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研究--以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为视角_汇率论文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问题研究——基于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货币论文,跨境论文,国际贸易论文,人民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多边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结算货币①的选择对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被贸易商所重视。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代替黄金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占有绝对地位;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结算货币开始走向多元化。国际结算货币多元化催生了国际结算货币选择理论。

2007年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并引发了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危机再次冲击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此背景下,国内外有大量声音要求中国进一步放开人民币的国际业务,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5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境外地域主要为港澳、东盟地区。2010年6月19日,国务院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到20个省市(地区),境外地域扩大到所有国家和地区。2011年年初,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进口使用已覆盖全国,并扩展到经常项下②。这些措施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终于迈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

在国际结算货币多元化背景下,选择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本文基于已有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理论和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综述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国际货币制度实行是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之间保持可调整的盯住汇率,波动幅度被限制在1%左右,汇率风险较小,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具有绝对的优势。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国际结算货币多元化趋势出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研究。最早从微观角度研究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问题的是Grassman(1973)[2],他通过对瑞典等国进出口合同所使用的结算货币进行研究,发现在发达国家中,出口商在贸易中更倾向于将本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其后Page(1977[3]、1981[4])进一步验证了Grassman法则的适用性,并且发现了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更多规律,具体表现为:

第一,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贸易中,发达国家的货币占据了主导地位;

第二,在发达国家之间,出口国的经济规模、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与结算货币的选择紧密相关;

第三,大宗初级商品一般采用少数几种货币计价结算,而美元则是首选货币。

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主要从两个分析视角展开的,一是交易成本分析视角,二是利润最大化分析视角。从交易成本的视角来分析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是历来经济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把厂商利润最大化分析方法引入到国际贸易货币选择的研究中,分别建立局部均衡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进行分析,对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研究视角与层面都有所扩展。

(一)交易成本分析视角

Swoboda(1968)[5]从交易成本视角分析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问题。他指出,由于较高的交易成本,人们更愿意使用单一的计价结算货币,而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则是看一个国家的贸易进出口总额和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交易量以及其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Chrystal(1977)[6]用美元、英镑、马克等经验数据证实了Swoboda所指的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标准。Krugman(1980)[7]指出,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存在惯性;某种计价结算货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时,由于转换成本的存在,市场中的个体公司不会轻易地使用另一种货币进行计价结算;货币交易量越大,交易平均成本越小,则货币更容易成为计价结算货币。Hartmann(1998)[8]提出了“货币的网络外部性”理论,他认为货币交易存在规模效应,因此一种货币的交易规模越大,交易成本就越低,这种规模效应会导致人们所使用结算货币逐渐趋向一致。此理论还用来解释了欧元在短期内难以替代美元在结算货币中主导地位的原因。Rey(2001)[9]则将外汇市场的交易成本引入一般均衡模型中,指出某种货币交易成本越小,该货币越易成为计价结算货币。

(二)利润最大化分析视角

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将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方法引入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研究中。在此研究领域又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即汇率波动为唯一不确定变量;二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即认为汇率波动是由于生产冲击、货币冲击等各种冲击所致,这些冲击同时又会影响其他宏观经济变量。

1.局部均衡分析理论

Baron(1976)[10]研究了垄断出口厂商出口商品时的结算货币选择问题。他认为垄断出口商用本国货币计价结算时,由于汇率的波动,将面临需求风险问题;并指出如果垄断出口商面对线性需求函数,且边际成本不变,那么以进口商货币结算会使该厂商获得较高的预期利润。Giovannini(1988)[11]修正了Baron的线性需求函数和边际成本不变的假设,他认为出口商对结算货币的选择取决于厂商利润相对于汇率函数曲线的凹凸性,如果厂商在国外市场上具有垄断势力,出口商更倾向于用本币结算以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而当厂商在某个国外市场有着多个竞争对手时,所有的出口商都会倾向选择用同一种货币结算,通常是使用美元作为计价结算货币。

在Giovannini之后,许多学者对结算货币选择的研究都基于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分析框架。在Giovannini的模型中,厂商的产量、价格和出口量是同时决定的。而Donnenfeld and Zilcha(1991)[12]将这些决策变量动态化,将厂商交易分为三个步骤:厂商决定自己的生产水平;根据外部信息决定产品的国内外价格;订单到来,贸易最终达成。他提出,由于定价和交易之间存在时滞以及汇率的不确定性,当出口需求函数的弹性不是非常大的时候,汇率的不稳定性造成国外市场价格的波动越大,带来的预期利润就越低。因此,使用进口国货币结算相对于本币结算就是一个优势策略,反之亦然。

在Giovannini(1988)、Donnenfeld and Zilcha(1991)的研究中,只考虑使用进口国货币和出口国货币来进行结算,而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同质的大宗初级产品市场经常会使用第三国货币进行结算。Friberg(1998)则对上述模型的假设进行了完善,通过引入第三国货币,构建了三国三货币模型,证明结算币种选择过程存在多重均衡。如果进出口国双方货币汇率波动较大,那么所有出口商选择汇率稳定的第三国货币进行结算也会构成纳什均衡。

2.一般均衡分析理论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将汇率看作外生变量,并作为影响决策的唯一不确定因素。而实际上,货币供给和政策的改变会影响汇率的波动以及其他的宏观经济变量。Obstfeld and Rogoff(1995)[13]提出了新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在动态的一般均衡的分析中引入粘性价格和不完全竞争理论。此后,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研究中,引入多个经济变量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联系的一般均衡模型成为主要研究工具。

Bacchetta et al.(2005)[14]建立的是静态的一般均衡模型,将成本函数、需求函数和汇率不再视为外生变量,而是由模型内生决定,并将竞争对手的行为策略纳入到分析框架中。他们认为,出口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比重越大,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出口商就越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选择对自身有利的币种进行结算。

Devereux et al.(2004)[15]在本国和外国货币供给不确定的基础上建立了一般动态均衡模型,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算货币的选择。他们认为,在国际贸易中本国和外国企业通常会选择货币供给变化较小的一种货币作为结算货币。比如,当本国货币供给变化较小时,本国企业就选择生产者货币定价,外国企业选择当地货币定价;而当本国货币供给变化较大时,本国企业会选择当地货币定价,外国企业则选择生产者货币定价。

二、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内生选择机制

本部分将利用Bacchetta et al.(2002,2005)的理论模型从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扩展到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来研究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内生选择机制。

(一)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1.基本假设

(1)中国为出口国,本币结算货币为人民币。

(2)汇率作为唯一不确定的外生变量。

2.基本情景设定

情景1:假设中国的生产商出口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不受其他出口商竞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中国与另一个进口国的两国模型。

情景1结论:

第一,结算货币的选择与中国商品的异质性程度有关。如果中国出口的商品异质性越大,则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越强,那么就越倾向于选择以人民币计价结算。

第二,结算货币的选择与汇率的波动程度有关。如果在不考虑用进口国货币结算的情况下,第三国货币与进口国货币的汇率波动要小于进口国与人民币的汇率波动,那么第三国货币计价结算为最优选择。

在情景1中假设的是中国生产商具有一定的垄断性,选择货币计价结算时不考虑其他出口商的影响。而事实上,中国出口商面临了来自各方的竞争,有中国内部厂商之间的竞争,也有来自像印度、越南等其他出口国之间的竞争。因此本文将通过下面两个情景来讨论在竞争情况下出口商货币选择情况。

情景2:假设中国内部有很多出口商生产同质的产品,则出口商选择货币计价结算时需要考虑本国内部其他的出口商选择何种货币进行计价结算。

情景2结论:结算货币的选择与中国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有关。如果中国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越高,则越倾向于选择人民币计价结算。

情景3:假设中国出口的产品异质性较低,市场上有许多出口国出口此类产品,则需要考虑其他出口国参与竞争时出口商该如何选择货币进行结算。

假设市场中有Z个出口国竞争一个特定的市场,中国为市场上其中的一个出口国。出口国i中的出口商记为,同样市场上有Z种货币计价结算。用x(i)表示出口国i中出口商所选择的结算货币,可以是出口国货币、进口国货币或者是其他国家的货币。表示一单位A国货币表示的X国货币数量。假设与前部分相同,均衡价格,则利润函数示为:

情景3结论:出口商在选择用何种货币结算时,将会考虑到其他出口国的选择,倾向于使用其他竞争者所选择的货币进行结算。

(二)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在局部均衡的分析基础上,Bacchetta et al.(2002,2005)将模型扩展到一般均衡中。引入三部门经济,其中两个部门是贸易品部门,发生贸易的两个国家各自在一个部门中占有优势,第三个部门是非贸易品部门。货币以(CIA)的方式引入,考虑到货币供给的冲击。本部分也利用此方法,将总需求和工资都作为与汇率有关的内生变量,汇率就表示为两国货币供给的比率⑨。

情景1:假设在名义工资刚性的情况下,此条件下与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区别在于用(μ-1)(η-1)代替了μ(η-1)。

当(μ-1)(η-1)<1,出口商选择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当(μ-1)(η-1)>1,中国的出口产品市场份额较低时,选择用进口货币计价;当中国出口产品市场份额较高时,则可以选择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或者选择使用进口国货币计价结算。

与局部均衡模型的情景2相比,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比例扩大了,这是因为人民币计价相关的需求风险下降,出口商货币贬值会增加需求,但贬值又意味着外国货币供给的下降,又降低了需求。

情景1结论:结算货币的选择与中国出口的市场份额有关。如果出口国商品的市场份额越高,则越倾向于选择出口国货币计价。

情景2:假设在实际工资刚性情况下,与名义工资为刚性的情景1相比在国家经济规模较大时候没有区别。但在国家经济规模较小的时候,当(μ-1)(η-1)>2-1,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更可能以进口商货币标价,其中为进口国非贸易品部门在消费中占的份额。

情景2结论:结算货币的选择与国家的经济体实力有关。如果出口国的经济实力越大,则越倾向于选择出口国货币计价。

(三)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条件总结

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条件总结详见表1。

第一,结算货币的选择与中国商品的差异性程度有关。如果中国出口的商品差异性越大,则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越强,那么就越倾向于选择以人民币计价结算。

第二,结算货币的选择与汇率的波动程度有关。如果在不考虑用进口国货币结算的情况下,第三国货币与进口国货币的汇率波动要小于进口国与人民币的汇率波动,那么第三国货币计价结算为最优选择。

第三,结算货币的选择与中国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有关。如果中国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越高,则越倾向于选择人民币计价结算。

第四,结算货币的选择与经济体的实力有关。如果中国的经济实力越大,则越倾向于选择人民币计价结算。

三、日元作为结算货币的典型案例分析

日本从1955年开始进入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日本保持了年均约10%的高速增长(刘仁伍和刘华,2009)[17]。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日本的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升,这也构成了日元国际化的经济基础。日本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动日元作为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来抵御美元结算所带来的汇率风险。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日本进出口贸易中,日元作为结算货币的比例大幅上升,2008年出口贸易日元结算比例为38.7%;进口贸易日元结算的比例为20%。但与美元、欧元等货币相比,日元在本国贸易中使用的比例还是偏低(表2)。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就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结算货币与其经济规模有很大的差别,这说明结算货币与该国经济实力之间并不是完全对应的,经济实力只是结算货币的一个重要基础性条件。总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日元结算货币地位还不是很强(李晓,2005)[19]。

1.与日本的对外贸易结构有关

日本进口贸易中的原材料比重较大,而这部分大宗初级产品通常以美元计价结算。而在出口贸易中,日本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较高,因此日元在出口结算中的比例也较低。再者,日本虽然是一个出口大国,但在进口上却是一个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国家,这又决定了向日本出口商品的国家不愿意采用日元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

2.与东亚地区的汇率制度有关

在东亚国家和地区不论是采用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还是盯住一篮子货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盯住美元,各地区货币与美元有较大的联动性。因此虽然日元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比重逐渐增大,但是为了保持汇率的稳定,东亚国家和地区依然倾向于选择以美元结算计价。所以在出口贸易中,日元和美元计价比例多年来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3.与汇率的波动有关

1973-2009年,日元兑美元汇率年均变动超过10%的情况就出现过17次,并出现过曾经升值40.5%的波动记录(陈卫东和李建军,2010)[20]。日元汇率的不稳定性使得很多企业都倾向于选择更稳定的货币来进行计价结算,规避汇率风险。汇率的经常性波动无疑是导致日元作为结算货币比例较低的原因之一。这也印证了结算货币选择理论中结算货币选择与汇率的波动性有关。

4.与货币关系变迁的历史惯性有关

历史经验表明,在位主要国际货币已拥有的规模经济以及公众长期形成的货币使用习惯等因素,使该货币产生了一种“短期惯性”,其他货币挑战并取而代之并非易事,除非有一种巨大的冲击促使旧的均衡向新的均衡过渡(鲁世巍,2005)[21]。由于“短期内惯性”,美元获得了一种自然垄断地位。因此日元相对于美元的计价结算比例在长时期内还是偏小。

5.与日本的政治军事地位有关

日本在国际舞台上还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其在世界政治和军事舞台上的影响力十分有限。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日本与美国形成的军事同盟关系,使得日本的许多政策都受制于美国,在牵涉到一些经济利益时候,只能采取国际协调政策,因此始终无法获得在日元国际化上的主导权。

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分析与探讨

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开展,人民币正式参与到国际贸易结算中来。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宏观基础条件。但不管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还是从世界各国货币国际化实践的结果来看,人民币的国际贸易结算还面临着许多障碍和问题。未来人民币能否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中的主要货币还值得探讨。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展分析

从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结算经历了由冷趋热的过程。2009年7月试点后的半年内,人民币结算的数量较少,增长缓慢,比预先估计达到的规模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到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境外地域范围由港澳和东盟扩大到所有国家和地区。至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开始快速增长(图1)。2010年12月,出口试点企业从初期的365家扩大到67724家。截至2011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量达到9575.7亿元,同比增长了13.3倍。境内代理银行为境外参加银行共开立917个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账户余额达到1333.7亿元⑩。

图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融的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各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及其他公告信息计算得出。

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进口使用和出口使用进展不平衡。进口项下使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大于出口项下的计算额。截至2010年年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中的近90%是发生在进口商,相应的人民币呈流出大于流入之势。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决定因素分析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中,分析了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内生选择机制,得出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与中国的经济体规模大小、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汇率的稳定性以及出口商品的差异性有关。本文结合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理论以及日本的典型案例,从经济体规模大小、进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汇率的稳定性、出口商品的差异性、货币兑换的交易成本、货币关系变迁的历史惯性以及政治军事地位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人民币国际结算的发展前景(表3)。

注:经济体大小是用2010年各国名义GDP取对数后与同年美国对数化名义GDP的比例;市场份额是采取一国市场份额=该国的出口额/(全球名义GDP-全球出口总额+全球进口总额-该国名义GDP+该国出口额-该国进口额)计算得出;汇率的波动性是采用2005年7月~2011年7月各国的名义有效汇率的月度数据计算名义有效汇率的标准差得到。

1.经济体规模大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在面对全球经济形势恶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的时候,中国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并在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较大的经济规模为人民币成为重要结算货币之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2.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

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9724亿美元,占全球进出口总额的10%,外贸依存度达到了50%。出口商品市场份额达到了2.73%,位于所有国家之首。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外贸依存度为人民币国际结算提供了发展空间。但是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达到2833.04亿美元,对欧盟的出口额达到3112.35亿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7.95%和19.72%。而美元与欧元等都属于强势货币,则人民币要想在这些地区作为结算货币还存在很大困难。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东盟和中国香港地区的出口额分别为2183.17亿美元和1382.07亿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8.76%和13.83%。因此,人民币贸易结算在东盟和中国香港地区可以先有所突破。

3.汇率的稳定性

如果出口商没有很强的垄断势力,无法根据汇率的波动预期选择最有利的货币时,通常偏好汇率波动较小,币值相对稳定的货币。虽然目前人民币有较强的升值压力,但是从表3可以看出,从2005年汇改后到现在,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为6.23,在表3所比较的国家中处于比较适中的位置。汇率的稳中趋升为人民币贸易结算提供了货币基础。

4.出口商品的差异性

中国目前主要出口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加工贸易产品。2010年加工贸易出口占中国贸易出口总额的46.9%。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比较低,不仅在国内存在大量同类企业,而且还面临菲律宾、越南、印度等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由于出口产品的同质性程度较高,出口商常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竞争力不强。出口商品的同质性较高导致企业的议价能力较低,因此自主选择人民币结算的可能性也较低。

5.货币兑换的交易成本

由于货币使用存在规模经济,即随着货币使用规模的扩大,交易成本会相应地递减。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前,中国境内和境外之间经常项目的结算都不可以用人民币收付,因此人民币在境外流通较小,使用规模不大。因此相比已经在市场上广泛流通的美元和欧元等货币来说,人民币兑换的交易成本较大。较大的交易成本制约了人民币结算市场规模的扩大。

6.货币的惯性

在货币问题上,先占优势和惯性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当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国际货币的使用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要改变这种习惯是很难的。从1948年人民币发行以来,中国逐步调节汇率制度来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中美元占有很大比重。因此,相对于美元的在位货币优势来说,人民币处于劣势。

7.政治军事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不断扩大。持续发展的经济实力,全方位的外交格局以及和平崛起与逐渐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影响力日益突出,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也日益凸显。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有利于增强外国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信心。

五、总结及政策建议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现行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质疑声和改革声日起,人民币国际化成为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因此本文述评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并对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前景进行了评估。分析认为中国的经济实力虽然不断增强并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有着政治军事力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要受到国内和国外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如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以及各国货币的历史惯性等,因此人民币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必将是一个长期曲折复杂的过程。为此,要想实现在国际贸易结算职能上的人民币国际化,中国还需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1.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出口企业,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性

虽然近些年来,中国在不断地提出要通过国内居民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出口导向型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而出口产品竞争性不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软肋,也是制约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应该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政策,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多项经济杠杆来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型的企业,增加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并引导鼓励企业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

2.有序推进金融借贷自由化,鼓励对外贸易融资

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境外还没有形成自由的人民币买卖市场,人民币自由流通性较差,这必然限制了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发展。因此,需要在已有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货币的基础上,建立政府间的政策协调机制和合作机制,通过扩大人民币贸易融资推进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推动人民币计价结算,逐步改善人民币贸易结算“进口一边倒”的状况。

3.建立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解决人民币的输出与回流途径问题

人民币要成为重要的结算货币需要有正常的双向流通渠道,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完善,人民币的输出渠道以及回流渠道都不顺畅,这严重阻碍了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职能。香港与内地有着密切的经济贸易联系,对内地的贸易额占其贸易总额的比重步步上升,在香港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将境外人民币资金吸引到香港并形成一个集中的人民币资金市场,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跨境结算中的使用。

4.积极推进周边地区跨境贸易结算,逐步扩大人民币结算范围

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东盟国家对中国具有大量的贸易顺差,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人民币,并有通过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现实需求。因此,在选择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路径时,中国可以从周边国家开始突破,通过“周边化—区域化—全球化”的路径来逐步扩大人民币结算范围。

注释:

①Friberg(1998)[1]将国际贸易过程中签订贸易契约所使用的货币称为计价货币(Currency of Invoice),将实际支付中使用的货币则称为结算货币(Currency of Settlement),但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说,这两者是一致的。本文将对结算货币与计价货币不加区分,统称为结算货币。

②资料来源于各年各季度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所以在μ(η-1)>1时,有三种情况,即(1)所有的公司都选择用进口国货币计价;(2)所有公司都选择用人民币计价;(3)一部分公司选择用进口国货币,一部分公司选择用人民币。

⑨具体的推导过程证明详见Bacchetta,Philippe,and Eric van Wincoop(2002)[16]的论文。

⑩参见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各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研究--以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为视角_汇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