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原料奶业再次面临危机_奶牛论文

国内原料奶业再次面临危机_奶牛论文

国内原奶产业再陷危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危局论文,产业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交奶就是赔钱,”李正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目前收奶的保底价格只有2.9~3元/公斤,而成本少说也要3.4元/公斤。”

      从2009年开始,中国奶业进入了新一轮的奶业周期之中,与以往“奶荒—加大养殖—奶剩—倒奶”的短周期不同,在进口大包粉冲击之下,国内奶价快速下跌,亏损也从势单力薄的养殖户,进而蔓延到大型规模化牧场,有乳业专家认为,这实际上已转化为一场国内的原奶危机。

      迷茫的奶农

      李正是华中地区一家中小型牧场的老板。2005年,李正看好奶牛养殖,购买了第一批小牛。养殖周期正好让他躲过了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而这也是让他感到好运的事情。

      好运还在继续,2009年奶价开始回升,李正和伊利以3.8元/公斤签订了供奶合同,从2011年开始,奶的产量始终供不应求,奶价不断上涨,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印象中最高价格是2013年,停止进口新西兰奶粉的时候,对于我这样的不算大的牧场,奶价居然都能拿到6元/公斤。”在李正看来,这个价格已是不可想象,于是他将牧场牛群数量扩张到800头。

      2013年奶荒严重,各大乳企四处抢奶,武汉光明的业务员甚至托了熟人来游说李正。恰好伊利合同到期,李正半推半就地答应了朋友,然而他并没有想到,奶价的转折点已悄悄逼近。

      2014年年初,李正向光明交奶还能拿到5.3元/公斤的高价,但很快奶价就一落千丈,最低的时候只有2.6元/公斤。李正一边减少奶牛数量,一边负债经营。就这样,在2015年武汉光明突然撤销了合同,不再向李正收奶。

      感到迷茫的不止李正一个。

      奶站位于山东潍坊寒亭县的李先生刚刚卖掉3头奶牛,奶站里还养着30多头,目前鲜奶收购价格是3元/公斤,而且要求非常严格,几乎是按照国标的上限在收奶。而旁边的牛场没有奶厂收,只能以2~2.4元/公斤的价格卖给贩子,实在卖不掉的就直接送给别人。李先生告诉记者:“商店里一瓶500ML的矿泉水还要卖个1.5元到2元,如今牛奶真的比矿泉水还便宜,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今年上半年,国内原奶企业长城乳业暂停了奶粉加工业务,而其成为国内第一家公开停止奶粉加工业务的乳企。公司解释称:由于进口奶粉价格持续低于国产奶粉,乳品加工企业大量使用进口奶粉作为生产原料,导致国产奶粉价格低迷,因此暂停了奶粉加工业务,转而准备发展低温产品。这一决定,让长城乳业1~6月份收入下降了33.86%。

      长城乳业副总裁李迎一告诉记者,暂停也是没有办法,公司奶粉业务主要是代加工和自己喷粉,但现在进口奶粉价格太低,造成国产奶粉大量积压。

      李迎一告诉记者,国产收奶就按3.2元/公斤计算,一吨奶粉需要8.5吨的奶,折算下来成本就要27200元,加上加工费就超过3万元了,进口奶粉价格还不到2万,喷完了粉一样卖不出去。

      不断下滑的奶价也影响到原奶企业的业绩。从2015年开始,包括现代牧业、原生态牧业、西部牧业等多家原奶企业都出现了净利润快速下滑的情况。其中原生态牧业和现代牧业都出现了原奶卖不掉转而喷粉储藏的局面。

      现代牧业总裁高丽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卖不掉的牛奶只能喷粉,目前公司已经加快奶牛淘汰,正常奶牛淘汰率是28%,而现在现代牧业达到了46%。

      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近期国内规模化牧场的收奶价格不断下滑,已经跌至3.7~3.8元/公斤左右,这个价格已经接近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的盈亏线。

      挡不住的进口大包粉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记者,目前行业矛盾正在凸显,一方面,进口大包奶粉价格持续低迷,并与国内呈倒挂趋势,对国内乳品加工和奶牛养殖业冲击明显;另一方面,由于进口原料质优价廉,企业大量使用替代国内生鲜乳,进一步加深了上下游产业矛盾。

      大包粉是一种俗称,其实就是鲜奶直接喷粉制成的工业奶粉,主要供乳品企业进行再加工或生产使用。最近一次8月2日全球乳制品拍卖数据显示,全脂奶粉的价格为2265美元/吨,这个价格折算成原奶为2.2元、公斤,而同期国内农业部定点监测平均奶价为3.4元/公斤,倒挂依然严重,国产奶粉的成本都要比进口奶粉到岸价高出1万元/吨。

      事实上,国内企业开始大量进口奶粉是从2009年开始,此后多年,国内企业开始尝试利用这条奶源平衡成本价格,国内奶价高,就使用进口奶粉代替,而当国内鲜奶价格便宜,就用国内鲜奶。

      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据估算目前进口大包粉的70%用于乳品生产,30%用于非乳品食品企业。2014年国内大型牧场生鲜乳收奶价格达到5~6元/公斤的高位,而各乳企业绩依然高速增长,这与企业开始大量使用进口大包粉有直接关系。而这一转变也为后面的原奶危机埋下了祸根,此前国内原奶价格和国际上是间接联动,而随着进口的增长,奶价开始变成直接联动。

      国家食药监总局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含婴儿进口奶粉的奶粉进口总量为14万吨,而到2013年和2014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97万吨和104万吨。

      2014年全年我国奶粉进口量在104万吨,而2015年则下降到55万吨,据中国海关统计,2016年1~6月,我国进口奶粉40.8万吨,全年预计70万吨。但如果折算成原奶,近两年进口大包粉的数量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记者,大包粉进口冲击很大,但矛盾并非完全在大包粉上,过剩更多的还是消费需求减少所导致。而这一说法也和宋亮的看法一致,他认为,目前国内消费力不足,传导至上游,才是加剧原奶危机的主要因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全国液态奶销售总量2738.9万吨,比上年增长了3.6%。但与“十二五”期间每年平均增长5.1%,“十一五”期间每年平均增长11.1%相比,增幅明显偏低。而国内各企业的增速,也在2015年明显放缓。

      王丁棉告诉记者,为了配合国内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确保企业收入和利润,国内乳企加码高价高端产品,而原本消耗大量原奶的大众产品总量被缩减,这也导致了原奶需求的减少。部分乳企为了体现产品高端,将生产基地转向国外,实际上也减少了国内原奶的使用。

      根据专业乳业网站荷斯坦公布的数据,近年来,国内的生鲜乳收购价格与国外价格走势已非常接近。而在此轮经济周期中,国外的奶价远低于中国,在价格上形成了绝对优势。

      国家奶牛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旦上游的养殖业大面积破产,奶牛数量锐减,再恢复就非常困难,中国的奶源不能完全依靠国外,否则中国乳业安全和稳定就会受到挑战。”

      “但从根本上而言,还是应该尽快改变我国奶牛养殖模式。”宋亮告诉记者,此前国家补贴多数补给了超大型规模养殖;而在中小养殖户规模化上,虽然建立了大量的养殖小区,但仅仅是将大量散户聚拢在一起饲养,并未体现适度规模化的优势。

      针对目前面临的危机,王丁棉建议,采取税收补贴的方式,对使用还原乳的企业实施更高的赋税,用多出来的税收补贴使用国产奶源的企业,促使更多企业使用国产原奶作为原料生产产品。针对目前消费疲软等问题,国家应加大乳制品消费的宣传,推动可以消耗大量本地原奶的巴氏奶的消费。

      “如果可以妥善应对,目前的原奶危机也许是未来中国乳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宋亮告诉记者,中国的人均消费量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尤其在农村和三四线市场。据他预测,未来我国的乳制品消费折算成原奶应该在6500万~7000万吨,而目前这一数字为4200万吨左右。

      联系电话:0351-4048890转809

标签:;  ;  ;  ;  ;  ;  

国内原料奶业再次面临危机_奶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