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

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

王珏[1]2012年在《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工具会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准则制定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金融工具问题上密切配合,共同应对难题,做了许多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包括金融工具确认、计量、披露、减值、套期会计、公允价值相关理论以及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制定等问题。其中以IASB在2009年11月12日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IFRS9的发布将对所有在IASB准则趋同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各国积极反馈意见。由于需要协调的项目非常多,2010年11月,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在《我们改革金融工具会计的工作正在完成》文中强烈暗示IFRS9还存在很多未决的问题,原定的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显得不太合适,IASB有可能在2011年6月30日之前修改(延后)IFRS9生效日期。IFRS9的一个最大变化在于金融工具的分类和会计计量问题,IFRS9中提出了按照主体的商业模式和现金流量模式分类金融工具的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金融工具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又向前迈进一步。我国金融工具目前采用成本计量为基础的混合计量模式。由于我国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达成了持续趋同路线,国际上IFRS9关于金融工具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会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理论和实务造成很大影响,未雨绸缪,研究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问题意义重大,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将对我国下一步改进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起到导向性作用。文章总体写作目标定位在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上。针对IFRS9倡导的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计量模式,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数据验证的方法,提出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的计量模式选择策略以及进一步完善历史成本基础下混合计量模式、适时推动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相关建议。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分析方面,从经济学角度界定会计计量模式的本质,会计计量模式属于一种制度和公共产品,目的在于降低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所以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需要考略特殊的制度背景;会计计量模式由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两要素构成,币值稳定的前提下,作为计量基础要素的计量属性的选择主要决定了计量模式的种类,本文主要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和成本计量基础的选择;并从概念框架中的会计目标理论、信息质量理论、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以及会计环境因素等方面分析我国与国际上的在影响金融工具计量模式选择的各个因素的差别以及适用于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实际数据分析方面,按照非金融行业和金融行业分别描述了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重点分析了我国如果采用IFRS9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计量模式预期产生的经济后果。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手工调整财务报表数据方式,按照IFRS9的规定将上市公司各项金融工具重分类,观察可能会对财务报表数据产生的影响。最后在理论和实际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路径。首先,在指导思想上,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国情和市场环境;其次,在总体思路上,综合考虑市场发达程度、财政承受能力、计量技术、人员素质以及监管体系等因素,我国目前宜继续保持金融工具成本计量为基础的混合计量模式,谨慎的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再次,在具体路径安排上,以制定一套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体系为着力点,包括制定理论基础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技术保障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有选择的接受IFRS9的基础上制定我国金融工具计量以及披露准则;最后,完善环境建设和监管体系建设等配套措施,配合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发展和逐步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

韩晓敏[2]2007年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变革及与国际准则比较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会计界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建立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其中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最具代表性。我国对金融工具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些研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金融工具理论研究的空白,促进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深入,为实际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指导。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中关于金融工具的准则就有四项,这四项会计准则分别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以下称新准则)。这四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形成一个整体。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发布(财会[2006]18号)令,印发《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是对上述四项准则的补充和指导。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比较新准则与旧制度及国际会计准则,对新金融工具准则中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力求得出更加合理的处理方法。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新准则也不例外。通过分析比较,指出新准则中仍存在的不足,并试着对这些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外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和我国新准则出台的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基本内容的比较。第叁部分阐述了有关金融工具确认的相关问题。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金融工具计量的相关问题。第五部分主要是金融工具列报的有关问题。最后总结全文。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不仅是国内金融业健康发展和金融深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金融工具会计是一个国际难题,本文也仅是对准则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比较,对准则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完善,需要更多的会计理论工作者对金融工具会计保持关注,一如既往的深入研究金融工具。

王晶[3]2007年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至今,金融创新以风起云涌的惊人之势席卷了整个国际金融市场,而各种各样的衍生金融工具,更以其不同于传统金融工具的特性,成为现代金融市场上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金融工具既是重要的避险工具,同时又是巨大的风险源。如何建立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规范在内的监督管理体系,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到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直至学术界,都不遗余力地对其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方式进行探讨,不断产生的新思路,充实着会计理论框架。2003年12月17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出台的新准则进一步确定并全面推行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全面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为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新发布四项具体准则,明确规定了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唯一计量属性,这相对于原会计准则体系来说是里程碑式的变化。本文将新旧会计准则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对比,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规定的实施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种影响。

巴彤[4]2007年在《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文中提出衍生金融工具本质是一项合约,合约签订时其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传统的会计理论,由于资产、负债的定义是就“过去的交易事项”而言,故很难将其定义为资产和负债,也无法对其确认与计量,只能将其作为表外内容进行披露。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衍生性和高风险性,将其作为表外内容进行披露,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排除在资产负债表外,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交易者真实的财务信息,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交易者目前的财务风险。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使我们意识到将衍生金融工具排除在资产负债表外,将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风险,从而导致风险积聚,最终其带来的后果将是可怕的。同时,将衍生金融工具排除资产负债表,也不能真实反映交易者的盈利状况,不能向投资者真实地呈现财务信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金融创新突飞猛进,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规模急剧扩大,品种更加多样,技术更加复杂,传统的会计理论越来越不适应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要求,财务会计改革势在必行。由衍生金融工具催生的财务会计改革的目的是建立起一种新的会计预警系统,及时揭示和披露交易决策的相关信息,引导衍生金融工具的有效运作。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长期研究,曾先后颁布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参考。我国于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以及列报与披露,作出了明确规定。本文从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分类、特点、风险及其功用入手,对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状况和损益情况进行分析,全面地介绍了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状况,同时介绍了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业务的运作体系以及风险管理状况。本文论述了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同时对国内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文章重点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进行深入研究,全面论述了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财务列报及其披露,分析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文章分析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银行的影响。最后阐述了针对新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上市银行的对策。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并运用了实证研究的基本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在分析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时,通过大量的书面调查,深入研究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状况、监管情况及风险管理状况。二、在分析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时,将国外的理论与成果,特别是IASB和FASB的衍生金融工具准则与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分析,系统地介绍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进步及其不足。叁、系统地分析和评价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影响,从我国上市银行的现状和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提出适合我国未来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发展方向及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衍生金融工具发展概况及在上市银行的应用;第二部分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进行综述;第叁部分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第四部分论述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对上市银行的影响及针对新准则我国上市银行对策。

梁凤梅[5]2017年在《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算是会计界的重大难题之一,也是热点之一,随着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金融环境融为一体,对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国际会计准则日趋完善和相同的情况下,中国也在努力研究和改进金融工具的改革创新问题,并于2006年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包括针对金融工具的四份具体准则。但由于一些原因导致我国的会计计量仍然落后于国际准则,在企业交易和资金筹备等各方面带来了影响,因此,本文针对这一情况,简要阐述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基本内容和我国面对现今金融计量体系的改变应采取何种改进措施。

周英[6]2006年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衍生金融工具发展迅猛,方兴未艾。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运用对金融市场、企业财务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也提出了挑战,要求新的会计理论与实务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本文主要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披露叁个方面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通过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提出必须通过修订资产、负债定义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到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中来,解决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的瓶颈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要体现“过程观”,在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属性的选择上,认为公允价值是其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另外文章着重讨论了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披露问题,提出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披露应包括政策信息、公允价值信息、价值信息、损益信息、风险信息等内容。最后,结合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发布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来展开讨论,分析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企业产生的深远影响,并且对如何有效实施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思路。

祝勇军[7]2008年在《网络化条件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持续的金融创新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衍生金融工具成为现代金融的重要特征。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研究,各大会计准则机构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突破和进展。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方法已经从最初的简单表外披露完全转向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相结合的报告模式。本文从定义和特点分析着手,探讨网络化条件下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会计应当在合约签订时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且确认为资产或负债。衍生品价值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动,蕴含着非常高的风险。因而,应以电子数据原始凭证作为确认依据来及时确认衍生品的巨大价值变动,并且有必要将衍生品的风险纳入会计核算对象。衍生品特有的杠杆性要求衍生品计量必须采用公允价值,并且只有对市场报价进行一定的调整来确定公允价值,才能提高资产负债表日衍生品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以公允价值计量活跃市场和非活跃市场的所有衍生品成为可能,使得采用VaR模型量化衍生品所蕴含的风险成为可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报告需要采用表内列报和表外披露相结合的方式。表内列报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动,需要突破传统的收益实现原则。表外披露应注重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的披露。衍生品价值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颠覆性变动,因而使用者对衍生品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要求比任何其他项目都要强烈得多。只有网络财务报告才能满足衍生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需要。

赵建新[8]2006年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市场风险急剧加大,为转移、规避和分散风险,金融机构开始革新,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高收益、高风险,以及未来交易的特点,它既能规避风险,也能投机或套利,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波和危机。籍此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倡导和带领下,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主动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积极协调和配合,使得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规范日渐成熟。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等问题解决之后,会计计量问题逐渐成为目前衍生金融工具研究的焦点。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与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大量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日益增多,现实要求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在这种国际和国内背景下,本文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研究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会计五种计量属性比较研究,得出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的优越性;其次,阐述了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其叁,论述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初始、后续计量中的运用;其四,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论述公允价值在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中具体运用。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并得出研究的结论。

刘杰珊[9]2011年在《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金融工具会计被誉为财务会计的四大难题之一,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对公允价值和金融工具会计的质疑之后,FASB和IASB开展了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复杂性的综合项目,大幅修改准则。为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应关注IASB、FASB的动态,取其精华,修改完善我国准则。本文对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从金融工具的定义和特征出发,简要回顾了金融工具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在不同阶段它对会计计量理论形成挑战,指出金融危机时的顺周期效应、非活跃市场下计量等问题的实质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宏观波动性、可靠性和金融工具会计的复杂性等传统问题,同时对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论文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金融工具会计计量进行探讨,从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应用简史和会计目标等相关理论说明公允价值仍是金融工具计量的最佳计量属性,对公允价值的波动性、可靠性和准则构建等问题进行讨论,运用比较法评价了FASB和IASB对金融工具计量准则的修订。最后,从我国金融会计制度的历史发展出发,描述现行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现状,包括准则规范现状和实务应用现状,并以遵循不同会计准则的中美两家银行的财务报告为例比较了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差异,指出我国金融工具计量准则未来的发展方向,给出准则完善的建议。

王(氵蒙)[10]2002年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创新给会计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对会计核算体系的确认、计量、披露叁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 衍生金融工具概述 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以及所涉及到的会计核算问题 第二章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将会计核算对象记录于会计报表的相应项目(资产或负债)的过程,同时也涉及到损益的确认问题。本章首先阐释了衍生金融工具确认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探讨了对其进行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以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产生的损益确认问题。 第叁章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会计核算体系的核心。本章在对现有几种计量属性的分析比较基础上,选择了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属性。并通过举例给予了较充分的说明。 第四章 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 结合当前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制定的衍生金融工具披露准则,将风险、会计政策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的披露作为主要内容。 第五章 关于建立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若干思考 结合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我国现有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做出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衍生金融会计的总体设想和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问题研究[D]. 王珏.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2].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变革及与国际准则比较研究[D]. 韩晓敏.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3].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问题研究[D]. 王晶.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4]. 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D]. 巴彤.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5]. 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J]. 梁凤梅. 商场现代化. 2017

[6].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D]. 周英. 苏州大学. 2006

[7]. 网络化条件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D]. 祝勇军. 厦门大学. 2008

[8].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D]. 赵建新. 苏州大学. 2006

[9]. 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D]. 刘杰珊. 兰州大学. 2011

[10].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D]. 王(氵蒙). 广东工业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  ;  ;  ;  ;  ;  ;  ;  ;  

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