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电大办学模式探讨_电大论文

县级电大办学模式探讨_电大论文

县级电大办学模式浅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大论文,县级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央、省、市、县、教学班这五级中,县级电大是这个大系统中最基础的子系统,是电大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管理者。目前,部分县级电大经过艰苦创业,在创办的前十年中建立了办学基地,初步形成了教学实体,又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的规模。1994年底省教委首次评审通过,我省更名为电大分校的县级工作站就有十四个。

但是,目前县级电大比较普遍的情形是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独立的办学基地,难以形成与县级电大所承担的职能相适应的办学实体,有不少还停留在仅有两三名专职办学人员的管理机构状态。

从1994年底绍兴市各县电大工作站的统计资料中即可见一斑:

教职在 校教学用房(间)

电大工作站 机构设置地点

工教学生数办公室 教室

绍兴县工作站

3

3832 合用

县工业学校

诸暨市工作站

3

1862 —市招生办公室

嵊州市工作站

3

1131 —市人民政府

上虞市工作站

8

3306

2市教师进修学校

新昌县工作站

2562 —县教育局

因此,就我省而言,不少县级电大缺乏办学基地,专职人员少,制约了发展规模,难以充分发挥电大教育的优势,办学效益低,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制约县级电大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本人认为关键因素仍是体制问题。电大的发展,出路在于体制的改革,应积极探索一种适合本地实际的办学模式。

一、县级电大的办学模式浅析

1.独立办学模式。

有人说,电大要发展,应紧紧依靠“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县级领导对电大事业的作用、地位的认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县级电大的发展程度,电大工作者要做“有志之士”,以不怕碰钉子,不怕跑断腿的创业精神,到处奔走,大声疾呼,争取“有权之士”——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电大事业的重视,争取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支持,从而对发展电大事业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使电大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完成从管理机构——具有教学基地——形成相当规模的教学实体的发展过程。嘉兴市各县电大的发展过程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1984年前后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五个县分别投资40万元到70万元不等,总投资250万元兴建电大教学基地, 初步形成了教学实体雏形,近十年又得到了持续发展,形成了相当的办学规模,1994年底首批评审中就有四个工作站更名为分校。

这种办学模式,就电大本身的发展而言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它在其他县(市)难以普遍实现的症结在于这种模式是“人治”的模式,很多地方经费的安排不是根据电大事业发展的需要,也不仅仅是出于地方财政负担能力的考虑,而是取决于决策人对电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与嘉兴比较,同是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绍兴市,对人才的需求可谓是“求贤若渴”,时至1994 年底, 五个县级电大虽已累计培养了大专毕业生4580名,却还没有一家拥有独立的办学基地,到1995年暑假期间,随着绍兴县中学布局结构调整,绍兴县电大工作站迁入已撤销的原鉴湖中学,全市才实现了电大独立办学基地零的突破,才有了工作站更名为分校零的突破。

2.组建“中心”模式。

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使成人教育和电化教育日益被重视,有的地方成立了县级的“成人教育中心”或“电化教育中心”,将电大纳入中心,以求得发展。如“舟山市定海区成人教育中心”,就是通过合并定海区电大工作站、电视中专定海分校、教委成教科、自学考试办公室和职工教育办公室等组建而成。如“龙游县电化教育中心”,是以电大工作站、电视中专龙游分校为依托,合并教师进修学校、教学仪器站中有关电教工作人员组建而成。也有的人建议建设一个以电大、电视中专、电教馆、教育电视台为核心的广播电视教育中心,并进一步建设成为一个成人教育中心。

组建成人教育中心,是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和发展成人教育事业,旨在对全县的成人教育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避免重复投资,集中有限的财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综合效益。这种模式应该也能使电大从中获得发展,但至今未能得以普遍推广,因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仍有待解决:一是外部管理体制,成人教育是涉及到各系统、各部门的事业,由于体制、经济利益等因素,目前各系统部门办学的趋势增大,尤其是非学历教育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局部改革难以改变当前成人教育条块分割的局面,因而削弱了预期的优势;二是内部管理体制,一个中心多块牌子体制下的各个部门,都有相对独立的教学(工作)业务和主管部门,往往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很难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形合而心不合,难以实现整体目标,使中心的组建流于形式;三是办学基地,组建成(电)教中心的几家单位基本上都缺乏相应的基地,投资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新建的可能性很小,一般可行的方案是利用电大的现有基地通过追加一定量投资的方式来建设,以期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但这对本身缺乏办学基地的县级电大而言,这一模式势必成为“空中楼阁”。

3.管理机构模式

电大作为县府或教委下属的一个部门存在,设置两、三个工作人员进行教学业务管理,没有独立的经济核算,也没有办学基地,上课、监考的教师靠外聘,面授、考试的教室靠外借,制约因素多,办学规模小。也有的工作站招生数曾达到较大的规模,超过了承受能力,教学管理、学籍管理、考务管理等的正常开展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降低了电大的声誉。这些地方的县级电大似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很难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声势,停留在初创时期教学管理机构的水平,电大要发展显得力不从心。

二、电大与教师进修学校合署办学,优势互补求发展。

上虞电大成立于1979年8月,创办以来已培养了理工、文法、 经济、外语类23个专业的大专毕业生803名,工民建、机电、 财务会计等五个专业的电视中专毕业生455名,非学历教育培训了8450人次,早在1985年4月,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上虞县人民政府就发文决定,成立电大上虞分校(筹),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至1992年撤销分校(筹)恢复电大工作站建制。其间招生规模一度有过较大的发展,但缺乏办学基地所带来的矛盾更加突出,尤其是举办电大、电视中专普通班,不但师资、管理力量缺乏,而且基本的教学、生活设施也不能满足需要,制约了进一步的发展,使电大多层次、多门类办班的优势难以发挥,办学基地也始终未能得到解决。

上虞教师进修学校成立于1983年7月,拥有全县一流的师资, 比较完善的教学用房、场地、设备以及食堂、学员宿舍等生活设施,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主要承担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师训、干训规划的落实,培训主要安排在寒暑假进行。一方面由于体制所限,不能多门类办班,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年龄趋于老化等不足,同时由于上级下拨的经费有限,继续投入缺乏资金来源,不能适应新一轮师训、干训需要电子计算机室、语言实验室等先进设备的要求。

基于两校的现状和发展需要,1995年7月,上虞市府、 市教委决定电大与教师进修学校合署办学,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校的人、财、物等进行统一安排,统一调配,学校内部不再独立设置“电大”、“教师进修学校”,避免了合署办学常常会带来的一些弊端,实现了优势互补,克服了各自存在的不足,增强了整体办学实力和活力,促进了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极大提高。首先,合署办学解决了办学基地这一当前制约县级电大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学校占地15.1 亩, 建筑面积5340.5平方米,其中教学、实验用房2500平方米,学生宿舍1500平方米,食堂600平方米。有了办学基地后,扩大了招生规模, 实现了多门类办班,1996年秋季学校共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各类教学班37个。其次,合署办学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生活设施,提高了使用效益。两校的设备、设施合并使用增强了实力,更主要的是办学规模的扩大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对教学、生活设施的投入,自筹资金绿化、美化了校园环境,增添了图书、资料近万册,新建了电子计算机室、语音实验室、闭路电视系统、卫星地面接收站,教室、学生寝室全部安装了电风扇,既满足了电大、师训、干训教学的需要,又使设备的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次,合署办学使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的结构得以优化,提高了师资水平。学校现有教职工41人,专任教师26人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人,中级职称的12人。经过调整充实,教师的结构趋于合理, 在教职工的使用上克服了人浮于事、能力与所承担工作不适应的现象,使“用人之长,因事择人,能职相称”的用人原则得以贯彻,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按客观需要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充实了教育、教学管理队伍,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保证了对电大、教师进修培训工作各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任课教师基本做到了校内为主,降低了外聘教师的比例,提高了外聘教师的层次,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电大的各次考试,监考教师全部使用校内教师,增强了考务工作的质量,端正了考风,提高了电大的声誉。还有,合署办学增强了学校办学的竞争能力。优美的校园环境,一流的师资和完善的设施,在教学质量上有了充分的保证,在生活设施方面既能满足普通班学生住校学习的需要,也能满足双休日业余班学员参加面授时吃、住在校的要求,使电大业余班学员的生源范围从城区附近为主,扩大到全县各乡镇,还吸引了一些周边县市的考生前来学习。特别是开办师范类专业,如大专的英语、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专的幼儿师范专业等,更具有竞争的优势和可靠的质量保证。

上虞电大与教师进修学校合署办学近两年来已取得了可喜的变化,软硬件建设得到加强的同时,办学规模和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1996年下半年拥有电大类8个专业17个教学班,在校大专学生581人,其中普通班学生110人;电视中专类5个专业10个教学班,在校中专学生446人, 其中普通班学生168人;师训、干训类10个教学班, 其中大专学历教育2个班126人。同时学校连续上了几个台阶,1996年下半年学校被命名为绍兴市文明学校;年底电大工作站升格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上虞分校;同时教师进修学校被省教委确定为浙江教育学院六个校外教学点之一,首次招收了126名小学教师参加大专学历进修; 在获得“八五”干训“省级先进学校”的同时,被确定为省“九五”干训试点学校。合署的成功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省内同行的关注。目前已有文成、椒江两县(区)的电大、教师进修学校的同行,由其县府和教委领导带队,前来参观、考察,初步确定了按照这一模式办学的思路。

县级电大和教师进修学校,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采用两校合署办学的模式,通过对学校组织、功能的变革,发挥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的能动性,发挥整个学校组织的功能,能使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更能使劣势得以转化,实现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所以说,县级电大与教师进修学校合署办学,是当前县级电大求生存求发展的捷径之一。

标签:;  

县级电大办学模式探讨_电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