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需求理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个含义_劳动生产率论文

马克思的需求理论: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含义论文,需求论文,理论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3)11-0007-06

一、导论

有人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而马克思经济学)只适合物物交换,而不能解决市场经济的问题。可从多种角度证明这显然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误解。马克思在揭示价值的本质时,在其合理的供求平衡假设前提下,得出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科学结论。但是,这不等于马克思经济学没有供求理论,或不能解决市场供给和需求问题。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论述了大量的供给和需求问题,甚至提出自己的“需求理论”: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虽然由于马克思的目的不是解决微观经济的问题而没有也没有必要展开这一理论,毕竟为马克思经济学的发展和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问题是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这一理论缺乏统一而明确的认识。

所谓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社会按比例分配劳动时,分配给某一生产部门的社会劳动时间量。“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的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现,虽然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包含着另一种意义。为了满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716-717.)

“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引起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争议之一,是“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存在问题;争议之二是其含义问题。我想,是否存在一个“第二含义”是不重要的;只要我们严格按照马克思原意去界定上面引文的含义,存不存在只是个概念问题。重要的是,它是马克思关于市场需求的论述。

“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决定价值的问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观点:实现论:价值由第一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约束价值的实现;决定论:价值由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共同决定论: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价值。

本文认为,上述三种观点都没有抓住“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实质:市场需求。

二、市场需求理论: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实质

要认识第二含义社会必要时间的实质,先要弄清楚“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身是如何决定的,以及它与“第一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什么关系。

我们知道,第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耗费的部门平均劳动时间决定的;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按照社会对某种产品的正常需求量进行生产而“需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换言之,它也是在现有需求能力下,社会消费结构决定的社会对某种商品“预期支付”的价值量所代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所谓“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马克思从社会需求角度阐述应该生产的量,而“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也从社会总量角度分析,是从供给的角度阐述在现有生产条件下能够创造多少价值量所代表的商品量的问题。第一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价值的劳动时间。它是指不考虑生产条件差别的同部门生产某产品的平均劳动时间。

马克思在论述“一般价值”的本质和创造时,舍象掉供求关系,将价值界定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第一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抽象劳动。这实际上只是从“供给”的角度谈价值的决定问题,这个价值是否能在市场上实现还有待进一步论述。

创造的价值必须通过市场才能实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在商品交换中由生产者背后的市场竞争决定的。生产某种商品的量,即耗费在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必须与社会对该商品的需求结构相适应。这涉及到“市场均衡”的问题。马克思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提出了“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范畴。所谓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社会按比例分配劳动时分配给某一生产部门的社会劳动时间量。

很明显,耗费于某类商品的第一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能完全被社会承认,这些商品就得全部在市场出售,全部出售的条件就是:第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于第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们可以把这“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别看成是“供求”的两股力量。它解释了所谓供求相等(即市场均衡)的实质。所以,“第一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市场供给的函数,“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市场需求的函数。均衡模式可表达为:

劳动时间〔参见曲线图(B)〕。

那么,这是不是说,价值是由供求共同决定的呢?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虽然是供求理论的基础,但它们不等于供求。供求是从商品量(使用价值量)角度说的,而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从价值量角度说的。从均衡方程可见,前者只是后者的函数。使用价值量表示的供求并不决定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相反。

所以,这不等同于或坚持“供求价值论”。但是,否定“供求价值论”也不等于否定供求关系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批判供求价值论,是批判其跳过生产、跳过劳动,抽象地从流通领域谈“供求”关系。我们是把供给与生产、与劳动紧密联系的,因而“第一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供给”与“供求价值论”中的“供给”是有本质区别的。同样,“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需求,也是与“劳动”相联系,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的需求,不同于“供求价值论”中的“需求”。

既然“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社会需求决定的劳动时间,能否说它决定市场价值的实现呢?不能。首先,研究价值决定的前提是供求相等。在这种假设下,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量上是相等的。不存在实现不实现的问题,不相等的只是供求的使用价值;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的规律会把它们调节到相等的程度。其二,“第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第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生产决定消费,供给决定需求。第三,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不同的角度划分的,第二种只是第一种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以,供求相等只能从趋势上去认识;因为供给与需求的一致是从平均数上说的,一致是偶然的,不一致是必然的。供给和需求的不一致通过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市场价格的变动得到平衡。因此,不能把供求的不一致导致的价格变动说成是“实现”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见后面的“曲线图”(B)〕。

三、定量分析:“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需求函数

对“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定量分析,首先要确定用什么来计量它。既然是“社会必要劳动”就不能用“自然时间”计量,而要用“经济时间”。经济时间的实质是价值,所以第一种方法是用“价值”计量。因为“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供求均衡时的“劳动时间”所规定的,“供求均衡”时市场价格等于市场价值,所以,第二种方法是用货币计量。因为可以用货币计量,我们可以用社会消费结构中“预期购买”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货币量”表示;这些货币量代表的价值量,在不考虑货币价值本身变动的前提下,就是“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从商品生产总量的角度提出的,也就是说,是从社会使用价值量的角度提出的,所以首先应该说明的是某种“商品”合适的生产量问题。我们还有第三种方法,就是求出应该生产出的产量;这些产量中所应该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几种方法表示的“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述的,它们表示的量是完全相等的。从这些方法的表述可以看出,“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可以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阐述的。当把某种产品的总量当成一个商品,它只应该包含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这是着重从供给角度阐述的;这与单个商品只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道理是一样的,只是范围扩大而已。当把它看成是社会按比例分配的社会总劳动量的一部分,并且以货币表示的社会的需求能力来作为分配形式时,这是着重从需求角度阐述的。如果把它看成是社会所需要的使用价值量应该耗费的社会劳动时间量,则兼顾了供求两方面。这几方面的阐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都能找到证据。论坛上对“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诸多争论中,与论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有关。

本文认为,无论从哪种角度阐述,只要抓住它的实质,它代表的“社会劳动时间量”都相同。它的实质是什么呢?是强调供求均衡的条件;无论理解为价值形态上的均衡,还是使用价值形态上的均衡,结果都一样。不过,“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更多地是从社会使用价值角度强调均衡问题。当把“第一含义”和“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照起来时,我们更多的是从需求角度阐述和运用后者,而从供给方面阐述前者。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单独讲“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存在什么“供求”问题的,它只是抽象地说明“价值实体”。当联系到市场分析“价值运行”,讲到市场价值、市场价格时,不能完全脱离供求关系来研究。这才是区分为“第一”、“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利用它们来分析供求关系。

现在用上面讲的“第三种”方法,即求出在“消费者均衡”条件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也就是某种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量”,其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就是“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从效用函数求出“需求函数”就得到某种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量”。只要我们把社会所有的支出分成两部分:将要求出“需求量”的那种商品的支出作为一部分,将所有用于其它消费支出的作为另一部分,能很容易地求出其中一部分的“需求量”。

设社会可支配收入为M,用于消费商品X,和Y;其中X为一种商品,Y为多种商品的集合。求“效用最大化”条件下的X的“需求量”。

(注:②新古典的标准道格拉斯消费函数为:U=X[a]Y[1-a]。指数表示的是商品量的消费比例。本函数中改用“预期支付比例”,因而将“价格”置于括号内。)

到P[,x1]。图中用“箭头”表示。在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这种供给量的变化并没有改变价值的决定方法,即价值没有变动,变动的只是价格。而价格的变动是可以正负抵消的。这种波动正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如非正常原因导致供求条件发生改变,比如,自然灾害造成的减产,使单位产品中包含的第一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此时,供给曲线S(T[,1])上移变为S'(T[,1])。其单位产品的市场价值上升为v[,1],其均衡市场价格为P[,x1];或战争等爆发导致的某些产品的需求变得特别强烈,不能用价格的方式减少需求,这意味着社会分配的“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因现有生产条件不能提供所需的所有产品,则需要生产条件差的生产者投入生产,从而降低整个市场的劳动生产率。此时,“需求曲线”上移,同时也推动供给曲线上移,单位产品的均衡市场价格或市场价值由P[,x0]或V上升到P[,x1]或v[,1]。如果供求条件出现相反的情况,则部分均衡价格或价值及其相应的供求曲线反向运动。图中,供求曲线的移动用“虚线”画成的垂线表示。

可见,无论哪种情况下,不管是市场价格的升降,还是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本身是否变动,都不能证明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参与还是实现价值。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始终是相等的,价值始终是第一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虽然前者对后者产生间接影响。

不过,这个曲线是“短期”市场需求曲线。正如长期的供给曲线与短期的供给曲线完全不同一样,根据劳动价值论作出的“长期需求曲线”也会与短期的完全不同。

在长期,首先应作“技术进步”的假设,因为事实就是这样。技术进步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规律可知,在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条件下生产X,单位商品花费较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有较高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就有较高的市场价格。当生产X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后,X的价格会降低;即使总收入不增加即M不变,消费者用于购买X的比例a会变小;也就是消费者用于购买其它商品的比例增加。此时消费者会觉得应提高一点消费结构的“层次”。由于他的整体“需求能力”增强,他不仅是减少对X的“支出比例”,还会减少对X的绝对消费量,少支出的部分用于消费比X质量高些的“替代品”,以提升其消费结构层次,实现效用最大化。何况X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其它部门劳动生产率也会提高,消费者的M也会增加,从而整个改变其消费结构。因此,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是减少对X的消费量;除非X生产者生产出质量更高级的“换代产品”。但这已不是原来的X了。这个道理为企业的长期战略制定有启示意义,这就是:企业产品必须不断创新,提高质量档次。不然,特定商品的市场需求会不断萎缩。根据这一分析,长期需求曲线是由“右上方”向“左下方”行走的的“曲线”。

图1-1:技术进步条件下的长期市场需求曲线

图1-1中横坐标表示商品X的需求量,纵坐标表示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各种价格(价值),其变化趋向是由“高”到“低”,即技术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LD曲线是长期需求曲线。它从右上方价格(价值)比较高的地方开始,对应的需求量比较大;然后随劳动生产率提高,价格开始下降,消费者逐渐开始减少需求量。曲线开始一段的“斜率”较大,表示劳动生产率刚开始提高时,消费者用于增加购买其他商品的支出比例不是太大,因而对X的消费量减少的不是很多;但是,过了较长时间后,随着消费者总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对X的消费量大幅降低。这条“长期市场需求曲线”的走向与新古典的“左上——右下”的趋向刚好相反;就象我们的长期市场供给曲线与新古典的走向相反一样。

五、结论:函数的性质及现实意义

对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函数(需求)进行讨论,得出如下性质及其政策含义:

性质一:在X不变的前提下,用于X的支出比重决定于价格;用于对X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与市场价格成正比。当X为“低层次”必需品(比如食品)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低档品”的需求弹性小,无论价格高低,对其消费数量基本不变。当市场价格高时,对X的支出比重反而增加;当市场价格降低时,消费量也不会增加多少,因而对其支出的比重减小。

在供求均衡条件下,市场价格等于市场价值。所以,价格的变动主要是该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所致。生产单位商品所花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低,用于购买X的货币量所占比重就越小。反之则用于X的支出增加,用于其它消费的部分减少。这个性质说明,即使总收入水平不变,只要提高“低挡品”的劳动生产率,也能提高整个生活水平的“档次”。提高初级部门,尤其是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对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有重要意义。

性质二:在总收入不变的前提下,X的消费量与P[,X]成反比。当X属于弹性较大的“中高档”品时,在总收入不变条件下,选择消费多少,要看市场价格的高低。价格高就减少消费量,价格低就增加消费量。一般把这种商品叫做“正常商品”。经济学中的不少“理论”是以这类商品为标准导出的。

性质三: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对X的支出比例与M成正比。价格不变时有两个变量,a和M。当可支配收入M量很大时,用于各层次的消费支出都会增加;但用于低层次的消费的边际支出会小于用于高层次的边际支出。对低层次消费增加的支出不是用于购买更多的商品量,而是购买价格更高因而花钱更多的“高质量”商品。当收入足够高时,消费将进入原先没有进入的更高层次。对于高层次的消费不但增加消费支出的比例,还增加高档消费品的量。

性质四:函数左边的X表示“社会使用价值”,函数右边的aM/P[,x]表示“社会使用价值”的“市场价值总量”,也就是“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是我们这个“需求函数”最重要的性质,它表明了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实质:市场需求。

函数清楚地表明,无论x的价格是否“均衡价格”,即是否是“与价值相等”的价格,右边表示的量都是市场价值总量。设均衡价格等于1(即:价格=价值,二者之比值为“1”),则X=aM;aM是消费者用于购买X的货币量,排除通货膨胀因素,刚好是“社会分配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如果X供不应求,P[,x]大于市场价值,即P[,x]>1;则X<aM,说明投入生产X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足,需要扩大生产。如果P[,x]<1,价格小于市场价值,则X>aM;说明X供过于求,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超过社会分配的时间,需要减产。函数的性质说明,用“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原理来研究市场需求的重要意义;它不但进一步证明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还证明劳动价值论不只是揭示经济本质才有用,它也能运用于分析经济运行。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市场需求理论,尽管在表象上(函数图象形状)与新古典经济学有相似的地方,但其内涵是毫无共同之处的。

标签:;  ;  ;  ;  ;  ;  ;  ;  ;  ;  

马克思的需求理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个含义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