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纲要”在全面、系统地把握“特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_市场经济论文

论“纲要”在全面、系统地把握“特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_市场经济论文

略论《纲要》对全面系统地把握——“特色理论”体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纲要论文,重要作用论文,意义论文,体系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纲要》分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依据,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线索和理论突破,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有效地发挥《纲要》的重要作用,以《纲要》为线索,全面、系统地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关键词 《纲要》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体系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简称《纲要》),比较全面、系统、准确地体现了《邓小平文选》的思想,勾划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要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要有效地发挥《纲要》的重要作用,以《纲要》为线索,全面、系统地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一《纲要》分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依据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一九八一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个要点,表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些主要思路已初步形成;从一九八二年九月党的十二大到一九八七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二个理论要点,标志着这一理论的基本形成;从党的十三大到一九九○年十二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原则,说明这一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从一九九二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到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条内容,表明这一理论的成熟、完善、形成体系。

那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党的十四大报告作了扼要的表述,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据此,《纲要》第一部分主要是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依据。

1、理论依据。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使中国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遇到许多新问题,尤其国际上发生的急剧变化,使问题更加引人深思,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和新的时代要求,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历史依据。 这一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建国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党在指导方针上也有过严重失误,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左”倾严重错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分析了产生错误的原因,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切积极成果。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3、现实依据。 这一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十几年来,我国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自己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各项建设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在这一崭新的伟大的实践中,人民群众展示出了生机勃勃的创造性。小平同志尊重实际,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领导全党总结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经验,揭示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观点,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4、国际条件和时代依据。 这一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

邓小平同志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认为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尽管世界仍然充满矛盾,但国际和平环境可望长期继续保持,我国仍可能集中力量进行国内建设。面对国际环境给我们提供的机遇,面对当今开放的时代,我们必须要对外开放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新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同时,也要看到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技术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对我们又是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对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是僵化停滞,后是动荡瓦解的历史教训,进行观察、比较、研究和借鉴,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不改革不行,改革不坚持社会主义也不行。这就为我们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针。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回答了时代提出的而经典著作又没有答案的问题,解决了关于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参考学习《纲要》第一部分关于这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科学依据,无疑是有深化理解作用的。它可以使我们从中领悟到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总结;是国际条件和时代特征的分析。概括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民族愿望和世界现代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完善的。从而进一步坚定我们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念。

二《纲要》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线索和理论突破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党的十四大报告概括为九条。《纲要》第二部分,就是遵循九条的思路,对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作了新的概括和阐述。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点,构成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是十六个基本理论观点。从大的结构看,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线索是:

1、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哲学基础。是这一理论体系的中心线索,它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始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列宁讲,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因此,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可以说,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也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十多年前,我们党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坚持了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我们在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避免了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抛弃了那些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的教条式理解,抛弃那些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的认识,抛弃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思想。正因为这样,我们党才能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正确的组织路线,领导人民群众胜利地进行了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历史的起点,也是逻辑的起点;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包含的其他范畴、原理,不过是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概括反映。离开这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我们就不可能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一理论体系的中心线索。正是由于坚持和发扬了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我们才逐渐形成和构筑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整套科学体系。

2、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这一理论科学体系的基本线索。

在总结以往社会主义实践时,小平同志指出:“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两个“搞清楚”中,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本质论就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在对社会主义作这样的理解下面,我们寻找自己应该走的道路。这涉及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所有方面的问题。”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等十四个基本理论,都是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前一个回答,是要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后一个回答,是要搞清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清本质是找到道路的前提,找到道路是认清本质的结果。所以搞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就不可能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就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线索构建起来的。

3、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纲要》中论述的十六个理论问题,除了一、三两个基础理论外,其余十四个问题,大体是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构建的。第二至第五个问题是“一个中心”的充分展开,第六至第九个问题是“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的充分展开,第十至第十六个问题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基本点的充分展开。基本路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起“核心”作用,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实践纲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可靠保证。所以必须要深刻领会基本路线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科学性,全面理解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辩证关系,防止“左”和右的两种倾向,克服片面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搞多中心,其他各项工作的重要性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来把握和实现;两个基本点,就不能忽视两个中任何一个,不能把两个基本点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要必须把它们统一于围绕一个中心、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两手抓,就不能一手硬,一手软。如此等等。只有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概括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基本线索:一个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个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个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样,从整体上构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这一体系是创新的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重大的理论突破。对经济理论,主要有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

我国全面改革实践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要回答这个问题,除了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外,必须着力于从本质上去把握。邓小平同志一九九二年南巡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理论性的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此如何理解?这是目前争论较多的一个理论问题。而马、恩著作中,虽触及了这个问题,但也没有明确提出本质的概念。

作者认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从哲学角度分析有三层意思:前两句话是讲生产力,中间两句话是讲生产关系,最后一句话是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即生产方式的本质。

首先把解放、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这是因为它是决定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前途命运的问题。如果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不能较快的发展,就不能赢得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同时这一观点的提出,把科学社会主义同“四人帮”的假社会主义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也纠正了我们队伍中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左”的错误观念。

其次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有的同志说,讲生产关系怎么没有提出公有制?其实这就已经蕴含了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了。因为消灭剥削不就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吗!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把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前提和保证。至于完善生产关系问题,正是我们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通过改革寻找最佳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从而克服那种过去认为的“越大越公越好”,“越平均越好”的错观念。

第三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原则。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标。这就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目标和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不同。小平同志在接见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采访时说,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核心,公有制是基础,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

2、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它是我们党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现实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成果的总结。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其最根本的原因:“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平同志在分析政策失误原因的基础上,从一九八四年起,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命题。

第一次明确提出“初级阶段”的论断,是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经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基础,十三大报告详细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不能搞资本主义,不能倒退;另一方面要求正视我们现在还是处于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即初级阶段,我们不能超越初级阶段。清醒地认识这两方面的要求,既可以避免右,也可以避免左。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制定基本路线和一切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根本出发点,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立足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社会主义初阶级段理论,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为我国经济体制的重新构建奠定了基础。

建国初期,我国为了适应全国财经统一、进行“三大改造”和建立初步工业化的需要,逐步建立起全国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扩大,经济联系的复杂,这一体制某些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的成功和特区建立,实际上已初步显示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和活力,为我们取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共识提供了实践基础。但遇到了人们认为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的障碍。

邓小平同志勇敢地探索了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最早提出了市场经济是一种组织社会化大生产、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较高的手段,这个手段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一九八五年又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到一九九二年的南巡谈话进一步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使我们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阻碍我们前进的问题,作了清楚、透彻、精辟的总回答。

根据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论述,江泽民同志在和中央一些同志交换意见的基础上,于一九九二年六月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主张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明确确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综合起来,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脉络看,它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以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和市场经济论为基础,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围绕党的基本路线这个核心,逐一展开。其中每项具体内容都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整个理论体系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学习《纲要》这部分内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从总体上、相互联系上和精神实质上把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

三《纲要》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

1、《纲要》以《邓小平文选》为依据, 源于十四大报告的概括又展开十四大报告的概括,使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把握,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邓选》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邓选》收集的是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谈话、报告和指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分散在各篇讲话、报告之中,不是按照章节体系来论述。《纲要》是把《邓选》的思想系统化、条理化,分析了这一理论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主要依据,系统地概括和阐述了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揭示了主要内容的相互关系内在逻辑。学习《纲要》,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这一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结合学习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和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把理论学习继续引向深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议》通篇贯穿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这一理论和路线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况,设计出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坚持了邓小平同志的辩证发展观,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涉及的全局性新矛盾,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矛盾的互相关系,充满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想,具有强很的理论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把辩证法的精神贯穿和渗透到一切工作当中,促进现代化建设和党风建设的发展。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见到成效,才是我们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大收获。

2、《纲要》围绕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个中心, 系统总结了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经验。

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是《纲要》的落脚点。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我们党就可以在国内国外大风浪中站稳脚跟,壮大自己和发展自己,使我们在当今世界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要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根本保证。因为动摇可能首先是在理论上动摇,或认识上不清醒,或认识上出偏差,背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其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围绕中心,不受任何干扰。要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在把握这个问题时,党内领导干部要警惕右,右的表现主要是否定四项原则,但主要是防“左”,“左”的表现主要是否定改革开放。

第三,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基础,而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总之,是要保持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四,关键在于党,特别是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治党治国能力。小平同志讲:“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应该是忠于马克思主义的,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知识懂业务、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那么党的基本路线就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

3、《纲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指引我们昂首阔步地奔向二十一世纪。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关系我国以什么样的姿态跨入二十一世纪。

《建议》总结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回答了现代化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把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战略思想与跨世纪的远景目标联系起来,为我们进一步展示了跨世纪的宏伟建设蓝图。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贯彻基本路线,结合五中全会所提出的跨世纪的纲领,正确地认识国家命运和发展前途,能进一步提高我们民族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标签:;  ;  ;  ;  ;  ;  ;  ;  ;  ;  ;  ;  

论“纲要”在全面、系统地把握“特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