严格的逻辑推理发展出一套科学理论……没有发展出以数学做各门科学的共同语言”〔5〕, 这就造成我国图书馆学在形成之初理论基础上即呈现“先天不足”。近代意义的图书馆,从组织形式到运作方式,则都有较强的引进色彩。学术研究是事物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因此,这个时期图书馆学研究中译著比重较大,论著也明显地受西方图书馆学的影响,主要建树是编制分类法与兴办本专业教育。更兼20世纪前50年,我国饱经内忧外患,文化事业及其研究缺乏理想的社会环境,虽经两代学人筚路蓝缕的求索,完成了图书馆学的奠基工作,初步形成一种严肃求实的学风,但在学科规范建设中存在着许多待完善之处,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研究者对学术尊严的追求。

2.2 鼎故革新——发展中的遮蔽与偏失

1949年之后,我国大陆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图书馆界在内的文化界人士,大都以热情饱满的心态投入事业中,并接受思想改造的洗礼,使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出现了第二次高潮。〔6 〕霍国庆先生归纳出这次高潮的六个特征,〔7〕笔者认为, 其中一些因素对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有深刻、复杂的影响。

首先,强大的意识形态介入,使图书馆学研究中揉杂了过多的政治因素。一个内部百业待举,外有强敌觊觎的新社会,通过意识形态的强大控制增强凝聚力有其合理性,但这个过程中某些矫枉过正的倾向,使宏观指导原则介入图书馆学的具体学理层面,逾越了基础理论和理论基础的界限,〔8〕使研究在取得可观成果的同时,存在着明显的缺憾。这一时期传播研究成果以文献分类和基础理论为主。文献分类研究是学术界集体智慧的结晶,虽说较切合当时的文献分类工作,却存在着“重政治轻技术的形式主义”;〔9 〕基础理论研究则“过多地与意识形态纠缠”,〔10〕形成了一种“遮蔽”。〔11〕图书馆学探究界定概念,阐释原理,只能源于图书馆实践的升华,过多的观念框架干扰,必将妨碍对学理层面真谛的揭示。

其次,不同年龄层次和知识背景的研究者的观念的差异,未能在探求中妥贴地整合。成长于新社会的某些学人,以其青春锐气,适逢其会地与当时的主流观念契合,使其中部分人以批判者的姿态步入研究领域,在强调理论创新时忽略了文化传承,观念断裂影响了学术规范的健全。至于衍化到“文革”发生,文化事业凋敝,包括图书馆人员在内的文化界人士,人格尊严尚且难保,遑论学术尊严。科学崇尚永不竭止的追求,体现着对至真至善的向往,是必需遵循规范和讲求方法的庄严事业。前述诸种原因,妨碍了本学科健全规范和借鉴方法。一个规范不完善的学科,也将影响研究者群体对学术尊严的追求。

回首图书馆学研究中令人遗憾的往事,使我们认识到繁荣与稳定的环境是学术尊严的重要保障,改革带来的振兴机遇弥足珍贵。

2.3 转型“磨合”——创新中的阻滞与失误

70年代末,我国大陆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图书馆事业和学科建设同时得到恢复和发展。

2.3.1 新时期学术研究的健康基调

新时期图书馆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事业与研究同步发展及宽松的研究环境。前一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基础业务建设加强。《中图法》(三版)出版,《中国国家书目》编制完成,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于1987年展开。〔12〕第二、专业教育规模扩大。相继设立了50多个本科点,至1993年已建立2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2〕第三、国际合作与交流得到恢复、发展。国际图联于1981年恢复我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席位,国际标准化组织第46届技术委员会(ISO/TC—46)也于1978年恢复中国成员国资格。〔14〕第四、学术研究趋于活跃。1980年至1992年,就发表了45290篇论文,〔15〕并编撰出版了许多论著、教材。

开放的社会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宽松的氛围,使前辈学人与图苑新秀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成果。于理论领域先后有“规律说”、“交流说”、“中介说”等问世,有的学者呼吁、提示同行建立“图书馆哲学”。〔16〕近年一些青年学人以其敏锐的辨析力,并凭借良好的外语素质,及时了解并介绍国外学术动态,还有人尝试借鉴现象学、分析哲学的术语及观点介入图书馆学研究。〔17〕

总之,80年代以来本学科理论研究有三个方面值得称道:杭州会议开始的多元化理论建设;〔18〕80年代末初现端倪,90年代开始形成的“建设性研究”方式;〔19〕以及在研究中始终贯穿并保持延续的严肃、质朴的主旋律。

2.3.2 转型期复杂性的负面影响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两个主要特征,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20〕均对图书馆学研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我国“增量改革”色彩较重,改革之初图书馆事业得到恢复和数量上可观的发展,但基本按传统体制框架运作。改革纵深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体制中的深层障碍凸现,〔21〕更兼经费等原因,图书馆发展于是停滞乃至滑坡。发展背离了某些预期,现实与阐释相脱节,加剧了某些同行的失落,于是在失落的惶惑中,把研究转向未必熟悉的领域,甚至匆匆提出对策,迄今仍频频出现的图书馆“产业化”等说法,就是典型例证。

其次,滋生了浓厚的个人功利主义。因职称评定的某些环节尚待完善,使数量往往取代质量成为晋升的关键。又兼“评”“聘”尚未能理顺关系,小知识分子为改善自身生存条件,往往视论文为“终南捷径”,部分人为此使出全身解数。惶惑心态下提出的未必成熟的看法和追逐物欲而赶制的“作品”,大都是“书被催成墨未浓”,很难体现学术尊严。例如,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对图书馆产生深刻变革,图书馆界纷纷撰写论文加以研究,如据《中国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的统计,1995年图书馆工作自动化的论文达284篇,是1989年同类论文的10倍以上,〔22 〕但我们也发现这类研究以介绍常识为主,偏重论和谈,致使让人感慨“……我们的感觉有一些凄凉”,〔23〕对信息技术的陌生和急于发表的“成果”的躁动,都不利于维护学术尊严。

2.3.3 吸纳、借鉴中的误区

相对宽松的学术氛围,为引进其它学科的观点、方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80年代以来,图书馆学研究中相继确立了一些专门方法(如文献计量法、引文分析法)。但也存在一些误区:首先,偏重以自然科学为蓝本构建社会科学。图书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社会位置的依辅性、价值判断的主观性和运行的不可重复性往往被忽视。其次,勉强借用一些研究方法,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24〕对三言两语即可说明的问题,也套用了整套的公式来论证。再者,未经深思熟虑,即想标新立异,草率地组合某些新观点、新概念,便求立论建学。忽略知识结构间隔对思维方式的影响,〔25〕盲目逐新而生成的话语往往迹近诡异,必然干扰研究者群体对学术尊严的追求。

2.3.4 研究者群体的素质差距

正如张德芳先生指出的“……现在的从业人员……占比重最大的仍然只是把图书馆工作当成一种职业”的一个“弱质队伍”。〔26〕据华北某农大对70位情报人员的业务知识测验反映,有58人不知道阮岗纳赞定律,有1/3的人不能正确回答用户目录类型。〔27〕敬业精神不足,业务素质欠佳,文化水平较低者大都不具备研究能力,很难要求其认识和维护学术尊严。

3 对维护学术尊严的思考

维护学术尊严,是学术研究深入的保障,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视学术尊严是学科发展强劲的表征,而忽视学术尊严往往是学科生命力衰减的反映。笔者无力对此提出全面有效的对策,仅择当前最宜关注者陈述一些看法。

3.1 强化制度建设

制度是约束群体行为的规范,是学科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强化制度建设,笔者认为:

第一,应对现行学术研究管理和成果评审机制加以改革,建立、健全研究成果评价标准。例如可出台强约束性的政策,对非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作品,不能按“成果”对待;调整业务评价标准,引导鼓励文献信息工作者编撰文摘题录或从事与文献管理改革相关的工作,并按实际认可等等。疏导与限制并举,也可以抑制忽视学术规范的劣质稿泛滥。王业宁院士等人近年曾对此呼吁,〔28〕所提建议发人深省,值得借鉴。

第二,加强对各类型本专业出版物的管理,对未获准正式出版的刊物,坚决取消。慎重地处理学术会议文集“批书号”,限制赢利性出版物的数量是抑制劣质稿的有效手段之一。

第三,慎重评奖,尤其是全国性学会,宜珍惜声誉,防止与“炒会”者联手推出名实难符的奖项。

第四,行政部门对学术工作宜多加扶助指导,但不能强加干涉。行政部门把握好介入的“度”也有利于维护学术尊严。

3.2 发挥学术带头人的表率作用

在一个学科中,学术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对学风有很大影响。维护学术尊严,只依靠制度约束是不够的。在变革时代,制度供给尚不完全得力之时,行业风气,约定俗成等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维护学术尊严人们企盼着学术带头人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高度自信,执着求真。图书馆界为求真而执着探寻的事例不胜枚举。我国已故图书馆学家皮高品先生,至垂暮之年仍致力于分类研究,尽管人们对其观点有不同评价,但其执着的精神却令人感佩。范并思先生曾赞之为“近于一颗童心”。

第二,因时取宜,统摄学林。自信、执着并不意味着固执己见。在变革时代,宜以敏锐的辨析力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注重社会环境与需求的变化,做到既有主见,不曲学阿世,又反映灵活,与世界学术潮流同步。孟广均先生在讨论界定本专业学科范畴中采取的方式堪称范例。

第三,认同求异,宽以待人。对非政治性的学术观点,宜认同求异,不仅分析差别原因,更注意产生差异的合理性,〔29〕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

3.3 呼唤群体自律精神

自律是自信、自强的基础。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培育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防止某些流行的官场酬答、市井嘈杂带到学术研究中,努力提高个人的政治、业务、文化素质,呼唤群体自律精神,有利于克服研究领域的盲动的浮躁倾向,自觉、有意识地维护学术尊严。

在人类向知识经济时代迫近之际,文献信息系统的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学术研究是事业在观念中的反映,又是促进学术发展的动力,我们应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正当、规范的竞争自立于学科之林。

收稿日期:1998—11—07

标签:;  ;  ;  

图书馆学研究与学术尊严_图书馆学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