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热点——观光农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光农业论文,热点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游耕、游牧等)、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当前的化学农业在利用大剂量无机化学肥料取得高产量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此,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型农业政策,如回归型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集约农业、立体农业、观光农业等等发展模式。观光农业就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农业模式,无污染且经济效益显著,被称为“绿色朝阳农业”。
随着“旅游热”的迅速升温,观光农业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正在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每年“五一”“十一”的7天长假,更是促进了各地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
一、观光农业的涵义
观光农业又称为旅游农业、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它是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二、观光农业的类型
1.观赏型
此类型的观光农业以短时间停留的国内外游客为主要对象。观赏型观光农业以看为主,主要内容是农村风土人情、农户建筑、生活习俗、农产品过程、手工业加工过程和自然景观,这就要建立农林牧鱼土地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强化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其主要经济收入为农产品和手工品的销售及面向游客的饮食服务。例如在农田、山林、草地周围建立休闲别墅区、饮食文化区,以名菜佳肴、地方小吃,让游客一饱口福或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传统的茶艺、竹器的编制、土布的纺织等)吸引游客,让游客得到一种高雅享受的观光旅游活动,或以展示花卉树木而培植优雅环境,使之成为生产买卖品和观赏结合的花卉园。
观赏型观光农业的主体一般以村落及其附近的农田为中心,对整个农业生产的种植计划的影响较小,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农业收入较低,而服务业的利润相对较高,因此有可能引发农民重商轻农,对农业生产态度产生不良影响,在发展观赏型观光农业时应给予重视。
2.休闲型
此类型的观光农业以希望回归自然的都市居民为主要对象,这部分游客的目的是在农村渡过一段悠闲的时光,接触自然,回归自然。因此在建设时就应考虑到游客的参与,调整农作物结构,让其接近自然,亲近泥土。例如荔枝、柑桔、杨桃、葡萄、橄榄等果实,以及蔬菜、茶、花卉等的采摘;蕃薯、马铃薯、芋头、萝卜、胡萝卜、花生及竹笋等的挖掘;鱼、虾、蟹、甲鱼、河蚌、螺狮等的垂钓;挤牛奶、剪羊毛、喂兔子、拾鸡蛋……
休闲型观光农业的主要内容是休闲,因此决定了其建设的特殊性,一般可以与现有村落分离,采用农场、农园形式的效果更合适。此类型观光农业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农产品、手工品的销售和食宿为主;由于农场或农园相对独立,参与的农村人口较少,对附近农村的影响较小,但因有必要按照游客的需要制定种植计划,调整农作物构成,所以会对正常的农业生产计划产生影响,应控制其面积,统一规划。
3.体验型
此类型的观光农业以希望了解、学习农业生产的都市学生和居民为主要对象。和休闲型观光农业相比,参与的停留时间较长,并且有一定的参与计划,但由于参与者按照农业生产的要求参与生产活动,以学习、了解为主,所以对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影响较小,主要经济来源以提供食宿为主。
4.综合型
此类型的观光农业从农村整体区域规划着手,结合地理、人文景观,将农业生产和上述的3种类型的观光农业及农村整体规划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将指定区域建设成具有地区特色的、自然环境保护和生产相结合的、花园式新农村,以此吸引游客。
三、观光农业的特点
观光农业除了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一般特性外,还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1.旅游资源的乡土特性
这是观光农业最显著的特点,无论是民族风情,还是乡土文化,无不展示各民族的灿烂文明。通过旅游观光,游客可以扩展知识、丰富智慧、陶冶情操,从而推广民族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2.旅游过程的参与性
游客可亲自参加种植、采集、品尝和加工等活动,体验农村风情和农业生产活动的艰辛,从中获取劳动的欢乐。这是区别于名胜风景旅游的一大特点。
3.旅游消费的实惠性
在观光农园内,游客可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购买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取经济上的实惠,尽管游客需花费门票和旅途费用支出,但他们看着自己亲手采集的蔬菜和果品,会得到精神上的补偿。
4.经营项目的多样性
观光农业是综合性较强的农业,涉及种植、采集、加工等许多项目;观光农业也是一项旅游活动,必然经营通讯、交通、餐饮、娱乐等许多项目。
5.旅游环境的优雅性
在观光农业区内,通过各项目的合理组织布局,能创造出一种既不失农业特色又具有美学价值的园艺场面,为游客提供恬静、优雅的旅游环境。
6.较高的综合效益性
旅游观光农业不仅使农业的生态效益得到经济转化,而且能通过旅游消费带动农村的通讯、交通、加工、餐饮、娱乐等产业的发展。
四、发展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1.观光农业的兴起有利于农业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
以往人们只是注意农业的生产功能,而忽视了农业在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也忽视了农业在社区生活环境、人文生活方面调节身心、教化人民、协调人与自然体系的功能。观光农业具备游戏、休闲、教化、医疗、美化环境等综合功能,代表了人类对300年工业化、城市化历程的一种反思和觉醒,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高度发展以后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探索。
观光农业的兴起,展示了生态旅游农业之路,突破了传统农业的掠夺式生产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广东省番禺化龙农业大观园即是一个典型。它是个三高农业的生产基地。园中种养的优质蔬菜、水果、花卉、禽畜、水产品、中草药等的品种达数百个。大观园利用生物链技术,采取立体式耕作法,塘基种果、果树下种蔬菜及草药等。大观园又是个科普基地,园内设置先农五圣景区,主要介绍轩辕黄帝、神农氏、有巢氏、伏羲氏、燧人氏等发现和发展农耕、饲养、纺织等的历史。园内有个“五谷园”,同时种植了“稻、麦、黍、稷、菽”五种谷物,学生们到此认真观察,就不再“五谷不分”了。园内还开展种菜、种花、喂饲禽畜、捉鱼、密营等活动,对远离农作的城市学生特具吸引力,每逢“6·1”前夕,上万学生预约到此参观、露营。中山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在大观园内开设了科研基地,通过组织培育,繁育出芦荟、蝴蝶兰、巴西蕉、龙牙蕉等优稀花卉、水果品种,既吸引了农业专业户前来学科技购良种,又吸引了游客到此观奇览胜。
2.开发旅游农业资源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旅游农业与其它旅游活动一样,是一种服务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农业,需要一整套服务设施,不仅需要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还需要有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行业等,能带动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能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观光农业区的度假村、饭店、餐饮、商店、游乐设施等,需要大量的服务员、厨师、售货员、保安人员、后勤人员、维修人员等。无论固定工或旺季的季节工,都可优先在区内农民中招聘,降低经营成本。旅游农业投入不大,就业成本低。而旅游农业的发展又与其它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根据乘数效应估算,一般认为,旅游业每创造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将产生另外三个关联就业机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3.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我国农业目前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观光农业必然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观光农业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
观光农业的发展可带动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工艺品,特别是当地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产销活动,从而促进商品交换,繁荣市场,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达到开拓一处景观,致富一方乡亲。如观光区的度假村、饭店、商店、广场、游乐设施等公共场所,需要大量花卉,可由农民种植和供应。旅游者餐饮所需的蔬菜、瓜果、家禽、畜肉、水产、牛奶、茶叶等,都可由农民分工生产。观光区的农民,原有不少在农业之外从事各种手工艺品的副业生产、销售,包括农民画、刺绣、土布纺织、草竹编织、木雕、竹根雕、石雕、制陶等。旅游者可以参观这些农户,观赏或参与研习手工艺制作技艺,购买旅游纪念品。
发展观光农业还有利于农业比较利益的提高。传统农业是天然的弱质产业,其比较利益低是人们所公认的。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十字路口,旅游农业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量,而且把农业的生态效益、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成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北京郊区农业观光发展实践就说明了此点。
据有关学者研究和统计:北京市有养鱼利用水面2.2万公顷,垂钓水面8000公顷。垂钓的单位面积利润比一般养殖高5~6倍;郊区有占全市面积62%的山区,国有林场有约9000公顷林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郊区有大量文物古迹,大大增强了郊区农业观光的吸引力;以大面积生产瓜果为特色的大兴、顺义、平谷等县都兴办过瓜果“采摘节”或“采摘月”,其中顺义县沿河乡主办的“甜瓜观光采摘月”接待客人万余,采摘甜瓜30多万公斤,带动了该地区甜瓜和西瓜的销售;远郊密云县边远的遥桥峪村,村民家庭民俗旅舍,让市民吃农家饭,住农家房,一年接待上万人次,人均收入因此增加了近500元。
4.观光农业具有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的动力机制
观光庄园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然要在选育良种、栽培、管理及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事实证明,凡实施产业化的地方,任何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普及。农业庄园经济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农业不断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日益得到改善。在现代农业中,技术变革已成为生产要素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技术变革所产生的新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主要源泉。庄园农业广泛地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可以超越常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深圳经济特区光明华侨农庄既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农场,又是一个著名的农业观光农庄,是上述技术创新的一个典型。几十年来,该农庄建起了以鲜活畜禽、食品饮料、林果花卉、生物制品高技术产品为支柱的集约经营体系,目前,拥有亚洲最大的乳鸽场,全国最大的鲜奶制品出口基地,全国最早引进现代化养猪生产线的万头猪场及广东省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基地。
现代农业观光庄园技术创新示范功能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庄园引进或创造的许多新技术和新成果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就会引起区域性模仿浪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农业新技术产品,建立新技术示范区,是其示范功能的基本内容。农庄通过示范培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强化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普遍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生产基本技能,培养造就具有一定的科技水平、能基本运用现代技术、了解社会信息的新型农民。
5.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观光农业的产品除一般的有形产品外,还包括无形产品,即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是人们自觉地按照生态学规律、生态经济学规律和系统工程方法建立起来的农林牧副渔各业相互结合而又各有侧重的高功能、高效率的知识密集型的集约化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设现代农业的方向。它既弥补了传统农业生产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以及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农业的不足,又避免了“石油农业”以高投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恶化等弊病。
五、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四季分明,农作物多种多样。我国生物资源丰富,野生生物种类繁多,种子植物达3万多种,近2千种脊椎动物,栽培作物约有600种。若能把这些作物资源充分利用,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使之转化为旅游资源,并针对我国各地不同的景观和农业生产形式,设计出形式和内容多样的农业观光园,将十分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而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蕴育了丰富的水乡、平原、草原、高原、高山文化内涵、民俗风情,更为开发旅游农业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