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特点与创新路径论文

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特点与创新路径论文

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特点与创新路径

仲昭曦

(吉林大学 公共外交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 文化外交作为一个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种形式与手段,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起到了消除隔阂、增加信任、提升威望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文化外交经历了初创、缓慢发展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并始终以遵循“和”理念、坚持“包容”立场的鲜明特点而受到广泛赞誉。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外交应从培养中国文化传播使者、加强民间文化组织的建设、完善中国文化外交品牌三方面入手,持续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外交,为中国外交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 文化外交;中国文化;文化品牌

一、文化外交概述

为更好地分析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与创新,首先要对文化外交的概念、主要形式及主要作用有相对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一)文化外交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文化外交所作的定义不尽相同:英国学者J.M.米切尔指出,某国政府所从事的对外文化关系就是文化外交[1];美国学者弗兰克·宁柯维奇认为,文化外交是国际政治中运用文化影响的一种特殊的政策工具[2];中国学者李智指出,文化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一种外交活动。[3]

由此,陆游在成都时,也许是结识了风情与诗情俱美的蜀伎,也许是与爱妾杨氏相遇、相知、惨别、再聚的情感波折的激发,所以淳熙三年的春天,他的心情似乎格外地充溢着激情,那十首《花时遍游诸家园》就是这种浪漫心情的传神写照。他重又拾回了两情相悦的美好感受,这感觉与他年轻时与发妻唐琬的缱绻何其相似。他的第二任妻子王氏也许是个持家的好手,恪尽妇道,相夫教子,但在精神上是无法与陆游产生共鸣的,更无法与陆游诗词唱和,这从我们在陆游的诗词中很难见到王氏的影子可做例证,如今在他乡遇到能解自己情怀的女子,必然会勾起陆游压抑多年的个人情感。

(二)文化外交的主要形式

1.政府文化外交项目

主要表现在一国与其他国家在人员、技术、教育等领域进行交流的活动,通常是为了配合国家的外交目标和政策变化而设立。

2.民间组织的文化外交项目

海外华人扩大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渠道,也增强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因此,中国政府应高度重视海外华人的特殊身份与地位,尤其要大力培养与海外华人的亲情关系,使他们成为中华文化对外影响力的重要国际力量。[12]

3.国际组织设立的文化外交项目

近年来,包括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科文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内的国际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陆续设立了一些国际文化交流项目。

(三)文化外交的主要作用

1.初创阶段

文化外交比其他外交手段更有助于消除国家间的疑虑和隔阂。美国和朝鲜的文化外交恰恰印证了这一说法。2008年,被授予“文化外交”使命的美国纽约爱乐乐团赴朝鲜演出,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两国人民之间的隔阂,为美朝关系正常化起到了推动作用。[5]

就现代和传统建筑空间设计来说,2种设计表现出了一种互补性。不同的地区和气候变化将对建筑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建筑技术的局限性,空间和整个建筑形式都需要逐步适应自然条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建筑在设备和技术方面已经完善了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性,新型节能建筑材料的出现,为中国建筑空间节能设计开辟了新的方向。同时,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应积极利用节能产品,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营造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建筑。

文化外交可以通过价值观念的对外投射,产生文化吸引力,构建与他国之间友好、信任的认同关系。在减少人们因文化差异而导致误解,增进不同国家民众之间的理解、信任方面,文化外交具有桥梁的作用。中国和法国于2003—2005年期间相互举办文化年活动,充分展示各自不同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现在,中国文化外交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三个阶段,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和”理念、“包容”立场。

3.提升威望

文化外交有助于提升一国的国际威望。一个国家在进行文化外交时,通过对本国文化的大力宣扬,实现别国对本国文化的追随和仿效,以此来提升国家威望。中国国家汉语办公室通过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来推广汉语语言,宣扬我国传统文化,增进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学习,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二、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教师出示周杰伦的《稻香》中的几句歌词“所谓的那快乐,赤脚在田里追蜻蜓,追到累了,偷摘水果被蜜蜂给, 叮到怕了,谁在偷笑呢,我靠着稻草人,吹着风,唱着歌,睡着了”。这几句歌词简洁明了地展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与美好,但似乎与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贴合,这时就引导学生,根据这几句歌词,联系实际,将歌词中的童年生活化为己用。

(一)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历程

1.消除隔阂

重大疫情的发生是导致动物发病的重要因素,如非洲猪瘟疫情,一旦疫情控制不当,就会被大面积传播,导致疫情加重,严重影响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命健康。

从新中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的文化外交工作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开展的。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和波兰政府于1951年签订了中国同外国之间的第一个专项文化交流协议——《中波文化协定》[6]。中国和苏联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此期间,中国与外国共签订了400多个文化合作协定,平均每年的文化交流项目有100多个,对其他国家更好地了解新中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硅钢片有良好的磁导率,常用来制造电机定、转子铁心冲片。硅钢片在轧制过程中受生产工艺和制造设备的限制,硅钢片的板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偏差。在定子铁心压装过程中,如果每一张定子冲片都按照同一个方向堆叠,将会造成定子铁心在圆周上质量分布不均匀、各处磁导率不相同,磁场强度相差较大,从而造成电机运行中噪声、振动、温升等指标异常,影响电机的制造质量。因此在冲片设计制造过程中,通常要求冲片循环换位冲制,克服硅钢片厚度偏差,最大限度保证压装后定子铁心质量分布均匀、各个方向上力学性能相同、磁场分布均匀。

容量超负荷是心衰进程中重要的伴随现象,也是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患者出现心衰的临床症状前,容量超负荷即已存在。容量超负荷可导致室壁张力增加,不但可使左室形状改变(由椭圆形变为圆形,心肌重塑),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还可形成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或凋亡)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对心衰进程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升高的静脉压可通过降低肾脏灌注梯度而导致心肾综合征,使病情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容量超负荷的处理是心衰特别是急性心衰(包括慢性心衰急性加重)管理的重要内容。

2.缓慢发展阶段

文革时期,由于国内政治局势动乱,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缓慢,收效甚微。直到1971年联合国安理会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后,中国的文化外才有所起色。值得注意的是,中美通过“乒乓外交”这一文化交流手段打破了两国关系的僵局,并最终确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中日之间也通过不断的民间文化交流,促使两国关系逐渐缓和、好转。

3.全面发展阶段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文化外交进入了全新发展的历史时期:与许多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在近百个国家使领馆设有文化处;在许多国家建有中国文化中心;每年在一些国际大都市举办“春节品牌”活动,举办文艺表演、艺术展览、电影周等活动[7];在一些国家举办“中国文化节”“中国文化年”活动;陆续举办国际文化高层论坛等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赢得了许多国家的理解和尊重。[8]

(二)中国文化外交的主要特点

1.遵循“和”理念

“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特质。中华民族崇尚和谐,表现在处理民族间、国家间关系时追求和平、团结、合作。[9]中国几代领导人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局势特征,分别提出“和平共处”“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国家主席习近平谈及“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中国政府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和历史担当。中国政府积极致力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行动,就是源于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和”理念与“天下”情怀。

2.坚持“包容”立场

中国文明以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为积淀,对世界各国文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点。”[10]中华文明在对外交流中没有被他国文化同化、取代,而是在不断的开放、包容中发展壮大。一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包容并蓄。

三、新时代中国文化外交的创新路径

进入新世纪,通过文化外交实施本国的对外战略,正逐步成为各国的一项战略选择。面对复杂的国际外交形势,中国政府必须在人才培养、组织机构建设、文化外交品牌培育等方面有所创新。

与图2相比,产物在2 997,1595和1 513 cm-1处的3个苯环特征吸收峰依然存在,1 595和1 419 cm-1处为—NO2的伸缩振动特征吸收峰,2 234 cm-1处腈基—C N的伸缩振动特征吸收峰消失。图3中,在3198 cm-1处出现了N—H的伸缩振动特征吸收峰,在1595 cm-1处出现了—C═N的伸缩振动特征吸收峰;由于官能团为共振式,在779,705 cm-1处的2个峰为—NH2的伸缩振动特征吸收峰。上述谱图的特征吸收峰证明产物为对硝基苯甲脒。

(一)培养中国文化传播使者

1.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

中国在海外有着庞大的华人群体,他们熟悉所在国的文化和习俗,了解当地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异,也懂得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把中华文化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制度和风俗习惯当中。

应提倡在全国各大高校开设一些与传统文化研究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为学生将来的文化创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打下一定基础;在中等专业院校、职业技术院校设立传统文化表演专业,如京剧、黄梅戏、国画、软笔书法等专业,培养表演者、传承人;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讲授寓教于乐的传统文化,如古代诗词、散文、剪纸、二胡、古筝等,培养全民重视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风尚。

河道采沙、矿产采挖以及高速公路、铁路隧道建设破坏了隔水层,疏干了浅层地表水或洞层以上地表水,改变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径流、补给与排泄条件,导致河川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原水源工程出水不足,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培养海外华人

2.增加信任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外交宝贵的重要资源。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例如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积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等[11]。但是,在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方面存在不足,有待加强。

国家之间在开展文化外交时,往往允许个人或民间组织如公众崇拜的知名人士、具有影响力的大学、能够提供大量资助的基金会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实际上,这些文化项目基本都经过政府部门授意或资助,附加了政治和外交目的。[4]

脊髓功能改善率间的比较:通过随访得知,实验组患者治疗结束6个月后的脊髓功能改善率比对照组患者高26.32%,治疗结束后1年后比对照组高44.12%。3.讨论

(二)加强民间文化组织的建设

为避免文化外交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国际势力贴上“文化输出”的标签,中国政府应逐步弱化官方的行政手段,广泛发动民间和社会力量,将其纳入文化外交的统一轨道。美国通常利用民间组织为掩体,进行文化外交活动。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组织了大约350个致力于加强学术交流与国际对话的“民间”机构[13]。德国的文化外交体系依靠其民间组织的忠诚度和积极性,与政府决策机构相互配合,共同建构了一个庞大而高效的文化外交体系。[14]中国政府应规范和整合现有的民间文化组织,支持创建适应当前国际形势的新颖的民间组织,并进一步完善民间文化外交机制,不断提升民间文化组织在国家整体文化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聪曾说,中国侍酒师行业,“没有弯道超车,只有努力追赶!”,也许国内葡萄酒市场也正是如此。一批批业内人士在踏踏实实地学习升级,冲顶大师高峰;一位位MW、MS常驻中国市场,带动行业发展,相信未来五年,将有一批华人MW、MS涌现,发光发热,把行业带上另一个台阶。我们相信,行业从不辜负人,它只是磨炼我们,磨炼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改变行业的平凡人。

加强民间文化组织的建设主要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政府行政部门应转变管理方式,把对民间文化组织的注册、登记手续尽量简化,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为其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上来。二是民间文化组织应加强对其自身的文化内涵、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完善,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对外交流人才,使每一位组织成员都成为能代表国家形象的“民间大使”。

按照刑法的规定,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涉嫌逃税,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三)完善中国文化外交品牌

1.加强对孔子学院的规范管理

实施对外文化品牌战略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思路和手段。中国文化外交品牌主要有4类:春节品牌、国庆品牌、东方文化研究品牌、国际文化艺术节品牌。[15]这些品牌建设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有需要完善的内容。

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是中国文化外交的最响亮品牌。但随着孔子学院不断的扩充发展,其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诸如没有形成全面完善的管理机制、师资力量和管理人才有待改进、办学模式和管理评估机制不够成熟等。应加强对孔子学院的规范管理,借助语言文化传播的平台,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6]

2.细分中国文化品牌的种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璀璨夺目的语言、服饰、文学、戏剧、书法、绘画、音乐、杂技、医学、武术、气功和饮食文化等文化资源。当中国政府向世界各国传播中国品牌文化的时候,应该细分品牌文化的种类,如语言类文化的诗词、成语、对联、谚语等,服饰类文化的汉服、唐服等,饮食类文化的茶文化、酒文化等,医学文化类的中医、中药等,武术文化类的少林派、武当派等,戏剧文化类的京剧、川剧等,音乐文化类的二胡、古筝等。

细分品牌文化的好处在于让外国人深入、细致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每一个分支,比如中国饮食文化中的茶文化又分为红茶文化、绿茶文化、乌龙茶文化等,而红茶文化的品牌又分为正山小种、滇红等品牌。每年的对外文化宣传应侧重推广一个品牌,形成系列主题活动,以免文化品牌太庞杂而难于理解。通过细分中国文化品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内而外,让世界人民认识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

四、结语

21世纪是各国进行软实力竞争的世纪,也是全球文化外交的时代。要打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文化外交战略,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促进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的融合发展。为此,中国政府要遵循一直以来的“和”理念,坚持“包容”立场。在外交人才培养方面除了加强专业的职业队伍建设,还要重视培养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除了完善政府职能部门的建设,还要加强民间文化组织的建设;在树立文化外交品牌的同时,还要细分培育、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J.M.Mitchell.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M]. London:Allen and Unwin Ltd,1986:3.

[2]Frank A.Ninkovich. The Diplomacy of Ideas: U.S. Foreign Policy and Cultural Relation,1938—1950[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182.

[3]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7.

[4]赵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243.

[5]何秀雯.传统戏剧交流在中国文化外交中的作用[D].上海:复旦大学,2010:9-10.

[6]赵汀阳.关于和谐世界的思考[M].北京:世界经济与政治出版社,2006:98.

[7]郝雨凡.瞬间的力量——9·11后的美国与世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69.

[8]邓显超.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兴起的必然[J].攀登,2006(5):140-143.

[9]潘培杰.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国文化外交探析[D].青岛:青岛大学,2010:23-27.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EB/OL].(2011-09-06)[2019-01-03]http://www.gov.cn/jrzg/2011-09/06/content_1941204.html.

[11]何勇利.冷战后中国文化外交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34-40.

[12]徐小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外交[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9:37-38.

[13]孔华润.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02.

[14]缪开金.中国文化外交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215.

[15]刘磊.新世纪中国文化外交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2006:34-37.

[16]杜瑞增.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以孔子学院为例[D].青岛:青岛大学,2013:24-35.

[收稿日期] 2019-04-09

[作者简介] 仲昭曦,女,硕士研究生,从事外交学、国际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 D8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602(2019)11-0044-04

标签:;  ;  ;  ;  

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特点与创新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