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语社会中的香港语言问题_英语论文

论双语社会中的香港语言问题_英语论文

论双语社会香港的语言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双语论文,语言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香港的双语现象一直是许多语言学家感兴趣的话题。今年七月一日,我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庆贺香港的回归,同时也为了引起人们对香港回归后语言问题的关注,本刊特发表王德春教授关于香港双语现象的讨论文章。

Abstract

On July lst,1997,Hongkong will return to China.The present article discusses the language issues of bilingual Hongkong.In theanthor's view,Hongkong will still be a bilingual society after Julylst,1997.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will be official languages,whileChinese will take the first place.Chinese here is defined as thenational common language——Pu Tonghua.In order to have a smoothtransition,Hongkong is doing some preparations such as popularizingand learning Pu Tonghua.

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日益迫近,现在海内外谈香港、议香港,十分热闹。谈论的焦点之一是香港这个双语社会的语言问题。没有香港同胞与大陆同胞之间畅通的言语交际,没有与世界各地共同的相互理解的语言,香港特别行政区就难以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最近十年,我多次去香港讲学、进行学术访问,与香港语言学界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深感语言问题对香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不管从语言学理论角度,还是从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角度,或是从语言实践角度都值得研究和讨论。

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殖民者的语言(英语)已成为香港的正式官方语言。进入本世纪70年代,香港民间团体要求中文成为法定语文的运动迅猛开展,因为单一的英语不仅伤害香港居民的民族感情,也给生活带来不便。由于广大爱国居民的反叛,迫使香港政府于1970年成立了“中文研究委员会”;1972年又成立了“中文公事管理局”;1974年通过条例,承认中文具有法定地位,其中第三条确认,中、英文同为官方语文,并宣布中、英文享有同等地位。这是香港居民反对殖民者语言同化政策的胜利,它使祖国语文在殖民统治下取得与英语同等的合法地位,成为官方的正式语言。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香港长期以来就重英文轻中文,70年代以后中文虽然也成为法定语文,但重英轻中的现象没有改变。文本有歧义时仍规定以英文文本为准。重英文轻中文的原因,除港英当局权势之外,还因为英文在商业、贸易、金融等领域广泛流行,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掌握英文的居民有就业、工作等方面的便利。

这是英文与中文相比,重英轻中的情况。现在再来看看这具有法定地位的中文具体指的是什么。根据1987年香港首席按察司委派的“如何在法庭上可以比较广泛地使用中文”专责小组所采纳的原则:“所谓中文,就是香港人惯用的中文,写的是繁体字,说的是广东话。”同年5月,香港署理教育及人力统筹司表示,将来香港的学校会推行母语教学,所指的母语是广东话。以此看来,他们所说的中文,指的是用繁体字书写的,有香港行文特点的书面语和口头说的广东话。香港属我国粤方言地区,居民日常交际使用广东话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普通话没有普及,居民不会讲,甚至听不懂。由于殖民统治长达一个世纪以上,我国50年代开始的推广普通话政策,无法在香港地区实行。不仅如此,我国台湾地区国语的推行办法,以及新加坡推广华语的运动,对香港地区也影响甚微。可以说,在几个主要的华人地区,香港的民族共同语的普及率最低。

与此相应,香港学校的教学语言主要是英语,少量用汉语教学的,用的也是广东话,极少用普通话。这当然也与殖民统治有关。1902年发表的所谓《宝云报告书》说得极其露骨:“使华人接受英语教育后对大英帝国产生好感,及使英语更广泛地传播,那么帝国在中国本土所得到的利益会远远超出这个殖民经费了。”可见英国殖民者不惜重金在香港推行英语教育。直到1935年,《宾迺尼报告书》才建议:“香港教育应改变为着重学生的母语训练,使其母语能力在思想及表达方面都能应付裕如,然后才对于学生在职业上对英文的需要提供训练。”不言而喻,这里的“母语”指的是广东话。这种语文教育导致学生在生活上使用广东话,在职业上使用英语。这种格局延续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小学曾开设“国音”课;英文中学会考时也可选考国语作为半科。但是由于考生逐年减少,于1965年停办。1974年香港政府承认中文具有法定地位后,中学会考时,英文中学和中文中学开始合用同一试卷,并将中文科分立为必修的中国语文科和选修的中国文学科。这里要特别提到,在以英语和广东话为教学语言的总格局下,少数学校坚持用普通话教学。1935年创办的苏浙小学,在办学之初就毅然决定以普通话为教学语言,这在当时的香港教育界不啻是勇敢的革命行动。

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及其确认的1997年的香港回归,象平地一声春雷,震动了香港语言学界和语文教学界,也震动了香港各界人士,促使他们认真考虑语言问题。其中两个最现实的问题是:第一,香港人要与大陆各地人民以及世界各地华人进行言语交际,必须尽快掌握汉民族共同语,因而急需在全社会推广普通话;第二,公文事务处理要符合现代汉语公文事务语体的要求和共同语的规范,中文文件不应再是英文的翻译或夹杂广东话的香港行文,因而要对全体公务员和公司职员进行处理公文的训练。为解决这两个实际问题,香港从80年代中叶起,形成一股中文热潮,延续十多年有增无减,诸如语言政策、语言教学、语言使用、言语修养、语言研究等都引起大家的普遍关心和重视。

1990年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九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语文。”这一条文可理解为:首先,中文是香港各机关的正式语文;其次,英文也是正式语文,各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英文。也就是说,九七回归后,香港仍然采用中文、英文两种正式语文,不过原来以英文为主,回归后以中文为主。香港语文学界都是这么理解的。1987年3月,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理事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语文使用的一些设想和建议》的第一条也明确说明:“中英联合声明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府机关和法院,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英文。’根据这一条文,我们认为:将来特区政府所用语文,应该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建议特区政府“积极推广普通话”,“并对未来的语言文字使用作出规划”。

九七后的香港社会仍是双语社会,中文和英文都是正式语文,且以中文为主,这已成为共识。接下来的问题是,“中文”指现在通行的广东话,还是共同语。照常规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正式语文应该是民族共同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规定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香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理应以普通话为正式语文,并大力推广,以改变以广东话为正式语文的现状。当然,广东话作为方言,仍然是香港居民的日常交际语言,并继续在言语交际中起重要的辅助作用。所以,香港特区基本法中所说的中文应指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简而言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正式语言是汉语和英语,以汉语为主;其中汉语是指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广东方言仍可作为交际辅助语言长期使用。从原来以英文为主,重英轻中,中文就是广东话的旧格局过渡到这一新格局,有许多工作要做。下面是香港语文学界和各界人士正在做的几项主要工作:

一、推广、学习普通话

1984年开始受到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消息震动的香港人民,立即行动,掀起一浪又一浪的学习普通话高潮。他们的学习目的大多是工作或生活上的需要,一部分人是认为中国人讲国语很自豪,少数人只是对语言和语言学感兴趣。

十年之中,中国语文学会普通话和对外汉语教研部、香港普通话研习社等学术团体的普通话教学从未间断。随着九七回归的临近,事业日益发展,如火如荼。

除了学术团体致力于普通话教学之外,香港政府布政司署公务员训练处也设有普通话课程。除公务员训练处统一组织外,香港政府各司署还分别组织公务员学习普通话,聘请教师上门授课。

香港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很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大公报》等报纸辟有普通话专栏,时有关于汉语知识和语言教学经验的介绍。电视台改变了广东话一统天下的局面,普通话节目日益增加。每天半小时的普通话新闻,尤为引人注意。香港电台早在80年代就有“京粤两缤纷”节目,以对话形式教普通话,并设电话即席提问,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风俗人情、社会事件无所不谈。到1997年3月,香港电台每天播放12小时的普通话节目。香港电台、电视台设有“贸易普通话”、“唱谈普通话”、“文学花园”等普通话节目。

香港人学普通话的另一现象:“公司课”蔚然成风。一些工商企业分批组织员工学习普通话,开设“公司课”。

分析普通话在香港顺利推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1997年回归祖国,有商业交往的实际需要,也有爱国精神的鼓舞。当然,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离开全民说普通话目标的距离还很远,但形势喜人。有人曾经乐观地估计,“到2010年,香港中学毕业生应该可以自由运用普通话。”

二、学习中文应用文

如前所述,香港政府虽然在70年代规定中文也是法定语文,但行文仍以英文为主,中英文本产生歧义时,又规定以英文本为准。而且,中文应用文不仅有翻译痕迹,而且行文习惯和公文程式与大陆不尽相同。九七后的香港特区政府与北京的中央政府和各省市政府的公文往来,香港商界、学界与大陆企事业的文件往来要求香港公务员和有关人员具备处理规范应用文的能力。这促使香港各界像重视学习普通话一样重视学习中文应用文。

我国大陆应用文都是白话文,公文程式简单,通俗易懂,对语法、用词,甚至标点符号都要求准确无误。我国台湾地区的公文虽然比较传统,但70年代进行了公文改革,对老的公文程式有所突破,要求使用语体文,简浅明确。至于新加坡,也于70年代进行了应用文改革,1977年发表的《华文应用文改革大纲》简化应用文的格式和称呼,提倡直话直说,删除陈旧的客套用语,使应用文写作接近中国大陆的写法。唯独香港,由于长期以英文为主、为准,使中文应用文写作处于落后状态。应用文的行文半文半白,程式陈旧,既受古文的束缚,又受译文的影响,香港学者戏称它“不像方言,不像文言,不像外语,不像普通话”,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面临九七回归,提高公务员和有关人员的应用文写作和处理水平,这项任务迫在眉睫。公务员训练处、政府各部门、各公司企业把学写应用文与学说普通话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抓紧进行。

这几年,香港公务员积极参加中文应用文写作课程班,1993年和1994年约有1500人参加学习,1995年猛增至7800人,使公务员训练处措手不及,仓促应付。1996年参加学习的达到万人。除他们自己组织学习外,还派人到大陆院校深造,力求尽快提高中文写作水平。公务员训练处和有关政府部门推行了使用中文部门的试点计划,先后开出15门有关中文的写作课程,从演说辞到会议记录,从建议书到报告书,无一不列入学习内容。除开班授课外,香港政府法定语文事务署还分三阶段印发《中文公文写作手册》,内容包括理论概述、词语手册、公函写作和其它文体应用文写作等。

应用文写作不仅是公文程式和写作格式的问题,更是写作者的语言水平、言语修养和写作能力的问题。与学习普通话一样,香港公务员普遍撰写和处理中文应用文,也得分批分段进行。

三、规范书面语

其它书面语,如报刊书籍的语言,比起应用文来,问题要少一些。现在的中文报刊,基本上是用普通话写作,个别副刊文章有用广东话写作的,但比例极少,不影响全局。保留一些用方言写作的小文章,并无大碍。问题是整个报刊用语有许多不合规范之处,规范书面语也是香港语文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香港的书面文献中,科学论著、严肃的文学作品、语文教材的课文、报刊社论、正式场合的书面文件,语言规范较好。许多作家用规范的语言写作。香港上层人士的正式书面语文献中,汉语使用符合规范,并有文采。

但在一般的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书面语中,如消遣性的报刊文章、私人信函、商品广告、通俗歌词、接近生活层面的新闻报导等,语言问题较多,词语问题尤为突出。其原因是:第一,口语和书面语脱节,写作时找不到恰当的普通话词语,就会用方言词代替,如“足球队员单刀攻门,门将不能抵挡。”这儿的“单刀”相当于“单枪匹马”,“门将”指“守门员”,都是香港口头用语,很容易进入报纸的体育新闻稿。第二,受大陆、台湾、新加坡用语影响,词语选择困难而形成混乱。如前文出现的对汉民族共同语的命名,大陆叫“普通话”,台湾沿用“国语”,新加坡称为“华语”,香港地区几个名称长期混用,在使用中“普通话”频率越来越高,但在书面文献中经常有“普通话(国语、华语)”的用法。第三,外语借词的音译习惯不同。如普通话长期使用的音译借词“沙发”,在香港写成“梳化”。第四,香港词语中不仅有广东话的地方变体,并且由于一个多世纪与祖国分离,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下还出现了一大批社会地域双重变体词语,如“太空人、直通车、推委会、打工皇帝、夹心阶层、总督、布政司、廉政公署、物业、楼花、通天巴士”等,还有香港、台湾两地通用的社会地域变体词语,如“架构、认同、心态、情愫、联手、共识、生猛、派对”等。

香港中文书面语的规范应以汉民族共同语为准,在规范化的过程中,应注意吸收方言词语、口语词语、社会地域变体词语等各类变体的有用成分来丰富共同语,使共同语获得发展。按照这一原则进行语言规范化,不仅会使香港语文健康发展,而且会使普通话更加丰富。

另外说一下“写的是繁体字”问题。大陆简化汉字已取得成效,为广大群众普遍接受。简体字表也为新加坡采用,在新加坡也行之有效。但香港和台湾仍沿用繁体字。台湾学者曾提过“写简识繁”或“写繁识简”的过渡办法。也即在他们采用简化字之前,双方先识对方使用的字体,以便于书面交际。这一点实际上香港也在做。简体字多半是由历代中国人行书楷化而成的,识别、使用都省时省力,香港理当可以接受。80年代初,香港中国语文学会根据大陆的《简化字总表》、新加坡于1974年采用的《简体字总表》以及台湾1979年公布的《标准行书范本》,找出796个共通的简化字,列成《共通简体字表》,并向香港政府考试局提出建议:1.正式公布准许考生用简体字答卷;2.制定并颁布《公开考试通用简体字表》。1982年4月,香港考试局复信称:该局“最后决定仍维持现状接受考试中所见常用简体字、减笔字、俗字等之通融办法,而不作宣布或颁布。”从回信看出,考试局实际已经接受常用简体字,只是不作宣布而已。这比起过去对考卷中的简体字扣分的措施来,不仅是一种通融,而且是一种进步。有了这个基础,九七后的香港特区政府如果采用简化字方案,想必不会有太大的阻力。“书同文”是海内外大多数中国人的共识,从长远来看,香港采用简化字,将对香港与大陆的联系更为有利。至于说“汉语拼音方案”,香港实际已经接受。几本普通话教材,都是用拼音方案来进行普通话语音教学的。不仅香港,而且由于联合国采用拼音方案注音,连台湾的对外汉语教学也不得不改用拼音方案来代替原来的注音字母了。

四、改革语言教学

香港的语言教学有两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是用什么语言作为教学语言,二是开设哪些语文课程,怎样开设。

关于第一个问题,前面已提到过,香港学校的教学语言主要是英语,少量用汉语教学的,用的也是广东话,极少用普通话。香港被割让后,英语逐渐成为社会上的优势语言,不管是政治经济因素,还是实用因素,都要求香港人学好英语。英语教育也成为权势的象征。开始出现的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是为上层家庭子女服务的。后来越办越多。香港的生活语言是广东话,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说广东话,到学校勉强用英语听课,教学效果很差。语言学不好,知识也学不好。因此,香港教育署于80年代末发表《检讨提高语文能力措施工作小组报告书》,提出三七分流建议,即对三成中学一年级学生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七成以汉语为教学语言。但分流的进展缓慢。目前,全港以汉语为教学语言的中学仅占中学总数的15%,这15%之中,绝大部分采用广东话为教学语言,用普通话教学的简直是凤毛麟角,大学教育也是如此。这凤毛麟角中就包括苏浙小学。苏浙小学从1953年建校起,一直坚持用普通话教学,学校里订立“在校必讲普通话”的校规。办出了特色,报名入学者十分踊跃。几十年来,该校学生参加教育署举办的各种甄别考试,平均成绩全列入甲等。这说明以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教学质量更有保证。以普通话为教学语言的大陆和台湾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明显高于使用方言教学的港澳学生。所以,未来的特区政府,如果能在教学语言上做到英汉三七分流之后,再在汉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学校中,做一次广东话和普通话的三七分流,就可达到较为理想的境界。

关于第二个问题,语文课的设置问题,进展比较快,普通话课程的设置尤为明显。原来,香港学校的语文课,读写的是普通话,听说的却是广东话,即用广东话来教学汉语书面语。在语文课的教学语言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只好另设普通话课来培养学生普通话的听说能力。1981年9月,香港教育署推行普通话教学试验计划,分两期在42所小学和51所中学进行。1986年9月正式推出普通话课程,列为小学4至6年级的选修科目,周学时1—2节。1988年9月扩展到初中。截至1990年9月,开普通话课的小学共有815所,占总数的48%。还有266所通过课外活动教普通话。各大学也普遍开设普通话选修课,受到学生欢迎。香港大学每年录取普通话初级班选修课学生四百余人,但报名者往往超过三、四倍。由于香港的特殊情况,普通话科与中国语文科是两门课程。中国语文科用广东话上课,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广东话的听说能力和普通话的读写能力。1992年开始,香港中学六年级又增设“中国语文和文化科”,目的是加强学生讲和写的技巧,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这门课程听说部分仍用广东话。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将于1998年全面推行普通话新教程,这套课程适用于全香港小学1至6年级,中学1至5年级,并将发展成为中学会考科目之一。全新普通话教程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并强调通过学习普通话更了解中国文化。教育署颁布的课程纲要指出:“普通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在国际上是代表中国的语言。”总的说来,学校里普通话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还没有达到社会上那种学普通话的热潮。

今后发展的可能是:在推行普通话新教程之前,已开设普通话选修课的中小学逐步将其改为必修课,并增加周学时;中国语文科逐步改用普通话上课,然后大中小学从文科到理科逐步扩大用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的比例。要做到普遍以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香港语文教学界任重道远。《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36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原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自行制定有关教育的发展和改进的政策,包括……教学语言。”相信未来的特区政府会制定有效的语言政策。

综上所述,香港语言异彩纷呈,活跃多变,成为九七回归的一大景观。英语长期作为香港的正式语言,已经开花结果,在社会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继续发挥英语作为正式语文的作用,对香港这个国际化大都市、这个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仍然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保持香港持续稳定和更加繁荣的条件之一。但是,香港既已结束殖民统治,回到祖国怀抱,提高汉语的地位,使汉语尽快成为主要的正式语言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上面已谈了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补充一句的是香港法庭1996年初已开始用汉语审理案件,从1997年1月份起,香港高等法院按照先刑事后民事的原则,将正式允许使用汉语审理案件,当然英文法典还有待改成中文。在汉语成为主要的正式语言的同时,要提高汉语共同语的地位,在正式场合要用普通话,但广东话仍会作为日常生活和家庭交际用语而继续使用,起到交际辅助作用。香港在九七回归后,语言生活将充满生机,积极发展,前景乐观。

香港是一个双语社会,不仅以汉语和英语作为正式语言,形成社会双语现象;而且居民操两种语言的人很多,存在众多的个人双语现象。由于错综复杂的语言关系,社会语言资源极为丰富,是进行语言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极佳场所。

总之,香港语文的问题很多,困难不少,但呈现繁荣向上的局面。香港九七回归祖国后,仍然是一个极其丰富的语言世界,而且以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语言状况迎接全世界华人和外国朋友。

标签:;  ;  ;  ;  ;  

论双语社会中的香港语言问题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