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起搏心电图分析方法的研究

动态起搏心电图分析方法的研究

阔永红[1]1997年在《动态起搏心电图分析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起搏心电图的分析是评价起搏系统工作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工具,而起搏器功能的增强使得起搏心电图的表现非常复杂。当前起搏心电图的自动分析,特别是双腔起搏心电图的自动分析一直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其中缺少信号源的支持是阻碍起搏心电图自动分析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采取了到医院采集起搏样本的方法,建立了一个起搏心电数据库.在分析方法的研究方面,本文首次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起搏心电图的分析方法,把心搏波的波形(称为PQRST)作为网络的输入进行聚类分析,并实现了网络功能的算法。PQRST包含了P波、QRS复合波、部分T波以及起搏脉冲(如果有的话)的信息。由于快速和慢速的学习算法有可能使网络不能稳定地工作,提出了中速学习算法,并获得了稳定地聚类结果.心搏类型的确定是根据起搏器的工作模式及其程控参数,由综合分析聚类得到的结果、心搏波和起搏脉冲的发生时间而来。经MIT-BIH和SDMU心电数据库及本文建立的数据库的样本的评估,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双腔起搏心电图的分析。在减轻起搏心电图读图压力方面,本文还研究了用于辅助起搏心电图解释的诊断图的作图方法。该方法可以把起搏器的工作逻辑清楚地表述出来,并绘出了心电激动传导的时序。

刘霞[2]2016年在《CRT起搏心电图的分析与诊断》文中研究指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经成为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不同步的Ⅰ类适应证,临床上CRT起搏心电图大量增加。在CRT起搏心电图分析和诊断中,必须掌握以下特点:1左右心室单独起搏的心电图特点;2窦性心律下,房室顺序和心室顺序起搏的心电图特点;3异位心律下CRT起搏心电图的特点;4 CRT起搏器的特殊功能。

阔永红[3]1997年在《动态起搏心电图自动分析》文中指出本文综述了起搏心电监护的发展过程及国内外现状,并结合起搏心电监护的内容,讨论了制约其自动分析技术发展的三个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许原[4]2004年在《动态心电图起搏通道及临床应用(续)》文中研究指明3.起搏心电图自动分析、诊断的方法(1)对起搏夺获的判定。无论何种起搏模式均根据起搏脉冲信号后规定的时间内是否有QRS波群来判断,动态心电图对起搏成功与否用夺获成功或失败表示。图5起搏脉冲夺获失败。心房颤动加VVI起搏,波群,提示起搏脉冲没有有效夺获心室

罗望胜[5]2013年在《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及其对STEMI患者门—球时间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其主要死因是突发急性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等),其中70%以上发生在院外,由于未能及时进行早期救治而导致死亡。由于心血管事件具有突发性、无规律性,短暂性、高致死性等特点,早期识别、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至关重要。冠心病监护病房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住院患者的死亡率,但所降低的仅仅是院内死亡率。而更多的心脏性猝死并非发生在医院内而是在入院前,因此人们把注意力转移至院前发现和防治急性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等事件,以进一步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为在日常生活状态下或者院前监测患者心电变化,美国、以色列、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先后研发了电话传输心电图系统、利用公用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监护系统,使用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PRS系统等作为载体的远程心电监护系统,为进行远程心电监测提供了可能,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国内外的远程心电监测多是通过电话线或者无线等方式一次性传输标准12导联心电图或者用扫描、手机拍照、传真等形式来发送一次性心电图照片或数秒至30-90秒的心电图片段,传输效率低,实时性较差;而真正的24小时心电数据,只能记录后再进行回放,因此其本质就是动态心电图的一种改进变种形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实时远程监护。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和北京艾威梯通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监测系统是基于蓝牙通讯技术和3G移动通讯网络所建立的远程生命监护系统,能将急救现场、救护车、基层医院的急危重症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等生命监测信息实时传输到专用3G网络,监护人员或专家可以通过监控中心的监护仪、任何上网电脑(包括移动电脑)或手机等多种形式实时查看监护信息,进行远程监护、诊断并可以指导远程救治。相比于传统的通讯技术,本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实现了12导联心电数据的实时传输,传输速度快;(2)具有全息存储心电数据功能。但此类远程实时心电监测系统的临床可靠性尚未被证实。目的本研究是采用自行研制开发的新一代基于蓝牙通讯技术和3G移动通讯网络的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监护系统进行远程实时心电传输,并与床旁标准12导联心电图记录比较,评估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的图像质量、心电信号的准确性,通过对不同人群的检测,旨在探讨其在正常人群心电图的识别、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的院前诊断以及起搏器术后随访中的临床价值,同时探讨其对STMEI患者进入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的时间(D-to-B)的影响。第一部分: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一、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及分组:1.1健康人群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的健康体检人群中选取,共40例。入选标准:①志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年龄在18-60岁,性别不限。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的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等重要脏器衰竭,病情危重者:②存在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改变、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等影响心电图表现的疾病者;③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④正在使用可能对心电信号产生干扰的仪器设备者;(5)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1.2STEMI患者组:所有对象均来自2011年12月-2012年3月经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救治网络内的患者,选择40例经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监护系统诊断的STEMI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为43-83岁。入选标准:①临床具有持续30分钟以上的胸痛或胸闷症状并进入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急救网络;②院前(含救护车或网络医院)或入院后使用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监测系统显示心电图相邻两个以上导联持续性ST抬高。排除及剔除标准:①正在使用可能对心电信号产生干扰的仪器设备者;②胸前导联监测位置有创伤或纱布等影响电极放置的患者;③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已使用呼吸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及心肺复苏者;④既往诊断为高血压所导致的心肌肥厚、肥厚性心肌病、完全性左或右束支传到阻滞、起搏器置入术后、已使用洋地黄制剂等影响ST段观察的疾病;⑤发病后6-12小时肌钙蛋白阴性,临床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者;⑥不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1.3起搏器植入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间就诊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并行起搏器安装术的40例患者。入选标准:①志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年龄≥18岁,性别不限;③起搏器植入术后3天以上。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的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等重要脏器衰竭,病情危重者;②胸前导联监测位置有创伤或纱布等影响电极放置的患者;③排除术前慢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以及心功能Ⅳ级者,排除不稳定性心绞痛、近期心肌梗死或其它主要器官的疾病如恶性肿瘤、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肾功能衰竭期、低钾血症等;④正在使用可能对心电信号产生干扰的仪器设备者;⑤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2研究方法2.1所有受试者均采取平卧位接受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和常规心电图两种方式同步采集心电图,记录10min的心电信号。①心电图导联的位置采用国际标准,心电图记录的基本参数:走纸速度25mm/s,增益0.1mV/mm;②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为10个电极,安放位置依次为右肩(RA)、左肩(LA)、右下胸(RL)、左下胸(LL),构成Ⅰ、Ⅱ、Ⅲ、aVL、aVR、aVF导联,反应额面的心电活动,V1-V6的导联电极安放的位置同常规心电图胸导联,反应横面的心电活动,远程传输12导联心电图在显示终端的背景设置为标准心电图纸格式,显示和播放速度设置为25mm/s,可采用回顾性联机测量或打印后人工测量;③为保持心电图信息采集的一致性,本研究的两种心电图采集包括电极的定位和采集参数的设置等由同一人完成,并记录起止时刻。2.2心电图各参数测量方法常规标准12导联心电图各波形参数的测量直接从心电图机所描记的心电图纸上手工测量,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所记录的心电图储存在服务器上,使用网络打印机打印后用于手工测量。所有参数的测量由两位心内科医师独立完成,每位测量人员分别手工进行测量两种方式记录的心电图数据,若操作者之间误差>10%则重新测量,取二者的平均测量值录入数据库。为避免呼吸对心电图波幅的影响,选择一个呼吸周期的连续心电图测量,取平均值。2.3远程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图像质量的评估对传输至监测中心的图象进行初步质量评估,并予以记分,记分方法见表1。2.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输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采用SPSS13.3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若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土标准差的方法表示;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的方法表示。检测样本均数是否符合方差齐性,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及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和计数资料采用X2,<0.05表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1.正常受试者的心电图参数比较:两组仪器所记录的心电图的P波时限、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T波间期等时间分辨率参数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Ⅱ、aVF、V1、V3、V5导联的P波振幅、QRS波振幅、T波振幅等空间分辨率参数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仪器的基线的漂移度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在40例传输中,39次传输图形达到优级,1次为良级。所传输的图形信息质量优良,基本无干扰,没有出现信号中断现象。2. STEMI患者的心电图参数比较:两组仪器所记录的心电图的P波时限、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T波间期等时间分辨率参数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心电图对STEMI的诊断符合率为100%,以导联为单位比较两种心电图对判断ST段抬高范围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76,两种方法所测得的ST段抬高的最大幅度及平均ST段抬高的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起搏器术后的患者:DDD起搏21例,VVI起搏9例,CRT7例,ICD3例,两组仪器记录的起搏信号的振幅、起搏间期、起搏逸搏间期的时限的比较等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记录的心电图对起搏信号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78,远程心电图记录的心电图形清晰、准确,为发现其对起搏信号产生干扰,能够有效记录和现实起搏心电信号及脉冲信号。结论1.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达到了临床诊断的基本要求,可用于日常的临床诊断和监护,尤其是远程监护;2.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能够多导联、实时监测各导联ST段的变化,因此可用于STEMI患者的院前诊断;3.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所记录的起搏信号准确,可用于观察起搏器的起搏功能、感知功能,尤其适用于起搏器术后的远程随访检测。第二部分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对STEMI患者门-球时间的影响一、材料及方法1.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来自2012年02月-2012年07月就诊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的60例诊断为STEMI的患者,分为院前传输心电图组(采用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将患者的院前心电图传输到胸痛中心)和无院前心电图组,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为43-83岁。入选标准:①临床具有持续30分钟以上的胸痛或胸闷症状;②院前(含救护车或网络医院)使用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或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显示心电图相邻两个以上导联持续性ST抬高;③根据发病时间和临床表现判断,具备直接PCI治疗的指证。排除及剔除标准:①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已使用呼吸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及心肺复苏者;②既往诊断完全性左或右束支传到阻滞、起搏器置入术后、已使用洋地黄制剂等影响ST段观察的疾病;③发病已超过6-12小时肌钙蛋白仍阴性,临床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者;④院内新发生STEMI患者;⑤院前心电图干扰以致影响判读;⑥最终未接受直接PCI治疗;⑦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按照患者入院顺序进行筛选,符合入选条件且不具备排除条件的STEMI患者进入本研究。2.1资料收集:按照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对STEMI的诊疗常规,所有患者在住院24小时内,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生负责收集资料,并采用专用表格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临床情况,院前心电图、住院期间的转归等,重点记录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的时间(门-球时间),根据就诊是否有院前传输心电图将患者分为院前心电图组(n=35)和无院前心电图组(n=25)。2.2胸痛中心制订的对STEMI患者诊疗流程:①院前心电图组:患者发病呼叫或由基层医院呼叫转诊后,由胸痛中心派出救护车接诊,通过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将胸痛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实时传输至胸痛中心专用云平台,经心血管内科医生通过手机、移动电脑或其它监护设备远程确诊为STEMI后直接指挥救护车开展紧急救治,包括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负荷剂量口服、必要的镇静镇痛等处理,同时进行直接PCI的知情同意过程,若家属同意接受直接PCI,则由院前启动导管室,救护车到达医院后实行绕行急诊室和监护室直接送至导管室进行直接PCI手术;②无院前心电图组的胸痛患者,多为直接就诊于急诊科的自行来院患者,在就诊后10min内完成第1份心电图的采集和诊断,对拟诊患者通知心血管内科医生会诊,确诊后进行知情同意过程,取得知情同意书后立即启动导管室。导管室实行7天/24小时开放。2.3观察指标:①进门到导管室时间:是指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进入导管室的时间;②门-球时间;指从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开始到介入医生使用球囊导管扩张梗死相关血管或使用抽吸导管进行血栓抽吸的时间,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的时间记录均采用时间自动采集器,该设备为一类似U盘的感应器,将其悬挂在患者颈部,当患者通过急诊科大门或医院大门、电梯入口、导管室或监护室门口时,感应器可以感应上述时间采集点的射频发射装置所发出的信号,并在胸痛急救病历系统中自动记录时刻,以减少人工时间记录的误差或故意修改,从而保证了时间记录的客观真实性和可靠性;③门-球时间低于90分钟的比例;④手术占台比例:手术占台是指当急诊STEMI患者到达导管室时因前一台手术未结束不能直接接受PCI治疗,需要等待前一台手术的结束,如果等待时间大于或等于10分钟,则记录为手术占台;⑤平均住院时间:两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天数;⑥院内死亡率:指住院期间发生死亡的比例。2.4统计学分析以SPSS13.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数字或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由于时间间隔呈明显偏态分布,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非参数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共60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男性3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为59±8.2岁,各组患者的性别、合并慢性疾病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门-球囊时间:院前心电图组的平均门-球囊时间为38min(中位数);无院前心电图组为94min(中位数),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院前心电图组进门90分钟完成内完成球囊扩张的比例显著高于无院前心电图组(94.2%比60%,P=0.001);院前心电图组的占台比显著低于无院前心电图组(5.7%比40%,P=0.001);院前心电图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无院前心电图组(中位数分别为5天和7天,P=0.000)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院前心电图组为5.7%,无院前心电图组为4%,差异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三、结论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能够通过向院内实时传输院前12导联心电图,实现STEMI的院前诊断,从而提前启动术前准备,通过避免手术占台、绕行急诊直接进入导管室等可以显著缩短直接PCI的门-球时间,增加90min内实施直接PCI的比例,并可以缩短住院时间。

王晓彤[6]2018年在《起搏器术后患者常规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起搏器术后监测的效率,探讨分析动态心电图对不同起搏器术后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心内科2016年5月~2017年12月100例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测,比较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术后功能异常检测效率,并分析动态心电图对不同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异常以及起搏相关心律失常情况。结果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测搏器功能异常为44例,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测的1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G对不同类型起搏器感知和起搏功能异常、自身心律失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起搏功能异常的检测效能较12导心电图高,并且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手段较好的了解不同类型起搏器工作状态,检测起搏功能异常和心律失常情况。

施丽芳[7]2010年在《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动态起搏心电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起搏器的正常起搏功能、起搏功能障碍及可能发生的自身心律失常。方法分析84例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随访者的动态起搏心电图。结果①83%为正常起搏功能,包括室性融合波和假性室性融合波;双腔起搏器中的上限频率+模式转换、心室安全起搏;单腔起搏器中的起搏器滞后功能;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②17%起搏功能障碍,包括室房逆传、起搏功能异常、感知功能异常、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③81%出现自身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纤颤、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结论安置永久起搏器后起搏心电图变得复杂,只有对正常起搏及起搏器故障的心电图做出正确判断,才能及时正确处理,以避免起搏器故障造成严重后果。

徐婧熙[8]2017年在《中药心复康治疗心肾阳虚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在以往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中药心复康对心肾阳虚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希望能为中医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医药防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提供新思路。2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纳入病例随机分入中药心复康研究组、心宝丸对照组(最终完成对照组20例,研究组20例),分别予以相应药物和基础病的西医常规治疗,疗程四周。评价中医证候总疗效和心电图总疗效,比较研究性指标治疗前后两组组内及组间变化,包括中医证候总积分、单症状积分、24小时总搏数、平均心率、最慢心率、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及Lorenz散点图特征。同时监测安全性指标,包括基础体征、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隐血试验、肝肾功能。数据分析使用spass17.0统计软件。3结果⑴研究组中医证候总疗效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疗效总有效率为60%;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50%;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⑵治疗前后对比,在中医证候总积分降低上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心悸、头晕及气短单症状积分降低上,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24小时总搏数的提高上,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r MSSD(ms)降低上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Lorenz散点图分布主要为彗星状、鱼雷状、短棒状、扇形、多分布为主。⑶两组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基础体征、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隐血试验、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结论⑴中药心复康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肾阳虚型)临床疗效确切、安全。⑵中药心复康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肾阳虚型)患者24小时总搏数的提高、心悸、头晕及气短的缓解上疗效显著,优于心宝丸。⑶中药心复康能够影响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中的r MSSD(ms)。⑷中药心复康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肾阳虚型)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用药安全。

赵冲[9]2016年在《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动态起搏心电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探讨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动态起搏心电图的情况,为临床医学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到2016年3月接受永久起搏器安置的患者110例,通过对这110例安置永久起搏器患者术后动态图的随访,记录患者治疗的数据,对比分析感知和起搏功能异常情况,还有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异常情况,评价动态心电图在永久起搏器术后随访的价值。结果:其中,正常起博的患者有92例,占总例数的84%,包括安全性起博、逆行室房传导、室早后反应与术后不同程度室性融合波、起博心律中手风琴以及起搏器滞后功能;有18例患者出现起搏功能障碍16%,起博功能障碍率为,主要的表现为起博异常和感知异常,例如起搏器电池问题或出现起博功能异常,与感知不良或感知过度等;另外有82例患者出现自身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博、心房颤动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等。结论:对患者安置永久起搏器后,会使得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变得复杂化,对于患者的动态心电图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控。

邓晓莉, 朱永胜, 乔怀宇[10]2007年在《中老年起博器植入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起搏器起搏及感知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美国惠普43400B型DCG分析系统,对95例年龄在50岁以上植入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起搏、感知功能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并与常规心电图对照。结果共检出起搏器功能障碍23例,其中间歇性起搏功能障碍2例(占2%),间歇性感知功能障碍21例(占22%)。检出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17例(18%)。而常规心电图仅发现感知功能障碍2例。两种检查方式在检测间歇性感知功能障碍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检出起搏功能异常的差异性未达到显著水平。DCG对3种类型(AAI、VVI、DDD)之间感知功能异常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根据DCG结果,进行临床相应处理后,起搏器的起搏及部分感知功能障碍消失,相关心律失常引起的临床症状逐渐消失。结论起搏器的起搏、感知功能障碍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多为间歇性发生,DCG对其检出率较高,并可系统了解起博器工作状态及各种心律失常,是对起博器随访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 动态起搏心电图分析方法的研究[D]. 阔永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7

[2]. CRT起搏心电图的分析与诊断[J]. 刘霞.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6

[3]. 动态起搏心电图自动分析[J]. 阔永红.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1997

[4]. 动态心电图起搏通道及临床应用(续)[J]. 许原. 心电学杂志. 2004

[5]. 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及其对STEMI患者门—球时间的影响[D]. 罗望胜. 南方医科大学. 2013

[6]. 起搏器术后患者常规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研究[J]. 王晓彤. 医学信息. 2018

[7]. 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动态起搏心电图分析[J]. 施丽芳.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0

[8]. 中药心复康治疗心肾阳虚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徐婧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

[9]. 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动态起搏心电图分析[J]. 赵冲.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

[10]. 中老年起博器植入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J]. 邓晓莉, 朱永胜, 乔怀宇. 心脏杂志. 2007

标签:;  ;  ;  ;  

动态起搏心电图分析方法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