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儿清解灌肠合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效果论文_王辉

安达市人民医院 1514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清解灌肠合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0年01月—2013年10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外感发热患儿3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外感发热患儿分为A1组(观察组 150例)与A2组(对照组 150例)。A2组:选择双黄连口服液给予临床治疗;A1组:选择小儿清解灌肠合剂给予临床治疗。对比A1组与A2组外感发热患儿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表现。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A1组高于A2组患儿非常明显(P<0.05)。结论:针对外感发热患儿,选择小儿清解灌肠合剂给予临床治疗,在促进患儿临床体温恢复以及缓解患儿临床症状表现等方面,表现意义显著。

关键词:小儿清解灌肠合剂;小儿;外感发热

针对外感发热疾病选择西医的方法给予临床治疗,临床表现出退热时间短以及疾病易复发的特点,对此难以彻底根治疾病。针对患儿选择中医中药的方法给予临床治疗。在临床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最终获得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西医治疗非常明显【1】。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外感发热患儿,选择小儿清解灌肠合剂给予临床治疗后,最终疗效肯定,现将具体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01月—2013年10月300例外感发热患儿。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外感发热患儿分为A1组与A2组。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外感发热患儿分为A1组与A2组。在A1组的150例外感发热患儿中,男性患儿95例,女性患儿55例;患儿的年龄范围为0岁-5岁;患儿的病程为24小时-72小时,患儿的平均病程为(28.45±14.5)小时;在A2组的150例外感发热患儿中,男性患儿85例,女性患儿65例。患儿的年龄范围为0岁-5岁。患儿的病程为24小时-72小时,患儿的平均病程为(29.76±14.6)小时。A1组与A2组外感发热患儿在一般资料等方面,表现出均衡性(P>0.05)。

1.2 选择标准

对患儿实施中医诊断,最终判定为外感发热的情况,对患儿实施西医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患儿的年龄范围为0岁-5岁;患儿的总病程不大于3天。

1.3 排除标准

将患有扁桃体炎(化脓性)以及患有急性气管炎的患儿进行排除;将处于重度营养不良的患儿以及合并出现肝功能以及肾功能等疾病的患儿进行排除;将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以及选择退热剂进行治疗,并且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的患儿进行排除;将年龄在0岁-5岁范围之外的患儿进行排除【2】;

1.4 方法

针对A1组患儿,主要选择小儿清热灌肠合剂给予临床治疗,5毫升-10毫升/千克/天,针对患儿进行一次性导尿管的连接,合理控制插入直肠的深度,约为10厘米。对药液温度进行有效控制,为37℃-39℃。对滴注速度进行有效调节,约为90滴/分钟。在对患儿进行直肠滴注的过程中,30分钟/次,2次/天。对患儿体温发生变化的情况给予准确记录。对于小儿清解灌肠合剂处方为:炙麻黄3克,杏仁、神曲、葛根以及柴胡各10克,石膏15克、芦根以及黄芩各12克,蝉衣、甘草以及苏叶各6克。主要选择水煎的方法,2煎/剂,20分钟/次。兑匀后,取汁,剂量为500毫升。之后放入到葡萄糖瓶(消毒后)中,与一次性导尿管进行连接【3】。

针对A2组外感发热患儿,主要选择双黄连口服液(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20053)给予临床治疗。针对患儿主要选择直肠滴注的方式,2次/天。滴注方法同A1组。对患儿体温变化的情况进行准确记录。

A1组与A2组患儿在用药后的1小时,如果体温大于39摄氏度,选择布洛芬混悬液给予退热治疗。

1.5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患儿用药之后在24小时-48小时之间,体温全部恢复正常,体征表现全部消失,患儿的异常理化指标全部恢复正常,患儿积分值减少的程度不小于95%。显效:患儿用药之后在24小时-48小时之间,体温全部恢复正常,患儿临床症状以及体征积分值减少的情况不小于70%。有效:患儿用药之后在48小时-72小时体温全部恢复正常,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以及体征积分值减少的程度不小于30%。无效:未达到上述的一系列标准,患儿积分值减少的程度小于30%。

1.6 统计学方法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5.0建立数据库,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统计,通过卡方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为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治疗有效率方面,A1组优于A2组外感发热患儿非常明显。具体情况可见下表。

3、讨论

外感发热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表现出多发的特点。患儿患有此种疾病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出现了发热症状、咳嗽症状以及鼻塞症状。针对患儿如果不研究有效方法给予临床治疗,往往导致患儿表现出高热惊厥症状以及患有支气管炎等症状。

针对患儿选择中医的方法给予临床治疗,主要将清解作为治疗的主要目的,兼以消食导滞为目的。在进行本次研究过程中针对外感发热患儿,选择小儿清解灌肠合剂给予临床治疗,可以有效获得宜肺解表以及清里泻热的目的。同西药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A1组高于A2组患儿极为显著(P<0.05)。

总而言之,针对外感发热患儿,选择小儿清解灌肠合剂给予临床治疗,最终获得的临床效果显著,成功凸显此种药物的临床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龚建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0,5(03):105-106.

[2]朱春萍,王际国,方颖.中药汤剂灌肠与口服给药对小儿发热影响的比较研究[J].四川中医,2011,5(07):799-800.

论文作者:王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9

标签:;  ;  ;  ;  ;  ;  ;  ;  

研究小儿清解灌肠合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效果论文_王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