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吃透”教材论文_傅洁

浅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吃透”教材论文_傅洁

浙江省绍兴市越州中学 312000

根据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对教材的感知开始,感知越丰富,观念越清晰,形成概念和理解知识就越容易。同时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有助于对教材讲解的理解和掌握,并便于学生自习、复习和进行作业。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只有10—15分钟,而活泼好动、精力旺盛的青少年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则不会超过10分钟。很多政治教师常常为了一课时的内容,基本是走这样的程序:先展现材料,然后让学生分析,如果学生不能马上回答,就迫不及待地告诉他们答案。当他们还没消化好书本知识时,又紧接着进入下一个内容。所以课堂上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发呆、神游的现象,他们根本不能按老师的预期进入节奏。

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所以,课堂上不需要滔滔不绝的教师,而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一个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平台。接下来我就以《意识的作用》这堂课为例,从读“薄”教材和读“活”教材两个角度来谈谈如何熟练掌握教材知识。

一、读“薄”教材

1.研读课标,读“薄”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政治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还要全面解析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辩证地看待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等。认真研读课标,全面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科,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资源、选择有利于“三维目标”实现的教学方法。只有心中有纲(课标),才能为教学明晰方向。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政治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其次,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还要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教学思路。合理控制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难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大力促进学生有选择、有个性地发展,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

2.动笔墨中读“薄”教材。

中国有句古话: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划出、圈出相应的关键词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本上留下自己“钻”过、“爬”过的痕迹,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为课堂上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比如,在讲意识的三个特点时,特别是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点,在让学生自主阅读圈圈划划中出现了这样的结论:自主选择性的关键词是“主动”和“选择”,主动创造性的关键词是“本质”、“过去”、“未来”和“创造”。再配上相应的材料进行判断,这样简洁明了,比学生整句去理解它们的含义要更加事半功倍。当然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教材知识的阅读理解,也适用于解题过程中对材料的阅读。

二、读“活”教材

1.举例中读“活”教材。

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自认为已经举了很多例子,学生应该心领神会了。可是课后,还是有很多学生会来反映对某些教材知识的不理解。究其原因,无非是整个过程几乎只有我一个人在参与,我理解了书本知识,我自己找材料去解释,我更进一步加深理解了这块知识,但学生不一定。所以必须要转变观念,这个角色完全可以让学生去担当。

像《意识的作用》这堂课里,意识的三个特点中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虽然我让他们主动寻找关键词,主动去理解其含义。但是后面的举例都是我一个个幻灯片播放出来让学生判断的。其中有个班级里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我还没开口举例时,一个学生就已经主动回答了。教师引经考据,讲得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茫然”状态。所以,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就必须促使学生思维活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把生活中的例子放到政治教学上来,他们才能自觉地去理解政治知识,挖掘其深意。

2.疑问中读“活”教材。

其实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是不敢让学生放开讨论某个问题。一来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怕遇上冷场;二来怕耽误时间。所以更多时候只会提出一些简单又直接的问题,其实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可怕的,最后的结果是,学生只会简单阅读和过多地听老师分析,而不会主动参与思考并理解教材内容。虽然教学时间足够了,但效果可想而知,他们所学的知识永远是死的,更谈不上活学活用了。

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这样,既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又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是把立足点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同步和谐,以知识为线索、潜能开发为重点、能力培养为侧重的综合性教学。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材观,准确把握教学的内涵,正确处理教学与“教教材”的关系,走好教材的平衡木。在读“薄”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读“活”教材,发展教材、整合教材、活化教材,努力追求教学的更高境界。

论文作者:傅洁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9

标签:;  ;  ;  ;  ;  ;  ;  ;  

浅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吃透”教材论文_傅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