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Vlog的发展过程探析论文

国内Vlog的发展过程探析论文

国内Vlog的发展过程探析

崔 薇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710000)

摘要: 近几年,短视频在我国发展迅速,它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下产生的新型视频形式,其视听形式符合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在短视频大众化发展后,Vlog作为短视频的新形式在小众的青年群体中传播,其强调真实和个性化的表达,与青年亚文化相契合。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以及社交方式的“视频转向”,Vlog通过与大众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实现了大众传播的转变。但在Vlog的热潮下,有些vlog充满着表演性质的内容和形式,其真实性有待考究。

关键词: Vlog;短视频;大众传播;真实性与表演性

今天,Vlog已经成为全球年轻群体艺术化、人格化表达自我与记录生活的主要方式,并逐渐影响到中国的年轻群体。通过视频自拍和自述的方式来记录生活,创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自述,通过文字、图像加上配乐等方式,对拍摄的视频进行剪辑,制作成极具个人特色的视频日记。Vlog 的拍摄制作者被称为vlogger。

Vlog即“video blog”(视频博客),是用视频的形式记录生活的日志样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从blog(博客)的纯文字记录心情生活的方式到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图文结合,再逐步发展到视频的方式,实现了从文字到视觉的转变。

短视频的记录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由“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审丑方式转向以审美为基础的视频记录形式。vlog视频一般以5—10分钟的时长为主,视频的拍摄者和拍摄对象都是自己,经由本人的后期剪辑再发布到个人的平台上有受众进行互动。这意味着vlog视频的准入门槛较高,受众人群更偏年轻化和精英化。而随着vlog平台的增多,大众心态的转变,Vlog也实现大众传播的转变,现今形成了“全民vlog”的热潮。

一、短视频:成为大众化传播的娱乐方式

近几年,“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在我国快速发展,短视频始于2013年,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发展迅猛,是因为其视听形式符合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短视频的时长一般在5分钟以内,时长短、即拍即传。借助移动设备可以直接进行拍摄、编辑、美化、发布,制作周期短、便于操作、成本低,大众的参与度高,符合大众乐于分享的心理特征。

短视频主要分为社交平台类、内容发布类和摄影类,它们虽然分类不同但都具备拍摄、编辑、发布,跨平台传播的功能。其中“抖音”、“快手”这类集制作、分享、互动为一体的社交类短视频平台的影响力最大,成为UGC的大众传播形式。

独立设课后的实验教学,必须以特色突出、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吸引力强的实验教学教科书为基本保障。在内容和篇章结构上应主要由“导论篇”和“指导篇”两部分构成。

UGC用户具有表达的欲望,而vlog就是满足了年轻群体的表达欲,他们有充分的自信,并且有想影响他人的愿望。伯明翰学派通过对1950年代以来的朋克、嬉皮士、光头仔等的深入分析,总结出青年亚文化的三个特点:抵抗性、风格化、边缘性。vlog所具有的特征契合了年轻群体的在新媒体环境和网络文化下的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亚文化内核。

⑳杨扬、陈晓宇:《国家级新区社会治理的困境及社会工作创新——以陕西西咸新区为例》,《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5期。

二、Vlog初期:追求个性的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小众传播

传统形式下的短视频凭借其传播优势占据了大众的日常娱乐生活,从而大量低俗、低劣的内容产出,成为“审丑式”的视频形式。而vlog作为短视频视觉文化的延伸,从其产出的视频作品中可以看出,是对“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社交平台内容“丑化”的转变,并呈现出“后现代”社会的特征。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消费的符号来标记自己所归属的阶级。”1在后现代社会中,大众偏向于利用消费符号划分所属阶级,一些有个性、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群体对文化审美品位也进行了划分,他们抛弃了大众化的短视频生产,从而转向能够迎合他们趣味,体现差异化和个性的视频形式——Vlog。

怎样进行管线防腐,是大家在施工中遇到的又一个困难问题。输气工程管线采用美国进口的绞带缠绕机和新型绞带进行防腐绝缘,可使埋入地下的管道不受土壤酸碱的锈蚀,工程要求防腐后用一万伏电火花检测不漏电。

Vlog在国内兴起之初,因其具有一定的门槛,所以传播范围较小。其中,vlog的内容,要有独特性,能充分展现个人魅力,生活态度、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主观性更强。对vlogger来说,他们要敢于在镜头面前表现自己。在初期,vlog并没有像抖音之类的平台进行拍摄、剪辑、发布,而是需要用户具备一定的编辑能力,从策划视频开始,再用相机和手机拍摄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再进行剪辑配乐。vlog的内容生产者如节目编导一样,需要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完整的视频叙事。面对越来越挑剔的受众,视频内容需要更加精彩,这充分考验着生产者的文化审美和视频叙事的能力。

而随着短视频大众化的传播,其不免存在一些问题。就其传播内容而言,优质原创的内容缺乏,同质化严重。普通网民作为主要的短视频制作者和传播者,其视频拍摄、制作水平及审美水平存在的差异性较大,所以无法保证其短视频的质量。短视频的发展也面临了挑战,新兴的短视频形式——Vlog,关注度越来越高,由此带来了一波vlog热潮。

图中膜通量增加明显,因为实验刚开始时盐溶液浓度相对较低,水的活度大,相同温度下水的蒸汽分压较大,水蒸气的跨膜驱动力大;而随着实验进行,盐溶液浓度越来越大,膜通量逐渐减小。由盐溶液蒸气数据知,同一温度同一浓度时3种溶液的蒸气压大小为:KCl>NaCl>MgCl2;3种盐溶液的蒸气压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所以3种盐溶液膜蒸馏的跨膜驱动力依次减小,膜通量依次减小;同一浓度下,3种盐溶液各自的蒸气压值随着温度的增大而升高,60 ℃时的膜通量最大,30 ℃的膜通量最小。这是因为温度高时,溶液表面的水汽分压增大,传质驱动力增大,膜通量增大,所以可以得出温度越高时膜通量越大。

Vlog是短视频时代由主流大众文化向小众青年亚文化的过渡。Vlog 在国内兴起的时间并不长,最先是从海外留学生开始,他们用视频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目的是缓解自己在异国的孤独感,以视频的方式寻求共鸣,是一种社交方式。2作为国内的第一批vlogger,井越是中山大学的博士,他的vlog有较高的美学意味,视频内容和剪辑方式给人以美感。竹子是在国外生活的北京姑娘,是一个自信、洒脱、真性情的女孩。所以vlog的发展初期是以在国外的留学生和有个性、有想法的博主为主。

在国外,vlog发展较早,其最大的播放平台为YouTube,并且YouTube有一定的政策和功能支持vlog的发展。在国内,vlog出现的初期,并没有大量平台的支持,其中以哔哩哔哩是最早的呈现平台,而其的内容生产者,习惯称之为“up主“,他们以分享特定的某一主题为主,产生的影响力并不大,受众面较窄。

三、Vlog发展: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实现大众传播

在后现代社会,虽然大众传播方式多样,娱乐生活丰富,但在这些热闹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孤感,这时vlog可以起到陪伴的作用,缓解孤单感。不同工作职业的vlogger会在视频里说出自己的苦恼,并分享解决方法。虽然是通过视频媒介的方式,但vlogger与受众形成了朋友般的互动,让受众感受到被陪伴的亲密感。

Vlog表现出的亲密感,是受大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朋友的陪伴,让受众会不自觉地来对比自己的生活,可能是反思或是攀比。而隐匿在亲密感的表象下,是vlogger不为人知的编辑和选择,他们更偏向于选择积极向上的,精彩的生活瞬间记录展现出来,过滤掉平淡无奇、枯燥的内容。对于沉溺在亲密感的受众来说,很容易失去对“真实”与“表演”的感知,从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由于实际数据库中,一张主实体表中包含的外键个数一般不会太多,故步骤2)中组合数不会太大。步骤(3-1)中,包含外键的项集不参与连接,该类频繁项集实际意义为该外键对应的实体与主实体属性的联系。

vlog不同于其他短视频的垂直领域的精细划分,它可以在一个视频里包含多个主题。大致分为,日常生活类,美妆分享类,旅行记录类,测评类和学习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vlog的主题是A day with me(和我过一天),这类主题的vlog就是记录博主一天的生活,平淡的日常或是精彩的活动,观看别人的生活可以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也可以达到身份认同。在澳洲生活的博主子时当归,用视频的形式记录自己的一日三餐和生活,不会加速,没有过度的滤镜、特效。

旅行记录类是以旅行为主要内容,通过拍摄旅行画面、音乐搭配等记录旅行。旅游类的有几分钟的短vlog,主要以音乐和画面的形式出现,展现旅行中的精彩瞬间,这类的vlog视频的质量要求较高,如博主皮诺曹儿和她老公发条儿的这一类旅行的vlog,一首歌的时间记录一个地点的精彩片段。还有是记录旅行日常的vlog,通常在20分钟左右,记录在旅行地游玩、美食、住宿、趣事等生活场景和细节,让受众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当vlog成为一场精心的策划后,它最吸引人的特性之一的真实,还存在吗?作为一种视觉产品的vlog无法等同于日记,因为它本身具有社交性,本质上决定了其内容是经过选择,呈现的效果是经过剪辑、修饰的,它是对现实的“再组合”,所以无法完全等同于真实。

所以,受众可选择的vlog内容更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方面进行视频内容的选择,由此越来越多的大众参与到vlog中。

vlog受大众欢迎与其情感因素密不可分,从不同的vlog中大众可以达到情感共鸣。受众可以通过视频间接体验到不同vlogger的生活,而获得满足感。旅游类的vlog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大众可以跟随不同vlogger的脚步去看世界。

充满个性的vlog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与其独特的短视频特征不可分割。vlog讲求真实,虽然以个性化为基础,但真实是吸引大众的首要因素。因为vlog提倡的是自主性的呈现,无表演真实生活的记录,更加接地气,受众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观点,实现身份认同。

上海地方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利用要素市场齐全的优势,上海坚持公众公司导向,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整体和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的国企已占上海竞争类国企总数的2/3。

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中提到,社交机器人的发明说明人类兜了一个大圈子,还是无法摆脱对亲密关系的渴望。3“人们永远不用独处”则是互联网社交带给人们的三大幻觉之一。但当受众打开自己喜欢的vlog时,vlogger则通过镜头语言成功营造了受众的“在场感”,使屏幕前的受众超越时空限制,在虚拟空间形成了真实关系。

除此之外,还应当利用好宏观审慎,进一步稳固金融秩序,防范其他市场风险、监管漏洞、操作风险等。一方面防范随着供给侧改革等制度带来的金经济市场变动风险;另一方面加强对于金融创新的监管力度和范围,让金融创新更大地发挥其正面的力量。

Vlog诞生之初是以缓解自己的孤独感而寻求共鸣的社交方式,与日记的自我传播不同,它解构了自我传播的独处空间,从而发展到与受众互动,达到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并且创作者不断增多并传播的大众传播过程。

在实现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传播平台的作用也不容小觑。vlog的发展离不开其呈现平台的发展。微博和B站是如今最大的两个vlog视频传播平台。B站有“奖励机制”,博主可以通过视频的播放量获得收益。微博有vlog频道,“微博vlog博主”的认证,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vlog短视频的创作中。并且有专业的公司对vlog达人进行包装、宣传,当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后会获得商业效益。

四、大众传播下Vlog真实性与表演性的对抗

Vlog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呈现在大众面前即私人生活公开化,在vlog的拍摄过程中,vlogger会有意无意地幻想或计划要呈现出的视频形式和内容,比如,vlog中要呈现自己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去哪家餐厅吃饭,去看什么电影?Vlogger也会考虑到这个行动背后受众的反馈。这无疑不是一场精心的策划,这场策划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戈夫曼“拟剧理论”。4

vlog内容丰富,可以体现大众的生活体验,传达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分享自己的工作心情,旅行生活等,所以vlog也体现了“平民视角”。越来越多的明星加入到vlog的大潮中,以自拍和他拍的形式分享自己的生活、工作、心情等,掀开了明星的神秘面纱。欧阳娜娜的vlog广受欢迎,她以分享日常生活为主,作为留学生和明星的她,分享了学习、工作,明星的幕前幕后,一个可爱大学生的形象深入人心。

对于传统的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纸质作业,多数学生缺乏足够的重视,把教师布置的考核当作强加的任务,被动接受。做作业时动笔不动心,经常是抄一遍教科书上的相关知识点,导致其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运用收效甚微。对于综合性或应用型的题目,不能够通过主动查找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由于每个同学的作业内容相同,有些同学对待作业,直接拿别人的答案抄袭[5],蒙骗教师,使得考核既不利于学生成绩与能力提高,又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还助长了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

美妆类通常是美妆博主分享自己的妆容、彩妆、护肤品分享等,受众以女生居多。而测评类的一般以男性博主为主,最新的数码、高科技产品的拆箱测评。而学习类的博主,有的是通过手账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向受众分享学习经验等。

Vlog作为一种新的媒介,给予了创作者更多的艺术表达机会,但vlog的火爆发展背后,也折射出了对人类社会更深远的影响,vlog已经不局限于对本身生活的记录,而是在定义、塑造甚至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因为人们将vlog过于轻巧地理解为一种公共空间表达自我的途径,却忽视了它潜在的重塑公共话语和个体生活的能力。其实在vlog的世界里,我们从本身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变成一个局外人,是我们生活的导演、表演者和剪辑者,这样我们的生活就变成了一场自导自演的表演。

所以,在迎接这场狂欢的同时,也应该警惕vlog作为一种文化,对于个体和公共空间的塑造,不要让我们的生活成为一场大型的围观秀,不要沉浸于对自我生活表演的世界里,毕竟真实不被记录的生活是我们需要用心去体会的。

注释:

1.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王仕勇,曹文扬.表征与价值:基于视觉逻辑的短视频生产——以Vlog为例[J].《青年记者》,2019年06期.

3.雪莉·特克尔著,周逵,刘菁荆译.《群体性孤独》[M].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年版.

在听说作业的设计上除了听音模仿、听音跟读、模仿配音、朗读和编演对话,还要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境和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使用语言的动机。比如,在读的作业设计上除了读课文、表演课文,还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好规划,如适当加入绘本阅读、做读书笔记、绘制思维导图、设计生日卡片、创办手抄报、设计表格、调查、创编广告语等。在写的作业设计上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由能正确书写字母和单词、到能模仿范例写词句、再到能写出简短的语句,教师结合分级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书写进行规范和指导。由于学生缺少英语语言环境,建议作业的布置结合一起作业、趣配音等软件,引导学生在视听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4.欧文·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作者简介:

崔薇,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艺与文化传播专业。

标签:;  ;  ;  ;  ;  

国内Vlog的发展过程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