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沿江经济技术开发区_长江论文

浅谈沿江经济技术开发区_长江论文

长江沿岸经济技术开发区简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经济技术论文,开发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1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和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以来,长江的开放开发进入新阶段,沿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开放开发中一马当先,成为长江开放开发的先导力量。

(一)沿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长江开放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就像沿海开放开发离不开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特区一样,长江的开放开发也离不开开发区(特区、开放区、开发区)的牵引。开发区的功能决定了开发区在长江开放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⒈开发区是长江经济带中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域内开发区已开始由前期的集中投入转向产出大幅度增长,或边开发边收益,推动着域内各地经济的发展。据有关资料,各地的开发区发展速度均超过普区发展速度,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如上海浦东新区各项主要经济发展速度均高于上海市平均发展水平,以1992年数据为例,1992 年浦东新区国民生产总值比1991 年增长21.2%,比全市增长速度高6.4%,第二产业高4.9%,第三产业高8.3%,工业总产值高6.9%。外商直接投资高579%。

⒉开发区遵循市场法则运行,对普区(非开发区、非开放城市等)的体制转换发挥示范效应。长期以来,长江流域各省一直是受国家计划调控最为密集的区域,特别是农副产品(如棉花等),原材料等一直受到国家高度计划的严格控制,造成域内各省的计划经济影响深远,体制转换任务繁重。开发区从“圈地”到“七通一平”便不同于旧体制,它的微观基础多是以多元产权构成的股份公司、三资企业、民营或私营企业等独立经济实体;政府主要是运用各项政策对开发区企业进行间接调控。这种新体制建立的开发区,为旧体制改革提供示范,具有体制(或制度)创新功能。对普区政府的职能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⒊开发区的兴建,体现各地冲破“内陆”意识和“等、靠、要”的束缚,对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全面开放开发起到积极作用。与沿海相比,长江流域多属内陆地区,“内陆”意识和长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严重制约长江的开放开发。80年代,国家与地方的分权改革,增强了地方经济的自主能力,但基本上局限在省和计划单列市一级,省区以下的市县还在“等、靠、要”以求发展,随着90年代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江流域的自主开发意识才开始渗透到域内各地,而这一功劳则主要归功于各地兴建的开发区。他们自觉行动起来,通过兴办开发区,寻求依靠自身力量加快发展的途径。

⒋开发区的大规模兴建,对加速长江流域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具有战略性意义。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一部分农民转向以工业为主的领域,这是一个区域走向发达的表现。目前,长江流域农业人口仍然偏多,城市化进程的滞后造成土地利用的不经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以及产业结构推动过程中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限等一系列问题。开发区的出现是我国继乡镇企业之后又一次工业化、城市化的热潮。开发区实行资金和要素的集中投入、开发,这种聚集经济(或外部经济性)使它对于城市化的效果明显优于以往的村村点火“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对于集中连片开发的乡镇企业小区,则归于开发区类)。因此,把建开发区仅仅视为某些局部的地区开发是缺乏战略眼光的。

⒌开发区以开放作为抑制地区差异扩大为指向的地区开发政策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避免已经相当显著的地区经济差异扩大,保持长江流域经济均衡增长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具有独立的投资决策权,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必然要选择在经营上最为有利的地点。由于大多数企业在选择建厂地址时,在权衡众多利弊因素中,对于市场的接近性和能否享受规模经济效益最为重视,因此有向大城市或周围地区集中的倾向。这种倾向是造成产业和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和地区差异扩大的主要因素。开发区通过较好的投资环境空间,弥补远离市场的缺陷,形成一定的聚集规模经济,是抑制这种倾向和因素的综合手段,对于形成长江沿岸的工业区(带)、城市群(带)也是十分有利的。

(二)沿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状与特点

沿江开发区发展就像长江开放开发态势一样,是我国实施沿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长江沿岸各省自主发展地方经济意识的增强和通江达海等优势的释放,因而当国家实施沿江开放战略之始,沿江各省便在搞好开发区建设上做开放的文章。

一是动作大,层次化。沿江各省都建立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为主导、市县开发小区为补充的开发区建设网络。各省市、多层次开发区的同步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国家级开发区在长江沿岸迅速崛起,不仅表明各省市自主开发动作大,而且也表明国家对沿江倾斜的动作加大。

二是起步晚、见效快。相对于沿海开发区来说,沿江的开发区起步较晚,开发的时间较短。但由于丰富的资源和科技、产业优势的支撑,大多数开发区的建设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利用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在投资很少的情况下,便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1993年东湖开发区科技一条街的高新企业科工贸收入达18.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在80%以上。现在过亿元的高新企业已达2家,引进外资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18家。

三是开发区建设与重大开发带(工业开发走廊、产业走廊等)相配套。沿江开发区从布局看,既是新的经济开发带(区),又是原有产业开发带的组成部分,把新区的体制优势和老区的产业优势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如湖北从十堰到武汉的汽车工业走廊,汽车产业优势明显,既有闻名的东风汽车集团,又有众多的汽配企业。因此,在这条工业走廊上兴建襄樊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加强化十堰—襄樊—武汉这条汽车工业走廊的聚集力和开发力。江西在昌九工业走廊的两头都是开放城市,同时在开放城市兴建南昌、九江开发区,沿走廊两侧的县市开发连为一体,既加大了这条开发带的力度,又集中发挥政策优势。并且这条走廊与京九线走向一致,形成江西沿江和沿线(铁路的)“T”字型开放开发格局。

四是开发区与城市开放相结合。沿江开发区与对外开放城市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中的一对孪生兄弟。在享受优惠政策的时序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开发区与城市开放结合把政策优势、体制优势、资源优势相对集中,取得好的辐射效应。从上游的重庆开放区和重庆的开放,到中游的武汉开发区和武汉市开放,都是这种形式。除了大城市或省会城市以外,沿江许多中等对外开放城市也都有自己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这种通过开发区改造旧城区、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同时又促进城市开放,增强开发区吸引力的开发模式,是目前沿江各主要开发区的共同表现。

五是以新高技术开发区(科学工业园区)带动。沿海开发区兴建之时,多是引进和吸收国外技术,开发和利用加工工业,如三来一补等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一种用别人的技术生产产品,中方提高廉价劳动力,然后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模式。而沿江开发区则凭借自己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多以新的技术开发区起步,如武汉东湖、湖南长沙、安徽合肥、四川重庆等地开发区,是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的试验区和改革区,技术是自己的,资源是自己的,市场是国际的。

六是以多项经济因素作为选择地的标准。沿海开发区(包括特区)它们的兴建主要是考虑地缘关系。如深圳与香港,珠海与澳门,厦门与台湾,青岛、大连与韩国、日本等,国家在确定开发区地址时大都出于地缘关系考虑的。而沿江开发区多是以交通、资源、区位、布局等多方面长远性经济因素作为选择地址的标准,因此,在利用外资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没有象沿海开发区那样的特定主要合作对象,没有像沿海那样利用人缘,地缘等关系的有利条件,而主要通过过硬的优惠政策,较好的投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科技作保证来吸引和利用外资。

七是以产业导向模式为主。所谓产业导向模式,就是以国民经济某个或几个产业部门为对象,赋予其优惠政策,运用政策的效应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如武汉汽车产业开发,东湖开发区的光纤通讯产品开发。这种模式摆脱了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是区域模式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集中行业技术和资金力量,以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而沿海开发区多以出口导向模式为主,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目的是发展外向型经济。

(三)沿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本走势

沿江开发区的发展是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而不断发展的,从长江开放开发大的发展趋势来看,沿江开发区的走势为:

⒈区域化。沿江开发区在区域化方面有三个比较明显的趋势特征:一是一个开放区的区域化。如三峡开放区, 是跨越湖北、 四川两省的17个县市,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域,按区域合作的内在规律设立。二是几个开发区连成一片形成省内区域发展格局。如十堰、襄樊、武汉三点一线的广大区域,在汽车产业上的区域合作模式。三是由老区域经济中心向新的区域经济中心扩散。沿江开放区多是在原来重庆、武汉、上海三大经济中心周围发展。近几年已开始在沿江其它城市形成新的二级区域经济中心,改善着开发区的沿江布局,如安徽芜湖、江西九江、湖南岳阳、湖北宜昌等一批开放城市和开发区的建设,不断改变着市场要素的流向,使新老区域经济中心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⒉产业化。产业化趋势既是国家对沿江开发区的要求,也是沿江开发区的生存之本。近几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沿江开发区的产业化趋势渐趋明朗,如武汉东湖开发区的光纤通讯产业。由于沿江开发区多布置在原来的产业带上,有着产业优势,在今后的发展必然会扬其所长,特别是近年来新高技术的产业化,在沿江开发区中表现突出。

⒊市场化。沿江开发区多是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虽然兴建之初,政府的直接干预较多,但开发区的各种要素仍然是市场调节的,既使是政府采用宏观调控手段对开发区进行必要的扶持,但软环境的改善只是为加快其市场化服务。

⒋国际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开发区的运行机制向国际惯例靠近。开发区在引进外资,开拓国际市场方面都按国际标准办事;二是进入开发区的老企业积极与世界大市场对接,制定和研究迎接GATT的挑战对策;三是开发区引资对象从传统的港、澳、台等地拓展至世界各地,产品也推销至世界各国。

标签:;  ;  ;  ;  

浅谈沿江经济技术开发区_长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