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丽 井庆彦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 天津市 301700
摘要:对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展进行详细阐述,为临床治疗及护理各种疾病患者提供可靠参考。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健康教育;应用进展
治病医学不是最佳医学,最佳医学是治未病,是目前临床上广泛认可的医学结论。目前,临床上根据新医改提出了转变医学模式的要求,中医“治未病”理论受到了临床关注,在健康教育中运用频繁。本文阐述了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其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展。
1 中医“治未病”理论
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治未病”,提出了“治未病”观点,思想核心是防患于未然。“未病”是指机体尚未患病或者未来有可能患病,“治未病”理论较为繁杂,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及瘥后防复,核心理念一致于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治未病”理论作为健康教育核心思想及健康促进核心思想,在临床上广泛运用。“治未病”理论中,要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要求不妄作劳以及形与神俱等,相近于现今社会倡导的健康4大基石,即合理饮食、适当锻炼、禁烟禁酒及心理平衡。由上可见,在2000多年前,中医“治未病”思想为现今中医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倡疾病预防,在人类健康促进中,地位重要,可积极指导健康教育,可获得理想宣传效果。
健康教育是临床上新提出的护理模式,符合新医改需求,以传播、教育及干预为手段,可帮助群体或者个体进行不健康行为纠正,促使群体或者个体建立健康的行为习惯,可有效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可通过各种形式及各种内容的教育来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可促使影响人们健康的危险因素明显减少,可有效预防疾病及促进人们身心健康,较为吻合“治未病”理论,实践发现,结合“治未病”理念进行健康教育,学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建立科学的健康生活理念,可促使人们提高健康认知,可促使人们积极主动的预防疾病及维护自身健康。
2 “治未病”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展
“治未病”理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频繁,主要应用于整体护理健康教育中,可促使患者培养“治未病”意识,可促使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减少,可促使患者住院费用明显减少,可进一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可促使患者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存在极大促进作用。
赵娟等人[1]报道中,基础是“治未病”理念,可有机结合妇科患者疾病特点进行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可对妇科疾病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有效完善和丰富,明显提高了妇科整体护理质量及满意度。部分报道中,给予冠心病患者实施“治未病”理念针对性健康教育,加深了患者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程度,可促使患者构建健康生活习惯,可增强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并促使患者疾病复发率明显降低,有效实现了疾病的预防及病情发展的有效控制,作用显著。
相关性文献报道,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健康教育中采用“治未病”理论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在各个护理环节中融入“治未病”理论,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可增加患者满意度。彭莹洁等人[2]报道中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治未病”理论,健康教育中可通过增加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来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可通过指导患者积极控制饮食、适度参加运动、严格控制体质量、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达到“精神内守及真气从之”的状态,进而有效实现“正气存内及邪不可干”的预防目标。
除此以外,在干预颈椎病、慢性病毒性肝炎、糖尿病、脂肪肝等患者时,也可采用“治未病”理论,给予患者健康教育时,需要针对中医内容进行干预,例如情志、休息、饮食等,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进行强化,可有效预防疾病。部分报道中,给予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治未病”理论健康教育,可通过入院宣教、住院指导及定期宣教、住院指导等手段促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报道给予脑卒中患者实施中医“治未病”理论健康教育,可获得明显的健康教育指导效果,有利于疾病诱发危险因素有效改变,可更加积极的预防脑卒中发生及发展。脑卒中发病与饮食、劳逸及五志存在一定相关性,“治未病”理论重要原则符合现代医学理论,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及防复发,可通过健康教育进行“治未病”理论宣传,可为患者普及健康知识并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可对人们健康生活质量进行有效提高,护士指导患者有效调节情绪并避免七情七伤,叮嘱患者保证乐观冷静并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叮嘱患者坚持健康饮食并严格控制盐分摄入量,遵循低脂饮食及低胆固醇饮食,促使患者抵抗力明显增加。另外,护士需要叮嘱患者坚持锻炼并杜绝暴饮暴食,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脑供血。
临床分析发现,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需要在疾病出现先兆或者处于萌芽状态时进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避免疾病发生或者发展,在健康教育期间,需要对脑卒中先兆认知教育指导进行加强并进行辨证调摄,叮嘱肝阳暴亢、风火上扰患者保持安静,限制患者探视并叮嘱患者充足睡眠、稳定情绪,叮嘱风痰瘀血、痹阻脉络患者安静卧床休息,叮嘱患者清淡饮食,鼓励患者听轻音乐。叮嘱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患者避免冷风直吹,安心养病,为患者采用个体化健康教育,有效纠正患者错误认知,促使患者预后明显改善。
社区卫生中,三级预防理念较为频繁运用,类似于中医“治未病”理论,要求未病先防、已病早治及既病防变,强调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指导理念是防患于未然,二级预防是早发现、诊断及治疗,三级预防是康复治疗,可有效预防疾病复发,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理论,两者紧密联系。社区居民实施社区卫生干预时,将健康档案作为中心[3-5],需要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功能,包括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康复、医疗服务,重点是预防,临床依据中医“治未病”理论为居民实施三级预防,可促使居民生活质量有效提高。
目前,临床上致力于研究有机结合中医“治未病”理论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例如,开展慢性病管理或者社区健康教育等。中医“治未病”理论适用人群较广,可应用于老年人、儿童及妇女保健中。
相关性文献报道,可利用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特殊群体健康教育[6-8],也可应用于慢性疾病知识教育及康复患者指导等护理工作中,具有中医特色,可获得理想教育效果。莫励敏[9]将中医“治未病”理论运用于慢性病社区护理工作中,贯彻了未病先防的理念,达到了有效预防疾病的临床目的。
另外,临床上还有关于社区健康管理中采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报道,社区健康管理包括社区健康体检、评估、教育、促进及干预、保险等[10],可评估社区居民健康情况并预防疾病发生,可有效改善社区卫生资源浪费现象,符合中医“治未病”理论,因此,需要在社区内进一步推动“治未病”理论传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笔者认为需要对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广泛传播及充分发挥,明确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加强健康教育的意义,在社区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来促使社区居民更加了解疾病相关性知识[11-13],包括常见病及慢性病等,促使居民主动预防疾病,做到未病先防,保障健康人人享有。
另外,研究证实,也可在学校健康教育中实施中医“治未病”理论,可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明显改善[14-15],可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变为心理健康管理及心理疾病预防,出发点是“治未病”理论,需要对新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进行关注和重视,需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从已病早治观点出发进行心理咨询加强及心理危机干预。从瘥后调摄观点出发完善大学生心理保健体系建设,可弘扬中医的整体观并加强学校安全健康教育,可促使青少年身心受到良好保护。
文化传播中,大学生群体是主力军,高效健康教育中采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健康观并有利于推广中医理念。在健康教育中,要求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及自我干预,以期可以有效阻止“未病”发展,平常健康教育课程中需要介绍中医“治未病”理论,需要详细讲解养生之道,有机结合“治未病”理论及现代预防医学,促使大学生健康获得有效保障。
临床上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制定了7种健康教育形式:(1)建立中医“治未病”门诊,针对人群是健康人群或者亚健康人群,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手段并有机结合就诊者体质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制定,实现强身健体及预防疾病的临床目标。(2)设立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课程,地点是医院或者社区,严格遵循中医“治未病”理论,受众是健康人群,传播内容是养生保健知识,给予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及干预,实现未病先防。(3)构建“治未病”宣传栏,具有简便性及易推广性,可充分利用医院或者社区的门诊大厅及宣传栏并获得理想宣传效果,可布置有关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内容,可利用文字或者图片等进行健康教育,需要确保文字表述准确及通俗易懂。(4)进行电教化“治未病”健康教育,可在各个候诊区进行电视播放,传播“治未病”理论及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指导人们防患于未然,注重自身健康管理及疾病预防。(5)开办慢性病专题讲座,讲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相关性预防知识,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消除并有效阻止并发症发生。(6)设立“治未病”服务站,对健康相关性知识进行普及,可组织义诊[16]。(7)构建“治未病”氛围,对医护人员“治未病”意识进行强化,促使“治未病”健康教育能力明显提升并在社区人群中实施健康教育。
3 总结和展望
综上,需要在医院、社区、学校等适宜场所进行“治未病”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中,需要联合居委会举办“治未病”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课程中,需要加入“治未病”健康教育课程。社区护士可以走进企业开展“治未病”理念健康教育,对“治未病”理念进行积极探索,将健康教育作为载体进行疾病预防,对“治未病”宣传途径进行不断拓展。
“治未病”理论存在悠久的历史,护士作为健康教育承担者、理解“治未病”理念程度将直接影响“治未病”理论传播程度,因此,需要对护士自身“治未病”意识进行强化并调动护士健康教育信心、积极性,需要对“治未病”健康教育方案进行不断完善,为社区卫生、医院及学校等场所营造一种良好的“治未病”健康教育氛围,从而有效保障人们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赵娟,张敏,伊娜.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保健营养,2017,27(3).
[2]彭莹洁,魏曙光,侯桂玉. 社区中医“治未病”结合健康宣教治疗IBS患者疗效观察[J]. 华夏医学,2016,29(2):138-140.
[3]王晓琛.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中风护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浅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9):2696-2696.
[4]李俊花. 护理健康教育中治未病理论的应用[J]. 中国保健营养,2017,27(5).
[5]袁尚华. 中医健康教育在治未病中的运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11):1488-1490.
[6]李玲娣,苏滢. 中医“治未病”在高血压健康教育中的应用[C] 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学术年会. 2017.
[7]罗永萍,王晓欢,汪春燕,等.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并发症健康宣教中的应用[J]. 四川中医,2018(2):196-199.
[8]潘静.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脂肪肝健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89).
[9]莫励敏.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5):152-153.
[10]赵振海,苏萌,张靖,等. 基于“治未病”理论构建中医药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模式[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7,38(1):114-118.
[11]任婷,张鹏飞,黄建,等. 从《内经》治未病思想谈中医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4):59-61.
[12]袁尚华. 中医五位一体健康管理法治未病临床实践探讨[J]. 现代中医临床,2017,24(2):48-51.
[13]曲红玮. “治未病”理念在社区亚健康人群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35):184-185.
[14]张彩萍,李新,褚晓蒙. “治未病”理论在门诊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54-56.
[15]陈贻华.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脑卒中预防中的运用初探[J]. 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2).
[16]杨培权,张晖. 中医“治未病”健康指导对脂肪肝患者干预的效果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30(10):70-71.
论文作者:侯俊丽,井庆彦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健康教育论文; 患者论文; 理论论文; 中医论文; 健康论文; 疾病论文; 社区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