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竞争:外国企业的“手”_摩托罗拉论文

人才竞争:外国企业的“手”_摩托罗拉论文

人才竞争:外企“出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企论文,出手论文,竞争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全球性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的时候,在中国,在开放的人才市场上,外资企业作为最阔绰的买主,与我们争开了激烈的争夺。

这似乎是一场心平气和的较量,然而,这却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拼抢。

我们无法回避这一现实。

我们必须直面这场竞争。

本土化:外企争夺人才的“锦囊计”

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对这一点,外企似乎比我们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当大批外商和跨国公司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吸引下,带着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办法,纷纷涌入中国建“分店”、办工厂的时候,他们看好的不仅是中国广阔的市场,良好的投资环境,更重要的还有中国优秀的人才。

“摩托罗拉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摩托罗拉在竞争中争取优势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人才”,这就是摩托罗拉在人才竞争方面给我们传过来的“信息”。6年前投资1.2亿美元成立的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它的营业额今天已达数十亿美元。该公司深深认识到:大批既熟悉摩托罗拉的产品、科技,又了解摩托罗拉企业文化的本地精英人才,对于摩托罗拉今天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司总裁赖炳荣将“加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的本土化”确定为在中国发展业务的四大战略方针之一。目前,已有150名中国人出任经理主管,这些“土生土长”的人才已占该层管理者的51%。

美国商业机器公司(IBM)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前500家企业中排名第一。这个“蓝色巨人”来到中国后,同样实行了人才本土化战略,也同样取得了巨大成效。截止到1997年底,在IBM中国有限公司150多名经理中,中国本土人士已超过一半,达80多人。而在1992年时,仅有1名经理是聘任的中国人,即使到1997年初,也不过38名。本地化速度之快,令人吃惊。1995年,IBM在北京圆明园附近的上地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IBM中国研究中心。该中心拥有30多名研究人员,大部分人才从中国国内聘请,只有三、四位专家从美国调来。中心主任王玮博士说:“IBM中国研究中心的目标是,使用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开发对中国市场最有用的技术。”此话并非夸张。IBM中国研究中心及IBM大中华地区语音产品发展部,在美国华生实验室的技术支持下,仅用了3年时间,便研制成功了中文语音识别系统。

陈惠湘在他写的《联想为什么》一书中忧心忡忡地说:“假如有一天,绝大部分中国本土一流的人才都去了外企,由这些人组成的企业与我们自己的企业展开竞争,结果会是怎样?这种假设并非危言耸听。北京已有上千家外资企业,按每家企业平均有50名中国员工计算,至少已有数万名中国人在打外国工。还有上海呢,广东呢?”“在中国今天有没有10万以上的研究生打外国工?有没有50万以上的大学生打外国工?假如有,每个人仅算国家贴入教育经费1万元,就等于我们花了近百亿人民币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我们的企业竞争。”

赢得人才是最大的赢家。市场经济潮涌,知识经济浪翻。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市场,拥有了未来。如果失去人才,失掉的将会是什么呢?

高薪酬:外企吸引人才的“杀手锏”

在人才市场上,薪酬不仅是引导人才流向的“助推器”,而且成了衡量人才价值的一把“标志尺”。以市场价位吸引人才便成了人才争夺的焦点。而外企的高收入,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在北京,从1996年开始每年举办的迎春人才大市场,成了京城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人才超市”。今年2月在国际展览中心闪亮登场的第三届人才大市场,更以3天之内1600多个单位设摊招聘,近12万人入市求职,创下了中国人才市场集约经营之最。其中,外企招聘专场同往年一样最为火爆,吸引了无数英才“竞折腰”。“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价格”,“高学历+高水平=高收入”……这些张贴在外企招聘摊位上的醒目标语,吸引了一双双渴求的眼,鼓动了一颗颗燥动的心。

据北京市人事局的调查,参加招聘会的满意率,外企远远高于国企。

一位外国软件专家曾说:“要想得到中国的软件技术并不困难,只要花重金买下中关村5到10个关键软件人才即可。”这一坦率的自白,决非无的放矢,空穴来风。

据对30家外资企业通用性职位薪酬调查显示,财务总监平均年薪为13万元,财务经理为9.4万元,财务主管为6万元,一般财务人员为3.7万元;人事总监平均年薪为11.7万元,人事经理为9.2万元,人事主管为6万元,一般人事职员为3.2万元。

另据调查,目前上海三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月薪最高为2.5万元,最低为1000元,平均4690元;中层管理人员月薪最高达8000元,最低650元,平均2789元;市场上十分抢手的营销部经理,最高月薪9500元,最低1000元,平均3000元。

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水,已把我们的国有企业“推”向市场,但是,在工资制度和工资水平上国企却并未真正走入市场,或者说,在人才市场上,只是一个囊中羞涩的买主。外企按市场价位招揽人才,我们的国企却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在申请加入关贸总协定时明确提出,要把我们的汽车工业作为幼雅工业加以保护。我们没有想到,更加幼雅和更加需要保护的是我们的人才,可是,我们的人才市场已经不自觉地向世界全面开放了。

有人说,人才市场的价格是让外企给“哄抬”上去的,“抬”也罢,“挑”也罢,反正这已成为现实。显然,这种薪酬上的差别,已不是同一个重量级了。但是,在这场比赛中我们却输不起。因为“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在提醒我们,警示我们:只能赢,不能输!

重福利:外企张开“安全网”

为了网罗中国的优秀人才,许多外企实施多种颇有吸引力的福利措施。

房子,曾是国有企业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一张“王牌”。殊不知,外企老板深谙“安居乐业”的道理,更懂得用“房子”来招揽人才,稳定人才。

1995年9月,“天津摩托罗拉村”在天津解放南路破土动工,员工住宅计划由此启动。1996年底,北京摩托罗拉员工住房工程峻工。

在IBM中国有限公司,不仅忠实贯彻中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而且推出了“住房补助基金计划”,凡进入公司两年以上的员工,在购买住房时,均可申请此项补助基金,按本人月工资15%的比例,累计计算,最高可获得7.5万的补助。据说,已有10%的员工享受到了这一实惠。

在惠普公司,员工购房时,则可申请最高为13万元的无息贷款。

随着我国福利分房制度的终结,我们曾经拥有的这“分房优势”消失了。围绕“房子”问题,我们该怎样去与外企竞争?

许多外企在其它福利方面也表现出关心。比如,大病统筹、医药费报销、带薪休假、午餐补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等。以IBM(中国)有限公司为例,这家公司除按我国有关规定,为全体员工办理了养老保险以外,还建立了“补充养老保险金制度”,公司为每个员工按其月工资4%的比例逐月储存,到本人退休时一次性给付。若有的员工工作满10年辞职,则给付部分,满14年,则全部给付。此外,还为员工办理了团体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全球工伤意外保险。

我们许多人曾经认为,外企“不稳定”。如今,外企撑起了多种福利的“保护伞”、“安全网”,想去外企和已经去了外企的人已经没有那么多的后顾之忧了。

而我们过去对国有企业的“稳定”所怀有的那份特殊感情,实质上是对“铁饭碗”的一种依恋。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我们还能找到过去那种感觉吗?

市场竞争是无情的,人才竞争同样是无情的,但人却是有情的。人才的需求是不应该被漠视的。

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有这样一段精彩论述:“一座小房子不管怎么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了可怜的茅舍模样了。”

我们曾经就住在茅舍模样的小房子里。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睁大了眼睛,看到了近旁耸立的宫殿。

于是,小平同志为我们设计了分三步走,到下世纪中叶建起一座现代化宏伟宫殿的蓝图。

为了加快工程的进度,我们必须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我们的行列。这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归属感:外企营造“磁力场”

为了吸引人才,外企不仅在“硬件”上“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在“软件”方面,努力营造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磁场”,使员工们产生一种“归属感”。

朗讯科技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亨利·肖克告诉他的部下:“公司领导的任务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当员工每天来上班时,他们应该得到机会去进行有意义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让员工“在一个以互相尊重、团体精神、努力诚实和坦率为准则的环境中工作。”IBM的企业文化致力于把传统家庭的和谐与现代企业的进取结合起来,把每位员工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过程,凝聚为企业发展源源不绝的动力,注重“尊重员工,协助自重;适才适用,发挥潜能;人才培养,技能提升”的原则,强调工作中的价值与满足感。

外企不仅努力培育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而且在员工培训方面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摩托罗拉视教育和培训为投资而不是消费”,这一见解真是入木三分。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邝德佳说:“人才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资源,它会随着教育和培训的持续开展,而不断增加其价值。”他自信地宣称:“我们相信,通过不断栽培员工,一方面会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另一方面,我们在人才培养上的投资将会得到全面的回报。”为了更好地对中国员工进行培训,1995年5月,摩托罗拉大学在北京建立中国分校,年底,又在天津建立第二所分校。摩托罗拉大学的高伟先生对他的学员说:“请记住,你能够而且确实会影响摩托罗拉的成功,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摩托罗拉应该对你的培训作出承诺。作为一个员工的责任,是利用这些提供给你的培训机会,并把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

朗讯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在员工培训方面同样不遗余力。他们推行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颇为有效,每年用于培训的费用据说达数十万美金。

外企在精心培育企业文化和致力员工培训方面,确实有许多高明的地方,从而形成了吸引人才的强“磁场”。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企业在这方面是不是做得不太够,甚至很不够呢?

我们不能泰然处之。

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小平同志在十几年前说的这句话,我们记牢了吗?听懂了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秋大业,人才为本。21世纪正向我们走来。我们应该深思,在人才竞争的赛场上,我们该怎样出手,方能取胜。

标签:;  ;  

人才竞争:外国企业的“手”_摩托罗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