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O理论简析中日韩自贸区对成员国的影响论文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其主要变化趋势,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比荷卢经济同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逐渐加强各国在经济上的依存性且呈现出"块式"结构和"网络"状态的新格局,区域贸易逐步代替以一国为单位的国际贸易形势。中日韩自贸区的出现无疑加快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其经济发展,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基于H-O理论简析中日韩自贸区对成员国的影响

◎姜璟 晓璐

一、中日韩自贸区贸易情况分析

近年来,中国对日本、韩国的贸易结构逐渐趋同,三国优势产业的不同为自由贸易区成立打下基础。中国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向日韩地区出口,商品逐步从初级产品转变为工业半成品或制成品,从日韩两国进口产品也以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产业贸易间的互补性为自贸区的设立创造条件,并有效的扩大国际贸易、吸引国外资本、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结果。详情分析如下: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相较日韩两国具有优势。而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侧重出口,大力发展省资源省能源及知识集约型的产业,在资本、技术等领域发展迅猛。另一方面,六十世纪韩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跻身于新兴工业国行列,于80年代在国际上凸显经济实力,近年重视IT产业,开始发展以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电子工业,并成为世界十大电子工业国之一。日韩两国相较中国而言,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上图是中国入世10年后对日韩地区农产品的进出口数额,农业在我国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10年间对日韩地区的出口额一直大于进口额。而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如表所示,我国与日韩地区在农业方面主要以出口为主,从入世初至现阶段,日本仍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且日本、东盟、欧盟、美国为中国主要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市场,出口数量占据总额60.44%,而从日韩地区进口农产品相对进口要少。

根据2005年至2015年中韩电子产业贸易情况,电子产业是韩国最具国际竞争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截止2010年,电子产业收入占韩国GDP的11%,出口总额达到33%,对亚洲国家的出口份额占总份额的80%,其中对中国的出口率高达34.8%。据统计,2005年中韩双边贸易总额为1004.5亿美元,电子产业进出口贸易数占总额31.7%,到2015年,这一数据上升到48.6%,增加16.9%。综上述所示,韩国较多向中国出口以电子产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多进口农产品、纺织品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符合H-O理论内容。

区内视激化率正常场平均值为2.80%。按照超过2倍正常场划分异常的标准,本测区激电异常下限确定为6.0%,共圈定出大小3处激电异常区,编号为ηs-1~ηs-3,其激电异常特征及规模详见表1。

2015年我科住院患者29930人次,男1666例,女1320例,;年龄55~99岁,平均年龄(71.2±3)岁;病程最短的5天,最长的25年,平均病程为(5.3士2)年;2016年我科住院患者27630人次,男1579例,女1251例;年龄55~99岁,平均年龄(71.3±3.2)岁;病程最短的3天,最长的25年,平均病程为(5.1±3)年。

这是受到急剧气候变暖影响的一个的典型例子。据估计,PETM期间释放的碳总量大约相当于人类耗尽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储备释放的碳总量。然而,一个重要的区别是火山和水合物释放的碳比我们目前消耗化石燃料的速度慢得多。因此,除非我们停止碳排放,否则气候和生态系统将发生更剧烈的变化。

中日韩三国作为东亚地区三大经济强国,其GDP于2010年达到12.391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9.65%。三国2010年出口总额合计2.8万亿美元,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18.47%。

开展商务英语竞赛不仅能够活跃校园气氛,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商务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素质,体现学校商科特色。

二、中日韩自贸区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中日韩三国贸易的强互补性,为三国经济合作互利共赢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尤其是日本在经历泡沫经济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萧条,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其纺织品、农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下降后,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需求,更促进中日韩自贸区经济合作的进程。

(二)促进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

上图是2011年至2013年中国对日本进出口排名前五的产业贸易情况。由表可知,中国向日本进口的产品多为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机电产品进口总额占5年进口总额66%,其次为贱金属制品18%。而中国对日本地区出口额较多为纺织品及其原料,占贸易总额的26%,家具玩具出口情况排名第三,占总额7.6%,而纺织业、家具玩具产业质量低、附加值小,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两者贸易也符合H-O理论。

数据来源于《中日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货物贸易的视角》

中国近年来经济保持高增增速的发展,但在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相较日韩地区而言处于劣势地位,而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仍有可能有互利贸易。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为例,日本、韩国在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但在经历亚洲危机后,生产成本的上升,劳动力成本也受其影响。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不仅有比较优势,日韩地区,或是相对全球贸易而言,是各国力争的宽阔市场。基于上述原因,中日韩三国国际贸易上具有强大的互补性,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同时也带动国内科技技术水平,相关贸易政策也同时带动中国出口贸易,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根据数据来源《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优惠关税减让研究》,2016年中日韩三国进出口贸易数据显示,对三国而言彼此都位列进出口五大国行列中,尤其对韩国而言,中国为其出口、进口第一大国,其贸易总量在2016年达到2010亿美元,对中国的进口额约为870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21%,出口贸易量为124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25.1%;另一方面日韩为我国进口第一、第二大国,对日本的进口额占全年贸易进口总额的10%,对韩国的进口额占全年贸易进口额的9.2%;同时中韩两方也位居日本进出口榜单前五。2012年5月13日中日韩签署的自由贸易投资协议,在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征收、转移、代位、税收问题上做出相关协定,加快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三)促进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东亚金融危机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背景下,东盟逐步开展“外向型”经济合作模式,提出“10+3”的经济合作机制。“10”指东盟、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十国,“3”指中日韩三国,“10+3”合作机制意在东亚地区在经济、货币与金融、科技等八个领域互帮互助、和谐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各国经济、科技等方面发展。

中日韩自贸区对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具有积极地影响,其经济规模占据了东亚整体经济规模的90%左右,东亚各国在进口方面对日本的核心技术、设备和零部件方面有较强的依赖性,尤其是1980~1995年日本制造业对东亚结构化改革的贡献,使东亚各国加深对区内的贸易和技术贸易的依赖,“10+3”机制的提出,无疑促进了东亚地区贸易往外,对东亚区域经贸发展和东亚经济一体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三、结论

20世纪后期,中亚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远落后于北美、欧洲,中日韩三国为东亚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加深贸易自由化程度,更好的利用资本筹资源。日中韩三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成为东盟观察国,三国也曾与部分东盟成员国签订贸易协定,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减少三国贸易争端提供帮助,更好解决贸易争端的机制提高三国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东盟与中日韩自贸区密切的联系,使中日韩三国发展的同时带动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东盟竞争力从而得到提高,更好的发挥各国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作者简介: 姜璟晓璐,生于1998年6月,汉族,贵州贵阳人,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方向。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标签:;  ;  ;  ;  ;  ;  ;  ;  ;  

基于H-O理论简析中日韩自贸区对成员国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