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与和平发展的道路_和平与发展论文

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与和平发展的道路_和平与发展论文

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与和平发展的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坚定不移论文,地走论文,对外开放论文,和平发展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08-10-06]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6-9550(2008)11-0007-06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迅速发展是对当今世界发展最有影响的一件大事。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30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 64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6 6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8%。其中,2003-2007年连续5年增长速度均达到或超过10%,经济增长的潜力进一步提高。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缩小。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料,中国经济总量在1978年居世界第十位,2005年超过法国和英国跃居第四位。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 738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7.4%,在世界上的排位,由1978年的第27位提升到2007年的第三位。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末的1.53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①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北京奥运会吸引了世界上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前来参加,这是奥运史上前所未有的,充分显示了中国的巨大影响力和吸引力。

中国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人们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如果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看,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一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二是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既是两条重要的经验,也是两个基本的政策。

一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快发展自己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一场巨大的变革。从经济发展的意义上看,对外开放就是把中国的发展与外部发展链接起来,改变封闭的计划经济模式。通过对外开放,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外部资源,加快发展自己。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经济处于停滞状态,经济体制僵化、资金短缺、技术匮乏,市场萧条。如何走出困境,创造经济增长的动力?这些都是中国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时间,有效的办法是划出一块特区,实行特殊政策,“进行体制外循环”,这就是中国政府设立深圳经济特区的战略性布局。深圳、珠海经济特区诞生于1979年7月,一年后扩大到汕头、厦门;1984年,拓展到所有沿海地区,建立了14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沿海开放带延伸到华北、东北,将一大批沿海县市列入开放经济区;同年,又把海南岛列为经济特区;1990年,实施的又一个重大举措是开发上海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特区的政策;2006年,为拉动和提升华北地区经济发展,又开辟了天津滨海经济区。

经济特区在发展初期基本上都实行“三头在外”(资金、技术、市场)的发展道路,利用“三来一补”,加工出口,进行“滚雪球”式的扩大发展。中国的这个发展方略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是借助了香港地区的投资和出口渠道。在短短的几年内,由于低成本竞争优势,香港的大多数加工制造业转移到内地。在广东省的一些县市(如中山、顺德、东莞等)形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加工中心。随后,由于台湾地区投资的进入,加工产品由服装、鞋帽扩大到电气、电子产品。大量引入加工出口投资,使中国迅速发展起了一大批使用先进设备、实行现代管理、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化企业群,同时也培养了大批工人队伍和管理人才。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的出口加工业不仅在规模上得到迅速扩大与发展,而且逐步进行产业升级,从简单的“三来一补”、轻工产品(纺织服装、箱包、鞋袜)发展到引进加工和制造,而后扩大到电气、电子、电讯产品(既包括成品,也包括零部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经济环境的改善,外商投资不仅集中在沿海经济特区,也分布到其他地区(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供给、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才以及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到中国投资或加大对华投资力度,其中既包括“四小龙”的优势加工企业,也包括美、日、欧大型跨国公司。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也逐步成长起来,国有企业经过改制,大都获得了新生,尤其是非国有中小企业迅速发展,许多企业的产品生产都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加工出口基地,中国的出口企业直接进入全球采购供货体系。中国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国的出口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1/3,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②

总体来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快速发展,主要的经验有:

其一,利用地缘优势布局,首先发展沿海地区。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7%。③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出口的增长非常迅速,在全国的出口中占最大的比重,高达80%以上。④这表明,出口产业拉动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沿海地区的经济水平。

其二,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其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例如,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1.9%,而进出口贸易的增长率为17.4%。⑤这表明,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是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其三,外商投资在中国的出口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突出地体现在外资企业出口在中国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例如,2003-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和非国有内资企业进出口额年均增速分别为33.1%和55.1%;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和非国有内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8.9%和17.5%,分别比2002年提升5.7和8.9个百分点。⑥外资企业出口的产品结构由前期的简单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这对中国经济结构的提升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四小龙”提供了一种在缺资源、缺市场的情况下利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实现经济成功起飞的范例,那么中国所提供的则是另一种经验:中国在有资源但缺少利用资源的机制、有市场潜力但没有启动起来的情况下,通过“给政策”,在局部范围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发展加工出口实现“外循环”,在发展过程中推进技术、管理的扩散和国内市场的培育,实现经济由局部发展到整体发展的提升。在这种发展中,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启动与支撑作用。

中国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依靠不断扩大出口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个战略是成功的。但也应该看到,以大力引进外资和推动出口为核心的外向型发展战略也面临不少新问题。

我们看到,过度依赖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战略具有不可持续性。目前,中国的出口增长受到了来自国外的巨大阻力,这一方面是由于外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自身的原因,比如,严重依赖加工型出口、出口产品集中度过高等。中国的对外贸易建立在以加工出口为中心的结构上,因而导致了两个突出结果:一是出口严重依赖进口;二是加工的利润很低。比如,中国60%的出口要依赖进口支撑,而进口成本的变动对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快速的出口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能源与原材料需求。以往,国际市场上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都是很低的,这有利于进口保持低成本。但是目前,能源与原材料的价格已经暴涨,预计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仍将继续上升,这对于中国坚持以加工制造为主的出口模式构成了新的挑战。

尽管扩大出口对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但是,资源消耗型的增长(尤其是考虑到中国现阶段资源-产出利用系数较低的因素)带来其他许多问题,主要是资源进口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加大,资源消耗型生产导致沉重的环境代价,因此,出现了出口扩大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在此情况下,有三个选择:其一,大幅度降低出口,但许多企业会面临破产停业。其二,听任环境生态恶化,这必然导致发展成本进一步增大。其三,转变经济结构和市场战略。显然,前两个选择是不可取的,只能走第三条道路。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导致经济结构的畸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多数年份,外贸出口的增长都大大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使得外贸出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大提高。1990年,外贸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6%,到2001年上升为23%,2007年则高达37.57%。⑦这个趋势表明,内需提高缓慢,生产的增长主要靠增加出口。这是总的数字,如果从部门来分析,一些部门(尤其是劳动密集型部门)产品生产的增长主要靠出口。经济过分依赖出口使得经济变得脆弱,外部市场环境变动必然对国内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出口受限,增长率降低,则整个经济的增长就会以更大的幅度放慢。同时,因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出口收益降低,也必然影响整个经济的效益,从而形成高产出、低效益,加剧中国的数量型增长的弊端。面对新的情况,中国必须调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增加内需拉动力,降低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增长拉动的依赖。

当然,由于中国拥有市场、劳动力和技术的独特优势,其作为地区乃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世界加工制造中心的地位还会保持下去,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继续发展加工出口贸易仍然是保持中国对外贸易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有利于继续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保持出口竞争力、增加国内就业。但是,必须花大力气转变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注重质量升级而不是进一步靠数量型扩张。要转变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就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变目前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外资和加工贸易各自所占的比例过大、附加值过少的局面,要大幅度增加出口产品中的本国价值创造比例,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尤其是机械、电子、电气、通讯产品的出口。

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是必然要进行的,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再生的过程。中国经济实现了30多年的持续高增长,基本完成了起飞阶段,现在要向下一个阶段迈进,这不仅是内在发展的要求,也是外部环境的要求。中国及时提出科学发展观,这说明中国政府不仅已经认识到面临的新挑战,而且也下决心要进行调整。过去30年,中国靠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后30年,如果中国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成功地实现向经济结构合理、环境友好与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转变,那么中国发展的经验就更值得总结发扬了。

二 创建和平发展环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的发展是在一个开放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在决定实施改革和对外开放战略时,中国领导人做出了两项重要判断:一是新的大战打不起来,和平是可以争取的;二是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早在1977年邓小平就讲到,“国际形势是好的。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后来他一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⑧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创建和平发展环境,集中精力搞建设,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在经济上是利用世界资源、世界市场发展自己,在外交上是创建有利于发展的和平环境。因此,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就是紧紧围绕创建和平发展环境这个根本任务而努力。一方面,中国做出多种努力改善与各国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发挥自己的力量与影响,构建新的合作与和平机制。经过努力,中国改善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增进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密切了与邻国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中国利用自己增强的实力和影响力,提出自己的关于国际和地区关系的理念、主张和战略,为创建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环境作出了贡献。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强权政治,倡导新安全观,支持联合国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二战后,国际事务先是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导,形成两个分裂的世界,从而导致两个集团的对抗。冷战结束后,美国试图创建“美国治下的和平”,主导世界事务,以人道主义干预、反对恐怖主义为借口,直接干涉他国内部事务。中国明确反对大国干预一国内部事务,主张通过协商合作解决问题,并且坚持在联合国机制的轨道内解决国际问题,提出国际关系民主化,积极参与联合国安排下的维和行动。中国的这种努力创造了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协商、合作解决国际与地区争端的新机会,防止了一些事态向更坏的方向发展,也是对霸权主义、新干涉主义的一个强有力的牵制。

冷战结束后,中国在如何处理对外关系上面临新的挑战。中国所采取的对策是,推动了大国之间伙伴关系的建立。伙伴关系不同于传统的结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寻求合作利益基础上的动态共处关系。伙伴关系的核心是协商合作。这是中国对处理当代复杂国际关系的一个创造,有助于冷战后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向非对抗方向的转型。例如,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印关系、中日关系等都在这种伙伴关系框架下得到比较稳定的发展。

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冲突。面对复杂的形势,中国用自己的努力和影响,尽力推动协商谈判,减低发生更大冲突的风险。比如,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反对美国动武,推动六方会谈,取得进展,使国际社会(包括美国)认可了会谈的方式;在伊朗核问题上,中国出于防止出现更大规模地区冲突或战争的考虑,反对动武,推动谈判;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中国也是尽力斡旋,推动联合国维和,劝和促谈。⑨与邻国的关系在中国构建和平发展环境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中国努力与邻国构建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⑩中国相继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为此,中国积极努力解决边界争端,推进地区合作机制的建设。中国周边地区曾是矛盾交织、冲突纷争不断的地区,通过几年的努力,新的合作机制已经建立起来。比如,通过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发表《南海行为宣言》、开展次区域合作等多项努力,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成为冷战后新地区关系发展的一个榜样。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推动与邻国合作的又一个例证。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一道,通过合作应对面临的共同安全问题,通过建立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共同的发展。如今,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了多个区域经济、政治、安全合作机制,这些机制成为中国与地区各国协商、合作处理相互关系,推动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平台。(11)

当然,中国创建和平发展的环境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维护和创建世界和平是其责任,中国做负责任的大国的核心就是维护和创建长久的世界和平。冷战时代,两极对立把世界拉入对抗的漩涡,世界各国都深受其害。冷战结束后,世界需要从霸权控制中摆脱出来,需要创建新的国际关系准则和更加合理的国际秩序,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实现发展目标,中国领导人对这种新的形势有着正确的判断。邓小平当年就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2)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深化了对时代主题的认识。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指出:“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1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14)显然,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一是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诉求;二是做负责任的大国,为和平、发展、合作这个主旋律增添最美的音符。也就是说,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15)“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16)

中国一再宣称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一个迅速发展的大国一再宣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很不寻常的。回顾历史,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战争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灾难。因为按照一般的逻辑,大国崛起后总是要与其他的大国争夺势力范围,进行势力扩张,侵略弱小国家。面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迅速发展、实力增强和影响增大,一些人也带着怀疑的目光看待中国,“中国威胁论”也不时被提及。中国要用自己的言行向世界证明,发展强大起来的中国会对世界的发展与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倡导新安全观,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与和谐地区,这些都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创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和平发展环境,而且也有利于创建更加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惠及世界。

胡锦涛主席在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并号召各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携手合作,为建设和谐世界而努力。(17)事实上,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发展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这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建立在内部和谐(和谐社会)和外部和谐(和谐世界)两个目标基础之上。

和谐从内容上说是一种秩序,这种秩序可以体现为多种形式,因此它不是一种既定的构成模式。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说,它是各国共处的一种方式和由这种方式所产生的结果或现状。从方式上来说,和谐就是以协商;在合作的方式,而不是以武断、对抗的方式来处理相互关系和具有相关利益的事务,从而形成协调、和平与合作的共处秩序。建设和谐世界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寻求、创建各国共同繁荣的“共享利益”,如果没有这样的利益基础,协商、合作也就变得不可能。

中国倡导建设和平、发展、合作的和谐世界,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在经济上均衡、普惠、共赢;在文化上尊重多样性,相互借鉴。在现实世界中,不和谐是一种客观存在,世界上的各种矛盾交织,如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发展的不平衡等,建设和谐世界不是掩盖这些矛盾,而是通过各国的合作努力,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和谐思想在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既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方式,也是一项长期坚持的政策。我们可以从中国的对外政策中找到许许多多的例证。比如,在处理领土、领海争端中,中国倡导和推动“搁置争议,联合开发”;在冷战结束后,提倡不同于传统结盟关系的“新安全观”;在发展与邻国的关系中,推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安邻、睦邻、富邻”的新周边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倡导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等。(18)当然,构建和谐世界并不是只求一团和气、无原则地“和稀泥”,甚至为追求和谐牺牲应得利益。当代中国的发展处在现行的国际秩序之中,中国通过对外开放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事务。从大的方面来说,维持现行国际秩序主要构架的稳定符合中国的利益。但是,现行的国际体系存在很多缺陷,必须加以改革。中国推动现行国际体系的改革,一是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主张,靠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长使其进行改变和调整;二是联合其他利益相关者,发展新的合作机制。(19)

当然,在一个很不和谐的世界中构建和谐世界,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情。单靠中国自己的力量不行,必须与其他国家一起共同努力。和谐世界是一种新理念、新目标、新努力,是推动世界向一种新型国际关系和秩序发展的长期进程,这个进程是艰难、复杂、曲折的。中国的复兴是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中国正在以一种新的面目、新的力量展现在世界面前。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必将对整个世界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注释:

①谢伏瞻:《论“好字优先”》,载《求是》,2008年第7期,第36页。

②资料来源于中国商务部统计资料,参见http://www.mofcom.gov.cn。

③关于2007年中国出口占GDP比率,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gb/qgndtjgb/t20050206-402464933.html。

④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数据来源www.stats.gov.ch/tjsj/ndaj。

⑤《国家统计局关于2006年GDP数据最终核实、2007年GDP数据初步核实结果的公告》,参见http://finance.sina.com.cn/focus/2007yearjjsj/index.shtml。

⑥中国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工作《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之二:对外开放迈向新台阶》,参见http://www.stats.gov cn/tjfx/ztfx/sqd/t20070919_402433503.htm。

⑦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关年度统计数据。

⑧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7页;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⑨当然,中国的力量还是有限的,在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等问题上,尽管中国反对动武,但还是发生了武力干涉,造成了严重恶果。

⑩中国处理邻国关系的重要变化被认为是表现得更为自信,提出了更多的倡议,参与了更多的地区制度安排。参见张蕴岭主编:《中国与周边国家:构建新型伙伴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11)美国学者沈大伟认为,如今,中国不再处于主流发展之外,而是处于地区发展的中心,作为一个寻求地区稳定与安全的负责任大国而起作用。参见David Shambaugh,ed., Power Shift:China and Asia's New Dynamic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6,p.2。

(12)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5页。

(13)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载《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15)胡锦涛:《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06年新年贺词》,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2/31/content3994714.htm。

(16)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载《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2日。

(17)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18)有的学者提出,中国应当、而且可以向世界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和理论。参见杨洁勉:《大合作-变化中的世界和中国国际战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0页。

(19)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中国是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参见Mei Zhaorong,"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Community Building," in Jeju Peace Institute & East Asia Foundation,ed.,Peace and Prosperity in Northeast Asia:Exploring the European Experience,Seoul Korea:JPI Press,Vol.1,2008,p.274。

标签:;  ;  ;  ;  ;  

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与和平发展的道路_和平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