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时间治疗学的动物实验研究

高血压时间治疗学的动物实验研究

邵光方[1]2002年在《高血压时间治疗学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高血压的高发国家,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11.26%。研究证实,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据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人群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因此,积极治疗高血压患者,同时控制整个人群的血压水平,已刻不容缓。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传统的给药方式是等剂量等间隔用药,但往往并不能达到稳定的24小时降压效果。时间治疗学理论的发展,为高血压的治疗开辟了新的前景。本研究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对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该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基础性资料。 (1)复制高血压大鼠模型:雄性SD大鼠16只,分为两组:(1)高血压组12只。以N~G-硝基-L-精氨酸甲酯(N~G-nitro-L-arginine-methlester,L-NAME)经口喂饲6周,复制高血压大鼠模型。(2)对照组4只,正常饲料喂养。对大鼠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应用余弦软件分析血压的昼夜节律,得出正常大鼠的血压昼夜节律图,并计算出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峰值、中值和谷值所对应的时间点。 (2)探讨不同昼夜时点给药对高血压大鼠血压、血浆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影响:尾动脉采血,测定正常大鼠和高血压大鼠血浆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含量。将高血压组大鼠随机分为3组,(1)峰值前给药组;(2)中值前给药组;(3)谷值前给药组。分别于各 高血压时间治疗学的动物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 时点前叁个小时给予依那普利 门·kg‘*-‘人 连续 2周。再对 大鼠血压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分析血压数据。 研究显示,正常大鼠血压具有昼夜节律性,表现为昼低夜高; LwAME 能够复制出典型的高血压大鼠模型,而依那普利能够降低 L咐AME引起的高血压;在不同时间点给予依那普利进行抗高血压治 疗中,峰值前给药组血压下降率最大,达 12.2“血浆中 NO含量上升 62.8儿 高于中值前和谷值前给药组吓m.05人 这些结果提示峰值前 给药能更有效地降低高血压,提高血浆中NO的含量。

叶焕文[2]2011年在《成人高血压时序性变化与十二经循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或)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它是目前临床最常见、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长,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又是冠心病、脑卒中、心肾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发病因素。血压监测是临床高血压诊断、评价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临床上主要依靠诊所偶测血压(CBP)来监测血压,但CBP常受到心理及人为因素的干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白20世纪60年代末无创性全自动动态血压监测仪诞生以来,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presure monitoring,ABPM)技术经3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在高血压的诊断、预测靶器官损害以及评价降压治疗的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脏腑学说认为肾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人体五脏六腑之阴阳皆由肾阴、肾阳来资助、温养。酉时:血流注足少阴肾经,此时是肾经气血运行最旺盛时刻,也是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表现最为突出时刻,故血压最高,子时为气血流注胆经时刻,胆主决断、储藏和排泄胆汁,与机体阴阳调节、气血运行联系相对较少,阴阳失调的矛盾表现相对不突出故血压最低。卯时阳气趋旺而阴邪衰退,人体内夜间蛰伏之阳气也始盟动,血压增高亦是必然。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结果的分析,初步总结高血压病不同的中医分型血压昼夜节律与十二经脉气血盛衰的关系。方法收集对广东省中医院2008年~2010年期间住院诊断为高血压病且动态血压监测的患者病例128份,按照入组标准符合入组要求的有100份病例。对入组的100份病例的动态血压资料进行回顾,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中医辨证分型等。100例的患者分为肝阳上亢组及非肝阳上亢组两组(肝阳上亢诊断具体标准请见附表)。收集所有病例的动态血压记录,每一例动态血压的数据按照12时辰分为十二组,分别计算每一组的收缩压变异系数、收缩压平滑指数、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变异系数、舒张压平滑指数、舒张压标准差。建立数据库,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阳上亢组及非肝阳上亢组均对收缩压变异系数、收缩压平滑指数、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变异系数、舒张压平滑指数、舒张压标准差六组中的12时辰的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收缩压变异系数中肝阳上亢组与非肝阳上亢组收缩压十二时辰数据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阳上亢组在丑时的血压变异系数较其他时辰大,说明肝阳上亢组的患者收缩压在该时辰的变异性较大,血压值稳定性较差,而非肝阳上亢组则不存在该规律。收缩压平滑指数中肝阳上亢组与非肝阳上亢组收缩压的平滑指数分析可知:两组血压平滑指数在除子时、未时外的其他时辰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肝阳上亢组在丑时的血压平滑指数较其他时辰小,收缩压在该时辰的稳定性较差,变异程度较大,非肝阳上亢组则不存在该规律。收缩压标准差中肝阳上亢组与非肝阳上亢组收缩压的标准差差异在十二时辰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肝阳上亢组在丑时的血压标准差较大。同样的,舒张压的变异系数在子时、丑时、寅时、卯时、午时、酉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阳上亢组在丑时的变异性较大,非肝阳上亢组则无此规律。舒张压的平滑指数在丑时、酉时有差异(P<0.05),肝阳上亢组在丑时的平滑指数值较低,提示舒张压稳定性较差,非肝阳上亢组则无此规律。舒张压的标准差寅时、辰时、巳时、午时、亥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在卯时舒张压的变异较大。100例患者的动态血压数据,收缩压及舒张压中计算的血压变异系数、降压平滑指数、血压标准差的差异分别在某些时辰具有统计学差异,其结果具有可比性,观察结果,除DBP的标准差外的5组数据中丑时的数据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丑时即肝经对应的时辰中收缩压及舒张压所体现的差别在两组不同类型的高血压病中具有统计学意义,肝阳上亢组的血压稳定性指标在丑时的稳定定性均较非肝阳上亢组差,提示肝阳上亢组在丑时气血运动更加紊乱,不能维持气血正常运行,从而导致血压平稳的有关指标异常。结论与非肝阳上亢组相比,收缩压变异系数、收缩压平滑指数、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变异系数、舒张压平滑指数均提示肝阳上亢组患者在丑时血压更加不稳定。这可能与肝经在这个时刻的经脉气血运行紊乱有关。肝阳上亢证是高血压病的重要辨证分型,肝肾阴亏、阴不制阳、亢阳上扰是其重要病理机制。基于这种机制,肝阳上亢时机体对气血的调整作用减弱,气血运行无序,动静不分,反应在外则可以表现出血压的波动与不稳定。根据十二经脉循行特点,丑时肝经当令,此时气血流注肝经,肝经气血旺盛,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能正常升、降,动、静协调,如果此时肝阳上亢,阴不潜阳,则气血逆乱,气血动态平衡受到破坏,进而引起气血失和,气血供求失衡则疏泄气血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气血调节失司,则表现为血压波动或原有的血压异常的情况加重,此外上亢的肝阳也可加重气血的逆乱,加重血压的不稳定。综上所述,肝阳上亢的患者在肝经所主的时辰,理论上血压的波动应该较其他时辰的波动明显,这个本研究的结论不谋而合。本研究的结论有助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的方法,为高血压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由原来的根据24小时节律的长时变异进行治疗以及评价其疗效到根据小时节律的短时变异进行辩证治疗及评价,对于提高高血压病的治疗效果,减少靶器官损害有着积极的意义。

阮博[3]2008年在《养阴清热法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拟通过观察秋冬之季应用养阴清热中药制剂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从中医角度探讨高血压时间治疗学的运用,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寻求新的有效方法;同时为中医养阴清热法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在2007年8~9月至2008年2~3月,选择40例已经确诊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且单纯西药疗效不理想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在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养阴清热中药制剂;对照组继续单纯西药治疗,即在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再加用一种西药,疗程为12周。监测患者给药前后的血压水平;测定给药前后患者动脉弹性指数C1及C2,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变。结果1.两组治疗后收缩压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舒张压水平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舒张压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说明养阴清热中药制剂和西药一样具有降低收缩压的作用,但西药在降低收缩压的同时也降低了舒张压,而养阴清热中药制剂降低舒张压的作用不明显。2.治疗后观察组动脉弹性指数C1,C2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动脉弹性指数C1,C2与治疗前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养阴清热中药制剂具有改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功能。3.治疗后两组均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P<0.05),显效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无效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养阴清热中药制剂具有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的作用。结论本研究表明,在应用西药降压的基础上,养阴清热中药制剂具有降低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的作用,但对收缩压无明显降低作用。和西药相比较,养阴清热中药制剂具有改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功能,具有一定软化血管的作用。养阴清热中药制剂还能有效的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老年患者的痛苦。

赵子婴, 张卫宁, 赵子彦, 刘红选, 聂晓晶[4]2001年在《信息科学与时间生物医学》文中研究说明如何发挥计算机在快速分析研究处理大量的科学数据信息过程中的优势,将其应用于时间生物医学的教学、治疗、科研中.本文将分几方面介绍信息科学在时间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1.动态血压数据库系统;2.高血压病诊治时间医学系统应用软件;3.SD-93智能型子午流注针刺补泻治疗仪及其应用研究;4.中医针灸时间治疗学—子午流注计算机教学软件:5.智能型时间生物医学动物实验柜系统.

孙瑜婧[5]2012年在《南昌市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及不同种类降压药物与气温所致的血压变异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南昌市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探讨钙离子拮抗剂(CCB)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两类药物与气温变化造成的血压变异的相关性。方法:1、对南昌市五大社区40岁及40岁以上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及现场体检。统计调查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等。2、现场采集血清样本进行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体检时先后测量叁次血压,计算叁次血压均值及血压极差、血压变异系数,并记录血压测量时的整点气温。依据问卷调查及现场测压的结果分为两组:正常组和高血压组。再将高血压组依据是否服用降压药物及服用何种降压药物分为叁组,即:未服药组、CCB组(单服CCB类药物)和ACEI组(单服ACEI类药物)。比较各组人群血压短时变异(收缩压极差、舒张压极差、收缩压变异系数、舒张压变异系数)的差异,同时比较气温对高血压组诊室血压均值、血压极差及血压变异系数的影响。结果:1、参与调查的4890例4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24.27%、65.80%、49.45%及5.54%,治疗者的控制率为33.44%。高血压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除了60~69年龄段,其他年龄段男性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女性。在新发现的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1级(26.60%)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64.78%)总和高达91.38%。钙离子拮抗剂(61.33%)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14.99%)为最常用的两类降压药物。选择单药治疗的患者几乎是联合降压治疗的两倍(58.94%vs31.85%, P<0.05)。2、与正常组相比,高血压组收缩压极差(8.87±5.39mmHg vs11.51±6.60mmHg)、舒张压极差(5.38±3.82mmHg vs5.96±3.90mmHg)、收缩压变异系数(0.03±0.02vs0.06±0.03)、舒张压变异系数(0.03±0.01vs0.05±0.04)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相关性分析显示,未服药组与CCB组收缩压极差(r=0.26,P=0.01;r=0.35,P=0.02)、收缩压变异系数(r=0.20,P=0.04;r=0.27,P=0.03)、诊室平均收缩压(r=0.17,P=0.01;r=0.65,P=0.02)、诊室平均舒张压(r=0.30,P=0.003;r=0.61,P=0.03)均与气温显着相关;气温每降低1℃,两组的收缩压极差(0.71mmHg,0.63mmHg)、收缩压变异系数(0.059,0.002)、诊室平均收缩压(0.98mmHg,0.88mmHg)、诊室平均舒张压(0.55mmHg,0.14mmH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是,ACEI组诊室血压均值和血压短时变异均与气温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南昌市中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和单药治疗率较高,而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较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容易漏诊。2、高血压患者血压短时变异明显大于非高血压人群;ACEI类药物受气温影响不明显,在拮抗气温造成的血压短时变异优于CCB药物。

王文华, 朱爱萍[6]2005年在《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文中指出高血压是目前中国人群最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国人群中至少20%的急性冠心病事件、近40%的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和59%的出血性脑卒中事件可归因于高血压[1],因此有效降压治疗可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然而不容乐观的是目前高血压的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张明泉[7]2007年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细胞分子机制的季节变化与中医肾本质研究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天人相应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它对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在藏象理论中,天人相应学说更是通过季节气候将五脏、六腑等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五脏应时”理论。然而目前对季节气候如何通过人体对五脏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所以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思维模式为基础,建立“五脏应时”的实验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目的:以中医“肾应冬”为“五脏应时”研究的突破口,以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为主线,通过对其理论内涵的剖析,提出与肾实质密切相关的甲状腺轴研究的可行性思路,并通过内分泌激素水平、细胞信号转导水平的相关性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该思路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从而为中医五脏的实质研究开辟新的方向和领域。2.方法:2.1理论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医“五脏应时”学说的中医理论内涵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整体调节理论基础进行阐释和分析,提出中医“五脏应时”学说现代研究的可行性思路和途径,并对其实验研究的切入点进行探讨。2.2实验研究:(1)总体设计:本实验研究主要以“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为主线,以对光强度极为敏感的松果腺为切入点,选择了在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起重要作用的G蛋白和受体,以及内分泌系统分泌并释放的激素作为研究的对象,观察在生理状态下,大鼠冬夏季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相应水平的G蛋白、TSH受体(MR)、TRH受体mRNA及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刺激激素(TSH)、叁碘甲状腺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的变化。同时观察松果腺在此过程中的高位调节作用。(2)实验动物:SD大鼠,雄性,180-200 g/只。随机分成生理组、手术组、伪手术组,每组8只。实验大鼠接受自然光照,自由摄取食水,室温饲养(冬季室温为17℃±2℃,夏季室温为25℃±2℃)。在每年冬至、夏至日前一个月,手术组大鼠结扎矢状窦并摘除松果腺,伪手术组大鼠结扎矢状窦但不摘除松果腺,生理组大鼠不做任何手术。所有实验大鼠将被饲养至冬至、夏至当日晚九点,断头处死。(3)检测方法:G蛋白及TSH受体含量测定,运用Western Blot;TRH、TSH、T3、T4测定,运用放射免疫法;TRH受体mRNA,运用RT-PCR法。(4)分析方法:受体、G蛋白和TRH受体mRNA含量分析运用AlphaImager TM图像分析系统,所有数据将接受裂区设计的实验分析,该分析将运用SAS 8.02软件进行统计,并进行q检验。3.结果3.1理论研究结果(1)褪黑素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关键,它是阐明中医基础理论中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的关键所在,也是研究“时脏相应”揭示五脏实质的关键所在,更是研究节律提倡因时制宜的关键所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2)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注重机体的整体功能调节,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体现了中医五脏的相生相克,制化平衡的机制。它是阐明五脏之间相互关系的物质基础,也是阐明五脏本身的物质基础。(3)以“五脏应时”为理论依据,通过“时”这个节律性变化因素研究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既可以保证该网络体系研究的生理特性,又体现了其网络体系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研究方法符合中医的整体思想和以生理推断五脏实质的研究思路。3.2实验研究结果3.2.1季节因素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1)血清内分泌激素:T3(P<0.01)、T4(P<0.05)、TRH(P<0.05)叁项指标冬夏比较:冬高夏低,差异显着;TSH含量冬夏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2)受体水平:甲状腺TSH受体含量冬夏比较:冬高夏低,差异显着,P<0.05。(3)基因水平:垂体TRH受体mRNA含量冬夏比较:冬高夏低,差异显着,P<0.05。(4)甲状腺轴G蛋白:下丘脑Gi、垂体Gq两项指标冬夏比较:冬高夏低(P<0.05),差异显着;而甲状腺Gi和甲状腺Gs冬夏比较没有显着差异。3.2.2手术因素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1)血清内分泌激素:SD大鼠血清T4在冬至生理组和冬至手术组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T3、TSH、TRH在生理组、手术组及伪手术组间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2)受体水平:TSH受体含量在在生理组、手术组及伪手术组间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3)基因水平:TRH受体mRNA含量在生理组和手术组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4)甲状腺轴G蛋白:下丘脑的Gi、甲状腺的Gs蛋白在生理组和手术组之间比较都有显着性差异,P<0.05;垂体的Gq蛋白在冬至生理组和冬至手术组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甲状腺的Gi蛋白在在生理组、手术组及伪手术组间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3.2.3手术与季节的交互作用。(1)血清内分泌激素:SD大鼠血清T3(P<0.05)、T4(P<0.05)、TSH(P<0.01)叁项指标各自存在手术与季节的交互效应,也就是说季节因素产生的差别,可因手术施加的程度而异。而血清TRH没有手术与季节的交互效应。(2)受体水平:SD大鼠甲状腺TSH受体含量没有手术与季节的交互效应。(3)基因水平:SD大鼠垂体TRH受体mRNA含量没有手术与季节的交互效应。(4)甲状腺轴G蛋白:SD大鼠垂体Gq蛋白的含量存在手术与季节交互效应(P<0.05)。而下丘脑Gi、甲状腺Gs和Gi叁项指标各自没有手术与季节的交互效应。4.结论(1)中医“肾应冬”调控机制与季节因素密切相关。(2)中医“肾应冬”调控机制与松果体密切相关。(3)从“五脏应时”角度研究中医脏象实质的思路是可行的。(4)本研究首次以季节变化为因素,以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为主线,从整体角度深入研究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并通过实验证实中医“肾应冬”的规律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整体调节机制下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被激活密切相关。(5)本研究首次发现,手术摘除松果体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有拮抗作用,也就是说褪黑素对甲状腺轴的影响在季节方面具有双重性。进而本文从细胞信号转导水平对该双重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其实验意义是具有开创性的。

原巧灵, 牛青英, 赵焕兰[8]2007年在《动态血压监测评价不同时间服用非洛地平的降压效应》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评价不同时间服用非洛地平的降压效应。方法:选取2004年6月-2006年1月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分别在6:00~7:00或18:00~19:00服用非洛地平,在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分别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动态血压监测提示,清晨及夜间服用非洛地平均能有效降低24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及夜间平均血压;反映血压起伏变化的血压变异率和血压负荷,用药后明显降低,且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清晨及夜间服用非洛地平均能有效降低清晨时段5:00~9:00血压。结论:清晨或夜间服用非洛地平均有效控制24h血压,时间不影响非洛地平的降压效应。

何真[9]2009年在《时间治疗学在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时间治疗学在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93例,观察运用时间治疗学的方法,治疗前后的24小时动态血压,白昼及夜间的动态血压及其血压负荷,血、尿β_2-微球蛋白(β_2-MG)、尿微量白蛋白(mALB)。结果:能有效降低24小时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动态变化及白昼与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治疗前后均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尿β_2-MG、血β_2-MG、尿-mALB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性(P<001)。治疗前昼夜血压变化呈非杓型65例(69%),治疗后昼夜血压变化呈非杓型24例(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昼夜血压变化节律,较治疗前有非常显着改变(P<0.01)。结论:应用时间治疗学,血压能够控制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24小时血压的昼夜节律,降低靶器官损害。

徐勤伟[10]2018年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夜间给药对夜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肾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实验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夜间给药对夜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和肾功能指标的影响。实验方法:将87例服用4周苯磺酸氨氯地平疗效不佳的夜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患者在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基础上早晨给予口服缬沙坦(80~160 mg/次,1次/d),观察组患者在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基础上晚上给予口服缬沙坦(80~160 mg/次,1次/d),均连续治疗8周。通过监测24 h动态血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天和夜间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及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尿β2-微球蛋白(β2-MG)、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实验结果:观察组患者白天和夜间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白天平均SBP:(132.16±9.04)mmHg vs.(152.52±10.73)mmHg;白天平均DBP:(83.06±8.04)mmHg vs.(98.49±8.74)mmHg;夜间平均SBP:(131.73±10.10)mmHg vs.(141.12±12.27)mmHg;夜间平均DBP:(75.87±7.47)mmHg vs.(85.83±8.51)mmHg],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夜间SBP、DBP水平低于对照组[SBP:(115.45±9.78)mmHg vs.(131.73±10.10)mmHg;DBP:(67.26±7.15)mmHg vs.(75.87±7.4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天SBP和DBP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肾功能水平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BUN:(4.47±0.95)mmol/L vs.(5.06±1.08)mmol/L,血Cr(78.15±8.51)μmol/L vs.(83.46±8.04)μmol/L,β2-MG:(2.78±0.74)mg/L vs.(3.37±0.88)mg/L,P均<0.05],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高于对照组[(81.57±9.54)ml/(min·1.73㎡)vs.(61.18±13.34)ml/(min·1.73㎡),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2%,与对照组(4.65%)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夜间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夜间血压水平,改善肾脏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高血压时间治疗学的动物实验研究[D]. 邵光方. 苏州大学. 2002

[2]. 成人高血压时序性变化与十二经循行的相关性研究[D]. 叶焕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3]. 养阴清热法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影响的临床研究[D]. 阮博. 湖北中医学院. 2008

[4]. 信息科学与时间生物医学[C]. 赵子婴, 张卫宁, 赵子彦, 刘红选, 聂晓晶. 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座谈会论文汇编. 2001

[5]. 南昌市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及不同种类降压药物与气温所致的血压变异的相关性分析[D]. 孙瑜婧. 南昌大学. 2012

[6]. 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J]. 王文华, 朱爱萍. 临床荟萃. 2005

[7].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细胞分子机制的季节变化与中医肾本质研究的探讨[D]. 张明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8]. 动态血压监测评价不同时间服用非洛地平的降压效应[J]. 原巧灵, 牛青英, 赵焕兰.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7

[9]. 时间治疗学在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的应用分析[J]. 何真.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

[10].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夜间给药对夜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肾功能的影响[D]. 徐勤伟. 青岛大学. 2018

标签:;  ;  ;  ;  ;  ;  ;  ;  ;  ;  ;  ;  ;  

高血压时间治疗学的动物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